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9

第9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4)

我认为,王弼的哲学彻底摆脱了早期哲学中的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走出了中国哲学的原初阶段,达到了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形态,这当然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老子》认为,与客观自然万物相对的一切人为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都是违反自然的。所以,他抨击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他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无知无欲的远古自然社会。故从历史观来说,《老子》无疑是复古倒退的。

王弼的自然观则认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制度和规范,而且,理想的制度和规范也是自然的,即合理的。用玄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在这里,“自然”的含义就是“合理”。王弼由哲学本体论的本末之辨,进入社会生活的名教和自然之论,这不仅是他学术的延伸和发展,甚至是他的学术目的所在。他的“崇本息末”、“举本统末”的思想,其意向所在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故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王弼全部的学术关怀所在。因为,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现实的关怀,是他所有哲学思想中最有现实意义、最有现实价值的命题。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哲学的主要现实意义所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是他对于时代现实所能做的,也是最适合做的事。[99]

王弼之所以认为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是因为名教不是人们任意建立的,也是由“道”自然生成的。他说: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100]

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101]

“朴”即为“道”,“朴”散为“器”,这是“道”的运行法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伦理秩序,君臣、父子、夫妇之尊卑贵贱,虽然是人类社会的规定和法则,但在王弼看,这是“自然”的。

在王弼看来,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的规范,本来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这就是名教与自然之间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所谓“名教本于自然”。所以,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所反映的应该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自然的关系。比如,像“仁义”、“忠恕”伦理规范,反映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王弼说: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102]

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103]

可以看出,王弼对“仁义”和“忠恕”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色彩。“反诸其身”和“推身统物”等,都是以人的自然之性作为论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等规范,才能是合理的,也才能是有效的。与此相反,用强权把社会规范建立在外在的关系上,则是灾祸之源。“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104]“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105]就是说,如果国家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则不存在“孝慈忠臣”之名,然而其忠孝之实是存在的。反之“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路径,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106],社会就不会安定。

故治国与治家一样,君臣关系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王弼对《易·中孚卦·九五》“有孚孪如,无咎”注云:“孪如者,系其信之辞也。处中诚以相交之时,居尊位以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孪如,乃得无咎也。”此卦中“九五”之位指国君,王弼解释“孪”意为“诚信”,认为国君应以“诚信”待臣。维系君臣关系还是人的自然之情“诚信”。此外,对于《论语·泰伯》中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弼注曰:“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见,王弼从孔子的思想中,提出了国家的制度、规范和措施,都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然之性上面,这样才是合理的,也才是有效的;也可以看出,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一致的理论根据,就是“名教本于自然”。

余敦康先生认为,何晏、夏侯玄等人追求“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内圣外王之道。“王弼则通过一套本体论哲学的系统论证,为这个理想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轮廓。”[107]应该说,王弼把他的哲学自然观推及社会政治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不仅使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也把魏晋时期的哲学自然观推进和深化一步。因为,王弼这里的“自然”,在其内涵上,就不仅仅是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还具有“合理”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王弼本体论中“自然”是一种“理”的思想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从《老子》的“自然”到王弼的“合理”,这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

《老子》五千言,其主旨是南面之术和处世智慧。对于人本身,则重于养生。在《老子》看来,养生之重要,不亚于治国:“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然而,虽然《老子》从人的生、死、祸、福,说到喜、怒、哀、乐,但却从未言及人的情感的合理性问题。他对于人的最高要求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专气至柔”,“涤除玄览”(第十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第十二章)。从这些论述看来,《老子》对于人的感性自然要求是给予否定的。

王弼在关于圣人是否有情的讨论中,涉及人的情感这一自然人性问题。本节我们从王弼的“圣人有情”说入手,看看他对一种特殊的自然物——人本身的认识。

圣人是否有情,是汉魏时期名士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一直以为圣德法天,这个问题又涉及天命观,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汉儒把孔子当做“神”,当做一个与常人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就不存在圣人是否有情无情的问题。另外,我们知道,汉代学术中心主义是天人感应说(汤用彤语),也说圣人则天之德。不过汉代人的天道,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学说,终究离不开有意志之天道,天亦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以自然解释。所以汉代虽有圣人顺自然与法天道之说,而圣人无情一义还未见流行。[108]

