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9500000002

第2章 译序(2)

一九一九年战局明朗,罗兰想利用当时有利的气候,组织全世界知识分子结成“反对奴役和压迫同盟”,世界上有上千名知识分子在他写的宣言书上签名,其中有泰戈尔、茨威格、爱因斯坦、高尔基、辛克莱。在此之后,他又与法国著名共产党作家巴比塞、乔治·杜阿梅尔等人筹备召开一九二〇年一月于伯尔尼举行的国际知识分子代表大会。此时的罗兰虽然积极参与左派的活动,但他更加崇尚独立和自由,拒绝加入任何党派,同时谴责任何暴力行为,包括俄国的十月革命,从而与巴比塞发生了政见分歧。他给巴比塞写的最后一封信中,声称:“倘若无产阶级尊重真理和人权,我就与之在一起;倘若它践踏真理和人权,我就反对它;我反对任何特权阶级,面对全人类的价值,阶级无高低上下之分。”

罗兰与印度的关系始于一九一九年。是年十月十四日,泰戈尔给罗兰写了一封信,两人于一九二一年在巴黎见面,他俩的通信一直延续到1940年;而甘地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游历欧洲时,曾接受罗兰的邀请,在他的别墅小住过五天,他们每天都交谈,话题涉及到非暴力、如何在欧洲保持和平,以及社会主义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上海也曾给罗兰发过一封电报,敦请他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这也许是罗兰与中国发生联系的最早的记录了。

一九三一年六月十六日,罗兰的父亲爱弥尔·罗兰在九十一岁高龄去世了。罗兰在悼词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老爸使我对革命有了认识,他在九十一岁高龄仍然抱着强烈的政治信仰,主张与人宽容的处世哲学。我的老爸是民族主义者,而我是国际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父子相互理解,彼此相爱!”

一九三三年,德国发生国会大厦纵火案,罗兰对德国法西斯的卑劣行径义愤填膺,断然拒绝接受晚年德国政府为他颁发的歌德奖。

在罗兰的政治生涯中还有一个细节也是不该疏漏的,就是他曾于一九三四年五至六月间在报纸上发表过一封公开信,谴责号称民主国家的法国政府当局竟然拒绝托洛茨基在法国政治避难的请求,认为这是整个欧洲的耻辱;而接纳托洛茨基的土耳其却为欧洲上了一堂如何保持人类尊严的道德课。

罗兰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同时,从未放弃过文学创作。早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完稿之际,他又酝酿创作另一部长河小说《欣悦的灵魂》了。倘若说,前一部巨著的主人公是个男性的话,那么后一部巨著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女性。他在书中用形象化的语言强调了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认为妇女应该得到彻底解放;书中也谈到了战争,提醒人们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不能放松警惕,抱有幻想。这部巨著从一九二一年开篇到一九三三年封笔,前后也花了十余年时间;其间,他还续写他的《革命戏剧》系列,发表了许多音乐评论文章,等等。

现在,我们该分析一下罗曼·罗兰作为小说家、音乐家和剧作家有哪些特色了。

长久以来,许多批评家对罗兰的伟大精神、明晰的思辨才能和先知先觉的禀赋是诚服的,但他们对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却抱着怀疑态度。

首先,我们该把作家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他进行分析。罗兰生于一八六六年,卒于一九四四年。他的一生穿越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八七〇—一九四〇),这几十年间法国的经济虽得到发展,但经过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拿破仑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仍很有市场,加之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对法国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思想领域形成壁垒分明的左右两派的德雷福斯事件,社会激烈动荡,思想混乱,人心浮动,世风日下,个人主义泛滥,追求享乐成为社会时尚;在文学上则呈现出萎靡不振、矫揉造作、缺乏生气的所谓后象征主义的特征。作为人道主义作家、思想家的罗兰,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当然会比一般作家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参与政治生活,积极而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他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因此,以纯文学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或是以唯美主义的文学标准去要求、界定罗兰的作品显然是有失公正的;我想罗兰本人也不愿意后人把他归纳在纯文学作家或是唯美主义作家的行列。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献辞中,罗兰就开宗明义地宣称把该书“献给世界各民族在受苦,在斗争,然而必将获胜的自由灵魂”。

