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00000008

第8章 翻译思想 (3)

郭沫若认为,对于作者负责也就是要对原作负责,原著是一件艺术品,译文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他用伏特加与茅台作比,来说明这个道理。“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好领教了。”“我觉得我的译诗虽只是一件布衫,但还是一件完整的衫子,经你这一剪裁,简直剪裁得四破五烂了。”1927年11月30日,改译《浮士德》第一部讫,并作《译后记》,说明近十年来翻译本书的过程,此次既补译好损失了的部分,又彻底润色了残存的旧稿,“译文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取其流畅”,“对于原文也是尽量地忠实的”。并指出:“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这是很要紧的关键”。“有许多人把译者的苦心完全抹杀,只在卖弄自己一点点与文学上的才能。这是不甚好的现象”。

在郭沫若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他也尽量做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他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时,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称赞《浮士德》是一部极其充实的作品,揭示了历史进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他也指出歌德不可能超越时代,也没有脱尽中世纪的意识,他的理想只不过是封建诸侯式的王国。

郭沫若在《茵梦湖》出版后,时隔两年,在出第六版前郭沫若还“费了两天的工夫”,“自己把来重读一遍”,把其中“译语的不适当,译笔欠条畅的地方”“重新校改了一遍”。对此,他还认为“不周之处,或者仍有不免,只好待诸日后再行订正了。”译完《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之后,又从友人处借来英文版《苏俄杂志》,将有关引文校改了一遍,才将译稿寄给了商务印书馆。

关于《新时代》的翻译,郭沫若也写有如下“解题”:

(1)本书系以Wilhelm Lange的德译本为蓝本,译成后曾以Constance Garnett的英译本参证,德译有不妥处间采英译。

(2)书名依德译名Die Neue Generation译作《新时代》,意不甚适,应译作《新代》或《新时代的青年》,但一嫌太僻,一嫌太冗。英译名为Virgin Soil,此言《少女地》。

(3)书中重要典实就所能考核者大都注出,本系自修工作,然于读者理解此书上想亦不无小补。

(4)译事算是尽了自己的良心,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的只是重译,我希望在数年之内有直读俄罗斯原文的机会。

从上述“解题”中更可以看出郭沫若本人在翻译实践中的责任感之所在:译者在依据一种蓝本翻译之后,还要借助其他译本做参证,以避免其中的“不妥处”,即使是书名的翻译也要对照不同译本反复斟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对于书中所能考核的重要典实大都注出;强调译事要“尽自己的良心”,对于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之处——重译,希望能够有直接读俄罗斯原文。

对于《异端》的翻译,郭沫若也采取同样负责的态度。他知道此书英译和日译本都有,因此,在整理旧译稿时,“曾将中岛清氏的译本来作过一度的参证。书中的注解尤多取借于后者”。

如果译作“愈受读者欢迎,同时我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就连“印刷和装潢无论如何不能不把它改良,初译本由于自己的草率而发生的错误,尤不能不及早负责改正”。所以,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始终都存着一个改印和改译的心事”。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初版,郭沫若自己“于痛心之外,实在还惭愧了四年”,在创造社出版部成立之后,他“费了一两礼拜的功夫”,“又把旧译来重新校正了一遍”。虽然“校正了的地方实在不少”,他“自己也不敢就认为完全无缺的译品”。他还找《洪水》半月刊编辑周全平替他细心校对,并“刻意装帧”,以便一扫“从前的丑态”。

郭沫若翻译完《浮士德》第二部以后,“自己从初校亲自校对两遍,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可以说是经过了两次的润色。”在翻译《浮士德》第二部时“曾经参考过两种日文译本:一本是森鸥外的,另一本是樱井政隆的”。他在已经译完之后还参考了泰洛(Bayard Tay1or)的英译本。

由此可见,郭沫若不仅用上述标准去要求别的译者,作为翻译家,他自己更是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对作者,对读者包括对自己都负责。

直译、意译、注译与风韵译:郭沫若的翻译方法论

郭沫若最早谈及翻译的方法是在中国的译介风潮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用他的话来说:“文学上的翻译事业,就我最近在上海两个月的经验,其实也就不为不热闹了。”但是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动机浮躁,翻译作品良莠不齐。郭沫若有感于此,除提出译者的责任感外,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

在当时,翻译的方法莫过于直译与意译之争了。郭沫若本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某种方法,但求“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但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郭沫若是赞成意译的。他曾经激烈地批评当时的一些翻译家:“我所鄙屑——斗胆用这两个字——的是那字典万能的翻译家。” “我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我以为原文中的字句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答孙铭传君》,黄人影编:《郭沫若论》。

郭沫若对于意译的局限,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翻译《约翰?沁孤的戏曲集》过程中,为了追求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大量使用意译的手法,以突出原文风格:我译他这部剧曲集很感困难的便是在用语上面。因为沁孤的用语多是爱尔兰的方言,据他自己说,剧中人物的说话几乎没有一句是他自己创作的,他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杜撰,每个人物所用的话几乎都是由实地得来,但是我移译他时便要感不少的痛苦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千差万别的,究竟该用哪一种方言去译他?要单用一种方言移译时,又恐怕看的人不懂。没有法子我只好仍拿一种普通的话来移译了。