魏晋以降,名士们认为,天乃自然,而非有意志之天。圣人则天,因而圣人“未有心于喜怒”,“亦无哀怨”,这就是所谓“圣人无情”理论。汤用彤说:“圣人象天本汉代之旧义,纯以自然释天则汉魏间益形著名之新义,合此二义而推得圣人无情之说。此说既为当世显学应有之结论,故名士多述之。”[109]就是说,从把天道看作是有意志之天,到看作自然之天,由此推论出圣人无情,这应该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从对于人本身以及人的自然性认识来说,甚至比起荀子和王充来,这又是一个倒退。

在这个讨论中,王弼一反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圣人有情”说。他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110]

王弼的观点很清楚,圣人比常人要聪明、睿智,但是在五情六欲方面与常人还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他们的睿智,所以他们不像常人那样,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而是不为情欲所累。冯友兰先生解释说:“王弼的意思是说圣人所以出于常人之上的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感情方面,他还是本来与一般人相同的。在情感方面,在与外物接触的时候,圣人也还是有所反应的。虽然有所反应,但是不受情感的干扰。就是说,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平静的,还是跟‘无’相同的。这就叫应物而无累于物。”[111]这种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圣人之所以如此,在王弼看来是因为,无论圣人如何具有超人的智慧,只要他是人,就不可能没有人的自然之性。他还用孔子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112]

从“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到“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说明,在王弼看来,人作为一种自然物,具有他最基本的特质,即他的自然本性。这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最后根据。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只要是“人”,他就必须具有这种自然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不能属于人这个范畴。圣人与常人当然有差别,这个差别在聪明、智慧方面,而不可能在这种自然本性上面。这里的“自然”就是本性,即人的本质和本性,而且是建立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自然本性,包括五情六欲。所以,圣人必须是有情的人。

王弼的这个思想是与他的全部哲学自然观一致的。他认为“万物以自然为性”[113],而承认这个自然之性是一切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他承认人的自然情感,不仅在此,在其他地方也一以贯之。例如: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

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利而正者,必性情也。[114]

圣人达自然之(至)[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115]

在对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解释中,王弼说:“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近性之情”为“正”,而“远性之情”为“邪”。人必须让情感保持贴近本性,虽然有情有欲,只要是“近性之情”、“欲而不迁”,就都是正常、健康的。

从王弼主张“圣人有情”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弼从基本的哲学观念上,强调情与理一样,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不能排除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王弼哲学中的这个人性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包括人的理智和情感,双方缺一不可。自然与人性在这里得到一种高度有机的结合。

这不仅标志着王弼对人——特殊的自然——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先秦哲学的人性论和汉代谶纬哲学的神秘主义观念,达到了一种新的哲学自然观高度;也可以说他的这种情理并重的思想,尤其是对情的强调,标志着自然人性的复苏和觉醒。王弼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对于自然人性认识的一个新的标志,也是魏晋时代自然人性复归的人文主义潮流之滥觞。它从哲学上透露出一个富有生机的信息,昭示了自然人性即将在魏晋哲学中得到全面的回归与张扬。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弼的思辨玄学,彻底扭转了汉人神秘的象数之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一股清新的观念和风格。这种哲学观念和风格的深刻变化,对魏晋哲学产生了直接的效应(佛学亦如此),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弼在对《老子》哲学的批判改造中,从哲学本体论对于自然观念的辩证作为起始,由此伸展到社会的政法制度和伦理秩序、观念,不仅把自然的内涵从《老子》的原始文化色彩中解放出来,还把自然的含义从“天然”、“本然”等,进一步拓展为“合理”,这就内在地确立了魏晋哲学自然观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即用“理”作为衡量自然的一个标准,把思辨和理性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原则。王弼建立在这个纯粹哲学本体论上的自然观,是对《老子》朴素的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从哲学史的意义说,这是从早期哲学的直观、朴素自然主义向纯粹本体论哲学自然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我们知道,从先秦诸子哲学,经过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哲学自然观念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和发展,其外在标志就是“天道自然”变化为“天理自然”。王弼的这种自然观,可以说是迈开了这个转变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哲学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和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也可以说,这是魏晋哲学家们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起点。

