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600000007

第7章 儒家的知止思想(1)

知止的真谛不只是禁制对欲望的追求,坏的欲望才要禁制,好的欲望则要鼓励。道家的思想在于禁制不当的欲望,儒家的思想在于鼓励良善的欲望,两者都在开创,指引人生的正确方向。

知止的真谛不只是禁制对欲望的追求,坏的欲望才要禁制,好的欲望则要鼓励。道家的思想在于禁制不当的欲望,儒家的思想在于鼓励良善的欲望,两者都在开创,指引人生的明确方针。

儒、道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儒家的修养,表现在我们对理想的追求;道家的修养,在忘掉自身的优越成就。儒家是把自然凝聚成人文,道家是把人文解脱,回归自然。儒家的价值在付出,道家的价值在反省;儒家求善,道家求真。然而,儒家与道家都是在追求人生的完美,只是面向不同而已。

一般人谈到知止,总先想到老子说的:“知止,所以不殆。”(《老子》第三十二章),以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其实,《大学》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有“止于至善”的话。诚如上文所述,儒家的修养,旨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所以以至善为目标,好还要更好,以追求最好为终极目的;而道家的修养,是要戒得、戒满,要返璞归真。在人生的修养上,一是加法,一是减法。

知止的真谛,不只是在于禁制对欲望的追求。欲望有好、有坏,坏的欲望才要禁制,好的欲望则要鼓励。道家的思想在于禁制不当的欲望,儒家的思想在于鼓励良善的欲望,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都是为了爬到山顶、观赏山上的美景,儒、道的思想都在开创、指引人生的明确的方向。

《大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一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宋儒朱熹从《礼记》中取出以配《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子书,后简称为四书。《大学》之名义,乃指博大之学问,学成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大学》之作者,朱熹认为经一章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记述之,传十章是曾子的意思,而他的弟子们记述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谓之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八目。明明德,谓把天生灵明的德性阐明出来。亲民,程子(程颐,伊川先生)释亲者,新也,使人民日新又新;王阳明释亲民为亲近民众、亲爱民众。儒家思想的生命理想,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

至真、至善、至美,是人生的最高理想,许慎《说文解字》:“善,吉也,与义、美同意。”善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走好路,善就是义。如何止于至善?分定、静、安、虑、得五个层次。“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该得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使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传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又:“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前两句引《诗经》的话,止字,指棲止。“于缉熙敬止”,形容周文王不断发挥他的光明,而处于至善的境地。“为人君……”止指人君、人子、人父、与国人交,应有的修养。

《大学》中的止字,不是停止、终止,也不是阻止、禁止,而是居止、莅止(到达)。“止于至善”,指人生的修养,要以至善为最高境界。好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只能努力求好、做好,“坚持做对的事,坚持把对的事做更好。”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何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宋二程子加以表章,朱熹取以配《大学》、《论语》、《孟子》,号为四书。《中庸》之作者,子程子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又:“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一书,不在告诫人要知止、知足,而在于人要执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要过与不及。其次,“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做人求其心安而已,不贪不求,自然是俯仰自得。“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失祸福,小人则铤而走险,甘冒不韪,“君子求一万,小人求万一。”君子凡事早有准备,不做没有准备的事;小人则一日多变,急于求成。君子不求天、不求人,一切靠自己的努力,本着勤以补拙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一书,可谓尽性之书,由尽己之性,进而尽人之性,终而尽物之性。西方文化的价值在于尽物之性,东方文化的价值在于尽人之性、尽己之性。西方文化的高度发展,结果却使世变日亟,人性湮灭,甚至对全体人类产生极大的危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则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

孔子的知止思想,分别见其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的知止思想见诸修身者,如何修身呢?首先要懂得反省,一个能反省的人,才会是一个进步的人。《论语·公冶长》:“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一般人做错了事,常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要加以辩解、掩饰,而没有勇气改过,所以,孔子一再强调“过则勿惮改”、(《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其次,“见贤思齐”(《里仁》),“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德行的修养,要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德行的增长,是要不断学习观摩,相互切磋。孔子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是个很好学的人,不只在学问上的追求是如此,在德行的修养上也是如此,看见别人有长处,便虚心请教。(《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其次,在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就是凡事不要随意臆测,不要一意孤行,不要顽固执着,不要偏私己心。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君子立身处世,就是要能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要谨言慎行,所以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又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而在行事上,“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当然,谦虚的态度,是修身必备的条件。《论语·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人生理想的目标,最高是圣人,其次是仁者,其次是君子。圣人的标准是要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孔子与弟子言志,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正是圣人的写照。

