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3

第3章 两汉哲学自然观述略——以董仲舒 王充为中心[23](1)

汉代哲学自然观非常丰富,亦非常复杂。大略地说,有汉初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淮南子》的阴阳元气说,《太玄》的象数说,《白虎通》和纬书的谶纬之说,王充《论衡》的自然观,以及张衡的思想、王符的《潜夫论》等。但我认为内在线索有二,一为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神秘主义,一为以老庄、荀子为主的自然主义。故本章主要从考察董仲舒和王充两个哲学家的个案入手,对汉代哲学自然观作一概述。

顾颉刚先生说:“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24]这一说法可以说是抓住了汉代学术的一个根本。汉代人把阴阳五行运用在哲学上,董仲舒则是最典型的代表。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79年,即汉文帝元年,死于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汉书·董仲舒传》言其“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阴阳五行说在战国时期即颇为流行。[25]按照刘向的说法:“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就是说,他们既从事天文历象和关于耕种农时一类的科学活动,也与祭祀鬼神活动有关。在今天所见的材料中,用五行之理来解释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影响较大的最早应是《管子》。《管子》中的《四时》、《五行》、《幼官》等篇章,将一切天文地象和人事活动,都纳入五行相生的系统中,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与五行相生之理相应。此外还有邹衍的五德说,即每个朝代都与五行中的一行相应,并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都有兴盛和衰落。董仲舒则是集阴阳五行之大成者,提出系统的“天人感应”理论。他的《春秋繁露》仅“五行”一词见于篇目者,就有《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顺逆》、《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变救》、《五行五事》等九篇之多。

冯友兰先生说:“董仲舒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的思想,虚构了一个世界图式,以说明他所认为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的规律。照这个图式,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与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势力。从空间方面想象,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势力,好像是一种‘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的宇宙。从时间方面想象,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者,天地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之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五行之义》)。”[26]我基本上赞同冯先生的描述。

董仲舒认为:“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27](《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这里的“十端”,既不能看做是元素,又不能看做是范畴,应该是宇宙的基本构成,或者叫基质。合起来之“天”不但是宇宙,而且还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汉书·董仲舒传》)

天是有意志的,这个意志首先体现在阴阳和五行之气上。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这种阴阳之气,充满宇宙。“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从阴阳与万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的天意:“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汉书·董仲舒传》)而我们也能从阴阳五行来了解天的意志:“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然而,实际上,董仲舒所关注的中心是人。他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28](《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是万物中居特殊地位之最贵重者。天与人的关系构成了高于其他关系之上的一种关系。他的全部学说,都在试图论述、证明这种关系。

在董仲舒看来,天与人的内在结构是相同的: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人身就是天的副本。比如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一年是三百六十六日,因此人体就有三百六十六个骨节;每年十二个月,人体就有十二个大的骨节。另外,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醒眠。这种对于人的看法,基本上是不符合今天对于人的科学认识的。不仅如此,董仲舒还认为,人的内在情感、意志,也与天相符: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地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就是说,人的一切,从物质的肉体到精神的存在,都是天的副本。这就更加牵强附会了。自然的春夏秋冬,与人之喜怒哀乐之间,本质上不会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这个比附下,人对自身的认识,则基本上是一种近乎天真的妄断。不仅如此,董仲舒还给关于人的一些伦理规范找到了一个宇宙论的根源和基础。像仁、义这些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与天相关的: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又)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同时,人类的社会制度、结构、伦理关系、秩序,都是与天同构的:“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不当阳者臣子是也,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主人南面,以阳为位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五行对》)“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就是说,五行相生的顺序,体现了君臣、父子、夫妇等所有的社会关系。

在这个严密的天人结构中,顺命者昌,逆命者凶。因此,董仲舒提出,必须依照天理对人欲进行调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汉书·董仲舒传》)人的情感和欲望必须与天理相合,才能顺命安生。