从这个新的视域中,王弼关于圣人有情的思想才可能被看成是符合逻辑的和合理的。就像早春萌生的一片绿叶一样,王弼的这个关于人的自然情感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在魏晋后来的哲学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极富时代色彩、充满浪漫情调的亮点。而我认为,这正是魏晋时期出现“中国艺术自觉”的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和根据。

同类推荐
  •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视角,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观,审视并展现新儒家面对现代化潮流的种种思索与探求。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观,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也成为本书的一个参照;本书还全面反思了儒家的一些可与“现代性”关联起来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热门推荐
  • 金牌驭魔师:一品毒后

    金牌驭魔师:一品毒后

    她是异世第一狂神,遭天妒忌,被雷劈中意外重生为经脉俱断,魔力全无的废人一个。靠!破老天,你当我狂神的名号是叫着玩儿的?破碎虚空,倾灭天下,她势要将这个异世搅得天翻地覆。他是美貌妖孽、腹黑邪佞至尊邪帝,命运的纠葛将两个同样狂傲的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狂神vs邪帝,这是一场强强的追逐对决。
  • 大佬每天都在还债

    大佬每天都在还债

    宋欢颜被自己的亲堂妹给抢走了未婚夫。然后,酒吧买醉……一觉醒来,身边躺着的是她前未婚夫的弟弟。“昨天晚上的事情,就当你给你哥哥还债吧。”宋欢颜说。“什么债?”云简琛问。宋欢颜:“感情债。”云简琛:“……”宋欢颜:“听没听过一句话?兄债弟偿。”云简琛:“……”
  • 兽界之虎族战神

    兽界之虎族战神

    游戏大神,全职狂战,意外穿越到奇幻大陆,重生为一名拥有王者血脉的虎族战士。看他如何手握逆天神器,率领没落的虎族重现往日的荣光。吾之战旗所指,汝之刀锋所向;吾之刀锋所向,便是神衹殒落。天行九歌,兽血蛮荒!战神归来,虎啸苍穹!
  • 侏儒查尔斯

    侏儒查尔斯

    《侏儒查赫斯》曾经被归人到“童话小说”一类,也有人称之为“艺术童话”,它的创作背景是霍夫曼所生活的落后衰朽的德国社会,故事则是法国大革命后王朝复辟时期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查赫斯是个容貌可怕、性情古怪的小侏儒,由于仙女的怜悯而被赋予神奇的魔力,凭借仙女的梳子和赐给的三根魔发,他开始以齐恩诺贝尔的身份出现,神奇的魔力使他在现实世界里如鱼得水,过上了富足而受人景仰的生活,然而,这样颐指气使的生活在他失去魔发之后便烟消云散,以至于最后落魄地淹死在御赐的浴缸中。在《侏儒查赫斯》中,霍夫曼借助于一个侏儒的传奇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他自己想象和幻想中的怪诞世界。
  •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来自山西焦煤汾矿集团紫金煤业的周志刚先生,花费数年心血,编选了一本有关做人做事之道的书,嘱我为其作序。初稿是用电脑打印的厚厚的两大本,上卷为做人之道,以“尊、孝、仁、义、礼、智、信、节、忍、诚、谦、宽”为题分为十二个部分;下卷为做事之道,又以“勤、俭、静、思、情、理、法、度、志、毅、谨、恒”也分了十二个部分。
  • 玄霜掌上录

    玄霜掌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神等我十一年

    男神等我十一年

    整整十一年啊,沈诺依以为她已经彻底的忘记了苏何羡,可是,当他再一次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时,记忆的潮水却是汹涌而至,转瞬将她淹没!她这才明白,原来,深爱过的人是没有办法彻底忘记的……
  • 十月怀胎营养必读(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十月怀胎营养必读(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顺利走过十月怀胎艰苦历程,一朝分娩带来母子平安喜悦。成功妈妈从这里起步,选择最佳怀孕时机,孕期营养的科学安排,孕期用药宜忌,每月胎教方案,分娩知识与技巧。
  • 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武毒尊

    丹武毒尊

    天才少年遭陷害,一朝觉醒毒体和万古毒尊轮回记忆。从此,修炼无双毒功,练就一手以毒炼丹之术,虐天才,镇强者,毒霸天下,逆天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