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6

第6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1)

先秦的老学著述,从现存材料看,只有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有《老子》河上公注[38]。东汉张陵有《老子注》,已佚。唐时僧法琳《辩正论》引其注,知其系方士服食养身之说。又《道藏》南齐顾欢《老子注疏》引有《老子》想尔注,相传为汉末张鲁撰,与张陵相似,被称为属于天师道家之言。

汉魏之际,《老子》与《周易》、《庄子》被奉为“三玄”。对《老子》注疏和解说,在魏晋时大加流行。学界一直认为此风肇始于何晏、王弼。《世说新语·文学篇》云:“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39]顾炎武《日知录》亦曰:“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当时二者的《老子注》便被人誉为“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文心雕龙·论说》)。[40]而王弼的《老子注》则是最流行的一家。时人有云:“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世说新语·文学》)由此可见王弼《老子注》在当时学界的影响。

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即魏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即正始十年,年仅23岁。本章通过对王弼的《老子注》与《老子》的文本对比分析,试图证明,王弼在建立一种纯粹的哲学本体论中,已经突破了《老子》哲学中直观、素朴的原始自然观念,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自然观。在知识论上,它以日常生活的经验证明,取代了《老子》中的某些神秘体验;表现在思维上,它摈弃了《老子》中隐喻、比喻等原始思维手段,代之以清晰的逻辑和思辨。

自然观的考察与自然一词的语义分析,应该是两回事。但是,自然观的考察又离不开对自然一词的语义分析。因此,我们首先从对《老子》中的“自然”一词的分析入手。

《老子》一书中提到“自然”一词共有五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言贵。功成事隧,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41]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对《老子》中出现的这些“自然”一词,一般都理解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意思。朱谦之注曰:“黄老宗自然,《论衡》引《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此即自然之谓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观此知老子之学,其最后之归宿乃自然也。故《论衡·寒温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42]他认为《老子》的“自然”,就是顺其自然。蒋锡昌注曰:“广雅释诂:‘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43]陈鼓应也认为“自然,自己如此”,“不加以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44]

王弼对于《老子》的“自然”是这样解释的: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45]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46]

除此之外,王弼在其他地方也多次使用“自然”一词。比如: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注:“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刑。”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注:“顺自然而行。”

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键,善结无绳约。”注:“因物自然,不设不施。”

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47]

从王弼对“自然”一词的解释和使用来看,其意义就是自然而然、本然、天然,即所谓“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顺其自然。如果从以上两方面文字的对比来看,《老子》与王弼所使用的“自然”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只停留在这样的分析,还是表面的。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整个哲学和思想进行研究,才能深入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自然观,才能发现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突破与超越。

《老子》与王弼自然观的不同,根源于他们整个宇宙观和本体论的不同。我们先从他们的宇宙创生论说起。

我们知道,“道”在《老子》中,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然而《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就明确提出“道”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历代学者看法相近。河上公注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48]董思靖注:“‘道’贯三才,其体自然而已。”[49]吴澄说得更明确:“‘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50]童书业说:“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51]冯友兰也认为:“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2]陈鼓应注曰:“‘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53]

我也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并非意指在“道”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本体。所以,“道法自然”意思实质就是“道即自然”。那么,这里的“自然”含义是什么?是否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思呢?从《老子》思想的整体来看,对这里关于“道”与“自然”的解释,可能还不能如此简单。因为,这涉及《老子》与上古思想的关系。

现代研究老子的学者对《老子》与上古思想的关系有很多论述,但诸家说法稍有不同。胡适认为:“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这一观念,大破古代天人同类的缪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他又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很清楚,胡适看重《老子》对于上古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在这个基础上,他强调《老子》的“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54]。

