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8300000020

第20章 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3)

郭嵩焘对陈三立的夸赞赏识已如前引。诗歌唱和方面,《郭嵩焘诗文集》中今存有三题与陈三立直接有关,分别为《鹤村又见示和陈伯严诗再次一首》、《熊鹤村偕陈伯严曾重伯诸君为重九之会,各枉新诗,再叠前韵》、《陈伯严涂次蘅邀陪碧浪湖修禊分韵得“条”字》(44)。最后一题所涉碧浪湖修禊集会事,郭日记里有记载。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三日记:“陈伯严、涂次蘅为碧湖修禊之会,会者三十余人。所识王雁峰、王壬秋、龚云浦、陈程初二三老宿外,胡子威、易瓒舟、熊叔雅、陈玉山、王吉来、罗顺循、曾履初、曾慕陶数人与相识,余皆不能举其名。分韵赋诗,予分得条字韵。”(45)显然这是效法王羲之兰亭之会的一次规模很大的风雅文化活动,陈三立是主要发起者,郭嵩焘得到邀请,并热心参加。此外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初六的一次诗会,请客单上有王壬秋题写的七律,熊鹤村和陈三立互相叠韵,俞确士紧随其后。正月二十六日熊鹤村拿诗册给郭嵩焘看,郭嵩焘也叠韵书七律一首:“良辰盛会不同欢,最怕吟诗胜怕官。老去胸无半点墨,诗成人尽九还丹。群喧时亦怜孤寂,四美中还见二难。笑我寻春牛背稳,只驼蓑笠不驼鞍。”第五句下有注:“伯严诗有‘和成却忆玉池叟’之句。”第六句后更注明:“鹤老与王壬秋、陈伯严、俞确士四人相与叠韵,而伯严与鹤老并叠至二十首。”(46)因此郭嵩焘称陈三立和熊鹤村为“四美”中的“二难”。此可见陈三立诗思的旺盛与快捷。第二句“最怕吟诗胜怕官”的注,尤令人忍俊不禁,写的是:“生平有二怕:一怕做官,一怕作诗。”此注不用说后来的我们,即陈宝箴当时看到,也会与己心有戚戚然罢。那么在场的陈三立,诗虽然作到二十首,内心感受恐亦无二致。

郭嵩焘逝世前患病期间,陈宝箴以家传之医学多次为之诊脉看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二十日的郭日记写道:“陈右铭闻予病,枉蒙就视。所有脉息,言人人殊,而右铭为最近理。所拟一方,丁次谷亦力主之,然大抵皆凉品也。”(47)隔日晚上,右铭又来看视郭公,且带来李姓亲戚(名李冶凡者)共同为之诊脉。此后三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接连四天,陈宝箴都前往探视郭嵩焘的病况。未能前来探视的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三十日,两人都有书信往来。(48)而三月三十日这天,郭致陈一信、陈致郭一信、陈复往郭宅看望(49)。一天而三致意焉。这种友谊和友谊的这种亲密程度,求诸载记,也不多见。

另外,陈宝箴的父亲陈琢如的墓碑铭是郭嵩焘所写(50)。而《陈母李太夫人墓志铭》(51),也出自郭公的手笔。光绪六年正月十一日郭嵩焘日记曾详细记载此事经过,其中写道:“陈右铭属撰其母李太夫人墓铭。载权辰沅道时,疏凿沱江,而镇筸河实所谓乌巢江也。沱江、白江二水合流,东经镇筸城北,名西门江,折而北流,经由泸溪县入远水,似未宜专属之沱江。右铭于此功为大,于志叙中加详。”(52)不过撰写的时间用的可不算不短,直到光绪十年,过了四年以后,才竣稿寄给陈宝箴。(53)这是因为晚年的郭嵩焘,事繁而身体又不甚好所致。

陈宝箴官迁河北道,郭嵩焘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送陈右铭赴任河北道序》,以彰显其嘉德懿行。全文不长,兹抄录如下:

