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5

第5章 两汉哲学自然观述略——以董仲舒 王充为中心(3)

但是,王充认为,人天生就有善恶不同,这是由于所禀的气不同。“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不过,这种天生的状况,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尤其是中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而人的寿命和富贵,也是由人所禀的星象决定的。“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论衡·命义》)

王充学术的重心,是批评当时的谶纬之说,这主要是在认识论方面展开的。《论衡》的很多篇目都是鲜明的标志。

在王充看来,理论的成立,一是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等理性整理,二是需要经过经验的验证,否则,是不可靠的。就是说,知识得以成立,一是内在逻辑,二是与经验相符合。他作《论衡》的准则就是: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论衡·对作》)

“考之以心”,就是理论的内在逻辑;“效之以事”,就是用经验验证。他认为道家有逻辑而缺经验验证:“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也。”(《论衡·自然》)而墨家有经验而缺少逻辑:“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事实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论衡·薄葬》)这样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另外,王充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仅从书本获得一知半解,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也不算是有真知。“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孔子所谓‘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论衡·超奇》)

当然,只有从坚实的真知出发,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一切预测和安排,都是根据所出现事情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来得出结论。“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这样才能从当前推论出未来,作出预测,“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圣人也是如此:“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论衡·实知》)“由昭昭察冥冥”,就是由确定可靠的事实,来推论还没有明确出现的、潜在的事物和事件。王充进一步说明认知的一般规律:

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实知》)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论衡·实知》)

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

这里的意思是,第一,有可知与不可知的事物。可知的,都能够被思维把握,被经验验证;不可知的,是思维和经验所达不到的。第二,所有的人,都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对于很多人们不可能知道的事,圣人也不例外。“事可知者,圣贤所共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亦不能知也。”“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论衡·实知》)

然而,面对他的主要批判对象谶纬之说,王充更强调经验对于知识的验证。在这个知识的尺度下,王充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说,做了一一批驳。他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所以,王充反复强调经验对于理论观点的验证。

比如,他反对把打雷看做是天发怒的表现,认为:“雷者,火也。”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五个方面来验证:“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焦,中身则皮肤灼焚,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论衡·雷虚》)从而以解除人们对于天的恐惧心理。

对于把灾异看做是天对人的惩罚,王充也论证其荒谬。比如,关于“雨谷”之事,他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无关,只是这种现象在中原地区比较罕见。他说:“建武三十一年中,陈留雨谷,谷下蔽地。案视谷形,若茨而黑,有似于稗实也。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萎于地。遭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于中国,中国见之,谓之雨谷。”(《论衡·感虚》)这完全是少见多怪。

王充还不同意把神鬼神秘化的说法。他说:“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或说: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人用神气生,其死复归神气。阴阳称鬼神,人死亦称鬼神。”(《论衡·论死》)鬼神就是阴阳之气,生者为神,死者为鬼。这没有什么神秘的。

从这一朴素自然观出发,王充对于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鬼神传说,都采取批判态度。他批评《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消炼五石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论衡·谈天》)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正确的。

王充在批判董仲舒“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自然观,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强调知识成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经验验证。然而,虽然王充不信“虚妄”,但他的阴阳之气和神鬼之说,仍然是不能用经验验证的。他把自然万物的生成完全看成是偶然,自然即是偶然。这不仅在本体论上陷入了盲目的境地,也造成认识论上的一种悖论。而他的整个哲学理论还没有上升到思辨的水平。所以,从总体上说,这还是一种带有直观特征的素朴的自然观。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王充的所有批判都是经验的、肤浅的,甚至还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批判。

冯友兰先生说:“汉朝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汉朝哲学家们的根本观念都还是具体思维的。例如,董仲舒所说的‘天’好像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玉皇大帝,坐在凌霄宝殿上发号施令,赏善罚恶。王充批判董仲舒所说的‘天’的时候,也是用具体思维的话。刘歆、扬雄所说的气,是一种有形有象的东西,是可以感觉的,只要人们有足够灵敏的感觉和工具。王充、张衡所说的气也是如此。至于董仲舒所说的气,那就更是如此了。这些观念都是图画式的,都是属于具体思维的。”[36]

汉人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魏晋玄学中发生了质的改变。楼宇烈先生说:“从内容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实际上是一种用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而玄学则是一种把自然无为绝对化、抽象化,以道家思想为主,调和儒道的思想。从形式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表现为宗教式的教条,而玄学则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37]我们在下文的考察中,将具体论述魏晋哲学自然观的深刻转变。

同类推荐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本书分为两部分:《孟子与滕文公》、《孟子与告子》。在这本书里,南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辩论做了令人信服的裁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应有的立身、处世精神,结合历史上正反两面的实例,进行阐发。读来意味深长,令人警醒怵惕。
热门推荐
  •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最年轻的“金话筒奖”获奖主持人海阳首次出版的随笔作品,呈现了一位优质暖男对于生活、情感、时事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文笔温暖亲切,既诙谐幽默又犀利深沉,颇富哲理,仿佛在与你促膝交谈,让读者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又能引起共鸣。具有健康正能量!
  • 将门孤女之田园美眷