他也曾明白无误地阐明了他对当时文学的看法:“我们的文学太讲究艺术了,几乎忽视了文学自然的本色……你们说我不是艺术家,这也许说得过分些,不过我对艺术有自己的观点,与他们不同。”

因此,他的文风平白直露,通俗易懂,语言则热情奔放,简洁明快;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后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人感到异常熟悉。在艺术上,罗兰追求的是自然和谐,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很富大自然的色彩,江河、草木、风雨、火焰的描绘常见于他的字里行间。

他也是本世纪初出现的长河小说的鼻祖,《约翰·克利斯朵夫》、《欣悦的灵魂》则是长河小说的典范;在他之前,人们从未对这个小说体例有个明确的定义。由于音乐是罗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本人就是一个道地的音乐评论家,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对音乐多有涉及,且也富有乐感。他在《欣悦的灵魂》的引言中写道:“这部作品就是一首音乐。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我把它献给和谐:和谐是我梦中的王后,亦是我生命的绮梦。”因此,罗兰在作品中更多关注作品的“音色”、“和声”和“节奏”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长河小说”,不仅仅指情节连贯,篇幅特长,而且也指作者自始至终带着他的主人公,越过人生的种种关卡,走向生命的终结——一切都归于大海。

罗兰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这两个长篇,虽然内容迥异,但都贯串了作者的主导思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的人生道路虽屡遭挫折,但自始至终地在与命运、与其生存环境作不懈的斗争,并且以宽容与谅解对待世人,对世界充满了爱心。

罗兰始终没把艺术当成目的,而是当成一种手段,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语言”。真正的艺术该是有高尚道德,富有战斗性,亦是诗意盎然的;它能触动世界各国数代人的良知,有助于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想罗兰在文学创作上的战斗精神,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该与我国的鲁迅近似;他俩也都在生前写了大量战斗性的杂文和随笔。

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才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说他只能用“文学形式来表现音乐”了。我们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就可感觉到音乐在全书占有的分量了。在本书开篇,音响的三个元素:河流、风和大钟唤醒了刚刚出世的克利斯朵夫,尔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助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使他顺利地抵达“人生的彼岸”。在罗兰看来,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所有艺术中表现力最深刻的一种,亦是沟通人类的最美妙的工具;它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使之欣悦,使之宁馨;而世界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

罗兰在追述他与音乐的关系时曾说:“音乐牵着我的手迈开了我的人生的第一步。音乐是我的初恋,我在爱上女人之前就爱上它了……我是在瓦格纳的光辉照耀下长大的……在年轻时我就狂热地喜爱音乐,德国音乐和法国音乐我都喜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必然是世界性的。”他在罗马时几乎天天弹钢琴,在许多沙龙里小有名气,晚餐后,来宾们常请他弹奏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兰最喜爱的音乐家就是贝多芬。他曾写道:“我之所以最喜欢贝多芬,是因为他的感情,他的精神,他的一切都是伟大的。”一九〇一年四月间,罗兰还专程去波恩参加一系列纪念贝多芬的活动,尔后,他就着手撰写闻名遐迩的《贝多芬传》;一九二六年,他又去维也纳参加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庆典,并且作了重要发言;那次活动大大加深了罗兰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使他的杰作《贝多芬传》更臻完美。

罗兰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也有着广泛的交往,如一八九九年他在柏林与理查德·施特劳斯相识,此后通信不辍;他认为施特劳斯是“当代德国唯一的音乐天才”;又如他与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也彼此赏识。德彪西曾于一九〇四年三月间给罗兰写过一封信,谈到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功能,罗兰则对德彪西创作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特别欣赏,认为其艺术价值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莎乐美》之上。诚然,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罗兰借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之口,猛烈地抨击了德彪西艺术,但就其本人而言,他深爱着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道地的法兰西风味。

罗兰亦是音乐理论家,他不仅研究作品本身,而且还研究作品与作曲家的个性及与其所生存的周围环境的关系。

罗兰是音乐社会学的创始人,亦是当今所说的艺术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看来,艺术(包括音乐)不仅是生命最凝炼、最持续的存在形式,起着先知先觉的作用,也由于创造艺术的艺术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能借助艺术表现人生,提炼人生,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延续和发展而显得格外重要。