闻之《记》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夫此三者各有执以成名,而谓之达德。何哉?德者,载道以行者也。其必皆有足于己,而后沛然行乎道而不疑。故夫执一端以为应事之准,诚若异于流俗,而其轻重缓急得失之间,有过不及之差,则亦无由推而放之,以应乎时措之宜。三代以上人才所以盛,学素修而行素豫故也。

吾始闻陈君右铭之贤,就而与之言,则所知多他人所不知。及历之事,又见其渊然悱恻之发,求当于物而后已。其行之也,甚果以决。久之,而君所治事,群湖南之人信而服之。又久之,承望君之名,则亦莫不顺而从之。所谓知仁勇三者,学素修而行素豫也。聆其言,侃侃然以达。察其行,熙熙然以和。坦乎其心而不怍也,充乎其气而不嗫也。

光绪庚辰之春,诏求人才,大臣多以其名应。于是特命分巡河北,行治河堤数百里,任重而位尊,名高而眷深。而君习湖南久,其行也,心若有不自释。湖南之人亦茫然于君之将去此也。天下之需人急矣,非独湖南之人为然,由河北以至天下皆然。而观于今之人,知者几何?仁且勇者几何?苟得其人,必良吏也,而能至者鲜。能至而未备,要之于道,必未有闻焉耳。学之不修,德之不足达于天下,民将安赖?而君之去人远矣,则宜湖南之人流连咏慕,彷徨太息于君之行也。然天子方知君,且知君之德于湖南也,堪大臣之任,以拯斯民之厄。湖南之人将终受庇焉。于其行,为之序以期之。(54)

此序极赞陈宝箴具有集知仁勇为一体的“天下之达德”,而且这种德范是平素为学积累而成,是如同震雷一样的久酿而当发而发。因右铭此次获任北上,特别为湘省人士所惋惜,故郭公对右铭与湖南的关系作了较多阐述,相信已为天子所知的陈宝箴“堪大臣之任”,湖南人终将受其庇荫,“以拯斯民之厄”。

除了这篇《送陈右铭赴任河北道序》之外,郭嵩焘还写了《奉送陈右铭之官河北》五言古风三首,其第一首有句:“朝野艰虞际,真嗟学术疏。深望才数出,事急愿非虚。磊落廷臣荐,飞腾使者车。”第三首写道:“君才勘国计,我老谢朝簪。敛迹悠悠世,伤时寸寸心。云山梁苑古,风雨楚江深。更有依迟意,高原鹤在阴。”(55)可看出情意深切,而非泛泛之作。第三首末句并且有注:“兼谓公子伯严。”说明对陈三立的才识,郭嵩焘也很早就欣赏且视之为忘年之友了。不仅如此,当陈宝箴就任湖北按察使时,郭嵩焘还写过另外一篇《送陈右铭廉访序》,历数陈宝箴的经历和业绩,为国家惜才,期以大用。郭公说,像陈宝箴这样的“志节声名,人望所归”的高才志士,其用与不用、遇与不遇,足以牵动天下之人。“艰难盘错,应机立断,独喜自负”,是郭公对右铭的十二字评。篇末则云:“今天子亲政,稍用疆臣之言,征求有名绩者,将加以简畀,而廉访首鹰是选,庶冀朝廷遂及时用之,俾其蕴蓄得一发摅,必有以济时之艰危而使生人受其福。夫豪杰伟人,乘国家危惫之日,以功业著,此必待其功之成而始见也。”(56)这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心胸和彼此之间的互相期许的情谊,求诸晚清胜流,应属有见而不多之例。“天子亲政”指光绪十四年,为光绪帝亲政之年。次年王文韶复官湖南巡抚,保荐陈宝箴,得以补授湖北按察使,故郭嵩焘以廉访称右铭从而送之。

陈寅恪非常重视乃祖乃父与郭嵩焘的知遇和交谊,他在1945年写的《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中,曾郑重提起这段往事,写道:“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第。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后交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极相倾服,许为孤忠闳识。先君亦从郭公论文论学,而郭公者,亦颂美西法,当时士大夫目为汉奸国贼,群欲得杀之而甘心者也。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57)这是说,陈宝箴和陈三立的变法思想和郭嵩焘同属一脉,其渊源为曾国藩等“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而与康有为的激进变革判然有别。因此在寅恪先生的记忆中,郭嵩焘实是自己先人与之交谊的极重要的人物,如前所引,其晚年在《寒柳堂记梦未定稿》里对此事续有辨析,限于题旨此不赘。

