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900000009

第9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4)

我认为,王弼的哲学彻底摆脱了早期哲学中的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走出了中国哲学的原初阶段,达到了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形态,这当然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老子》认为,与客观自然万物相对的一切人为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都是违反自然的。所以,他抨击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他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无知无欲的远古自然社会。故从历史观来说,《老子》无疑是复古倒退的。

王弼的自然观则认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制度和规范,而且,理想的制度和规范也是自然的,即合理的。用玄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在这里,“自然”的含义就是“合理”。王弼由哲学本体论的本末之辨,进入社会生活的名教和自然之论,这不仅是他学术的延伸和发展,甚至是他的学术目的所在。他的“崇本息末”、“举本统末”的思想,其意向所在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故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王弼全部的学术关怀所在。因为,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现实的关怀,是他所有哲学思想中最有现实意义、最有现实价值的命题。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哲学的主要现实意义所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是他对于时代现实所能做的,也是最适合做的事。[99]

王弼之所以认为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是因为名教不是人们任意建立的,也是由“道”自然生成的。他说: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100]

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101]

“朴”即为“道”,“朴”散为“器”,这是“道”的运行法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伦理秩序,君臣、父子、夫妇之尊卑贵贱,虽然是人类社会的规定和法则,但在王弼看,这是“自然”的。

在王弼看来,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的规范,本来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这就是名教与自然之间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所谓“名教本于自然”。所以,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所反映的应该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自然的关系。比如,像“仁义”、“忠恕”伦理规范,反映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王弼说: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102]

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103]

可以看出,王弼对“仁义”和“忠恕”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色彩。“反诸其身”和“推身统物”等,都是以人的自然之性作为论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等规范,才能是合理的,也才能是有效的。与此相反,用强权把社会规范建立在外在的关系上,则是灾祸之源。“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104]“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105]就是说,如果国家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则不存在“孝慈忠臣”之名,然而其忠孝之实是存在的。反之“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路径,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106],社会就不会安定。

故治国与治家一样,君臣关系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王弼对《易·中孚卦·九五》“有孚孪如,无咎”注云:“孪如者,系其信之辞也。处中诚以相交之时,居尊位以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孪如,乃得无咎也。”此卦中“九五”之位指国君,王弼解释“孪”意为“诚信”,认为国君应以“诚信”待臣。维系君臣关系还是人的自然之情“诚信”。此外,对于《论语·泰伯》中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弼注曰:“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见,王弼从孔子的思想中,提出了国家的制度、规范和措施,都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然之性上面,这样才是合理的,也才是有效的;也可以看出,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一致的理论根据,就是“名教本于自然”。

余敦康先生认为,何晏、夏侯玄等人追求“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内圣外王之道。“王弼则通过一套本体论哲学的系统论证,为这个理想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轮廓。”[107]应该说,王弼把他的哲学自然观推及社会政治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不仅使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也把魏晋时期的哲学自然观推进和深化一步。因为,王弼这里的“自然”,在其内涵上,就不仅仅是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还具有“合理”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王弼本体论中“自然”是一种“理”的思想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从《老子》的“自然”到王弼的“合理”,这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

《老子》五千言,其主旨是南面之术和处世智慧。对于人本身,则重于养生。在《老子》看来,养生之重要,不亚于治国:“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然而,虽然《老子》从人的生、死、祸、福,说到喜、怒、哀、乐,但却从未言及人的情感的合理性问题。他对于人的最高要求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专气至柔”,“涤除玄览”(第十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第十二章)。从这些论述看来,《老子》对于人的感性自然要求是给予否定的。

王弼在关于圣人是否有情的讨论中,涉及人的情感这一自然人性问题。本节我们从王弼的“圣人有情”说入手,看看他对一种特殊的自然物——人本身的认识。

圣人是否有情,是汉魏时期名士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一直以为圣德法天,这个问题又涉及天命观,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汉儒把孔子当做“神”,当做一个与常人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就不存在圣人是否有情无情的问题。另外,我们知道,汉代学术中心主义是天人感应说(汤用彤语),也说圣人则天之德。不过汉代人的天道,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学说,终究离不开有意志之天道,天亦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以自然解释。所以汉代虽有圣人顺自然与法天道之说,而圣人无情一义还未见流行。[108]

