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5300000003

第3章 深愧渊明与孔明

——记硬骨头方孝孺

一、朝廷请来的国师

1398年的七月初,在汉中府学担任教授的方孝孺,忽然接到来自京城吏部的特快专递,要他迅速进京担任新职。

这一年是洪武三十一年,开创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在当了三十年皇帝后,于闰五月的初十在南京西宫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八天以后,他的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帝。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寿命不永,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世。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精神受到重创。他一生中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另一个就是长子朱标。没想到这两个人都先他而去。朱标一死,究竟谁来当皇位继承人。朱元璋一番斟酌,决定不在众多的儿子中选拔,而是选定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他六岁时,哥哥虞怀王卒。朱标去世时,他已经十六岁了。而朱元璋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朱允炆一直在他身边长大,他很喜欢这位孙儿。他决定传皇位给朱允炆,因此很快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这么做,并非出于祖孙之情,而是想为朱家后代定下“嫡长继大统”的规矩。

朱元璋辞世的第二天,便发布了他的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以期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夙昔忧虑,常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弼,以福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是朱元璋向他的臣民们颁布的最后一道圣旨。他除了以卑微的心态向天下百姓做了一次简单的皇帝的自述报告,重要的关节在于要天下归心,拥戴他一手挑选的接班人朱允炆。

二十二岁的朱允炆,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得到了大明王朝的权杖。

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任命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齐泰是朱元璋欣赏的兵部官员,对朝廷军事问题了如指掌。黄子澄是朱允炆的老师。将这两个人提拔起来,一为武官之首,一为文官之首。由此可见,朱允炆想迅速改弦更张,培植自己的势力。

这两个人到任后的第二个月,朱允炆又让吏部火速召方孝孺进京。吏部移文刚一发出,朝中大臣都知道,朱允炆要为朝廷请来一位国师了。

二、宋濂对高足的称赞

在汉中府学教授任上已待了六年的方孝孺,面对秦岭巴山之间远离朝阙的局促之地,心中常生嗟叹。就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立春日,他在府学斋房中写了《立春偶题二首》:

万事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静中声。

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

百念蹉跎总未成,世途深恐误平生。

中宵拥被依床坐,默数邻鸡报五更。

诗中透露的,是那种报国无门的书生忧患。妙就妙在“深愧渊明与孔明”上:若能学陶渊明归隐亦可自标高洁,不幸的是,自己还在为五斗米折腰;若能学孔明辅佐圣君还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却在当一个无足轻重的教书匠。隐既不可,达亦不能,处两难之中,方孝孺竟有了那种“活人让尿憋死”的感觉。

如此说来,读者想必有兴趣了解方孝孺的来历。不妨在这里啰唆几句。

方孝孺于1357年出生在浙江宁海。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朱元璋已经攻克了婺州并聘请宋濂为府学教授。刘伯温正蜗居在青田家中,一面静观天下局势,一面写着他的《郁离子》。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方孝孺可谓生不逢时,但他自幼就显露出做学问的天才,每日读书盈寸。六岁时,他写过一首《题山水隐者》的诗:

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

诗气尚弱,但对参差栋宇的追慕胜过对山水的迷恋,这种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贯穿了方孝孺的一生。

方孝孺十一岁时经历了改朝换代。其时,他的生母已经亡故。如果把“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句话当真,那么方孝孺应该是他的同代人中独占鳌头的超级富翁了。他从小失去母爱,但性格并不孤僻。洪武初年,他的父亲方克勤应聘出来做官,被派往山东济宁担任知府。《明史》中方克勤有专门列传,被时人称为循吏。因为方克勤做事认真,爱民心切,奉公唯谨,一些与他共事的官蠹猾吏,因为捞不着好处,便很忌恨他。洪武九年(1376),方克勤因遭人诬陷,说他私用府仓中炭苇二百斤,被朱元璋下旨押解来京打入诏狱。方孝孺曾经给朱元璋写信为父亲辩冤,并提出代父坐牢。该信被有关部门扣压没有上报。方克勤身陷冤狱大约一年后,被贬往江浦为吏。又因空印案再次遭衙吏诬陷,终被逮至京师伏诛。方克勤四十六岁应试做官,仅五年就因官弃市。他是洪武时期难得的执政为民的好官,却没有得到好报。一直随侍在侧的方孝孺,为父亲的冤屈撕肝裂胆。《明史》中用“扶丧归葬,哀动行路”八字来形容,说得简单,但可深味之。