三 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

陈宝箴以举人而非进士出身,且并非高门,能够跻身于晚清胜流之列,在仕途上最终取得成功,主要靠的是他个人的流品与才干。而流品与才干得之于学养和素修,同时也得之于义宁陈氏的家学传统。

陈宝箴的先世为福建人,曾祖鲲池始迁入江西义宁州。父亲陈琢如,六七岁时已能知晓儒学基本经典的大旨,端庄寡言,有成人之风。长大之后,接触到王阳明的著作,一见而如有夙契,感慨说道:“为学当如是矣。奔驰夫富贵,泛滥夫词章,今人之学者,皆贼其心者也。惟阳明氏有发聋振聩之功。”(58)从此知行尽去功名利达之见,决心与古贤为伍,“抗心古贤者,追而蹑之”,不走为官为宦的道路,只以孝友尊亲、德化乡里为事。可见王学对陈寅恪的曾祖父的影响有多大。陈琢如的母亲体弱多病,他因此遍读医书,究心医术,成为远近知名的能医之人。尝说:“无功于乡里,而推吾母之施以及人,亦吾所以自尽也。”(59)

在琢如公的影响下,陈宝箴、陈三立后来也都通中医之学。前面笔者已略及陈宝箴给郭嵩焘瞧病诊脉的事例,郭嵩焘甚至认为右铭的脉理比其他专业医生还要高明。尽管陈寅恪所受西方教育多,也许包括自己的某些经验,不相信中医,但对自己家族的中医学传统,仍非常重视。晚年撰写《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第一章就是“吾家先世中医之学”,遍举曾祖陈琢如、祖父陈宝箴精通医术的证据,而有“中医之学乃吾家学”的结论(60)。因此探究义宁之学的渊源与传统,一是要注意其导源于王学的尽去功名利达之见的学术精神,二是不能忽略陈氏一族所擅长的中医之学。中医的目的是疗救民间的病痛,在传统社会属于下行之学,与王学有精神脉理上的一致性。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曾国藩说的“沉潜味道,各存一不求富贵利达之心”的谕导,何以对右铭能够终生发用。

义宁之学的另一传统是重才兴教,即尽可能利用一切机缘兴办教育、造就人才。陈琢如为了见识“天下奇士”,走遍淮、徐、齐、豫等地,最后还去了京师,结果非常失望。他慨叹说:“士失教久矣,自天下莫不然,独义宁也与哉。诚欲兴起人才,必自学始。”(61)当时曾、左、胡诸胜流尚未命世,仕宦猥委,人才凋落,陈公之叹,实发时代之音。只可惜琢如先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亲子宝箴就是未来的“天下奇士”。当然他自己也够得上“奇士”之目,因为只有“奇士”才具有辨识世而无士、有士而不奇的“奇士”的眼光。他的经世之志与经世之学,促使他率先办起了地方教育,创办“义宁书院”,授子弟以实学,以期明体达用。

说来绝非巧合,陈宝箴对兴教办学的重视,也是毕生一以贯之。同治三年(1864年)右铭三十三岁,所作《上沈中丞书》,有一节专论“明学术”和“育人才”的问题。他说:“某历观古大儒筮仕之邦,莫不以明教化、兴学校为己任。”针对长期以来八股取士的“科制之弊”,陈宝箴提出:“其可以就成法之中,富化裁之意者,莫如书院一事。”而书院之兴,首在慎择合格的山长。右铭认为,书院山长应该敦聘“乡先达之品学德望可为多士楷模者”,可以成为“士子趋向之的”。如果反是,尽以科目、官爵为重,而不管是不是能“造士”,就和官场习惯没有区别了。(62)沈中丞即沈葆桢,当时的江西巡抚。

