登陆注册
6251500000007

第7章 经商精神(1)

【原文】

脚是亲,手是亲,捏起拳头靠自身。

【译注】

脚是身体的一部分,手是身体的一部分,关键要攥紧拳头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理想。

辑自徽州民谣。

【感悟】

不安于贫困,也不故步自封,失败决不气馁,更多的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发扬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坚决与困难做斗争。就是这种精神使徽州商帮越来越活跃,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为执明清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

【故事链接】

歙县鲍直润,14岁就到杭州学做生意。店铺规矩,初来的学徒只能从事洒扫等杂事。所以,鲍直润在店铺里待了半年,一天到晚只是做洒扫等小杂事。鲍直润想到什么也没有学到,心里很是焦急,于是私下对同伴说:“我们来到这里,谁没有光大门庭的愿望呢?半年过去了,可师傅却始终不教我们(做生意)。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啊?不如我们互相帮助,定下约定,如果有人学到了什么知识,一定要相互转告不要保密。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这些话不知怎地传到师傅的耳朵里,师傅非常赞赏他,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于是倾囊相授。学徒结束后,鲍直润走上经商之路,他发扬自尊自强的精神,努力经营,不出几年,生意大获成功。

【延伸阅读】

徽商结合自身实际,认为经商致富就是自己将要承担的“大任”。要担“大任”、成“大业”,就要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承受一切的苦难。如此,徽商在脑海中就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

【原文】

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

【译注】

珍惜衣服珍惜食物珍惜钱财更要珍惜福分,求取名声争取利益依靠自己胜于依靠别人。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人生来就是了不起的,人生之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只要坚持,终会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成就自己的辉煌。只要你勇敢地往前走,你就一定能做出你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情来。

【故事链接】

明朝潘侃年少时随叔父们到四川经商。潘侃精明能干,善于经营。后潘侃发现叔父们不善于经营,一心只想赢利,往往弄巧成拙,自己的一些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心里很是焦虑。潘侃便向叔父们要求分资独立,但叔父们都不同意。这时潘侃的父亲前来,于是潘侃拿了父亲的一些资本,独自闯荡商海,他对父亲说:“优秀的商人应该善于观察市场行情,根据商品供需变化,从事长途贩运贸易,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而像现在这样困守一隅,故步自封,生意怎能获得成功呢?”于是潘侃独自离开四川,远到扬州、苏州、汉口等地从事贸易。由于他放开手脚,瞄准市场供需,大胆进行长途贩运,很快便大获成功。

【延伸阅读】

明朝中叶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在家种田的人户只占十分之三,而出外经商的却占了十分之七。在这样多的经商人口中出自地主缙绅家庭的只占少数,大多数商人都是出身寒微,受环境所逼不得不出外经商。他们在经商之初只能从小本生意做起,但他们却有一种不怕艰苦、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商业活动中能够经受住各种挫折,进而把生意越做越活,逐渐发财致富。

【原文】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四五岁,往外一丢。

【译注】

出生在徽州是前世未修行的结果,十四五岁的娃娃就不得不离开家乡,被送到外面学做生意。

辑自徽州民谣。

【感悟】

一个“丢”字,反映了家长的无奈和孩子的依依不舍。但正是这一“丢”,丢出了徽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丢出了“无徽不成镇”的发展局面,丢出了小徽州与大徽州统一协调、互动促进的大好形势。徽州人没有屈服于外在恶劣的环境,相反他们找到了环境中有利的因素来成就自己。

【故事链接】

清代歙县鲍志道少年时家贫如洗。为生计所迫,他11岁就远到鄱阳跟人学会计。由于家贫,出门时身无分文,跟别人借钱,无奈一天转下来,没有一点收获。母亲便从箱柜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的鲍志道婴儿时的襁褓,将襁褓虎头帽上配镶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给鲍志道随身带上。鲍志道翻山越岭,昼夜不停地往江西的鄱阳赶。他听人说,那边有乡亲做生意,去了以后希望能得到乡亲的引荐和帮助。到了鄱阳后,鲍志道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鲍志道是学徒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最勤快的和脑瓜子最灵活的,师兄和老板都十分喜欢他。3年的学徒生涯很快就结束了,老板极力想挽留他,并开出每月10两的薪酬聘他为二掌柜,但胸有大志的鲍志道却早有了自己创业的打算。

【延伸阅读】

这首完整的徽州民谣内容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包袱雨伞,寻到苏州。同乡照顾,答应收留。两月一过,办了被头。半年一过,身命不愁。逢年过节,寄钱徽州。爹娘高兴,笑得泪流。”