遵父亲生前之嘱,方孝孺前往浦江从师宋濂。宋濂自洪武九年致仕后,在家乡龙门山中继续招纳弟子授业。在他众多弟子中,方孝孺特别得到他的青睐。三年后,当方孝孺学成归还故乡时,宋濂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题目叫《送方生还宁海》,其中有这样一段:

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离析于一丝,而会归于大通。生精敏绝伦,每粗发其端,即能逆推而底于极,本末兼举,细大弗遗。……予今为此说,人必疑予之过情,后二十余年,当信其为知言,而称许生者非过也。虽然,予之所许于生者,宁独文哉?

以宋濂谨言慎行的性格,绝不会说过头的话。但他这篇文章对方孝孺赞赏有加,他甚至于说他所期望的,不只是方孝孺的文章,言外之意,他看到了方孝孺匡扶天下、燮理阴阳的宰辅之才。

三、被朱元璋称为“庄士”

父亲方克勤被冤杀,按理说,方孝孺不应该期望有什么政治前途。但是,就这么一个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居然被朱元璋接见了两次。

第一次是洪武十五年(1382),即方孝孺的父亲被诛六年之后,也是他的老师宋濂在贬谪的途中老病而死一年之后,由于一位权势人物的推荐,朱元璋接见了时年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接见时皇太子朱标在座。当经过一番接谈与询问后,朱元璋觉得这个年轻人举止端正,且文采斐然。于是对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夸奖了几句后,就让方孝孺回了老家。

关于这次会见,方孝孺虽然没有得到实惠,但他还是显得兴奋,他写了一首诗纪其事:

汉家图治策贤良,董子昌言日月光。

自笑腐儒千载后,却劳圣主试文章。

——《奉试灵芝甘露论》

朱元璋让他命题作诗以试其才,他自诩汉朝大儒董仲舒,可见自望甚高。

朱元璋第二次召见他是十年后的事情了。其时,太子朱标刚去世。朱元璋见了方孝孺,对吏部官员说:“现在还不是起用方孝孺的时候。”这一年,方孝孺已经三十六岁了。为了解决生计,吏部还是给了他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

汉中这个地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又是诸葛亮进取中原的北伐基地,交通闭塞而风气醇厚。方孝孺在这里过了将近六年的安定日子,每日与学生们讲经说法,穷诸学问。这六年有两件事值得一记。第一,蜀献王钦慕他的学问,聘请他担任世子的教授。蜀献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封王后入藩成都。皇帝的长子叫太子,藩王的长子叫世子。方孝孺教导蜀献王世子,以道德仁义为尚,深得蜀献王赞许,将他的书房取斋号为“正学”。所以,后世也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第二,方孝孺说服蜀献王,将他老师宋濂的尸骨从夔州迁往成都安葬,并对宋濂存活的家属给予优待。

朱允炆登基不到两个月,就急召方孝孺进京。他起用方孝孺是否是朱元璋临终前的特别交代,已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在位时不把人才用尽,而是为后世留一些足当大任的人才,这一点,源自他“长治久安”的思想。这一策略,贯穿到各个方面,如矿山的开采、赋税的征收、漕粮的额度,他都留有较大的余地。一朝统治者不在他的手上将资源与人才用尽,让继任者不至于捉襟见肘无从展布,这也是“圣君”风范。

不过,据《明通鉴》记载,朱允炆在东宫时,就听说过方孝孺的大名。知道他的学问在当世无出其右。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师从宋濂,方孝孺亦是宋濂的高足。如今,朱允炆要拜方孝孺为“帝者师”,这才叫父子师生两代情,帝家孺门两代承传的佳话。

