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3200000007

第7章 味之亿(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划分人群的方式很多,阶级的、阶层的、性别的、年龄的、地域的、民族的,不一而足。从阅读的角度言之,最后的分歧正是趣味造成的,根据趣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落。《读库》的阅读群体,就是这样的社会群落。他们的嗅觉是很灵敏的,他们会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趣味,走到一起来的。所谓气味相投,《读库》的核心就是由这样一种趣味构成的。然而,这种趣味又很难用语言来描绘,属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那种东西。它不是外在的,就像亲情和友爱,需要细心体会和感受才能够得到一样,趣味的把握,也需要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遇。对编者来说,这也许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也不能算是苛求。

实际上,《读库》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望能在个性化趣味与群体化趣味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感。绝对的个性化或者将个性绝对化,都是一种病态,是精神病人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要的是即有个性,又不炫耀个性,从而在更多读者中找到我们的知音。这有点像在平衡木上表演,张立宪的这一跃,还是非常漂亮的。漂亮得有些令人吃惊。继续下去,一跃、二跃、三跃……还能不能这样漂亮,对张立宪来讲,是很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必要读《弟子规》吗

钱文忠教授讲了《三字经》,意犹未尽,最近又讲了《弟子规》,不知未来是否还有宣讲《女儿经》的计划,如果没有,建议增加一项。

如果说,《三字经》中的一些人和事有必要简单注解一下的话,那么,《弟子规》其实并没有多少可讲的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几乎明白如话,还能讲什么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活脱脱一个清朝小学生守则,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所以,严格说来,《弟子规》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说得天花乱坠,它也只是那个时代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罢了。既然如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弟子规》就不仅仅是能否理解的问题,还有能否接受,能否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钱教授认为《弟子规》在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仍然可以约束和规范今天诸“弟子”的话,那么,他首先应当指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究竟在哪里?

钱教授固然有他自己的方式,只是这方式有点类似于当今的电视购物广告。他先讲《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一位派出所所长,为一对结怨很深的邻居调解矛盾,屡次调解,屡次处罚,均无效,不时仍要大打出手。一天,所长又去调解,双方依然怒目相对,于是,所长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钱教授说,“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对老大难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我不能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我只是感叹这种流行了几十年的新闻叙述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尽管很多人已经觉悟,不再接受这种叙事,但仍有如钱教授者,把它奉为一种可以复制的奇迹。其实,这种叙事是非常可疑的,他还引述了一个小女生写给这位所长的信,其中写道:“所长叔叔,我听到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据说,这个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然而,这种叙事除了使人不再相信奇迹可能发生过,对于说明《弟子规》的有效性没有任何帮助。事实上,当《弟子规》试图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的时候,它不可能回避百余年来中国人对于自身传统的批判和丑化,也回避不了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裂痕。近些年来,传统正在努力寻求回归当代的途径,人们对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热衷于恢复传统的就不说了,即使新人类,他们对于传统,也不得不有一种妥协的表示。“父母皆祸害”是风行于网络,与父母宣战的一群孩子结成的小组,其组规却这样表述:“我们不是不尽孝道……”这种表述带有鲜明的时代胎记,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乃至更上一辈的做法皆然不同,这几代人不仅决不接受孝道,而且公开的、面对面的宣称要背叛父母,与父母决裂。这是80后以及再后的孩子们所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他们只能凭借这一代父母因独子独女而生的变异的爱,撒一撒娇,背地里放几句偏激的狠话。

但是,他们可以接受《弟子规》吗?恐怕也不能。现在谈到挽救道德危机,很有人看好先前的一些蒙学读物,钱文忠教授便称,要“怀抱一种感恩之情”读《弟子规》,就表现出一点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的急迫,而看上去却像是急病乱投医,未必能有很好的疗效。鲁迅先生说:“如我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足可证明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此处也透露出,在中国,道德要求或规范,往往是政治设计的配套工程,它的被人们所抛弃,怕也是这套政治设计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被瓦解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想要它重新发挥作用,除了社会内部生长出这种需求之外,也还要将它与旧的政治设计相互剥离,赋予它新的内涵,并使人们理解和认同,才能有效。

