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8

第8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3)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说,我们可知《老子》的“道”还是一种法则和规律。“道法自然”,“反者,道之用”(第四十章)等,都是就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而言的。不过,这个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看来也是神秘不可说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第四十一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即使是圣人,对于这个法则和规律也感到困惑:“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第七十三章)《老子》还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而且,知识与这个“道”是不相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样,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只能靠一种神秘的体验了。故从根本上说,《老子》的知识论与宇宙论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中关于知识和真理问题,经常用一种神秘的体验代替日常经验的描述和论证。

王弼在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时,认为万物皆始于无,这个“无”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本源。对于每一具体事物来说,“无”不仅是它生成之源,还是它的“本”,即本体。所以,“无”又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王弼说: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79]

还说:

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一]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80]

这里的“一”,就是“道”,也就是“无”。事物生成之后,“无”也就失去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的意义是“将欲全有”,即是从整体上把握具体事物时才具有的。所以,这个“无”非是一实存,而是无存。“无”只是一种抽象,而没有实存的意义。既然“无”没有实存性的意义,天地万物的“本”也就是一种具有逻辑意义的抽象物了。王弼认为,这也是“本”的真正意义: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81]

这里说得更清楚,“无”是与“有”相对而言的,“无”只具有逻辑和哲学抽象的意义,并非是物质性的概念。“有以无为用”,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意思就是说‘无’什么都不是,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才能什么都是”[82]。世间万事万物的“本”,只具有抽象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王弼把他的宇宙论思想推演到本体论。[83]这就是一般所概括的“以无为本”或“贵无论”的本体论。

对于王弼关于“无”与“有”的思想,当代学者有充分的解释。汤用彤先生在论述王弼的这一思想时说的:“盖万有非独立存在,依于无而乃存在。宗极既非于万物之后之外而别有实体,故曰与极同体也。”又说:“未有非于本无之外,另有实在,与之对立。故虽万物之富,变化之烈,未有不以无为本也。此无对之本体(substance),号曰无,而非谓有无之无。因其为道之全,故超乎言象,无名无形。圆方由之得形,而此无形。黑白由此得名,而此无名(……)。万有群生由之以成,而非器形之所谓生。形器之生,如此生彼,昭然二物。而宇宙之本,虽开物成务,然万物未尝对本而各有实体。”我们通常称之为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王弼的这一思想成为当时玄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玄学即体即用,实不可谓无用而有空洞之体也(体超时空)。”这对于《老子》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重大改造和发展。《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生”,在王弼这里变成了“体用关系,而非谓此物生彼(如母生子等)”。[84]汤用彤先生此说言中了王弼哲学的精要。

冯友兰先生评论王弼这一思想时说:“总而言之凡是抽象的都是无,具体的才是有。抽象的必须依靠具体的,一般的必须依靠特殊的,才能显现出来。这就是他所说的‘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就是说无不能离开有。”他认为,王弼说的“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意思就是,如果要对于‘有’有全面的了解,那就要回到无去”。[85]

楼宇烈先生的解释则更为具体:王弼的“无”和“有”,“既不能在时间上分先后,又不能在空间上分彼此。‘无’不是在‘有’之先,与‘有’相对而存在的某个实体”,“‘无’和‘有’只是一种本末、体用的关系。王弼所谓‘本’、‘体’,指根本或原则,所谓‘末’、‘用’指表象或作用”。[86]

可见王弼的本体论是“即体即用”、“体用一如”。在这个本体论思想中,《老子》所说的事物后面神秘的本体(例如“大音”、“大象”之类)便自然消失,不存在了。在王弼的哲学看来,“万有”就是事物的外在存在状态,“无”是对事物的整体的抽象。我们的日常经验活动所把握的就是“有”,而“无”则是我们从哲学的层面上,对于事物本质、本体的一种理性的认识。“无”与“有”这样一种体用关系说明,认识是一种与经验相关的活动,同时,又必须依靠理性的思维进行抽象把握,而非像《老子》所言,属于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的体验。

由此可见,比起《老子》,王弼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理性色彩,具有一般哲学本体论的清晰的逻辑和思辨内容。

关于王弼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思想,以及王弼在关于本体论思考时所展示的思辨水平,在我们考察王弼的大衍义之后,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老子》中从对于“道”的描述,到他全部思想的表达,大都是采用比喻、隐喻、警句、寓言等方法。[87]这些表述及其思维方式,与《老子》的全部思想和观念是一致的。