方孝孺来到京城后,立即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侍讲。侍讲,就是专门给皇帝讲授学问的官员。方孝孺一生的荣耀以及一生的悲剧由此展开。

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夏天开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便成为朱允炆身边的核心智囊。单说智囊尚为不确,应该说既是权力中枢又参与机密。齐泰、黄子澄二人偏于执政,而方孝孺则成了朱允炆名副其实的“文胆”。

朱允炆登基时只有二十二岁,方孝孺快比他大一倍,四十二岁。这个“文胆”究竟给年轻的朱允炆灌输什么样的学问呢?研读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便可知其大概。

四、道统谱序之人

宋濂秉承南宋朱熹的理学,因此他要朱元璋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学衍义》。朱元璋接受了宋濂的思想。因此,朱程理学便成了明王朝的正统思想。作为宋濂的学生,方孝孺比老师似乎走得更远。他认为,孔子之所以发出“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哀叹,是因为他所处的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他矢志“克己复礼”,复的就是周礼。方孝孺认为政治文明的最佳楷模是周朝的制度。因此,他对春秋之后的中国政治大都持否定态度。他二十多岁时,在回答友人的一封信中,曾如此描述:

自宋亡以来,八九十年风俗变坏,延至于今,日以滋加。……又不知古人倘在,视今世为何如也。每深居沉念,辄用慨叹,曷为而见古人之遗风乎?

——《答俞子严书》

他所称赞的“古人之遗风”,指的便是周朝,在《周礼考次目录序》中,他指出:

周室既衰,圣人之经皆见弃于诸侯。而《周礼》独为诸侯之所恶。故《周礼》未历秦火而先亡。吏将舞法而为奸,必藏其法,俾民不得见。使家有其法,而人通其意,吏安得而舞之?周之制度详矣,严上下之分,谨朝聘之礼,而定其诛赏。教民以道,使民以义,恤邻而尊上,此尤战国诸侯之所深恶而不忍闻者也。

大凡志行高洁者,都有执古而薄今的倾向。此种人,沉稳而趋保守,坚守大于变通。方孝孺认为周朝是“以德治国”的楷模,对秦以后历朝倡导的法制,他认为是舍本求末,不值得借鉴,这一观点在他的著述中多次被提到:

药石所以治疾,而不能使人无疾。法制所以备乱,而不能使天下无乱。不治其致疾之源而好服药者,未有不死者也。不能塞祸乱之本而好立法者,未有不亡者也。

——《深虑论二》

治天下有道,仁义礼乐之谓也。治天下有法,庆赏刑诛之谓也。古之为法者,以仁义礼乐为谷粟,而以庆赏刑诛为盐醢,故功成而名不病。弃谷粟而食盐醢,此乱之所由生也。

——《深虑论五》

在方孝孺看来,治天下之道,德为本,法为末。德可以使人去欲,法只能制人之欲。这种观点,仍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核心思想的翻版和阐释。

方孝孺受宋濂的影响,二十多岁形成了这种“重德轻法”的观念,而且一生坚持。他当上“帝王师”之后,试图以这种思想指导朱允炆重建治国方略,在遵朱允炆之命写的《基命录序》一文中,他将自己的思想推向极致:

智力或可以取天下,而不足以守天下。法术可以縻当世,而不足以传无穷。有以取之,而不知守成之具;虑止乎旦夕,而不为久远之图。为己则难以言智,为民则难以言仁,夫岂善为天下计者哉?

商周圣王舍智力而不用,而必本乎仁义;舍法术而不恃,而必养民以道德。积之以奕世之勋劳,藉之以数百年之忠厚。圣人之才为亿兆所戴,其心犹凛然。若不能当天之心,行民之所愿,除民之所恶,惟恐有所弗及。既受命于天矣,而所以保其命者,益谨而弗懈。其传序之远也,岂不宜哉!