在董仲舒竭力论证“人副天数”(天按照天自己的结构来创造人)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按照自己的结构来安排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一观念亦可以反过来说,即天的结构,或者说整个自然界,都具有人的本质特征。这里实质上存在着一个循环圈:人比附自然(天),自然(天)也比附人。所以,冯友兰先生说:“在董仲舒看来,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反过来也可以说,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人’。他实际上是把自然拟人化了,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属性,强加于自然界,倒转过来再把人说成是自然的摹本。”[29]这个论断是十分准确的。譬如,董仲舒说: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衰气也,故藏。(《春秋繁露·阴阳义》)

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这里的自然,完全是以人对自身的比照来想象的。天也“与人相副”,是一个放大的“大人”。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成了人的对应物。故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变成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感应,也就非常自然,非常合理了。

物类相感是一种自然的感应,这是早期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认为,凡同类的东西,是可以互相感应的。董仲舒亦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物故以类相召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那么,既然天人同类,所以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故“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主要是天对人君、王者所作所为的反应。这一思想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明确表述:“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宋代蔡沈注曰:“在天惟五行,在人惟五事,以五事参五行,天人合矣。”[30]“五事”即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这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表现为四季的失常。而董仲舒则更详细地讲“五事”和五行相感应的关系。他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俗习,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怒时而当,则岁美;不时而妄,则岁恶。天地人主一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他认为四时运行不当则岁凶;人君喜怒赏罚不当则世乱。“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清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尤其是赏罚,所以,大自然的太平与社会生活的盛世,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都是一致的:“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董仲舒还把这一观点联系到孔子,认为这也是“春秋笔法”。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比如,地震、山崩、彗星等现象,“《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徵”(《春秋繁露·王道》)。[31]

在董仲舒看来,天与人的感应,从表面看是自然无痕迹的,但却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就像弹琴一样:“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像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祥瑞,是社会昌盛兴旺所造成的感应。比如:“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32]所以,一些自然的特殊现象,就成了对人君的褒奖或警示。

同类推荐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外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分别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从宏观角度的阐述,又有从微观角度的分析。本书由13篇演讲稿构成,每篇讲演稿都各具特色。
  •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

    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面对众生在物欲横流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清静,如何保持自身的清洁自尊,从而由安而顺,由顺而游,达至逍遥大通之境。
  • 美的哲学

    美的哲学

    本书并不局囿于美学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探讨“美”的本质与现象,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高屋建瓴地阐发。通过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作者将艺术视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文化形式,一种历史的“见证”,表达了作者在“思”、“史”、“诗”相统一的哲学视角下独特的美学观与艺术观,并且呼吁让生活充满美和诗意。《美的哲学(重订本)》角度新颖,视野宏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狼出没

    狼出没

    清晨出发,傍晚归来。勇敢的猎人,你走过了两千座山和五百条河流,见过了三百只狼和五十只狐狸。如果你要给人们讲故事,就请你讲狼的故事,因为狼的故事最好听。恐惧狼没有吃我。我还活着。他从雪地上爬起,用手揉揉眼睛,慢慢将眼睛睁开。天还是黑的,但他还活着,他不恐惧了。刚才,一只狼大叫一声,从树后扑了出来。他惊叫一声,像一团泥一样瘫在了地上。狼蹿出的速度很快,树枝上的冰凌被碰得甩出去,像明晃晃的刀子。他看见那只狼扑向了他,他本能地闭上眼睛,世界变成一片黑暗。天本来已经黑了,他闭上眼睛后,所有的一切就都黑了。
  • 医方考

    医方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坏坏萌妻:老公大人请上座

    坏坏萌妻:老公大人请上座

    三流演员洛兰一朝穿越,成为臭名昭著的洛氏家族大小姐,刚到第一天就被一个男人差点掐死,捡回一条小命后发誓要远离危险,想尽办法找回自己原来的身体,嗯嗯,最好再穿回去。可是,这个霸道的暴力狂男人是肿么回事,说好的井水不犯河水呢?你这么频繁过界是几个意思?秦修凯,号称冷面修罗的秦氏家族少主,原以为自己的婚姻是一场利益的交换,却不想在那个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人身上失了心。接踵而来的,是家族利益和个人感情的纠葛,痛苦愤懑,阴谋陷害,为了两人的感情他苦苦支撑,最终却抵不过命运的车轮,噩耗传来,他心灰意冷……却在偶然间得知,原来他还有机会重来……
  • 空天巨兽

