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00000009

第9章 翻译思想 (4)

时隔15年之后,1936年,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再次对他的“媒婆论”的原委进行了阐述:李石岑编《学灯》,在又一次的双十增刊上登了文艺作品四篇。第一篇是周作人译的日本短篇小说,第二篇是鲁迅的《头发的故事》,第三篇是我的《棠棣之花》,第四篇是茅盾译的爱尔兰的独幕剧。我很欣赏《头发的故事》,而不知道鲁迅是谁。但把《头发的故事》排在译文后边,使我感到不平。因而便激起了我说“翻译是媒婆,创作时处女,处女应该加以尊重”的话。这话再经腰斩便成为“翻译是媒婆”。这使一些翻译家和非翻译家恼恨至今,一提起这句话来,就像有点咬牙切齿的痛恨。恨这句话的人有好些自然知道是出于我,但有大多数我相信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来源,只是人云亦云罢了。但其实“翻译”依然是“媒婆”,

这没有过分的“捧”,也没有过分的“骂”。“媒婆”有好的有不好的,翻译也有好的有不好的。要说“媒婆”二字太大众化了有损翻译家的尊严,那就美化一点,改为“红叶”,为“蹇修”,或新式一点,为“媒介”,想来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吧。但是说翻译,拿字数多寡来说,能够超过了我的翻译家,我不相信有好几个。拿着半句话便说我在反对翻译,或创造社的人反对翻译,这种婆婆妈妈的逻辑,怕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特产。

纵观郭沫若的前后论述,我们发现,郭沫若其实并非鄙视翻译,或者说贬低翻译而尊崇创作。事实上,郭沫若鄙视的是那些“不好”的翻译,尊崇的是那些“好的”创作。这与郭沫若后来所提出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论述并无矛盾。

1954年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论述了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提出了“好的翻译等于创作”这一著名论断: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

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郭沫若,对翻译与创作有更深的体验。他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一文中曾推荐过一个苏联的经验:苏联译一首中国诗时,懂得中文的人先把意思译出来,然后再让懂得诗的人把它加以诗化。这第一步就是翻译,第二步就是创作。这两步到了郭沫若那里,是由他一人完成的。郭沫若本人的译作,正是将原作的精神和艺术风格与他自己的创作相结合进行艺术再创造的产物。

堂堂正正做个投炸弹的健儿:郭沫若的翻译批评观

对于翻译批评的作用,郭沫若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指摘一部错译的功劳,比翻译五百部错译的功劳更大:因为他的贡献虽微而他的贡献是真确的。这种人不独译者当感谢,便是我们读者也当感谢。”他还以误服鸦片为喻说,“误服了鸦片以为是健骨金丹,医生提醒我们说鸦片是毒药呀!我们豁然惊悟时,还是感谢医生?还是感谢鸦片贩卖者呢?”

对于如何进行批评,郭沫若有自己的见解。1921年6月14日,他在写给郑振铎的信中开门见山,对郑振铎在《文学旬刊》第四号上有关郭沫若与李石岑讨论创作和翻译的短评表示赞赏,“虽然彼此意见有些不同,但是你那堂堂正正的批评的态度是我所十分欢迎的”中对当时国内批评家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我国的批评家——或许可以说没有——也太无聊,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是自家人的做作译品,或出版物,总是极力捧扬,简直视文艺批评为广告用具;团体外的作品或与他们偏颇的先入见不相契合的作品,便一概加以冷遇而不理。他们爱以死板的主义规范活体的人心,甚么自然主义啦,甚么人道主义啦,要拿一种主义来整齐天下的作家,简直可以说是狂妄了。我们可以各人自己表扬一种主义,我们更可以批评某某作家的态度是偏向于何种主义,但是不能以某种主义来绳人,这太蔑视作家的个性,简直是专擅君主的态度了。在此基础上,郭沫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批评不可冷却,我们今后一方面创作,一方面批评,当负完全的责任,不要匿名,不要怕事,不要顾情面,不要放暗箭。我们要大胆虚心佛情铁面,堂堂正正地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同时,郭沫若建议《创造》杂志出版后,每期宜专辟一栏,登载同人互相批评的文字。郭沫若在提出自己对翻译批评见解的同时,也对当时译界的问题投出自己的“炸弹”。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翻译界出现过粗制滥造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郭沫若强调翻译事业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译者必须认真对待。他指出:所以翻译终于是件难事——但不是不可能的事,是不许人轻易着手,如像我国的译书家今天译一部威铿,明天译一部罗素,今天译一本泰戈尔,明天又译一本多时妥逸夫司克,即使他们是天生的异才,我也不相信他们有这样速成的研究。我只怕他们的工作多少带些投机的性质,只看书名人名可受社会的欢迎,便急急忙忙抱着一本字典死翻,买本新书来滥译。郭沫若在对当时译界的问题提出尖锐批评的同时,还提出自己的“救济之方”:对于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望真有学殖者出而为完整的翻译;对于读者,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定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读者要注重语学的研究,多养成直接读外籍的人才,同时希望国内各大书场多采办海外的名著。郭沫若特别强调“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认为这“尤是当今之急务而易见特效”。这对当时整顿译界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这“炸弹”如果投向译界不正之风,指出译作的错误,其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批评方式,逞意气,吹毛求疵,用语夸张,甚至于流于刻薄的谩骂就不足取了。鲁迅便批评过创造社作家专找文学研究会作家译品的错,“倘被发现一处误译,有时竟至于特做一篇长长的专论”的做法。