当代学者余敦康先生认为:“在西周天命神学中,天这个概念包含着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是指自然之天,一是指义理之天。这三种不同的意义在西周的天命神学中是混合在一起的。西周的天命神学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发展而来。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认为每一种自然物都有一个主宰着它的神灵。”而《老子》则打破了这种自然宗教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把道凌驾于天之上,哲学的整体观才算摆脱了宗教的桎梏,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形态。”所以,他认为《老子》的“道,则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所谓‘道法自然’,不仅意味着道以自身为法,而且也意味着人、地、天这三个低于道的整体都处于道的支配之下,效法道的纯任自然”[55]。

上述观点虽然论述了《老子》与上古宗教的关系,但是强调《老子》对上古宗教的突破与超越,因而认为《老子》的“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然而,与此不同,另一些学者的看法则是更强调《老子》中传承的上古思想。这就像魏源说的:“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老子本义·论老子》,《诸子集成》上海书店版)吕思勉先生认为:“古书率以黄、老并称。今《老子》书皆三四言韵语(原注:间有散句,系后人加入);书中有雌雄牝牡字,而无男女字;又全书之义,女权率优于男权;足徵其时之古。此书决非东周时之老聃所为,盖自古相传,至老聃乃著之竹帛者也。今《列子》书《天瑞篇》有《黄帝书》两条,其一文同《老子》,又有‘黄帝之言’一条。《力命篇》有《黄帝书》一条。《列子》虽伪物,亦多有古书为据,谓《老子》为黄帝时书,盖不诬也。”[56]冯友兰虽然也说过“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但他认为《老子》与古代宗教的联系颇甚,这是因为“李耳为楚人”。《汉书·地理志》曰:“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信巫鬼,重淫祀。”[57]

近年来,有人对《老子》与上古氏族文化和神话进行了专门研究,并认为《老子》与远古的创世神话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王博先生认为:“与创世神话相比,老子的道论固然采取了哲学的形式,但它们之间仍然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的?创世神话主要采取了月神创生的形式,在老子哲学中,道则取代了月神的位置成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他认为,《老子》中关于道的论述和描写,很多与月亮很相似,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忽兮其若晦,望兮若无所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等等。这里突出了《老子》与上古文化的直接关系。[58]

我认为,《老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老子》在观念思想上对上古原始宗教的突破,是一次思想史上质的飞跃,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老子》的思想和观念与上古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一种很亲近的关系。虽然它已经是哲学而不是神话传说,但是,它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宗教等文化色彩。人类早期哲学所带有的直观、朴素以及神秘的特点,它都具有。同时,在理论上,它经常用一种神秘的体验代替对日常经验的描述和论证。这表明《老子》尤其是对于客观外在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早期人类的直观和猜测阶段。因而,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人的观念,把《老子》看作已经具有现代人认识观念和水平的哲学。

为了论证我的这一观点,还是从《老子》的文本出发,进行谨慎的辨析。

这里的中心问题仍然是“道法自然”。《老子》既然说“自然”是一种可以让“道”去“法”的东西,那么,也可以说,它也是世界的一种法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自然即道”。“道”与“自然”在这里是一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宇宙创生论,我们也许对“自然”会另有一些感受。

我们知道,在《老子》中,这个法“自然”的“道”,被认为是不可说的,并且被神秘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对于这个不可言说、神秘的“道”,《老子》心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他说: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第三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而且,这个“自然”并不具有像人类那样的情感或同情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

但是,如果能顺应它,它也会庇护你、保佑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你不能与之抗争。“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七十七章)能知这个“常”就是“明”。“不知常,妄作,凶。”(第七十七章)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十六章)

同类推荐
  •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体例参考了法国人韦伯的《哲学史》,对西方哲学史上颇具研究性和争议性的哲学家做了简明的介绍。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有一定比较,表达了其写作时的“中国人的立场”,除了在体例上附以中国年代外,还将中西关键节点的人物的进行比较,这让当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文人很容易有代入感和亲切感,也便于现在的中西哲学文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相关研究现状,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思路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成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等等。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你为所在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发愁过吗?参加工作几年了,你对自己的职位和薪水满意吗?当初离开家乡或是走出校园时,你梦想着要干一番事业,现在成功了吗?你曾经心仪的对象,跟随于你,还是成了别人的眷属?你想要结束单身生活,可又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怎么办?……生存难、发展累、梦想远,有时候忽然心灰意冷,自己看似像哲学家一样解答着人生的重要课题,可你却是一个很累的哲学家。面对锋利的生活场,是听天任命、得过且过,还是想方设法走出困境。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热门推荐
  • 高效能家校沟通,陪孩子顺利走过中小学