    空天巨兽

    自人类告别地面,已经过去了三百年。 新的世界,在介于宇宙空间与陆地之间的五十公里的高空之上! 无尽的空域,漫天的空岛,悬浮的钢铁巨城,漫游的空天巨兽,多维时空观、单一宇宙论…… 这便是如今的世界—— 空天世纪!ps:本书为剧情向科幻,多以人类视角呈现,轻升级重设定,逻辑自洽,有智斗成分。书友群:435114451再说一遍!老子是男生!(`Д?)!
  • 离地一厘米的飞翔:在平凡的日子里长出翅膀

    离地一厘米的飞翔:在平凡的日子里长出翅膀

    这是一本倡导在平凡生活中,感受生活之美的书,不过它的涉猎范围更广,从经典电影中、从经典的书籍中,以及平常的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来阐释与美有关、与不慌不忙地生活有关的内容。学会理解不同,学会在生活中做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这也是在有意识地倡导的一种精神行为,女人借由这些不同于自己生活的书籍和电影来成长,学会理解,学会热爱生活的途径。
  •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畅岭

    大畅岭

    方文章到达的时候,刘克服和林渠正在争执,彼此嗓门都很大。刘克服当时有气,也急,格外敢叫。他居然吓唬林渠,说赶紧把人放了,放迟了肯定闹出大事,有大麻烦,谁都承担不起。林渠不听。这时候院子里车喇叭响。有人喊:“方书记来了!”会议室一屋子人一起拥出门去。方文章大驾光临,这种时候突然到达绝对不是好事。他走下台阶,眼睛一扫,走廊上十几个人立刻都把眼睛移开,没有谁敢吱声。“林渠你是死的吗!”他气恼道。林渠讷讷,说事情很意外。
  • 橘猫主神的铲屎日常

    橘猫主神的铲屎日常

    橘猫主神第二季:《橘猫主神的历练日记》已发布。沪江大学城边上有条小步行街,街上有个黑猫旅馆,旅馆里有只橘猫。十只橘猫九只胖,还有一只……就是它!“看呀,那边有只超级胖的橘猫!”“叮,橘猫并不想理你并朝你丢了一个……系统!!!???”
  • 第21次是国家公祭

    第21次是国家公祭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创新性地在历史上首次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仪式,此举开创了如何举办群众性纪念抗战期间遇难同胞活动的先河,在全国抗战类博物(纪念)馆范围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此后的20年时间,江苏省暨南京市先后用佛教、文艺、烛光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还曾经把纪念活动办到美国旧金山,并且多次邀请国际友好人士来宁参加和平集会,在海内外产生一定的正效应和积极影响。从2014年开始,连续20次的12月13日地方性纪念活动,将演变为国家公祭。本书详细介绍这一活动个中经历,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披露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 楚楚动人,老婆一百块

    楚楚动人,老婆一百块

    相恋五年,换来的却是他挽着另一个女人的手,走进民政局。她发誓一定要在一个月之内把自己嫁出去,却不想第三十七次相亲,被一个可恶的男人破坏,从此两人纠缠不清。片段一:女装商场,某女脚下一滑,挑选的衣服飞了出去,刚好落在某男手里。某男:“大夏天的,穿这么厚不热吗?”瞥一眼某女:“这个有点大吧。”某女差点吐血,该死的家伙居然说她小,太可恶了:“哪里小了,你那两个窟窿是用来喘气的吗?”某男撇撇嘴:“嗓门在大,鸡蛋和包子也是有区别的。”腹黑总裁杠上无良女,笑到喷,雷到爆,精彩不断。------本文已出版,出版名为《总裁缺钱》,男主龙少绝改名为许思翰,现已上市,亲们多多支持,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