但郭沫若同时也勇敢地承认这一翻译方式的不足:这在使多数人能够了解上当然可以收些效果,但于原书的精神,原书中各种人物的传神上,恐不免要大大的失败了。不过我在这儿想出了一个调剂的方法,便是沁孤这些剧本,假使在我国各地方有上演的机会时,我希望各地方的人再用各地方的方言来翻译一遍,我想在舞台上是定可以成功的。为了达到“达”的目的,郭沫若修改了原文的语气:“我译用的语气,只从我们中国人的惯例,很有些地方没有逐字逐句地照原文死译的。”同上。1923年,郭沫若发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文中针对吴稚晖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的《就批评而运动注译》一文中所提出的“注译”吴稚晖所说的“注译”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存原文,(2)直译当注,(3)译释当疏。郭沫若概括为:“我们译外籍时要把原文标出,逐字逐句直译出后,再来加一道全文的释义”。吴稚晖还指出注译三方面的好处:(一)因把原文并列起来,发见错误的机会较多;(二)要预备详细注解,便不能纵笔直下,译者的用心,自然加倍;(三)原书必有本来不容易了解之处,照理须下注,现在刚好曲折的说明。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郭沫若认为,注译“在初学外国语的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是“我国研究外国语之好办法”。但要求译书家于译艰深的外籍时也采用注译的办法却行不通,因为,“注译一法,在译者不见得容易发见错误”,“不通原文的读者亦未见得容易发见译者的错误”,“注译者不必能够助读者外国文的研究,而读者亦不见得能从注译上获得语学上的智识”。在对吴稚晖所说的注译的三方面好处进行一一驳斥之后,郭沫若提出自己对注译的看法:

逐字逐句的直译,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是不可能。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成功的。

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这么一来,便无论若何浅显的字句都要待注释之后才能了然。这岂不是吃了一肚皮的硬面包,又来灌一肚皮的清水粥吗?所以吴氏说“注译是近于理想的”,我却不以为然。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只要译者的语学智识丰富,对于原书有理解,对于作者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自由移易”并非完全不可能。郭沫若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诗歌翻译中的“风韵译”。他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的风韵,因而主张译者要对原作及其时代进行认真彻底的研究:“纵则要对于古代的思想的渊流,文潮代涨的波迹,横的要对作者的人生,作者的性格,作者的环境,作者的思想加以彻底的研究,”才能够理解作者寓涵在诗中的思想。而译诗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与韵律,诗的生命,全在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顾简陋如余,读歌德诗,于其文辞意义已苦难索解;说到他的风韵,对于我更是不可把捉中之不可把捉的了。

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用不同的语言译写原诗,有点像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乐曲,甚至改成变奏曲,总含有某些‘再创造’的成分”。诗歌在翻译后,也必须是诗歌,而不能是其他的东西。“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简直不像诗了。”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而诗歌最最重要的,就是风韵,“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绝粹的直译死译,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

郭沫若对于中国翻译方法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翻译方法,究其来源是基于他对于翻译事业的无比的责任心。为了实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辉煌的翻译生涯后,郭沫若对自己的方法的总结,仍然值得我们后进们学习。

从“媒婆”论到“好的翻译等于创作”:郭沫若论翻译与创作

郭沫若最初在讨论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时,将翻译比做“媒婆”,把创作喻为“处女”。

1921年在写给李石岑的信中批评当时国内文艺界“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他认为翻译事业“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事业,总不宜使其凌越创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他认为,“翻译事业只在能满足人占有冲动,或诱发人创造冲动为能事,其自身别无若何积极的价值”,因此,“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此一说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迄今仍然有学者认为郭沫若是在“鄙薄”翻译,是一种“世俗观念”。

同年11月,在写给郑振铎的信中解释说:“处女与媒婆的喻语只是举的一个例罢了”,“翻译须寓有创作的精神,这句话是我所承认的,并且是我所愿意极力主张。翻译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翻译时有创作的精神则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环境须有彻底的了解,对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亦须有充分的研究;所以要做个忠实的翻译家终不是容易的事。”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翻译的作用,他所鄙屑的是那些“字典万能的翻译家”,反对的是“太把翻译看重了”,“或许是太看容易了”或者“说创作不容易,不如翻译”的观点。他认为“媒婆终是不可少的”,但不可对翻译有“夸张的赞词”,因为“至忠实,至能有创作精神的翻译家总不过是在把他人的头脑和心情在创造”。

1922年,郭沫若在《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一文中,再次明确肯定翻译作品应该寓有创作精神:翻译作品是不是要有创作精神寄寓在里面?这我恐怕无论是怎样强词夺理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答应一个“是”。