其实,一个人的道德感和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意志,并不矛盾,但造成具有这种素养的新人,却不能靠喂食《弟子规》之类的浅陋的速食,这类速食能否营养我们还很难说,对我们的毒害却是显而易见的。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如直接去读孔子和他的《论语》,以及人类文明所孕化的更多圣贤的著作,或许对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有一些好处。

敞开心扉,光自见耳——读《我知道光在哪里》

濮存昕把他的新书命名为《我知道光在哪里》。纯黑色的封面,用了他在《建筑大师》中的一幅剧照。他所扮演的剧中人索尔尼斯顺着“天梯”拾级而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光从上面照射下来,给人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他正努力地向着光的源头攀登,他的身体被光映照出明亮的、动感十足的轮廓。

这是关于书名的一种图解,也是濮存昕生命状态的白描。人们都说,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种理想情怀。这是少年时代我们所受教育的结果,但也都经历了70年代、80年代的怀疑、困惑和迷茫。记得有一首诗写道: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里所谓“我不相信”,正是诗人在经历了70年代的痛苦挣扎之后,对少年时代给予我们的理想的一种回答。现在有些人,说起80年代,似乎都是意气风发,兴高采烈,好像那是个放飞理想的时代。然而,我却觉得很隔膜,虽然我刚刚经历了那个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孤独感,原有的理想和信仰靠不住了,而新的理想和信仰在哪里呢?我不知道!崔健的《一无所有》唱出了我们许多人的心声。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深深的不安和迷失感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些年,我们所以还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知道“光”还在,答案还在,我们所要做且所能做的,只有不懈地寻找和追求。

所以,当濮存昕说,“我知道光在哪里”的时候,我有一种肃然的感觉,我甚至想到了上帝。当然,濮存昕不是上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从黑暗中出现了黎明。而濮存昕只想留给自己一点希望。在他心中的某个角落,这希望就是一束光,生命之光,理想之光,精神之光,信仰之光。这是他和我们的不同。我们甚至一生都在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在他那里我们看到,我们所要找的光,其实是在我们心里。认识濮存昕的人都说他人好,人正,很阳光。的确,从他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乐观向上,积极热情的品性。这一定和他心中的那束光有关系。他是个演员、艺术家,但我们却能在很多公益活动的场合看到他。他身兼数个形象大使,还是奥运志愿者、艾滋病和义务献血的宣传员;他有时也做广告,公益的和非公益的都做,在公共场所和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我们所熟悉的那张笑脸。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出风头,或者是想捞取什么资本,但他没有,他的坦然与自然,他的心安理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与虚情,化解了可能有的种种非议,就像常有女性对他表示好感,而他始终不涉绯闻一样,他对人、对事的真诚,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有朋友说他是个“透气的人”,其实又何止透气,他的通透与透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可贵的纯粹和纯净。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他还能坚持人生的信念,还能在心里为自己保存一束光,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在前一本书《演员濮存昕》中,他和童道明先生谈得比较多的是艺术,这一次,他比较多地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犹如他的为人,他在回顾和讲述几十年荣辱沉浮的时候,其口吻也是平实朴素,坦白诚恳的。读他的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与他相对而坐,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历历如在目前。从他的讲述中我体会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是平常心,唯其平常,所以长久。我见过许多热血青年,包括我自己,很容易被天上的那束光所激动,一旦乌云或雾霾遮住了那束光,也就容易失望。不像他,“满船空载月明归”,就很满足,就很惬意。因为他知道,光就珍藏在他的心里。这样一种境界,有时恰恰是最有力量的。他说:“这一点,我媳妇看我看得最明白。她说,亏得你小时候腿有病,否则不定狂成什么样。因为你其他条件比较好,肯定会受宠的。偏偏有那点缺陷,所以还有点儿自卑、自尊,挺好。”

民间话语中的北京生活史——读《老北京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2》

历史构成本应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开边治国是历史,小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也是历史。可惜的是,后者长久以来很少为人所关注。皇宫内院的细枝末节被无限放大,民间草根的生产生活却不闻不问,大概是觉得太琐碎,太低微,上不得“历史”这个台面吧。