    高效能家校沟通,陪孩子顺利走过中小学

    中小学决定和影响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孩子的优秀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而亲师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与老师沟通的最佳时机?如何与老师紧密合作?孩子怕老师怎么办?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本书将深入解答您关于家校沟通的疑问,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法。
  • 云舒

    云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她叫云舒。现代,她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情伤后,被人送到被历史架空的朝代-----大业王朝。在那里,她是丞相府的大小姐。在那里,她有声名赫赫的未婚夫。可是,被人伤透的心还能得到圆满,找到一生的归宿吗?荣轩,大业王朝声名赫赫的“镇南大将军”。可是,在她的十九岁生辰宴上,他却明目张胆地带着他心爱的小师妹一起出现。他说,“飞翔的雄鹰怎能和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相匹配。”她说,“正好,我这个人有点洁癖,对于被别的女人用过的男人,我不稀罕!”宋清远,“无花楼”楼主,情报专家。他说,“我这个人从小洁身自爱,不如咱们两个将就将就。”她说,“对不起,我这个人从来不委屈自己!”龙天傲,大业王朝之主,一国之君。他说,“只要你从了朕,朕许你皇后之位。”她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不是我要的那一瓢!”推荐自己的完结文:《穿越成为神医》:《乐逍遥》:
  • 末世凡仙录之前传

    末世凡仙录之前传

    我本世间一凡人,路遇天下不平事。谁说主角一定无敌,谁说路人不能成功。我不是主角,但我是故事里的主角……
  • 云落漫天雪

    云落漫天雪

    一妖一仙,因为万年前的旷古大战而轮回入世千年一世,十世轮回六界因此而震动,天地因此而改变由爱生恨,由恨而悲,由悲成怒,由怒化痴万物生灵,无论善恶,皆有真情天地,无法赋予你重生,那就让我改变天地,万物,无法赋予你灵魂,那就让我统御万物。(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这个算什么流派,就姑且叫它…双生流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以你姓氏,冠我余生

    以你姓氏,冠我余生

    楚随风恨白浅初,他总以为自己有一辈子的时间能折磨她。可当听到她飞机失联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楚随风才恍然大悟,原来,恨是爱的代名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六年级专用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六年级专用

    在作文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素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没有注意它们。在这本书里,用8个专题,分别告诉你“如何写好读后感”“如何写好一封信”“如何介绍一种美食”“如何写好成长的故事”“如何写民间艺术类的作文”,等等。方法实用,范文经典,点评中肯,还有推荐给你看的课外书,帮你全方面提高作文水平。有了它,作文提分不再难!
  • 青少年知识博览1

    青少年知识博览1

    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然天地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全:每一个知识面都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语言生动、内容严谨,又配以图片说明,足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可谓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本书每章都是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章内再按各知识领域的内容特点分类一一展开细述,便于读者查找、阅读。
  • (校园)酷少的淘气女孩(大结局)

    (校园)酷少的淘气女孩(大结局)

    雨后落下一里的幽香雄花掉落山底的伪装落叶排成思念的形状我唱着Song不去看樱花飘落悲谷的悠雅藏着一句说不出的话窗外吹着屋里的牵挂轻轻吹动我头发初次的爱你化自痛的伤我不想抵抗该要如何学会隐藏傻傻的微笑表情却无法言语偷偷的像是记忆里幸福的相机静静的呼吸身边有你的空气我还记得你说樱花很美丽不愿意在今夜从你身边离去不忘记写下樱花飘落的那场雨不放弃心中刻下了永远爱你你说我和你都为了此刻着迷
  • 南岳总胜集

    南岳总胜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