现代人类学家一般都认为,原始人类或处于早期蒙昧时期的人类,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用具体事物的比喻和想象,而很少运用概念进行抽象。[88]从《老子》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来看,无疑具有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虽然《老子》思想中含有许多很深刻的辩证法,但这与思维和表达上的思辨方法还不是一回事。因为在原始人的语言表达中,也含有辩证法思想。这也可以证明《老子》的思想和观念与上古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一种很直接、很亲近的关系。

王弼的哲学在思维和语言的运用上,则没有这些原始思维的特征,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哲学思辨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言与意、一与多、常与变、动与静等理论中看出。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节只分析他的大衍义。因为,我认为大衍义涉及本体与现象、一般与个别两个哲学的核心问题。

据宋人吴仁杰《易图说》,汉代大衍义有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姚信、董遇等数家。汤用彤先生在《王弼大衍义略释》一文中,提及郑、荀、姚、董、京、马等人学说。他认为,王弼的大衍义“立论极精,扫除象数之支离,而对于后世之易学并有至深之影响,诚中华思想史上之一大事因缘也”[89]。

《易·大传》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云:“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历代治《易》者对其中两点难以解说:一是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的关系;二是大衍之数何以有一不用?今王弼之大衍义见于韩康伯之注引,主要涉及第二个问题。所以这里集中讨论第二个问题,即大衍之数何以有一不用。

为什么大衍之数有一不用?汉儒都以象数之学解之。例如,京房认为,五十者,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其一不用者,天地之生气也。马融认为,北辰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共五十,而北辰居位不动。荀爽认为,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乾初九勿用也;郑康成认为,天地之数五十五,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姚信、董遇认为,天地之数五十五,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九。[90]

与所有上述说法相比,王弼之大衍义则迥然不同: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91]

冯友兰先生认为,不用之“一”是“非数”,但其余四十九要靠它才成为数。“那个‘非数’的‘一’实际上是没有的,所以也就是无。”就是说:“有万物就必须有一个‘万物之宗’。这个万物之宗,既然是万物之宗,它就不能是万物中之一物。如果它仅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是万物之宗。”[92]

汤用彤先生说:“故太极者(不用之一)固即有物之极(四十有九)耳。吾人岂可于有物(四十有九)之外,别觅本体(一)。实则有物依体以起,而各得性分。如自其性分观之则宛然实有,而依得性分之所由观之,则了然其固为全体之一部而非真实之存在。”[93]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一”,即太极的描述。这里的太极或“一”,就是其余四十九之“极”。这表明,它是存在于万物之中,而非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宇宙之源”。它的本质特性是“不用之用,非数而数”。除了太极之外,任何事物都不具备这一特性,也就是体用一如。而以前汉儒之解,都将“一”与“四十九”分为二物。“一”或为元气,或为不动北辰等,“四十九”或为日月,或为五行等,绝无体用相即之意。故汤用彤先生说:“王弼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本者宗极(魏晋人用‘宗极’二字常相当于宋儒之本体),即大衍义中所谓太极(一作大极)。太极无体(邢昺《正义》引《论语释疑》),而万物由之以始成……夫有生于无,万物由无而有。王弼曰:‘本其所由与极同体。’(《老子》六章注……)盖万有非独立存在,依于无而存在。宗极既非于万物之后之外而别有实体,故曰与极同体也。”[94]这个“无”就是太极,是宇宙之最高本体。“太极无体”,意即这个最高的本体,乃“非于万物之后之外而别有实体”,而是即体即用之“无”。

同时,“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说明,万事万物都必须呈现为现象,没有现象无从展示本体;而每一事物在它的现象外,还有它的本质,它存在的理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弼关于现象与本质关系的一个完整的本体论思想。所以,汤用彤称王弼之大衍义,为“尽扫宇宙构成之旧说,而纯用体用一如之新论者”[95]。我们可以看出,汤用彤先生认为王弼的哲学已经是相当精致的理论了,表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在中国哲学史上,达到这样高度思辨水平的哲学家,还是不多见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王弼的“自然”观。王弼《易·复卦彖传》注曰: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也。故动息之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96]

这里,王弼把事物的现象和本体划分为二,而作为本体的“道”、“无”、“本”,就是指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弼的哲学本体论,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思辨水平的纯粹哲学化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思考或智慧。王弼这里的“道即自然”的思想,是即体即用,体用一如,是一种思维水平很高的本体论。比较起来,《老子》的“道法自然”在实用的智慧上,无疑是很深刻的,但作为一种本体论,是很贫乏的,会导出逻辑的循环:自然—道—自然。从“道法自然”这一哲学的表述,表明《老子》对于事物本体的追问,实质是安于现状的描述上。因为,“自然”一词的意义,在这种本体论的追问中,立刻消解,马上转化为一种模糊的现象描述。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这里所存在的认识上,至少是表述上的无力或无能。

