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5

第5章 两汉哲学自然观述略——以董仲舒 王充为中心(3)

但是,王充认为,人天生就有善恶不同,这是由于所禀的气不同。“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不过,这种天生的状况,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尤其是中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而人的寿命和富贵,也是由人所禀的星象决定的。“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论衡·命义》)

王充学术的重心,是批评当时的谶纬之说,这主要是在认识论方面展开的。《论衡》的很多篇目都是鲜明的标志。

在王充看来,理论的成立,一是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等理性整理,二是需要经过经验的验证,否则,是不可靠的。就是说,知识得以成立,一是内在逻辑,二是与经验相符合。他作《论衡》的准则就是: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论衡·对作》)

“考之以心”,就是理论的内在逻辑;“效之以事”,就是用经验验证。他认为道家有逻辑而缺经验验证:“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也。”(《论衡·自然》)而墨家有经验而缺少逻辑:“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事实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论衡·薄葬》)这样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另外,王充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仅从书本获得一知半解,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也不算是有真知。“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孔子所谓‘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论衡·超奇》)

当然,只有从坚实的真知出发,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一切预测和安排,都是根据所出现事情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来得出结论。“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这样才能从当前推论出未来,作出预测,“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圣人也是如此:“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论衡·实知》)“由昭昭察冥冥”,就是由确定可靠的事实,来推论还没有明确出现的、潜在的事物和事件。王充进一步说明认知的一般规律:

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实知》)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论衡·实知》)

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

这里的意思是,第一,有可知与不可知的事物。可知的,都能够被思维把握,被经验验证;不可知的,是思维和经验所达不到的。第二,所有的人,都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对于很多人们不可能知道的事,圣人也不例外。“事可知者,圣贤所共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亦不能知也。”“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论衡·实知》)

然而,面对他的主要批判对象谶纬之说,王充更强调经验对于知识的验证。在这个知识的尺度下,王充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说,做了一一批驳。他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所以,王充反复强调经验对于理论观点的验证。

比如,他反对把打雷看做是天发怒的表现,认为:“雷者,火也。”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五个方面来验证:“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焦,中身则皮肤灼焚,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论衡·雷虚》)从而以解除人们对于天的恐惧心理。

对于把灾异看做是天对人的惩罚,王充也论证其荒谬。比如,关于“雨谷”之事,他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无关,只是这种现象在中原地区比较罕见。他说:“建武三十一年中,陈留雨谷,谷下蔽地。案视谷形,若茨而黑,有似于稗实也。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萎于地。遭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于中国,中国见之,谓之雨谷。”(《论衡·感虚》)这完全是少见多怪。

王充还不同意把神鬼神秘化的说法。他说:“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或说: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人用神气生,其死复归神气。阴阳称鬼神,人死亦称鬼神。”(《论衡·论死》)鬼神就是阴阳之气,生者为神,死者为鬼。这没有什么神秘的。

从这一朴素自然观出发,王充对于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鬼神传说,都采取批判态度。他批评《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消炼五石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论衡·谈天》)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正确的。

王充在批判董仲舒“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自然观,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强调知识成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经验验证。然而,虽然王充不信“虚妄”,但他的阴阳之气和神鬼之说,仍然是不能用经验验证的。他把自然万物的生成完全看成是偶然,自然即是偶然。这不仅在本体论上陷入了盲目的境地,也造成认识论上的一种悖论。而他的整个哲学理论还没有上升到思辨的水平。所以,从总体上说,这还是一种带有直观特征的素朴的自然观。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王充的所有批判都是经验的、肤浅的,甚至还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批判。

冯友兰先生说:“汉朝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汉朝哲学家们的根本观念都还是具体思维的。例如,董仲舒所说的‘天’好像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玉皇大帝,坐在凌霄宝殿上发号施令,赏善罚恶。王充批判董仲舒所说的‘天’的时候,也是用具体思维的话。刘歆、扬雄所说的气,是一种有形有象的东西,是可以感觉的,只要人们有足够灵敏的感觉和工具。王充、张衡所说的气也是如此。至于董仲舒所说的气,那就更是如此了。这些观念都是图画式的,都是属于具体思维的。”[36]

汉人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魏晋玄学中发生了质的改变。楼宇烈先生说:“从内容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实际上是一种用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而玄学则是一种把自然无为绝对化、抽象化,以道家思想为主,调和儒道的思想。从形式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表现为宗教式的教条,而玄学则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37]我们在下文的考察中,将具体论述魏晋哲学自然观的深刻转变。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揭示个体与人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个体概念、中国个体思想、西方个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以及当前中国个体建设和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力图呈现“中西马”个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提高人们对现实个人真实生活的理论概括力、分析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和舍勒的感受现象学的背景下,将其新创的道德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特别是孟子的良知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对道德意识的三种来源即内心的、外在的和超越的起源,也即对道德本能、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进行了区分和描述,尤其对道德本能之所以是自然本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回答“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意识到善?”的问题。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热门推荐
  • 崛起1608