于是就显出了邓向东和刘辉这两部书的特别。他们写北京的市井生活,不走猎奇的路子,也不满足于描绘昔日的风情,寄托一些怀旧的思绪,而是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历史的腠理之间,一点一点地把生活细节像提要钩玄似的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想象市井百姓在历史情境中是如何过日子的。

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写到北京已经消失的一个老行当:水行,俗称卖水的。这个行当如今还有多少人了解呢?我看不多。随着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这个行当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深深地掩埋在记忆的角落里了。但在60年前,这个行当却承担着满足北京市民日常用水的责任。当时,北京城里有几个人能饮用自来水呢?家家户户用的都是井水。而且,不是哪个人家都挖得起一口井的,于是,这卖水的行当就在胡同里应运而生了。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这个行当的生产工具,即水井、水车、辘轳、滑车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即如何将水提上来,如何挨家挨户地送水;以及卖水人和用水人是如何交易的:“每挑一挑水,担水人便用石笔在用户的门框上画一道儿表示一挑儿了,画一小箭头儿两挑儿了,画完整箭头儿便三挑了,月底凭着鸡爪形的水账来结算;挑水的绝不多画一道儿,用户也绝不偷着擦去一道儿,连最淘气的孩子也不会动这脑筋。”那时,一挑水不过一文钱或半文钱,虽少,却也照见了古朴、诚实的市井民风。

同类推荐
  • 胶东半岛鸟文化

    胶东半岛鸟文化

    城市,可以被称为是一本“可读”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只能从地域文化的亮点中寻找。胶东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性和独立性,是一支原生态独立起源的文化,胶东文化偏重于齐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热门推荐
  • 最强召唤系统

    最强召唤系统

    刘丙天泡妹被打意外穿越至天龙大陆,身带游戏升级系统成为偏门的召唤师。岂知他的出现竟是预言之子,是魔界大军入侵整个大陆的契机!冥王、神兽、仙女龙,任凭召唤,成就天才之名。随着修为等级的提升,自己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却发现自己身上的召唤系统,魔界的入侵,神秘人的帮助,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阴谋。而刘丙天,他只不过三界选中的一枚棋子。只不过,他是一枚决心跳出棋盘、主宰命运的大棋子……
  • 狂妃难驯:误惹冷魅腹黑王

    狂妃难驯:误惹冷魅腹黑王

    【本书系列文《萌妃吊炸天:帝君你挺住》已上传。且看扮猪吃虎腹黑小痞子如何攻陷美貌如花伪高冷男神!】她是被逐出家门的废材小姐,“未婚先孕”,受人唾弃;他是艳绝天下的妖孽邪王,却疼她、宠她、爱她入骨;太子来退婚?他抖出一纸婚书:“不好意思,你来晚了。三界为聘,六道做礼,她已是我娘子!”公主来找茬?他摆开百万魔军:“谁敢动我家媳妇一根寒毛,我就灭谁一个国度!”却不料,她横眉冷对,一脚踹出:“谁是你娘子?拜堂了吗?领证了吗?”他不慌不忙勾唇邪笑,抖出一只无辜毛团:“诺,儿子都有了,莫非你想赖账?”
  • 葬月歌

    葬月歌

    当神子与王子相遇,他们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冲击?“神迹之子”尤利尔自从在斗兽场上看见,那位身上背负着开启“莱茵的黄金”这巨大宝藏的钥匙——尼伯龙根指环的王子墨迪之后,对教廷与皇廷的一切信仰都产生了动摇。尤利尔被命令去夺取指环,但最终他却协助墨迪逃亡。在背叛信仰的煎熬中,少年失去了作为神迹之子的容貌与声音,但他的灵魂却在一步步变得成熟而澄明。两位少年一起找到了传说中的“莱茵的黄金”——在那寂寞的无人之城里,尼伯龙根指环的真相揭晓了。
  • 谁赶走了优秀员工

    谁赶走了优秀员工

    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防止企业优秀员工流失的途径及方法,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工作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剖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广大企业管理者了解留住人才的各种途径及具体操作技巧,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稳定、团结、向上的职业化的高效团队,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 炒股的纪律