当然,中国古典哲学是在宋明理学时,才达到体系和逻辑完整的巅峰。不过,如前所述,王弼这里的“自然”,也是一种“理”,距离理学家们的“理”,在思辨的历程上已经不远了。而查《老子》五千言,则无一“理”字。[97]

余敦康先生认为王弼把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整体,分为本体和现象两个层次,本体即无,现象即有。他说:“现象是人们的耳目感官所接触到的,本体则隐藏于现象之内,无状无象,无声无响,视之不可得而见,听之不可得而闻。现象是本体的表层,本体是整体的深层。本体支配现象,是万事万物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根本。……与《老子》相比,这是一种更为纯粹而明确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自然而然地把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突出为首位。”他还说:“如果说在先秦的原典中,本体论的思想不是那么纯粹,混合了许多杂质,经过王弼的提炼,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了。……王弼以后,传统的天人之学中的神学色彩是剔除了,宇宙生成论的成分是减少了,而改变为一种较为纯粹的本体论的理论形态。这就是王弼的玄学创新的划时代的哲学意义。”[98]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 清代学术源流

    清代学术源流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源流嬗变,而且对学术演进与世运变迁、政治文化导向等之间的密切联系,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做了深入阐释。总之,这是一部功底扎实、内容丰厚、史论结合、视野开阔、多维创新的重要清代学术史著作。
热门推荐
  • 草根女王:校园爱情挽歌

    草根女王:校园爱情挽歌

    陆飞扬说,“苏阡陌,银河大厦落成的那天,我们就会再见。”为了这句话,苏阡陌拼命的奋斗,让自己成为了设计界的新星。A城最高的银河大厦揭幕的那一天,设计总监苏阡陌站在车流不息的大街上,纵声大哭。脚边落下的是一张来自美国的死亡通知单。姓名:陆飞扬。死亡时间:2013年9月14。死亡原因:车祸引发耳后肿瘤恶化,伴有失聪症状。陆飞扬,你骗我。原来,我们年少的爱情只是一场盛大的悲伤悼念会。
  • 魔魂创世

    魔魂创世

    生存,或者毁灭。血与火,刀与剑,神与人。魔法与魂力,三个少年的成长之路,不一样的魔魂世界。魔魂世界里,人们修炼魔力与魂力,两者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两大职业体系,而在此之外的是——魔魂师。传说中,魔魂师千年一现,并必定导致世界倾覆。上一个千年,世界即将倾覆之际,魔魂师突然消失,如今新的千年到来了……
  • 名门千金不能惹

    名门千金不能惹

    【停更:等哪一日,贵爵的盛世重新到来,我们再携手共进】“小姐,伯爵家的少爷送来了九百九十九朵蓝色妖姬。”“丢了。”寂川幽璃说道。“小姐,男爵家的少爷邀请你去皇家剧院欣赏歌剧。”“不去。”“但是男爵少爷说他要来摄政王府门口等到你出来为止。”“哦,那明天就把男爵少爷丢出去吧。”寂川幽璃转过身对面前的女仆说道。她寂川幽璃可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的名门千金,有温雅俊逸的哥哥宠着,有狂傲霸气的太子未婚夫追着,还有亦正亦邪的妖异少年对自己表示非常有“兴趣”,可是她那同父异母的妹妹居然是从几年后重生回来的,誓要扶正自己的小三母亲,顺便铲除掉自己!生活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恶毒妹妹不断陷害看我不把你扫地出门;未婚夫的老妈居然也对自己耍心机,给你一脸胡椒粉,伪善的小三你别想进我家门!绝世少女玩转天下,风云四起,在最后一个转身里遇见暗夜的帝王,幽璃,只要能拥抱着你,全世界我都可以放弃。
  • 行长,请放手