后之人主,祖宗积累之素,既不若古之人;取之以侥幸,而欲守之以智力;縻之以权诈,而欲传之以法术。此秦隋以来之君,所以陨性偾国者相属也。

在方孝孺看来,自秦隋以来的人主,都是靠权诈与法术而取得天下的。如果坐上皇帝位后继续以权诈与法术来维持统治,则绝不会传之久远。单从道理上讲,这绝对没有任何错误。方孝孺所指斥的权诈与法术,即庄子所讥刺的“机心”,亦是老子忌讳的“伪”,孔子痛恨的“怪力乱神”。由这些大智慧所构筑的道统,一代代都有人来维护它、发展它。汉朝的董仲舒,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明初的宋濂、方孝孺,都是道统谱序中人。但是,问题的关键,“心机”之于人,是如影随形,法术之于世,是无处不在。世上的事情,仅凭学问是处理不好的。历史上,凡是讲求学问的皇帝,都是被后世讥为“秀才皇帝”,在他们手上,社稷江山总是难以达到大治。

方孝孺的学问好,心思也正。但遗憾的是,他所处的时代,没有他的学问赖以生存的土壤。

五、“秀才皇帝”的盲目乐观

在方孝孺赴京将近一年之际,即建文元年(1399)的七月初四,一直在北平燕王府中装病的燕王朱棣,突然在东殿升座,对聚齐在西厢的亲信宣布,自己病体康复,为朝廷社稷计,他决定兴兵勤王,率军攻打南京,提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之侧,即明惠帝朱允炆身边,究竟有哪些人被朱棣视为“奸党”呢?打头的还是齐泰、黄子澄两人。这两人帮助朱允炆制订了一个“削藩”的计划。而众多藩王中,最具威胁力的就是燕王朱棣。面对这一局势,朱棣先是装病,当得知侄儿朱允炆已对他下达了秘密逮捕令后,他决定反抗。

这一场战斗先后打了四年,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朱允炆并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将一切紧急军务统统交给齐泰、黄子澄处理,自己每日与方孝孺讨论《周官》的制度,商量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年的磨合,朱允炆对方孝儒的尊崇与依赖大为增强。方孝孺几乎无日不待在他的身边备作顾问。朱允炆每逢读书遇到疑难,就请方孝孺讲解。临朝处理政务,与大臣商量国事,他也要方孝孺坐在丹墀下的屏风前,随时批答。

应该说,朱允炆秉承了父亲朱标的儒雅性格,骨子里存在着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这种气质来自他的奶奶,即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朱元璋之所以选定朱允炆继承皇位,除要坚持“嫡长承祚”的制度外,他对朱允炆的欣赏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个“武治”皇帝,他很希望自己的孙儿能当一个继往开来的“文治”皇帝。以他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朱允炆“雅”有余而“威”不足。这种人,可处顺世而不可处乱世,可养君子而难制枭雄。基于这一点,朱元璋在位时,就将他认为可能给继位者造成障碍的“枭雄”尽可能诛除干净,这就是帮着他打下江山的建国功臣几乎被一扫而空的原因。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院子外的“枭雄”诛除干净了,家里头的“枭雄”却是个个儿都在。有问鼎皇座野心的儿子,少说也有三四个。朱元璋心再狠,也不至于说拿起屠刀剐了自己的骨肉。倒是黄子澄看到这一点,劝朱允炆立即“削藩”。但黄子澄是优秀的词臣而非老辣的干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话也在点子上,但做起来却把不住火候与节奏。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思想力还不错,执行力太过欠缺。

二十多岁的“秀才皇帝”,本来心智就弱,加上内有清流,外有虎狼,其悲剧的下场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朱允炆欲学他的爷爷举重若轻的执政技巧,什么大事儿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当第一支讨伐大军从京城出发,朱允炆为了表示他的宽宏大量与优雅,他对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说:“你们打到燕京,不可胡乱杀人,你们总不至于让我背上杀害亲叔叔的恶名吧。”

在朱允炆看来,对燕王朱棣作战,胜利犹如探囊取物。他自认为自己是天下归心的皇帝,王师出征,必然所向披靡。这种莫名其妙的乐观情绪在京城中弥漫。钟山脚下的宫阙,依然散发着金色的魅力;秦淮河两岸的河房,更是弦歌如旧。但是,有谁知道,燕王的旌旄南指,会使金陵的王气黯然失色。