魏晋以降,名士们认为,天乃自然,而非有意志之天。圣人则天,因而圣人“未有心于喜怒”,“亦无哀怨”,这就是所谓“圣人无情”理论。汤用彤说:“圣人象天本汉代之旧义,纯以自然释天则汉魏间益形著名之新义,合此二义而推得圣人无情之说。此说既为当世显学应有之结论,故名士多述之。”[109]就是说,从把天道看作是有意志之天,到看作自然之天,由此推论出圣人无情,这应该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从对于人本身以及人的自然性认识来说,甚至比起荀子和王充来,这又是一个倒退。

在这个讨论中,王弼一反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圣人有情”说。他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110]

王弼的观点很清楚,圣人比常人要聪明、睿智,但是在五情六欲方面与常人还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他们的睿智,所以他们不像常人那样,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而是不为情欲所累。冯友兰先生解释说:“王弼的意思是说圣人所以出于常人之上的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感情方面,他还是本来与一般人相同的。在情感方面,在与外物接触的时候,圣人也还是有所反应的。虽然有所反应,但是不受情感的干扰。就是说,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平静的,还是跟‘无’相同的。这就叫应物而无累于物。”[111]这种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圣人之所以如此,在王弼看来是因为,无论圣人如何具有超人的智慧,只要他是人,就不可能没有人的自然之性。他还用孔子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112]

从“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到“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说明,在王弼看来,人作为一种自然物,具有他最基本的特质,即他的自然本性。这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最后根据。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只要是“人”,他就必须具有这种自然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不能属于人这个范畴。圣人与常人当然有差别,这个差别在聪明、智慧方面,而不可能在这种自然本性上面。这里的“自然”就是本性,即人的本质和本性,而且是建立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自然本性,包括五情六欲。所以,圣人必须是有情的人。

王弼的这个思想是与他的全部哲学自然观一致的。他认为“万物以自然为性”[113],而承认这个自然之性是一切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他承认人的自然情感,不仅在此,在其他地方也一以贯之。例如: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

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利而正者,必性情也。[114]

圣人达自然之(至)[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115]

在对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解释中,王弼说:“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近性之情”为“正”,而“远性之情”为“邪”。人必须让情感保持贴近本性,虽然有情有欲,只要是“近性之情”、“欲而不迁”,就都是正常、健康的。

从王弼主张“圣人有情”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弼从基本的哲学观念上,强调情与理一样,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不能排除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王弼哲学中的这个人性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包括人的理智和情感,双方缺一不可。自然与人性在这里得到一种高度有机的结合。

这不仅标志着王弼对人——特殊的自然——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先秦哲学的人性论和汉代谶纬哲学的神秘主义观念,达到了一种新的哲学自然观高度;也可以说他的这种情理并重的思想,尤其是对情的强调,标志着自然人性的复苏和觉醒。王弼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对于自然人性认识的一个新的标志,也是魏晋时代自然人性复归的人文主义潮流之滥觞。它从哲学上透露出一个富有生机的信息,昭示了自然人性即将在魏晋哲学中得到全面的回归与张扬。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弼的思辨玄学,彻底扭转了汉人神秘的象数之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一股清新的观念和风格。这种哲学观念和风格的深刻变化,对魏晋哲学产生了直接的效应(佛学亦如此),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弼在对《老子》哲学的批判改造中,从哲学本体论对于自然观念的辩证作为起始,由此伸展到社会的政法制度和伦理秩序、观念,不仅把自然的内涵从《老子》的原始文化色彩中解放出来,还把自然的含义从“天然”、“本然”等,进一步拓展为“合理”,这就内在地确立了魏晋哲学自然观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即用“理”作为衡量自然的一个标准,把思辨和理性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原则。王弼建立在这个纯粹哲学本体论上的自然观,是对《老子》朴素的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从哲学史的意义说,这是从早期哲学的直观、朴素自然主义向纯粹本体论哲学自然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我们知道,从先秦诸子哲学,经过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哲学自然观念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和发展,其外在标志就是“天道自然”变化为“天理自然”。王弼的这种自然观,可以说是迈开了这个转变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哲学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和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也可以说,这是魏晋哲学家们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起点。

从这个新的视域中,王弼关于圣人有情的思想才可能被看成是符合逻辑的和合理的。就像早春萌生的一片绿叶一样,王弼的这个关于人的自然情感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在魏晋后来的哲学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极富时代色彩、充满浪漫情调的亮点。而我认为,这正是魏晋时期出现“中国艺术自觉”的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和根据。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本书主要通过讲述《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将其中的奇妙哲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读者。全书分十篇,从不同的方面讲述天地、讲述人生,给读者一个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 老子大讲堂