罗曼·罗兰在文学生涯上的起步是从戏剧开始的,直到他将近四十岁时,他写的剧本数量远比小说多,以后他才把主要精力投入《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欣悦的灵魂》的创作之中,到了他七十岁高龄,他又写了剧本《罗伯斯庇尔》。他的剧本可以分成两大类:出道时的一批戏剧和《革命戏剧》系列。

他初写的第一批剧本有《恩培多勒克》(一八九〇)、《奥尔西诺》(一八九〇)、《尼利奥尼家族》(一八九一)、《尼奥贝》(一八九二)、《卡利古拉》(一八九二—一八九三)、《芒都城受围》(一八九四)、《圣路易》(一八九四—一八九五)、《萨伏那洛拉》(一八九六)、《阿尔特》(一八九六—一八九七)、《被征服者》(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共十部,不过在他生前仅出版三部,即《圣路易》、《阿尔特》和《被征服者》;而在这三部中,也只有一部《阿尔特》在一八九八年五月被搬上了戏剧舞台。罗兰最初的几个剧本模仿莎士比亚剧本的成分较多,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罗兰深知其不足之处,所以他到了罗马后,又进一步研究了莎士比亚剧本的精髓,再加之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熏染,初尝了爱情的甘苦,所以后来写的剧本也就成熟多了,也许这也是那三部剧作得以出版,《阿尔特》得以上演的原因。

一九〇三年,罗兰写的《大众戏剧》问世了。罗兰一反以往写作的套路,试图开拓戏剧的新品种,把人民大众搬上舞台。在他看来,有产者的所谓文明已走上绝路,眼下该注意的是要免使蒸蒸日上的无产阶级日后也走上没落阶级的老路,应该“为新的世界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他所说的“新的艺术”必须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是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这样,剧本中政治和社会的命题也就需要美学上的创新与之相适应;罗兰首先在历代的英雄史实中,后来又在革命的英雄业绩中找到了剧本创作的丰富的源泉。

同类推荐
  • 寄居者

    寄居者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 2015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2015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凌鼎年、黄健生、李蓬、曹海军、林万华……百余位作家的百余篇作品,题材丰富、语言凝练,凡片段、凡场景,均有精彩呈现,短小精炼,具有张力。
  • 金沟里的戴枷人

    金沟里的戴枷人

    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残冬的一天,看看将近午时,北京街头突然响起一阵阵沉闷的锣声,这令人心悸的声音,使本来就砭人肌骨的寒风,显得更加阴冷。随着锣声,一辆木笼囚车,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兵丁和刽子手,押进了菜市口法场。刽子手打开囚车,把穿着罪衣,插着斩标的囚犯拉出木笼,架到了刑场上。黎庶们冒着凛冽寒风,前拥后挤地围在法场四周看热闹。只见那名斩犯,膀宽背窄,身材魁梧,虽是蓬头垢面,眼含悲愤,却也能看出昔日的英威。此人乃是吉林候补道尹李金镛。
  • 被囚禁的女孩

    被囚禁的女孩

    一个年仅的十六岁的怀孕女孩丽莎,在某天上学途中,无端遭到绑架。奇怪的是,对方不要赎金,也不以折磨她为乐,反倒准时供应三餐。丽莎不明白绑匪的意图,也没有惊慌失措,因为她早在被绑架当天就设定好了「三十三天重获自由」的计划——不仅仅是离开囚禁她的地方,她还准备好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行动!在被绑架的日子里,丽莎镇定地观察并记录绑匪的作息时间,秘密搜集有助于逃脱的物品。随着逃脱日期越来越近,她需要的材料逐渐搜集齐备——床垫、破布、水桶、收音机、漂白剂、卷笔刀、红色线毯……她准备在囚禁自己的密闭小房间里营造一个死亡陷阱……
  •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每一次紫烟燃起都会有一个名人被杀,但这些人却互不相识。一连串的凶杀案牵出一系列疑点,看似毫无联系的案件背后竟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一场看似胜负已定的赌局竟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成了一环套着一环的局中之局。
热门推荐
  • 帝女重生:神尊,让我来

    帝女重生:神尊,让我来

    她重生了,她以为会获得一切从未有过的东西,但在这异世依旧是那么难——他觉醒了,他以为如此就能改变族人的命运,但在巫与神的万年纠葛中他依旧如履薄冰——终有一天,命运之线会把她和他紧紧相连,但此后命运又会如何,也许只有神知道。
  • 海贼之念念果实