    将门孤女之田园美眷

    夏潋出自古乐世家,在她看来,她要做的就是学习家传的各种技艺,然后嫁到一个合适的家族去,平平静静的当个小夫人,再慢慢老去。然而她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她会莫名其妙的脱出这一个圈环,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她还记得,那一日,她那个神神叨叨的好友林苏晚,在她耳边念叨什么镜里空花、水中圆月的话,如今她却看不分明,这花那一朵是真、那一朵是假。那天晚上,她被林苏晚生拉硬拽去看流星雨,然后,在那一片绚烂的流星雨童话中,她变成了西山村的小媳妇夏潋。乡村生活平淡安宁,夏潋一向随遇而安,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麻烦开始一桩桩一件件找上门来?功臣之后的相公,将门冤狱的出身,她一步步远离一开始所向往的宁静生活,好在自始至终,一直有他相伴。片段一:夜风中,夏潋仰起头,望着墙头飘飘欲仙的美男子,悠然笑道:“当家的不解释一下,所谓位高权重,究竟是什么意思?”苏墨轻飘飘落在夏潋面前,微笑道:“为夫也不知,娘子还有这样一手绝活。”片段二:“你究竟是什么人?”慕容少宣皱眉道。“自然是苏墨,还能是谁?”苏墨笑道。慕容少宣摇摇头,道:“当日我中了化功散,武功全失,所以并没有察觉,而等我武功恢复了,才发现,你自称是个普通的猎户,武功竟比我还要高深,这未免太过奇怪。何况虽然藏得隐秘,我也察觉得到,你身边藏着暗卫,你究竟是什么人?”苏墨好整以暇的听慕容少宣说完,道:“你是在提醒我杀人灭口吗?”“…”慕容少宣一愣,苏墨却笑笑道:“你猜,我知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或者,你猜猜,我为什么将你留下?会不会放你离开?”“…”“唉,乡下日子安逸得很,留下你解解闷也好,放心吧,我暂时不打算杀你灭口。好好给娘子挖鱼塘,等鱼塘挖好了,我就放你离开!”苏墨笑着挥挥手,往院子里打水洗漱去了,留下慕容少宣对着月亮磨得牙齿咯咯作响。片段三:苏墨没有什么形象的将慕容少宣按在桌上,咬牙道:“混蛋!你丫的你断袖不能提前跟我说一声?”慕容少宣一面努力吸气,免得自己闷死,一面不怕死的说道:“我要是早说,不早让你弄死了吗?”“你信不信我现在弄死你?”“我以为,你现在弄死我,对小曦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啪——”桌子四分五裂,慕容少宣怕怕的缩缩脖子。
  • 电视摄像艺术

    电视摄像艺术

    本书对电视摄像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电视摄像从入门到提高再到电视艺术创作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
  • 你与岁月皆所求

    你与岁月皆所求

    黎雀好像出生的时候就和宋尘挂上了钩,似乎所有长辈都认为黎雀是属于宋尘的。以至于宋尘都成了黎雀的心理阴影,可是黎雀明白。她不爱宋尘,她以为宋尘也不爱她。她不是宋尘,做不到按部就班的按照家里的命令娶她。黎雀第一次和家里反目是因为和宋尘的婚事,她不爱宋尘,不会和他结婚生子。“宋尘,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不能因为家里的命令就结合,你懂吧?”当她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宋尘眼睛都红了。“我认为你我本是青梅竹马,自然是两情相悦!你却是这样的想法,不可能……”
  • 科学的魔王进修计划

    科学的魔王进修计划

    安德烈(自以为是):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好青年,由我担任魔王这么个职务是不是不太妥当,作者君? 作者:没关系,你麾下的魔族大概可能也许应该比你还不靠谱。 安德烈(错愕):导演这剧本不对啊!?说好的塔那厘和巴特祖呢!? 作者:这是伪西幻。主演同学请看清楚剧本再发言! 安德烈(或有期待):那么系统呢?这只能看不能用的系统算是几个意思哈!? 作者:这又不是游戏异界!系统什么的都靠你自己去悟了。 安德烈(掀桌):工会!我要抗议!这剧本一点都不科学! 作者:签合同之前你都不看清楚的么?就你这样也能演魔王?是哪个家伙把他给介绍过来的? 安德烈(被拖出演播室):…… 作者:欢迎大家收看科学的魔王进修计划,伪西幻、非主流,低魔设定……绝对不是因为特效预算不够!我们这是非常严谨的奇幻大制作!……嗯就是这样。
  • 豪门钻石妻

    豪门钻石妻

    新书《婚权独有:傲娇老公甜蜜宠》(完结)都已经没关系了,她都没让他负责,也拿了不低的赔偿费了,就别再有什么牵扯了不是?哪来非要粘着上来喊着要负责的男人,太过份了,她才十九岁,还不想结婚,读书毕业后也行?他的身份很牛?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她都逃不掉?
  • Tales of Trail and Town

    Tales of Trail and Tow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吕祖飞仙记

    吕祖飞仙记

    《吕祖飞剑记》共十三回,其成书之时即以其“文采飞扬,诚慕仙道”而闻名,后更为明代萃庆堂手抄流传于世。本书叙述了吕洞宾成仙得道的故事。《吕祖飞剑记》就出现于当时。它受到了当时宗教、方士的影响。其文采优美,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文字功底。
  • 组织的极限(当代西方经济学经典译丛)

    组织的极限(当代西方经济学经典译丛)

    高山上的隐居者可能看重温暖的衣服,总是被催逼着似的,用他能够找到的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来做衣服。然而,当许多人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彼此竞争时,学会如何利用现存的可用资源变得愈发困难。诺贝尔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用《组织的极限》分析了:人类为什么要以及怎么样来组织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以此来克服对稀少资源的分配这个基本经济问题。
  • 心态决定人生

    心态决定人生

    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