【原文】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译注】

执:掌握。贩负:贩运。就食: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去,即出外谋生。

平民百姓大多依靠技艺吃饭,通过将当地的出产贩运到外地来谋生的,达到十分之九。

这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对徽州平民生活状况的描绘。

【感悟】

从历史上看,一个区域贫瘠的自然条件不会是造成贫困的必然结果。相反,它能激起人们的创业激情,借势而起,变通生财,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造就美好的精神家园。

【故事链接】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元末,歙县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延伸阅读】

胡适先生在《自述》中写道:“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在徽州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当地大致三个月的粮食。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外地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了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我们徽州人就注定地成为生意人了。”经商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漫长岁月的变迁中而逐渐形成的。

【原文】

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气渐成习,持筹遍九州。

【译注】

蝇头:微小的盈利。持筹:手持算筹(算盘),多指理财或经商。

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怕远行万里,不辞千辛万苦。新安府多外出经商的游子,哪怕是一点点盈利的生意他们也都去做。以经商为生计渐渐成为风气,他们带着盘缠拿着算盘不惜走遍神州大地。

辑自清嘉庆《黟县志》卷16。

【感悟】

在许多有关徽商的史料中,人们大多称赞徽州商人在经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殊少注意在这种成功的背后,徽州商人所承受的种种困难和种种磨难,其中也包括商场的无情、行旅的险恶以及情感的折磨,等等。

【故事链接】

徽商大多起自平民百姓,依靠小本经营起家,日积月累,方成富商巨贾。清朝光绪年间,休宁李魁一贫如洗,家中全部资产只有卧室一间,夫妇俩无可奈何之下,将它卖给族人,仅得银子10两,他们就凭借这10两银子的资本,来到南京,租一乡间破屋经商,几年后,买下了不少田宅,成为小富人家。

【延伸阅读】

民间有“钻天洞庭遍地徽”和“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徽商活动范围之广,足迹几遍宇内。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小城镇。

【原文】

吾乡贾者十九,君宁以家薄废贾也?

【译注】

我们家乡十人有九人外出做生意,你难道因为家里没钱而放弃外出经商吗?

这是歙县江才妻郑氏当初劝说丈夫外出经商的一番话。

辑自《溪南江氏族谱》。

【感悟】

徽州人经商的初始环境极其艰苦。没有本钱时,他们或则变卖家产,或则多方举债。不少有远见、识大体妇女积极鼓励丈夫外出经商,她们慷慨卖掉自己的嫁妆作为盘缠或启动资金。当我们在慨叹徽商所创造的辉煌时,确实应该看到商妇为铸就这一辉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应该看到商妇在精神上所忍受的巨大痛苦,因为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连一个能被后人记住的名字都没有。

【故事链接】

据《溪南江氏族谱》记载,明代弘治年间,歙县溪南人氏江才,新婚后打算外出经商,但苦于资金不足。正在犹豫不决时,他的妻子郑氏知道了,就鼓励他说:我们家乡十人有九人外出做生意,你难道就因为家里没钱而放弃外出经商吗?在丈夫下定决心后,郑氏变卖首饰,交与他作为盘缠。江才与兄长一起去杭州开商铺,出售盐米杂物,但因本小利薄,不足以养家。随后奔赴华北从事长途贩运,从童叟无欺、诚信服务中赢得了蝇头小利,集腋成裘,积累了资金。然后在山东、江苏一带城市贩运大宗商品,牟取厚利,十数年后逐渐富裕起来,到40岁时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原文】

因家贫无以养亲,退而挟策游江湖,权牟拮据,获盈余以奉庭闱欢志。

【译注】

挟策:挟指挟持,策是古代一种头上有尖刺的马鞭子。此处引申为策动、策勉,指怀有计谋。权:且。牟:谋取,改变。

因为家贫而难以抚养双亲,退一步以游历江湖(做生意)而作权宜之计,从而改变生计窘迫状况,获得盈余来供养家庭,使得父母得以舒心。

这是休宁朱就之说的话。

【感悟】

虽然经商在徽州成为风俗,但是在很多人内心里更认同读书出仕,而经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当他们在“毕事儒不效”的情况下,或由于家贫要奉养双亲等原因,才会放弃求仕之道而去做生意。在做生意富裕后,往往“由贾入儒”,或者“延师课子”,为后代业儒入仕而努力。

【故事链接】

江登云,清康熙乾隆时人,16岁随兄外出经商,虽然生意颇为顺利,却时常感到不自在,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国家效力,做栋梁之才。在经商10余年后,终于从生意中脱身,转入武学。经过数年的勤学苦练,考中武进士。随后,还参与殿试,被选中成为皇帝卫队成员,最后官至江西都督。