    海贼之念念果实

    一念控物,一念生火,一念万物现!备注:群号:878561243
  • 女人圈

    女人圈

    苏亚满意地离开院长办公室,宗平留下来向院长赔不是。院长问,平常你老婆就这样跟你胡搅蛮缠吗?宗平说,生气是这样,不生气不这样。院长说,那我劝你快一点离婚,离开这个女人吧?宗平说,苏亚要是知道你这么跟我说话,马上就会找上你的门。院长问,苏亚是谁?宗平说,苏亚是我老婆。此后苏亚没再跟宗平闹离婚,一年接一年过下来。我是宗平,又不是宗平。苏亚是我老婆,又不是我老婆。
  • 冷少,我爱你

    冷少,我爱你

    苏雪与邵哲相遇在大学校园,两人互相钟情却又相离。莫子祈,单笑笑是苏雪命中的贵人,始终不离苏雪左右。在苏雪与邵哲的情路上是什么让他们吃尽苦头,分开六年后,最后,他们能否相守一生呢?司徒薇是一个众人追捧的天之骄女,她遇到了她一生都无法征服的邵哲,虽然她用尽了手段。但是,邵哲心中依然没有她的位子。家世,才貌,手腕样样比苏雪强一百倍的她为何会让邵哲对他无动于衷呢。她对邵哲短暂的占有,换来的是什么让她彻底崩溃的结果。最后,当邵哲回到苏雪身边,她又有怎么样的疯狂举动,带给大家一个怎样的无法承受的伤痛结果。
  • 姑娘,你有权活得体面

    姑娘,你有权活得体面

    林一芙的观点:《打败爱情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想象”而结束爱情的人,远比因为爱情本身已不存在而分手的人多得多。何必因为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磨难,去否定苦心孤诣经营而来的爱情?又何必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提前宣布爱情的夭折?《在爱里妥协,才不是怂呢》:强求他人爱屋及乌本身就是另类的“道德绑架”,但不爱亦可以尊重。但真正的爱情会成为契约,让相爱的人互相接受与理解。《如何才能拥有恋爱力》:有了“恋爱力”,你不一定马上能谈一场美好的恋爱,但可以收获一个在任何一种感情中最美好的自己。
  •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人文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第四病室》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苦难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第四病室里,有钱就能享受到特权,没钱就只能在病床上哀号等死。住院病人要自己另外花钱买药和生活用品,工友的冷漠无情,医生即使有再高超的医术但是没有特效药品也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病人的生存困境被赤裸裸地体现出来……而如此人情淡漠,环境恶劣的第四病室,却依然顾客不断。全书以第四病室内病人谈话的内容为主,传达出作家对生命的追问及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就像作者在全书最后说的:我们每个人“应当变得善良,纯洁,对别人有用些”。
  •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图南

    凤图南

    王爷,妾身在这安狮城上祝您与属下一百六十人同葬,您还欠我二百一十八条性命。“红唇艳艳,宛如城下地上未干的液体。秦瞻艰难一笑‘咳咳,图南,难得你费心为我做这么大的局,如果当初。”“王爷说笑了,这世上,哪有如果,有的只是因果。”话毕,梁图南转身,把手交给后面一直安安静静等待着她的人手里。“今日,我梁图南便嫁于陆游柯为妻,携百年之好!”
  • 父亲不哭(中国好小说)

    父亲不哭(中国好小说)

    季冬的父亲患了骨癌,而对着天价医药费,治还是不治?身为长子且是家里唯一一个在大城市的他责无旁贷却又犹豫不决,他们一家人陷入了矛盾当中:治是良心的安慰,是对父亲的回报,不治是现实的考量与经济条件的限制。身为父亲的他,既不想拖累子女,也不想放弃对生的渴望。日子在艰难中要前行……父亲,最终去世了,他带走的不是矛盾而是身为子女们的深深地安全感与归宿感。
  • 不如不见,不如不念

    不如不见,不如不念

    后来的很多年里我时常在想,若当初遇见你的时间再早一点点或晚一点点,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兜兜转转,此去经年,遗憾的是,你还是我今生最想遇到的人,你的心还是我拼命游离仍然想要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