    老子大讲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辩证观则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为人们提供了变通了决策艺术。“无为”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无为”不单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则,更有帝王“南面之术”即今天所说“领导学”的意义。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热门推荐
  • 巨星来了

    巨星来了

    今天媳妇让我看《大魔王又出手了》,我说不好看,当时她就跟我吵了起来。后来我就想:我一个大男人,为什么要和一个女人计较,更何况还是自己的媳妇!我当时就道歉了,表示会继续看《大魔王又出手了》。道完歉,媳妇很高兴,她手里的菜刀放下了,她妹妹抓着我头发的手松开了,她哥手里的砖头放下了,她弟弟手里的铁楸也放下了,丈母娘手里的擀面杖也扔了,老丈人拿出手机:“棺材还是退了吧。”**新书《大魔王又出手了》已开。
  • 王陵诡事

    王陵诡事

    看新闻了吗?有个人把狗从六楼摔死了。狗主人伤心欲绝,行凶者逍遥法外?你暗暗叹息,这个世界还有公道吗?别怕,到我的故事里来吧。我会用灵异的世界告诉你,邪恶必将受到惩罚,正义犹存人间!
  • 与你共月下

    与你共月下

    顾朝:我要退游了锦绣:你先走吧,要回来我就在这里锦绣:遇见你很开心,可我要走了顾朝:你要走,我陪你这是《月下》里,锦绣和顾朝的故事,也是和他们的小伙伴的故事。
  • 假面(上)

    假面(上)

    孩子帮著的《假面(上)》讲述的事情发生得突然而安静。随着黑暗期降临的,还有一段徘徊在底线的危险爱情和一场抽丝剥茧的精密迷局。
  • 黑夜追风

    黑夜追风

    已完本、出版。书名更换为《明年夏天再爱你》。不要问我谁最快,在我的眼里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我喜欢开着车,让自己尽情的在黑夜中奔驰,那样我才能找回我自己,找回与母亲共渡的岁月——安安。十六岁拥有超高车技的少女安安,在母亲去世后,辗转到享有盛名的疾风学院念书。在前往母亲墓地的第一个夜晚,她就打乱了疾风学校出名的车队的飙车赛。带着头盔掩饰自己身份的举动,更增添了人们对这个车手的好奇。一个个车手一次次的拦截,无非是要揭开那头盔下的真面目。当头盔下的她显露出纯真的稚颜时,她带给身边所有人的是感动、是爱情、是友情、还是一片唏嘘。岁月里,有我的名字,陪你走过每一天每一夜。青春,我要它在我的手心中,闪闪发光,灼灼生辉。***************************书友群:48801977加入请注明:书友或书名.
  • 做最好的团员

    做最好的团员

    这是一本自身建设手册,再现了中国共青团光荣历程中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优良传统,饱满热情的诠释了有志青年的光辉形象。
  • 三十里铺(四)

    三十里铺(四)

    一九三七年秋天,探儿参加了八路军。有一次他和一个战友执行任务路过三十里铺,到自己家里去看了看,母亲不在家,院子静悄悄的,蜀荠花盛开在花坛里。整个村子里也没碰到几个人,只有院畔上的蜀荠花在微风中摇曳。探儿只在大路对面的窑里碰到了常有功。
  • 宁远县乡土志

    宁远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黎林的正月

    黎林的正月

    在尚越打开卧室门走出去的时候,黎林忽然感到一阵悲哀。他不无悲观地想,我去看他,看保尔?尚越你怎么能讲出口呀?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啊!看起来我们俩的关系是好了,前嫌尽释了,可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以后呢?以后我们还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形呢?一个人,变化怎么会如此之大,说变心就变心,说回心转意,马上又回心转意了?这就是如今的社会吗?为着眼前的一点利益,叫你哭笑不得!唉,人心真是难料,同床异梦,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不争的事实。在这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谁又能对谁的行为作出担保哟!
  • 冬暖

    冬暖

    孤单而又渴望温暖的15岁高中生程莫言,因为一场意外改变了她的命运,失语,并且诊断出自闭症,亲情友情都变得冷漠不堪,仅仅能与通过网络认识的一个名叫“消夏”的女孩子沟通。经历家庭的变故之后搬家开始新的生活,原本想平淡度过高中生活的程莫言遇见了同年级的风云人物秦歌,在接触中秦歌被程莫言的才华横溢和善良所打动,而另一个男孩韩放却因为很多年前的仇恨有预谋地接近程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