六、连出三计均未奏效

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方孝孺也表示出极大的乐观。当朱允炆要求他按周朝制度改革朝政时,他显示出极大热情。建文二年(1400),朱允炆敕旨修建的省躬殿建成。这座宫殿专门用来存放古书、圣训,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与档案馆。大敌当前,朱允炆修建这座宫殿已属可笑。更可笑的是,朱允炆仍不以军情为重,而把省躬殿的落成典礼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让方孝孺稽古三朝,按尚父所说的《丹书》宗旨对殿内的一切陈设都撰写铭文,以取戒饬的作用。这有点像年轻的学生,见到格言警句抄下来贴到墙上,太小儿科了。

省躬殿建成不久,到了八月初一,叔侄之间的战争打了一年了,恰逢承天门遭遇一场火灾。方孝孺认为这是大事,天降灾咎,是人君有过失。再者,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城门之名也有问题。因此他提议将午门改成端门,把原来的端门改成应门,承天门改成臬门,前门改成路门。朱允炆一一准奏。

就在这时,忠于朝廷的官军与燕王的部队在河北、山东一带已经打了数十场战斗。战争开始,官军略占上风。但几个月后,燕兵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且朝廷中叛变的官员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建文三年(1401)的三月,官军遭遇夹河之败,损失惨重。朱允炆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于闰三月初四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表面上将他们贬出京城,实际上是让他们到处招募军士。

齐、黄二人离开京城后,方孝孺就不再只是一个讲述周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顾问了,他开始在朱允炆的要求下过问军事。从建文三年四月至建文四年五月,一年时间内,就当时的战事,方孝孺向朱允炆出过三次大计,但这三次大计均未奏效。建文四年的六月初八,朱棣率领的燕兵在接连攻克淮河、长江两道天险之后,挟如雷破竹之势,终于兵临金陵城下,驻扎在城郊的龙潭。

七、“奸臣”榜上名列第四

建文四年六月初八的晚上,南京城中潮湿燠热。昔日密管繁弦车辇相接的帝京,如今笼罩在战云之下一片惊恐。手足无措的朱允炆在大内殿廷前徘徊,他已派人紧急召进方孝孺。当这位始终充满自信的帝王师匆匆走进内廷,在东庑的长廊见到朱允炆时,他多少有点黯然神伤。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讲述《大学衍义》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新一代的君与臣、学生与老师,将会在这里讲些什么呢?

看到方孝孺走近,朱允炆焦急地问:“方先生,燕兵已入龙潭,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问:“陛下想怎么样?”

朱允炆说:“有几位大臣建议,让朕弃守金陵,前往浙江或湖、湘,以图重新振作。”

方孝孺连忙摇头答道:“君王怎么能够离开帝都呢?城中尚有二十万部队,我们只能尽力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朱允炆问:“万一守不住呢?”

方孝孺看了一眼朱允炆,凛然说道:“就算是没有希望了,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正当的,是死得其所。”

也许是方孝孺的正气让朱允炆感到了震撼,他颔首表示了同意。

方孝孺又说:“暂时的办法,是再派大臣以及诸王前往龙潭,与燕王讲和,以拖延他的进攻,陛下好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

这一段话,记录在《明通鉴》上,六百年后重读,依然感到方孝孺可亲可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依然要他的学生坚定以身殉国的决心。明代的帝王师大都不幸,但方孝孺是最不幸的一个,可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允炆对他始终依赖,甚至可以用“言听计从”四个字来形容。这样的皇帝实不多见。

遗憾的是,明惠帝朱允炆的悲剧就在眼前。

方孝孺要朱允炆行使拖延术以待勤王之师。其时,朱允炆的股肱大臣王叔英与齐泰在广德募兵,姚善与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在杭州募兵,黄观在长江上游募兵。六月初十,朱允炆派人带着藏有密诏的蜡丸分成数路遁出金陵,到各处催兵,但这些信使全部都被燕兵捕获。得到消息后,朱允炆与方孝孺执手流涕,两人知道大限将临。