【延伸阅读】

明清时期孝道对徽商影响深远,不仅是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原因,同时也成为阻碍徽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些人在经商赚钱后,放弃经营而承欢父母膝下,或将大部分利润用于住宅修建和父母生活费用,使得经商成为副业而处于维持状况。

【原文】

士农工商,所业虽别,是皆本职,惰则职惰,勤则职修。

【译注】

士农工商,虽然职业不同,但都是每个人可以从事的职业;如果懈怠懒惰,自己的事业会进展缓慢,这份职业就会荒废,如果勤奋事业也会蒸蒸日上。

辑自《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感悟】

徽商中的不少人表现出一种超越精神,就是说,相信按照新儒生的立教去修养,就可建立名德与功业,就可通天理,这是一种内在超越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下,既服膺天理,徽商自己就得不断作“诛心贼”的修养,培植敬业、自重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宗奉勤、俭以及诚、信、义的传统信条。这些信条可以克制人的自然性的欲望,使人回到理性的状态中来。因此,自然成为他们发展商业的要诀。

【故事链接】

明嘉靖万历年间,休宁查杰因家贫而经商,初来芜湖,认为是“四通五达之途,此天授转输地也”,于是,以芜湖为基地,独自在浙江、江苏、湖北之间从事商品贩运30年,最终致富。查杰对自己的经商生涯总结了一个“苦”字,不仅“日行恐恐,夜泊惺惺”,还要忍受“半生饥饱几曾住,荒郊石枕常为寝,背负风霜拨雪行”等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延伸阅读】

徽州土地资源短缺,一方热土难养一方人。当地有一些人比较务实,他们认为经商和读书地位是相同的,要体面地生存,要么入仕,要么经商。业儒、从贾分别是为名和为利也,其实名可转换为利、利也可以转换为名。两者亦是相通的,并无实质性区别。徽商认为商人的作用更是一点也不比儒者逊色。明嘉靖年间的休宁汪弘甚至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人对社会的作用远胜于那些整天纵情山水、无所事事的儒士。只有冲破思想上的束缚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徽商的观念在古板而传统的儒士看来也许是离经叛道的,但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

【原文】

不勤不得,不俭不丰。

【译注】

不勤劳就不会有收获,不勤俭就不会积累丰厚的家产,勤俭乃积财之本。

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

辑自明代徽商商业专书《又附警世歌》。

【感悟】

一般来说,商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视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希望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与勤劳相连,节俭是商人精神中的重要一条。伟大的商人懂得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经商的时候,节俭就是对成本的节约,成本的节约就意味着产品利润空间的增大,所以,节俭与成本会产生聚变效应,即节俭会导致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

同类推荐
  •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本书共分为上篇基础理论与实战技巧、中篇应用篇、下篇案例欣赏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即席讲话概述、领导即席讲话语言分析、领导即席讲话的修炼等。
  • 李嘉诚成大事忠告

    李嘉诚成大事忠告

    李嘉诚是一位成大事者,他纵横商海多年,在虎狼相争的商战中,不但脚跟稳立,而且能鹤立群雄,这与他诚信做人,以诚为本是分不开的。就如他的忠告中所述的“拥有了信誉就等于拥有了胜利”,“未立事前先立信”,“诚信是扭转困局的法宝”一样,一辈子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事。这就是成大事者对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者的忠告。
  • 人生那点事儿: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

    人生那点事儿: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

    由清扬主编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这本书从九个方面逐步阐述了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解读了人生的内容和经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的九个方面分别是:生存与死亡,家庭与婚姻,魅力与缺陷,欲望,心情,心态,交际,成功与失败,过去、现在与未来。
  • 胜出职场(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胜出职场(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的养成如同建造房屋,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用良好的品味、正确的言语、安静的姿态、谦逊的行为和适当的自尊自重搭建而成。
热门推荐
  • 公开的力量

    公开的力量

    这是一篇有关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和民主进程的作品,表面琐碎,却包含了对农村政策的深入理解,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操作性,对于推进农村政务公开、培养民主意识和发展基层民主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如今我们都痛恨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但假若山西运城市农廉网的阳光能推广并照射到全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腐败该何处藏身呢?位于山西省南端的运城市,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现在是山西省重要粮棉果生产基地,成为驰名天下的农业大市。同时,有一顶“桂冠”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这顶“桂冠”就是山西省的“信访大市”。多年来,运城市整体信访量、尤其是涉农信访量居高不下。
  • 心灯点亮长明灯

    心灯点亮长明灯

    传说中的长明灯,只能用一盏心灯点亮,便是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前半生坑你没商量,后半生护你周全,然我是谁?寻一人寻到天涯海角,坑一人坑到天荒地老。你究竟是谁?
  • 逆天灵修:女君太轻狂