    崛起1608

    一群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的普通中国人。意外的来到十七世纪初的北美洲,辽阔富饶的中央平原,海盗横行的加勒比海,披荆斩棘让华夏文明在新大陆上立足崛起,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弈手。
  • 我的祖宗

    我的祖宗

    自盘古开天辟地,巫妖诞生,多次大战,人族崛起。这其中,有女娲造人,不周山倒,后羿射日。
  • 圣诞老人传奇:他的生活和奇遇

    圣诞老人传奇:他的生活和奇遇

    是美国儿童文学大师弗兰克·鲍姆写给孩子们的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老人叫什么名字?他是怎么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谁把他抚养大?他为什么对孩子们情有独钟?他是怎么发明第一个玩具的?他在为孩子们送礼物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魔鬼们是怎样阻碍圣诞老人的?他为什么要在夜间旅行?他为什么要从烟囱爬进来?他怎么会跟驯鹿一起旅行?这些疑问都在本书的精彩讲述中一一被解答。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知道可亲可爱的圣诞老人,永远是孩子们快乐的守护神!
  • 王爷接招:本妃不愁嫁

    王爷接招:本妃不愁嫁

    只是扶个阿婆过马路居然也能穿越?幻觉,肯定是幻觉!好吧,既然穿了,那就穿吧,可是为毛人家穿越是遇到各种帅哥骑士,她雨潇潇这一过来就是穿到一个傻子的身上?!被人欺负不说,就连半个帅哥骑士都见不着!天啊!这世界还有没有更离谱点的事发生?
  • 我传:一个男人的三生三世

    我传:一个男人的三生三世

    重庆大学学生王琪在毕业前三天的一场舞会上为了3分钱门票踢了别人下裆,被学校开除,多年苦读付之东流,人生轨迹由此改变。没想到他却开启了传奇人生:运作庞氏骗局、边境赌石、赌场洗码、跨国绑架、英雄救美、“入住”世上最高牢房、动辄上百万的豪赌、险遭活埋……死里逃生之后他的人生又将驶向怎样一个未来?
  • 万武天尊

    万武天尊

    异世醒来,萧晨获得传世之宝,武神攻略。从此,一代学神横空出世。脚踩仙帝,拳打魔尊,太古神明供我驱使,洪荒巨兽给我看门。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牛?呵呵,一句话——有文化,真可怕!
  • 田园药香之夫君请种田

    田园药香之夫君请种田

    【温馨种田】+【男女双强双洁】+【独宠美妻】【女主】她自二十一世纪而来,前生虽不过是中医世家带着几分小聪明的受宠幺女,可今世摇身一变,竟化身食不饱,穿不暖,一吊银子就被买的晦气村姑。家无余粮,娘亲凶残泼辣,再加上倒插门的闷油爹和天生脑瘫的憨厚哥哥。她手承天,脚抵地,立志在这贫穷的村沟沟里混出一片天!幺女傲娇?宠坏无能?不过是点小聪明?且看她覆手翻天,点石成金,发家致富,亮瞎所有人的狗眼!【男主】他是小丰村最窝囊的存在,他是小丰村最可笑的存在。面若傅粉,不染凡尘,生得天神容,奈何贱民遇。别人让他种田,他不语,村民笑他拿不起锄头。别人让他经商,他不言,村民笑他是什么圣贤人,不碰商。且看他不言不语,窝囊无能,清高淡薄,只待饿死!笑掉全村人的大牙!一场阴差阳错,当她的花轿摇摇晃晃晃进了他的破屋。初次相见,为联合盟友,制造条件,她无心放下豪言“我养你!”于是乎,当她忙前忙后,种田养家时,他坐看闲云,悠然自得,她怒,他笑“你说养我!”于是乎,当她累死累活,发家在望时,他冷对金山,笑对某女,她怒,他笑“你说养我!”于是乎,终有一天,他飞黄腾达,万人之上,千女追逐,却独看她睡容恬静,唇角余笑,他轻抚她的娥眉“这次,该我养你了……”本文男强女强,强强联手,宠妻调戏,儒雅夫君,应有尽有,前提是~点击阅读~加入收藏!
  • 花语水岸

    花语水岸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 The Soul of the Indian

    The Soul of the Indi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岁月诗痕

    岁月诗痕

    诗歌是中国读书人的基本功,20世纪之前,属于蒙童常识。本书收录了作者的诗歌如《七绝,毕业感叹》、《浪淘沙,食堂就餐记》、《七绝,贺年片题呈双亲》、《七绝(二首),为合影题照赠翁乃勇》、《七绝,相片自题呈寄双亲》、《忆江南(四首),咏雷锋》、《七绝(三首),出差盐源县感叹》、《七律,贺罗秉林发表学术论文》、《七律,辞旧迎新感咏》、《蝶恋花,九寨沟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