六月十三日,燕军逼近金川门,谷王朱橞、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下令纵火烧毁宫殿,而他自己下落不明。传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凡四十余人从”。

当天晚上,燕王就下达通缉令,金陵城中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告示,上榜的奸臣共有二十九人,前六位是: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通缉令下达时,除方孝孺外,余下五人都在外募兵。所以,第一个泰然就逮的,是安坐家中等待这一刻的方孝孺。

三年前燕王北平起兵时,他的军师大和尚道衍曾以方孝孺为托。道衍说:“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殿下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灭绝了。”燕王点头同意,因为他也听说过方孝孺,同当年的宋濂一样,是天下文臣之首。

六月十四日,燕王在祭拜了父皇朱元璋落葬的孝陵之后,回到宫中,命人将方孝孺从狱中提出。

八、诛灭十族的惨案

中国的文人,向来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大凡在国家危亡之时,殉国的文人比武人要多得多。明惠帝失国,为他殉乱的文臣多达四百余人,而武臣则只有河北卫指挥张伦一人。殉乱文臣,最为惨烈的当数方孝孺。

却说方孝孺就逮前,就已在家换好了孝服。当他被带进殿中时,悲恸之声震动殿陛。

燕王朱棣之所以要将方孝孺带进殿中,是想借他的名气来起草登基的诏书。见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走下丹陛,上前劝慰道:“先生不要太痛苦了,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

方孝孺怒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已经自焚了。”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允炆有两个儿子,太子文奎,少子文圭,此时都还年幼。

因此朱棣回答:“他的孩子太小,现在国家需要一个可以担负责任的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太子朱标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虞怀王早夭,二儿子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钦定的太孙。朱允炆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被封为吴王、衡王、徐王,此时也都已就藩在外。

方孝孺这句问话,倒把朱棣给噎住了。他腼腆回答:“这是我家里的事儿。”说着,他示意左右给方孝孺纸笔,恳切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把笔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要杀就杀,诏书决不起草!”

依朱棣的性子,这时候早就手一挥,让人将方孝孺推出去斩首了事。但他还记得对道衍和尚的承诺,于是还想施以威胁,逼使方孝孺从命,他说:“你一个人死是小事,难道就不怕灭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戗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忍了忍,还是请方孝孺草诏。方孝孺拿过笔,在纸上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终于歇斯底里爆发,在殿庭里咆哮起来,下令将方孝孺推到街市上,当众处以车裂分尸的磔刑。

方孝孺临危不惧,临死前写了《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这一年,方孝孺四十六岁,这正是他父亲出来当官的年龄。他的四年帝王师生涯,由此画上了血腥的句号。

就因为他的“便十族,奈我何”这句话,不但他的九族被诛灭净尽,朱棣更将他的朋友、弟子凑为十族,全部抓捕杀害。方孝孺的夫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都罹难。从“灭门之祸”到“灭族之祸”“灭友之祸”,一共被杀掉了八百多人。终明一朝,再没有比这更酷烈的惨案了。

九、让人景仰的硬骨头

当年,朱元璋去世,远在汉中的方孝孺听到噩耗,摒弃杀父的仇恨,写了一首《大行皇帝挽诗》:

睿哲君天下,恢宏德化新。

宵衣图治道,侧席致贤臣。

王气金台晓,仁风玉宇春。

忽朝云晏驾,率土泪沾巾。

以方孝孺这样的硬骨头,对朱元璋那样一个屡造冤案的开国之君,还抱有如此真诚的好感,这种文化现象,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大约每一位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读书人,都会在心中掂量君王的是非功过,然后做出感情上的选择。方孝孺服侍朱允炆忠贞不贰,碰到朱棣这样的强势人物也决不变节,这就是常被人不能理解的“愚忠”表现。纵观历史,道统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因为有不少的人坚持愚忠。