    炒股的纪律

    本书详细总结了股民必须遵守的100条炒股纪律,为股民筑起了一道道堤坝,堵住利润的流失,挡住亏损的侵袭。不遵守它们,你可能一亏再亏,甚至倾家荡产;能遵守它们,你肯定能化险为夷,亏少赢多,成为股市上真正的赢家!赢家眼里只有规则,输家内心常存侥幸。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渐渐地减少“侥幸心理”,成为一个理性的“规则”坚守者。更希望股民能理解并执行书中的各项纪律,也希望本书能给广大股民带来真正的启迪和帮助。
  • A Cathedral Courtship

    A Cathedral Courtshi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开启小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开启小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勾勒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故事,了解其中内涵,对他们做人和做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本书收集了100则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的小故事,每则故事浓缩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精彩绝伦,妙趣横生,这些平凡而精辟的故事犹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孩子们的睿智之灯,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 进退博弈

    进退博弈

    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博弈之道尽现历史风云。
  • 前夫勿烦我

    前夫勿烦我

    休夫会上瘾(女强+江湖+师徒之恋+一女N男)此文慢热,不喜慎入男人靠的住,母猪会上树!十三年的师傅,不告而别,再次相见,却以举动来讽刺她的自作多情。新婚夫婿,喜堂之上,侧妃同进,夜夜春宵,唯独留她独守空闺。许下承诺,转眼却又弃如敝屣。累了,倦了,心也淡了。算计,毒打,禁锢,却远远比不上那一碗黑色打胎药汁,才察觉的小生命胎死腹中,深埋在心底的火焰疯狂燃烧。杀戮开,地狱启,全身浴血的踏出王府,决绝的抛弃过往。再次出现,一纸休书,让当朝王爷从此背负下堂夫之名,佳人自此失去踪影。☆★☆★☆★---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一年后,江湖出现一仙一魔一妖妙手仙医,一身白衣,飘逸脱俗,每月只为一人医病,想要治病可以,前提条件是,你找的到她。嗜血罗刹,一身黑衣,残酷冷血,每月只亲手杀一人,想要活命可以,前提条件是,你躲得过她。绝艳妖姬,一身红衣,妖艳魅惑,美男环绕,得到的就只有她的人,前提条件是,别和她索要心,因为她无心。可谁能料到……一仙一魔一妖本是同一人。三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嫁,却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扔下休书离去,这又是为何?难道休夫真的会上瘾?☆★☆★☆★---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当第一任下堂夫出现在她面前,悔不当初“羽儿,我错了,跟我回去吧。”当师傅金眸满是深情“错了吗,我只想要你幸福啊!我真后悔离开了百草谷。”她却已经美男环绕,目光,不再停留于他们身上。……清秀的他“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的一切也都是你的。”冷峻的他“我是你的人,你死,我死。”谪仙的他“为了你,我放弃复仇,我只想争取在你身边的资格。”美男多多,桃花朵朵开……下堂夫、前生欠她的男人和她欠的男人,前生置她于死地的女人,情人,情敌,一一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命中注定吗?难道命运注定再一次交集吗?---------------------------------------------------------------------------------------------------本文简介这只是一场交易,一份契约,困住了她,却困不住他。当他带着她出席在宴会上,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娶她。
  • 暗光

    暗光

    夜色如墨。秦平古道深处慢慢行来一支镖队,夺目的镖旗迎风而展,“单衣无双”四个大字,深蓝的色彩将每一个字都熏染得有骨有气。镖旗之下一个身着蓝绸长衣的男子走在所有人前面,目光如炬。旁边一人,面色如玉,五官俊美,只是左边脸颊上有着一道清晰的伤疤,让人觉得俊美里多了一分诡异。两人身后,二十几个镖师和趟子手正紧张地注视着队伍前方,每个人都将兵刃轻露一截,再将自己身体紧密地贴在镖车边上。“喈,喈。”旁边树林中不知什么鸟惨叫了两声,叫声袅袅传来,让人不禁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