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圣人,能做到仁者也不错。《论语》一书,孔子讲到“仁”字的有五十七章,“仁”字出现一百零五次,可见孔子对仁德的重视。

什么叫仁?《中庸·哀公问政》:“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德的总称,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人具有仁爱之心。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很多,其中以《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最为简要圆满。孔子在《雍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讲“爱人”的道理,是由自己推及于别人。人性都不免有偏私,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能爱别人。

“己立立人,已达达人。”这是仁德的积极表现,在消极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一定是个仁者,一定不会和别人发生纷争。

孔子的人生理想,除了圣人、仁者之外,也谈到君子。《论语》一书讲君子的,有八十多则。所谓君子,是指才德兼备的人。(《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季氏》)。君子谨言慎行,《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为政》:“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又《宪问》:“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可见君子的为人,是十分谨慎小心,不断进德修业,所以,君子之道三;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

君子与仁者,可以说是同义词。《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所以为君子,是因为君子没有一刻离开仁,就是在仓促之间,或是流离之时,也都是行仁的,所以,君子也就是仁者。同时,君子也是智者,因为君子非常好学。《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为人,以义为比,(《里仁》)坦坦荡荡,内省不疾,不忧不惧,所以君子也是勇者。(《颜渊》)

家是休息站,家也是避风港。家和万事兴,有安定的家庭,才有兴隆的事业。孔子的止学见诸齐家者,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亲情,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结果爱之适则害之,孔子主张父母对待子女“爱之能勿劳乎”《宪问》。适当的劳动、劳苦,对子女的人格成长是有益的,因为人生的历程,不会都是坦途,没有吃苦经验的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而不能愈挫愈勇。

孔子论孝的地方很多:

《学而》:“子曰:弟子入者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引《诗经·小雅蓼萧》:“宜兄宜弟”。且曰:“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中庸》第十五章引《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都是强调夫妻和善乐、兄弟友好的道理。

孔子的知止思想见诸治国、平天下者,首先,孔子论施政的原则是法先王。《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周公一样,辅佐朝政,他曾感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其次,孔子主张正名分。《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又《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同类推荐
  •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超越能力的素质……
  •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作者马银文)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礼仪,有日常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态服饰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职场办公礼仪、仪式庆典礼仪、会面接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服务行业礼仪、居家相处礼仪等。无论是商务人士、各类职场人士,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现代社交礼仪指南》,相信都能受益匪浅。
  •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书中各种故事的主人公因其巧妙而出人意料的应变之策,使人们在心生敬佩之余,同时获得某种智慧的启迪。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突发状况,这往往需要急中生智、沉着应对方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随本书一起,在这些机智勇敢的主人公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机智的力量。
  • 布什演说:恐怖主义下的激进

    布什演说:恐怖主义下的激进

    本书收录了乔治·沃克·布什的中英文对照版演说。每一篇演说都是小布什字斟句酌的结果。其演说选择最准确的词汇体现出总统的立场,每个词都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总统态度,吸引更多的听众。由于小布什在演讲稿上的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演讲独具风格,与以前的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拥有优秀的演讲术之外,他喜欢用短小精炼的词语,而且总喜欢在演讲中包涵一种道德主题,提出黑白分明的选择。“布什的演讲达到了克林顿总统从未取得的一种修辞学和诗歌体的高度,他倾向于使用气势宏大的和《圣经》上的词语。布什的演讲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总是给你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 大气做人 洒脱做事

    大气做人 洒脱做事

    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伟业的,往往是那些做人大气,做事洒脱的人。古时候张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视野宽广,故能赢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方得以运筹帷幄之巾,决胜千里之外;唐太宗李世民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宽厚仁慈,故能开创大唐盛世,令四夷宾服,成为旷占少有的真正英雄;外国人,林肯宽容豁达、品格高尚、幽默风趣,兢兢业业地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公正、幸福而工作,所以在美国人民的心里,他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总统……
热门推荐
  • 唐诗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唐诗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隐身草的秘密

    隐身草的秘密

    放暑假的第一天,罗奕奕迎来了他的堂妹豌豆妹妹。豌豆妹妹的大名叫做罗琬琬,不过每个人都叫她“豌豆妹妹”,因为豌豆是她最喜欢的蔬菜。豌豆妹妹离不开豌豆,就像熊猫离不开箭竹,兔子离不开青草。绿蘑菇状的叶片可以隐身,青樱桃状的果实可以现身。叶片是甜的,果实是苦的。一次偶然的发现,奕奕和豌豆妹妹掌握了用隐身草隐身的诀窍,这可比玩具战斗机、捉迷藏和之前玩过的任何游戏都要刺激有趣得多。
  • 伤心之旅