方孝孺未显时,常常“深愧渊明与孔明”。其实不用惭愧。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愚而不忠;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而不愚。方先生又忠又愚,用自己的生命(同时让十族相陪)为历史留下一个让人景仰却难以做到的大丈夫的标本。

写到这里,我为方先生上一炷香。

2009年元月4日至8日于闲庐

同类推荐
  •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残唐。此时已不复往日之辉煌。男主角无意中结识了诺羌国的公主,于是开始了他的重铸大唐辉煌之路……
  •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某种意义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各具特色的城市圈。没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没有发达的大城市做后盾,没有人口和产业聚集以及城市的高度文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国家。
  • 战国之平手物语

    战国之平手物语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老套的穿越故事,尾张,桶狭间,上洛,天下人;一个战国爱好者的私货大放送;起点式历史文;腹黑青年成长史。QQ群:125180638,平手家本城。作者长期居住,欢迎加入围观
  • 明辰幻境

    明辰幻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胜者成王,败者为寇,是不可更改的变故。同样,故人去世,敌方死亡亦有真情假意存在。处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又不知疲倦。到底是一将成名万骨枯,还是在劫难逃?是背叛;是离愁;是真情;是命运。究竟能否做到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时间,也许会回答。喜怒哀乐的交加,悲欢离合的故事,意想不到的结果,究竟是人定胜天,又或是人算终不如天算。
  •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4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4

    平实严谨说历史,轻松幽默神吐槽,一本保证让你爱上“历史”的超级畅销书!本书从戊戌变法开始说起,一直讲述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这是一段清朝末年清政府大梦初醒想要救亡图存却最终失败的历史,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和通俗易懂的范例向读者解读了清朝为什么注定会走向灭亡。李鸿章为什么要背负骂名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信息传递被阻塞?为什么经过洋务运动“包装”过的清政府在外敌入侵面前仍然不堪一击?这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
热门推荐
  • 荒戏

    荒戏

    这是一个关于爱和逃亡的故事,苏的逃避,臣的拯救,母亲的忏悔,父亲的回归,爱恨离和。在母亲死亡后,苏终于愿意原谅,而臣已经离开。有一种爱不会减退,却不能相守。苏理解了父母的爱,原谅了父亲的离开,并且接受父亲归来。
  • 王小波“怀疑三部曲”

    王小波“怀疑三部曲”

    王小波“怀疑三部曲”包括了《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三部作品。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阅读快感。
  • 走在我身后

    走在我身后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百合花房秘语

    百合花房秘语

    她是可怜的老乞丐,是“世界上最笨的贼”,还是所有诡计的始作俑者?家人间矛盾重重,多年的猜疑演变成难以化解的仇恨。谋杀似乎不可避免。然而,外婆死后,律师却不期而至!莫非老外婆已经知道自己的死期?莫非她已经猜到凶手是谁了。
  • 超级名师系统

    超级名师系统

    “你作为NBA中最好的球员之一,请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周正严肃的说:“我很幸运,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教练。”“林小姐,你的专辑打破了销量纪录,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呢?”林薇薇嫣然一笑:“因为我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欧阳警官,这已经是您第三次侦破悬案了,您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些尘封已久的线索呢?”欧阳宇眼含热泪的敬礼:“如果不是我的教官,我现在也不过是个交通辅警罢了,他教会了我太多!”还有还有……当记者们发现这些教练、老师、教官,竟然是同一个人后,他们彻底不淡定了。……叶巡这货到底教了多少学生?!
  • 谋欢