    行长,请放手

    唐俊雄居然在一次订婚宴会中意外看中了别人的未婚妻,但他不管,谁叫她模样长得如此清新并吸引他,让他有掠夺的冲动。自从在订婚宴会上碰到唐俊雄后,林恬雅的命运开始变得曲折不顺了,但未婚夫有求于财大气粗的他,最后她为了挽救未婚夫的公司,无奈被逼的与唐俊雄谈了一场没有对抗的交易......【片段一】“你希望我帮你的未婚夫吗?”“当然。”“帮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是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我想知道你能为你的未婚夫做到什么程度?”“我能做什么?为你煮饭拖地打扫房间。”“不,不,我不需要女佣。其实你自己看上去也算是秀可色餐。”“你,可恶,我要走了。”“那你就等着你未婚夫沈志鹏家破产吧,依这种情况看来,你们最后也走不到一起。”【片段二】“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到底哪里得罪你了?”“这个问题我很乐意回答你,只是你不该有一双如此纯净的大眼和无邪的表情,相信我,我也是无辜被逼得,谁叫你这么吸引我的眼眸,不管你怎么想,你和我的命运是注定的。”“你,你不是君子。”“我从没承认我是君子。”“你,放开我......”“只要你肯为你的未婚夫牺牲,答应顺从我,那么一切都有挽回的可能,我可以让你未婚夫的公司起死回生。”【片段三】要结婚可以,但必须签婚前协议。“为了婚姻生活的美满和谐,也为了双方的身体健康,夫妻生活每月进行4次。”“什么?才四次,太少了,我要强烈抗议,至少八次,八次!”男方大大不满。“抗议无效!不过这也是可以变通的,每月超过四次,男女双方谁提出想过,主动方付给被动方八万元人民币,很公平吧。”“这是什么条款呀?你不怕我出轨?”“婚后出轨是大问题,男方如果挡不住外面的诱惑出轨,女方有权要求离婚和赔偿,如果有孩子归女方所有,男方除了付给孩子一定的抚养费外,还并付给女方赡养赔偿费一千万,男方没有拒绝的权利。”“那么如果女方婚后出轨呢?”“女方婚后不打算出轨也绝不出轨,如果双方签了这个协议,就结婚,否则就免了。”-------------------------------------喜欢此书的书友欢迎加入读者群:177469653或150521327推荐好友的文文:《老公,纯属意外》纳兰初七《刁钻宝宝逍遥娘》方圆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恶魔少爷,请放手》
  • 只给女孩看的青春秘密书

    只给女孩看的青春秘密书

    青春期是女孩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女孩会发出很多的困惑:满脸的粉刺如何解决掉?皮肤为什么会变得红润?腋下的小黑毛可以剔除吗?身上怎么会有一种体味?内裤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色的东西……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女孩都会觉得苦恼不已?不知道应该问谁、应该去跟谁讲?快来翻开这本书,每个女孩都在读的青春秘密书。
  • 奈何雷总追妻套路深

    奈何雷总追妻套路深

    “哈哈哈,别闹了…饶了我吧…”“嫁给我,我就停,不然…”他伸手又要挠她痒痒。“总裁大人,我们打个商量。”她勾住他的脖子,在他怀里撒娇。他捏着她的小脸摇头,“想逃,没门!”她一阵汗颜,都怪那夜黑风高,血腥四溅的夜晚,她躲过了枪林弹雨,却没躲过他,莫名其妙被劫持就算了,从此他就缠上了她,真是欲哭无泪……而他自从遇上她,被她偷了心,他疯狂追妻,不料却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被逼无奈他挖坑给她跳,将她牢牢捆在身边,做他的第一夫人。“雷天扬,你这个坑货,竟然骗婚!”“我这是知恩图报,以身相许!”“老娘要退货!”他邪魅一笑,“货已既出,恕不退换!”
  • 金圣叹读批水浒传

    金圣叹读批水浒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撰《史记》的缘由,司马迁自己在《史记》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继《春秋》。于此,历来论家多无异议。然而,在今天看来,《史记》的根本著述动机并未因此显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本书从文质之辨、君臣之际、《论六家要指》的意义等角度,详尽辨析了《史记》之“继春秋”说。
  • 和平军旅系列

    和平军旅系列

    《和平军旅系列ⅠⅡ》收录了阎连科最具代表性的中篇作品,包括《从军行》《中士还乡》《和平雪》《四号禁区》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精品。《和平军旅系列》以平视的角度重新审视新时代“农民军人”,展现了一幅既典型又普通、既清晰又模糊、既鲜明又暧昧的英雄长卷。正如作者所说:我的笔下是没有英雄的。因为,在我看来能够在艰辛中活下来并且脸上还时常挂着笑容的又何尝不是英雄呢?在军人之间,将军未必就是伟大的人物,士兵未必就是卑微的人物。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普通人,有血有肉的人。首先是人,之后才是其他的一切……
  •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