    逆天灵修:女君太轻狂

    二十一世纪的魂魄回归,灵魂的完美契合,废材郡主齐舒以逆天之才掀起瀚海风云。踩渣男斗白莲,携美男一路飙升,问鼎神族王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近距离接触陈佩斯

    近距离接触陈佩斯

    众所周知,陈佩斯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却很少有人知道,陈佩斯自诩小学毕业,并没有上过任何专业艺术学校。可是,受上海戏剧学院邀请,他的喜剧实践经验和理论展示,居然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艺术圣殿,并由他指导大学生们实践和体验陈氏喜剧的风格。此举不但受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师生们的认同和赞许,同时还得到戏剧界同仁们的认可和推崇。从喜剧小品到电影、电视,再到舞台喜剧的升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演小品不过瘾、也太麻烦;演电影门坎儿高、太繁琐;演电视剧周期长、运作难。
  • 意思

    意思

    这是一本写给光阴的书。轻缓而清淡的细节,清澈而质朴的情感,组成了系列关于时间流淌过乡村生活的故事。乡村生活,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作者在这样的记忆里,叙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生活秩序、情感秩序。秩序里那种规律性的东西,随着乡村的消失,迁移到当下人的生活中重新建立了起来。以眺望远方的方式,守望已逝的乡愁。作者文笔清丽,叙述视角巧妙,故事中蕴含着清灵的哲思。
  • 绝世战魂

    绝世战魂

    楚非是现实的,他只是想要活着,为了活着,他可以不择手段。楚京一也是现实的,他也是想要活着,却是想要自由的活着,为了自由的活着,他必须去争夺、去拼抢、去真正认识自己。也许修道是为了成仙,但对于他只是为了摆脱苦难,理直气壮的活着。复仇也许是一种动力,却并非是主旨,起码,在他所谓的自由面前,只是一步台阶而已……
  • 军事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军事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就目前的军事发展方向而言,以高技术兵器为支撑的战略逐步取代以核威慑为主的战略已经势在必行。所以说,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一些军事知识,以免自己在时代的发展中成为思想落后的人。本书把军事常识进行了编辑整合,搜罗了众多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将领,跟随本书去认识他们吧!
  • 萌宠狐狸王妃

    萌宠狐狸王妃

    白夕颜,千年雪狐一只。莫名其妙的预言“得雪狐者得天下”,使得她在即将化身为人之际遭到围捕。好歹她也是千年雪狐,居然沦为了宠物?不过看在对方是个温润如玉的大帅哥的份上,她就不计较了。反正三个月之后她化身为人,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白夕颜并不是只省事的狐狸。四处惹麻烦,却总逃不过这九皇子的手掌心,于是,白夕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这九皇子简直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狐狸!>祁如墨,凤翔国九皇子。看似清雅无双,实则腹黑无比。某只小狐狸既然跟了他,那就是他的人了。他的人,他自当拴在身边一辈子,也自当护在手心一辈子。敢惹他的人,下场绝对很凄惨。公主想要拔某只小狐狸的毛?!那就把公主的头发全剃了!皇后竟想要处死某只小狐狸?!那就给皇后送杯毒酒去!太子想要娶某只小狐狸为妃?!那就把太子殿下给阉了!>片段(一)“市井女子,居然也妄图做太子妃?!”官家小姐们不遗余力的嘲讽道。某女迷茫抬眸,她什么时候要嫁太子殿下了?!真是莫名其妙!“哼!如此低贱的身份,也就配嫁给那宰猪的!”官家小姐们依旧咄咄逼人。“众位小姐的意思是,太子是宰猪的?”某女故意作迷茫状。“胡说!!太子殿下是我们的梦中情人!怎么会是宰猪的!”“噢,我明白了,原来众位小姐的梦中情人是宰猪的。”某女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某男嘴角上挑,拉过某女,清雅笑道,“既然众位小姐想嫁宰猪的,本殿明日就请旨为众位小姐赐婚!”片段(二)“白夕颜!”某男脸色苍白。“夫君大人,怎么了?”某女作无辜状。“你给我喝的什么?!”“就是你平时喝的茶嘛!”某女作委屈状。“你。。。”某男话未出口,已经向茅房奔去。某女勾起狡黠笑容,祁如墨,披着羊皮的狐狸也斗不过我这只真狐狸,叫你以前老整我!拉死你!>一对一宠文。喜欢的亲们可以点击加入书架。另外厚着脸皮推荐一下俺的完结文《女人,乖乖跟朕回家》
  • 太仆寺卿

    太仆寺卿

    小兽医穿越到了大明天启年间,成了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邻居和佃户,本想安安稳稳的过些小日子,奈何风风暴正在酝酿中……
  • 灵海山

    灵海山

    灵海山。支持正版,支持作者。正版授权作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