后来右铭进入仕途,任河北道,很快就创办了“致用精舍”(也称河北精舍或治经书院),聘通儒担任教职,使河北道治下的社会文教风气为之一变。他更加系统地完善了自己的“造士”学说,所撰写的《致用精舍记》写道:“世之治乱视人才,人才之盛衰,存乎造士。”至于如何造士?他说无非“上之人有以教,下之人有以学”。学之原始,在于致知,致知在致用。故“学之为用,实为世运人才升降之原”。圣人“修六经”,可“为万世师”。“由训诂以求义理,而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圣人复兴”,无逾此途。亦即“渊乎其识,足以烛理,沛乎其气,足以干事”。但也不是“汲汲于求用”,只是致用的工具知识和条件准备,“不可一日不讲”。(63)《致用精舍学规》之初拟或另有其人(64),但最后必经右铭删订改润定稿,应无疑问。故《学规》明确提出“义理为体,经济为用,词章考据为文采”的主张,认为即使号称学问兴盛的乾嘉之际,“数十百年间,考据词章之士多出其中,而能以道德经纶世变者,缈焉寡闻”。而在谈到“晚近之人才”的时候,至有“词章考据,虚美无用,姑无论已”(65)的说法。此可见右铭是完全承继了乃父陈琢如的学问精神,对已流为士风习气的学弊的批评异常严厉,毋宁说这也是他汲汲于兴学易俗的动力源泉。

陈宝箴之人不可及的长项,一是揖盗,二是治河,三是办学。他每设计一所学校,都是唾手可成。抚湘时设立著名的时务学堂,并非偶然。陈三立当时人在湖南,直接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同时关切江西书院的情况。河北“致用精舍”的创办,陈三立肯定也身与其事。陈宝箴办学,始终不忘添置图籍,这让我想起1925年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之聘,头一个条件就是要研究院购买充分的图书。义宁一族之办学兴教的传统,真可谓渊源有自了。

同类推荐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浙东重镇、四明首镇,是鄞江镇的另一个名字。它山堰与都江堰齐名。它山堰,古鄞江。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或了四明首镇——鄞江镇的无数个不同的侧面,风景如画,人情温暖,世相万千。
  • 慈善与公益

    慈善与公益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现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并通过一个个真是感人的慈善故事,让读者切身的感受到慈善与公益就在我们身边。“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伸出爱的双手,帮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傅斯年讲国学

    傅斯年讲国学

    本书收纳了傅斯年在诗经、《史记》以及对于诸子百家的研究论述,重新解读诗经,更深层次地理解《史记》的价值,以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争鸣现象的历史根源。本书以简体横排的方式,方便读者阅读,对于晦涩难懂的部分给予读者注释。
热门推荐
  • 白骨公寓

    白骨公寓

    一夜之间,温馨的公寓内白骨丛生,原本平静惬意的小镇变得杀机四伏,出乎意料的作案手段,一桩桩离奇的凶杀案接踵而至,与案情有所关联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奇惨死,一场越走越远越看不到真相的“旅程”就此开始,这一切的一切,究竟发生了什么?神秘凶手:嘿,给你线索,你能找到我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静态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静态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静态描写,是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静态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一位写作者的基本功的体现。
  • 招捕总录

    招捕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法眼

    法眼

    小说的主人公王大印在洗浴中心的包间里,无意中发现了一百万现金,此时他正急需一大笔钱给女朋友孟鸽治病,便悄悄地把钱藏了起来。殊不知,这来路不明的钱,却隐藏着惊人的秘密。事件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朋友的误解,女友的猜疑,小护士的关心,按摩女的百般柔情,让他一时间焦头烂额。他分不清谁是友谁是敌,谁有情谁又无义。黑恶势力一路追杀,王大印的手机被偷装了监控软件,完全暴露在黑恶势力的监控之下。急速追至的车轮,呼啸而过的子弹,看守所的苦难,时时刻刻威胁着他的生命。面对强大的对手,王大印渐渐懂得,只有攻击才是最好的防御。他不再惊惧,也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即使孤独也要为自己救赎,也要不惧强敌重拳痛击。
  • 九天皇座

    九天皇座

    一个弱小的小子,一枚奇异的种子,一条可爱的牧羊犬,一个拉风少女,勇闯天下的故事。
  • 匆匆那年(下册)