    伤心之旅

    《伤心之旅》收录作品8篇,包括《我心永恒》、《郑家鸡汤馆》、《无墙的烦恼》、《村头那一家》、《鸟柏觅踪》等。小说内容涉及解放前后的民俗民风,奇闻趣事、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个别基层领导的腐败现象等。内容提要《伤心之旅》是一部中篇小说集,是作者在不同年代、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的合集。主要描写了一些解放前后的民俗民风,奇闻趣事、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个别基层领导的腐败现象等。
  • 霸道女总裁的黑宠男神

    霸道女总裁的黑宠男神

    当商业界不可一世的霸道女总裁摇身一变成为追星小迷妹的时候,能不能不要这么绝望!这样的神操作谁来控制?“我不喜欢苦情的男二的角色,帮我推了!”某女快速的抢走助理手中的合同,有些不赞同的看着男神说到:“那怎么行,这可是我专门为你准备的!”“理由?”“我就喜欢在银幕上看到你委屈得可怜巴巴的样子!”“那这个冷酷的杀手的角色又是怎么回事?”“你冷酷的眼神我也喜欢!”某男……“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你的每一个表情我都喜欢,我都超爱!”“所以你打算让我一个人包了整部剧吗?”
  • 文道祖师爷

    文道祖师爷

    千元大陆,一个以武立命的世界,武道贯通历史,文道极衰。殷明持文圣人系统,开文气,立文道,一部山海经开创异兽奇闻,一部易经算遍前朝未史……请不要在意开头,并不是本文文风...欢迎大家加入文道书友群:859099381
  • 50种最有益于净化空气的室内植物

    50种最有益于净化空气的室内植物

    你离植物越近,你得到的好处越多,你种的植物越多,净化空气的效果越明显,你种的植物品种越多,净化空气的能力就越强大本书在适合家庭环境栽培的众多植物中根据植物的净化空气的能力、易养程度、室内观赏价值、增加空气湿度方面的综合排名,精选出50种最适合室内栽培的植物,并从植物科普知识,外观形态,养护方法等方面对这些植物加以详细介绍。特点是每种植物配以多张精美图片。
  • 超级奶娃好男人养成计划

    超级奶娃好男人养成计划

    她跟他的相遇极其狗血。他逃婚,他逃追杀。最后美女救英雄狗血的剧情继续发展两狗血男女,相爱了。五年后狗血剧女主带着天才儿女回过国“老妈,你来好不好”五岁的念宝贝提议道裳夕猛点头“恩恩,我正有此意”“不可以”同样五岁的小陌冷声道。满脸的不满“老姐,你卖萌就好了”十一岁的小白怒目相瞪“秋妃陌,你找死”三个天才的拐男计划,饶是你再天才,也有防备不了的时候。更何况还有美女老妈的致命诱惑。撒旦总裁凤然乖乖上钩吧.....
  • 重生之荼靡

    重生之荼靡

    她是天之娇女,名满天下,琴棋书画诗酒花无不精通。她却败给了爱情,败给了权利。她为爱痴狂,付出所有,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害得双亲惨死,腹中未出生的孩儿也难逃毒手。她恨,毒杀仇人未果,她视死如归,不曾想却得老天垂怜得以重活一世!运筹帷幄,且看她如何虐渣男,怼贱女。她这一世张扬肆意,本以为会孤独终老,结果却遇上了他。他疼她爱她宠她护她,她是他的小野猫,他是她的避风港。夜夜欺她,日日爱她,看宠妻狂魔如何俘获她的心?
  • 红牌·黑手

    红牌·黑手

    夜已经很深了,局长雷中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正在和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敖建设研究工作。办公桌上,放着好几封举报信,有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转来的,还有公安部转来的。在公安部转来的编号为008的督办信上,公安部打黑除恶办公室签署了五条意见,要求荆州市公安局将这件案子彻底查办。这些举报信内容惊人一致,显然出自一人之手。
  • 越努力,越幸运:世界顶级学府的精英培养课

    越努力,越幸运:世界顶级学府的精英培养课

    人常说:三流的学校教授课本,二流的学校教授知识,一流的学校教授精神。而那些世界顶级学府教育的核心,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的是培养什么呢?本书立足世界顶级学府先进的教育理念,寓理于事,深入浅出,带你进入精英的摇篮,和那些优异的年轻人坐在一起,一同聆听百年名校的生动教诲,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注入生生不息的拼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