    谋欢

    季可晴和许京烨的之间是婚姻的真挚,还是只是孤独的消遣,只是寂寞与寂寞的相碰,各自索取肉体的欢愉?季可晴和许京烨的婚姻,完全就是一场意外,季可晴感情失落的时候,许京烨随口的一句,你嫁给我!她说好,于是他拉着她去注册。懵懵懂懂的开始,懵懵懂懂的过了五年,五年期间里,他们互不干涉,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不管在外面怎样,记得回家就好。渐渐的,季可晴发现自己处于了被动,不知什么时候,她在许京烨无形的潜规则下扮演了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现这个事实之后,拼命反抗,生活就如陷入泥沼,她越反抗反而越陷越深,不能呼吸,像是被他钳住了一样,她想要逃,想要逃得远远的。“我们离婚吧!”季可晴终于说出了口。“好。”简单的一个字,就如当初她答应结婚那般简简单单,亦如他们的婚姻那般,简简单单,无关爱,无关依靠,无关家庭。“你连挽留都不会吗?”许京烨眯着眼睛打量着她,那样的神情,仿佛要把她看透那般,女人,究竟想怎么样?提出离婚的是她,他顺了她的意反而使得她不满意。“那就不离。”“你说不离就不离?”季可晴的情绪容易反反复复。“想好了给我答案。”丢下这句话,自顾自的忙手里的事情。婚姻,究竟是一场怎样一个形体?适合?爱?尺度?规则?爱里有背叛,有谎言,同样也有最真挚的心。女主在婚姻里兜转,最终能守住自己的感情,还是松手放开?谋欢,一场婚姻的守候,爱与恨的纠缠,亲情和爱情的抉择。季可晴:我以为婚姻只是生活,只是在生活中慢慢把对方嵌入自己的骨子里,分离的时候,连同肉一起切割下来。许京烨:不要太入戏,要分得清妻子和床伴的区别。张惟:好好过,要是真过不下去了,天涯海角,我带你走。推荐好友文文青浅似蓝:(葬婚):(庶妃):(豪门婚约)潇湘非倾城:(夺妻)竹玉儿:(前妻)风中雀:(離婚)小染:(豪门第三者)浅水的鱼:(离婚后爱你)毒爱小小平:(流氓小魔妃)迷路天使:(麻辣女特助)悠忧紫桑:(重生之现代皇妃)
  • 神秘的现象

    神秘的现象

    想要开始宇宙的星际之旅?想要深入神秘的未知地域探险?想去寻找遗失的宝藏?想去求证历史事件的真相?没错,哈尔滨出版社为你排忧解难,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您的这些愿望。《神秘的现象》是一本科学普及类读物,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为您搜罗并展示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多个神秘现象并客观地将多种科学假说一并提出,满足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您超越想象的猎奇体验。谜底层层揭开,真相娓娓道来;零距离接触世界文化和历史,全方位透视人性和科学智慧。
  • 世界的那端

    世界的那端

    金麻雀得主于德北的一部个人小小说合集。作者有着较深厚的写作功底,他创作的根须深深植于生活的土壤,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观察、感悟,在小小说这一尺幅空间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大天地。在他的笔下,浓浓的亲情、懵懂的爱情、真挚的友情,闪射出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光辉;于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人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作家不拘于故事本身而擅长于从细节处生发感悟,给读者以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和引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之处。文章简洁精致,深邃思辨,不事雕琢,透着生活的滋味。语言文字透明干净,有韵律,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如马吊、走北荒、双百老人、纪应先生、徐爱兰等众多篇什描写了底层人的至善至美之魂,感人至深,堪称精品。
  • 晶体纪元

    晶体纪元

    大灾难突兀而至,神秘晶体伴随而来。人类在大灾变中求生,掌握抵抗灾难的力量。晶体与人类结合,可具现相应的武器。与科技结合构建战甲,与能量结合构建能量源。这既是人类的磨难,也是科技的飞跃,又是隐藏亿万年的阴谋。灾难的起因,人类的起源,地球的诞生,神与仙真的存在吗?
  • 魔鬼的私宠天后

    魔鬼的私宠天后

    “没想到,你竟是如此的美味,哼!”一道阴冷邪魅仿佛来自地狱的声音,重重的砸在女人的心头,痛彻心扉。这一刻,慕婉晴已经麻木了,深深吸了吸气,然后冷漠地说道:“你到底是谁?为何要如此残忍的掠夺我的清白?如果只是为了毁掉我,那么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可以放我走了吧?”想不到她的第一次,竟然是被一个根本看不清样子的陌生男人夺走,悲哀,真是悲哀啊!“让我放过你,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