    匆匆那年(下册)

    80年代生人的张楠因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学澳洲,在那里他认识了同样留学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时,却听说她竟然是同性恋。阴错阳差,他与方茴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并且通过其他朋友知道方茴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是曾经深受伤害,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张楠的房间里,方茴给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血皇后

    血皇后

    “他”横晃了十六年的男儿身,干吗要一时善心大发,救治这个冷血霸道的死男人。就在扶着他“坦诚”共泡药泉时,尖利的惨叫惊天动地,“他”的男儿身不见了。“师傅啊,您最最疼爱,最最奇才,最最聪明绝顶的乖徒儿撞邪了!”“闭嘴,你…你,是女人?”“狗屁女人,我…我,到底是男?是女?还是个不男不女的怪物!”“闭嘴!我,会对你负责!”“负个鸟屁责,泡个澡就要负责,妖儿得对小爷我负一百次责!”“我杀了看了你身子的妖儿!”“敢动妖儿,我劈了你…”热气腾腾的泉池中,打的噼哩叭啦,直到“他”跟他,扭缠到了一起…血凤降世,改天换日。不除血凤,皇朝不保。不知何时兴起的寓言,却是灾祸的开始。天道变异,运数难寻,那被期待已久的啼哭声划破滚滚浓云,直冲天际,她的到来,是血族的劫数,更是血族的希望。为护她周全,更为等待血凤惊天之日,一道法咒遮住了她的女儿身、女儿心。圣山之中,她成了横行、强悍、腹黑的“他”,当遇上冷情霸道的他时,“他”与他的命数皆变。天要灭我,我先灭天;地要亡我,我先毁地。既然她是血凤,那她就改天换日,让胆敢害她的人瞪大狗眼看清楚。男人,既然恨,就把江山夺过来,我,助你!女人,我若为帝,皇后只能是你,你生我生,你死我杀尽天下再随你而去,你我尤如此珏,永世不分。男人,我被你吃定不成…吃定?哈…女人,你不也把我吃的死死吗…遥强力推荐:梦幻的色彩(封面大师)的好文:《邪恶夫君请让道》曲阑(腹黑女主的强文):《九岁酷皇后》吧吧啦(玄幻力作):《邪婴》淑蓝新文:《独爱冷夫君》枫风新文《敛财小娘子》狂想曲新文:《极品男奴》南宫飘飘新文《赐我七个夫君》下辈子爱你:《夫君滚滚来》烟醉新文:《乞妃》沫筱然新文:《前妻魅惑》路净宜新文:《紫煞女皇》乔茉児新文:《赖上花心总裁》《宫廷计》:http://m.wkkk.net/
  • 乱世宠儿:朱颜戏天下

    乱世宠儿:朱颜戏天下

    重生时她是丞相之女,名声传遍天下;出嫁后她以炫王妃之名,消失在大火之中;再现时她是一代歌姬,身份神秘莫测;然而她亦是吟雪主人,江湖显赫之人。一代乱世女子,拥有的身份无数……自古红颜是祸水,祸水降生,天下乱。可即使她是祸水,他们依然甘愿以天下来做交换,只为得到她。他们唯她独宠,她却淡然一笑,潇洒转身,不留一丝情念……强者之争,江湖之争,帝国之争……到底是以她之名争天下还是以天下之名争她?最终争的是天下还是争她?
  • 梦回云岗

    梦回云岗

    肖长冰把身上的香袋解下,递给宋堃:“这是她研究云冈,留下的资料。”宋堃接过。一群带哨的鸽子,从山坡上空掠过。宋堃肃立墓前,捧着香袋,慢慢抬头,对着蓝天白云高喊:“慧娴,我回来了,永远不会离开你了!”宋堃的声音在石窟里回荡。“……我回来了,永远不会离开你了!……”宋堃凝视着石壁,他所熟悉的那尊一手提瓶一手拈花微笑的提瓶女,忽然变成慧娴。慧娴身披轻纱,手捧鲜花,微笑着款款走向宋;在她身边,数不尽的飞天在曼舞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