同类推荐
  • 民国那些教育家

    民国那些教育家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作者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岳飞传:还我河山

    岳飞传:还我河山

    《岳飞传》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全书20回,讲述了岳飞从一个贫家之子成长为一代名将,最后含冤屈死的悲壮生平。书中贯穿岳飞一生的主线如拜周侗为师的曲折,大战仇敌的紧张,抗击金兵的智勇,剿灭群盗的恩威并施,都描写得大气简洁,极富传奇色彩;虽然大开大合,然而并不粗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尤其具有人情味。对人物的心理也刻画得细致入微。岳飞的精忠报国、顾全大局、仁爱谦逊,都写得极其充实。本书主要依据《宋史·岳飞列传》而作;采用旧式武侠小说的笔法,注重故事的布局结构,突出戏剧性与传奇性,充分、恰当地体现了岳飞一代名将的风采,确为一部超好看的岳飞传记。
  •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 名人传记丛书:麦克阿瑟

    名人传记丛书:麦克阿瑟

    名人传记丛书——麦克阿瑟——有着狼一样性格的“五星上将”:“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东征四记

    东征四记

    初春的陕北,白天阳春回暖,太阳一落山就恢复了料峭的春寒,大风在没有什么植被的荒原上呼啸着。彭德怀沉着脸,一双眼睛布满血丝,伏在油灯下研究地图,一盏用西药瓶子制成的小油灯不断地爆出灯花,窑洞里忽明忽暗。侦察参谋小杨和警卫班长小周一边一个坐在炕沿上靠着墙睡了,炕上堆着几件问老乡借来的土布衣服和羊肚手巾。远处传来几声悠长的鸡啼,彭德怀抬头看看发白的窗纸,吹熄了油灯。他走到炕边,拿起土布衣服给两个年轻人身上各盖了一件,自己也拉了一件披到身上,就在炕中间躺下闭上了眼睛。
  • 异度

    异度

    你相信世界是真实的吗?你做过梦吗?你是否在某一刻突然觉得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就仿佛经历过一般?思想是一种力量,在它存在的每一秒,我们都能永垂不朽。区别只在于,我们是思想的主人,还是奴隶。 ------------------------- 小刀的战斗类小说,一如既往的暴力风格。
  • 北极·北漂

    北极·北漂

    这是关于青春、成长、奋斗和人生的记录。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构建了这样一座非典型“失恋者收容所”,收纳和宽慰失恋人的心。
  • 一品嫡女

    一品嫡女

    俊美的父亲+绝色的母亲=无颜的梦千落,只怪遗传出了错慵懒的性格+超级的智商=请别惹我,如果你把我内心的小老虎唤醒,就别怪我曾经是只猫五年前,梦千落懦弱,胆小,任人宰割五年后,梦千落乃是穿越之女,精通医术,光芒万丈重回京都,事易非,物已变,可惜歹人依旧在为非好吧,那就把过去加上未来的一起仇一起给我还回来!“千落,这条路,不好走。”“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女强男强文,请入坑
  • 登陆舰科技知识(下)(青少年必知的舰艇航母科技)

    登陆舰科技知识(下)(青少年必知的舰艇航母科技)

    舰艇俗称军舰,是指有武器装备,能在海洋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船只,是海军主要装备。舰艇主要用于海上机动作战,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或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进行封锁或反封锁,参加登陆或抗登陆作战,以及担负海上补给、运输、修理、救生、医疗、侦察、调查、测量、工程和试验等保障勤务。
  • 企业合同管理实用大全

    企业合同管理实用大全

    本书从如何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入手,以合同管理实务操作为重点,介绍了企业合同的订立与效力、内容与履行、变更与解除、重点与难点、风险与绩效、陷阱与防范。书中选用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结合法律知识全面而深刻地对企业合同各个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加以解析,并提出解决与应对方案,为企业合同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 霸元决

    霸元决

    在这个实力为尊的世界,杀与被杀是永恒不变的法则。一部残缺的武学功法,一个被认为是“废物”少年。看他如何闯荡世界,突破桎梏,掌控苍穹!
  • 我的老婆嬴扶苏

    我的老婆嬴扶苏

    李桥松经营着一家佛系面馆,生活自在悠闲。但当扶苏公主的幽灵出现在他面前时,又该如何面对?异星入侵、黑魔肆虐、未来重叠、门派纷争、洗心炼性。重重考验等待两人,追寻自由的路上,更有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漫长温馨的治愈之路,虚实交织的人生体验。新书《社恐俱乐部》
  • 修神外传仙界篇

    修神外传仙界篇

    征仙途,踏神阙,我欲逍遥!修散婴,铸仙体,镌无上仙痕!星空开,封神战,辰霄深处归家路!我是萧华,这是我在仙界移山倒海,创造生灵,逍遥青冥,长生不死乃至造化乾坤的成神故事!关心小段探花新书发展的书友可搜索加入公众微信号“小段探花”,或加QQ群谈论剧情:116565446,170571364
  •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