任何翻译家的翻译往往不可能一贯正确。他本人对翻译的看法也是如此。郭沫若不仅经常为别人校改翻译,还撰文批评别人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别人对他的批评也虚心接受,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解释。对于他本人的译作,他也希望得到别人指正其错误之处,以便以后更正:

在《〈约翰?沁孤的戏曲集〉译后》中,郭沫若指出,“至于有力量不到或许疏忽了,以致有错误的地方的时候,我希望有见到了的人能够加以指正。”在《〈异端〉译者序》中,郭沫若指出,“译文庸或有错误的地方,最后我希望识者指摘,以便于再版时更正。”

在《〈浮士德〉第一部译后》中,郭沫若说: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这是很紧要的关键。我看有许多人们完全把这件事情忽略了。批评译品的人也是这样。有许多人把译者的苦心,完全抹杀,只在卖弄自己一点点语学上的才能。这是不甚好的现象。不过这样说,我也并不是要拒绝任何人来纠正我的误译的,只要不是出于恶意,我是绝对的欢迎。

在《〈浮士德〉小引》中,郭沫若再次提道:可惜我的德文程度实在有限,没有可能很好地传神。有些地方译得太呆板,同时也一定还有好些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希望精通德文的朋友,对于这部作品曾深入研究的朋友,严格地指责,以便有机会时再加以琢磨和修改。译完《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在译者弁言中说“译者不敢相信这是最完善的译本,误解或误译之处恐也难保,希望有明白的人能够指正他,更希望有比本译更完善的译本出现”。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共鸣说

郭沫若主张,译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译作品的思想感情要有某种共同之处。如果译者对于原作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感情上便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把作品译好。

雪莱是郭沫若最敬爱的诗人之一。他认为“雪莱的诗歌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因此,1921年,他在翻译雪莱的诗时说: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郭沫若曾这样描述他译屠格涅夫的《新时代》的感受:这部书的自身我很喜欢,我因为这书里的主人翁涅暑大诺夫,和我自己有点相象。 我们假如把这书里面的人名地名,改成中国的,把雪茄改成鸦片,把弗加酒改成花雕,把扑克牌改成马将(其实这一项就不改也不要紧),你看那俄国的官僚不就像我们中国的官僚,俄国的百姓不就像我们中国的百姓吗?这书里面的青年,都是我们周围的朋友,诸君,你们不要以为屠格涅甫这部书是写的俄罗斯的事情,你们尽可以说他是把我们中国的事情去改头换面地做过一遍的呢!

对于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二十几岁开始翻译,到1946年完成,中间差不多经过了30年。由于《浮士德》第一部是歌德少年时期的作品,内容很像我国的五四时代,摧毁旧的,建立新的,少年歌德的情感和郭沫若当时的情感很合拍,思想也比较接近,因此译的时候很顺利,并不感到吃力。当时的郭沫若“和青年歌德的心弦起了共鸣,差不多是在一种类似崇拜的心情中,我把第一部翻译了。当时的翻译仿佛等于自己在创作的一样,我颇感觉着在自己的一生之中做了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而《浮士德》第二部是歌德晚年写的,对于他的思想感情,年轻时的郭沫若很难体会,他“不但不想翻译它,甚至想否定它是一部世界名著了”。但是,经过了将近30年之后,郭沫若生活经验不断丰富,他经历了大革命和抗日战争,看到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的黑暗,1946年到了上海,又在国民党匪帮的白色恐怖下经历了一段惊涛骇浪的生活,这时郭沫若在情感上就与《浮士德》第二部比较接近了,因此,他翻译起来感觉“非常痛快”,“觉得那里面有好些话好像就是骂蒋介石的”,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把它译完了。

凡是一种良书是不妨多得几种译本的:郭沫若的重译观

对于重译,郭沫若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译者弁言中说:“译笔主在力求达意,然也极力在希图保存原文之风格,因而有无数语句是逸出了中国语法之范围。译者不敢相信这是最完善的译本,误解或误译之处恐也难保,希望有明白的人能够指正他,更希望有比本译更完善的译本出现。据作者所知道的,本书之日文译本,竟已经出到三种了。凡是一种良书是不妨多得几种译本的”。

在如何看待重译的问题上,郭沫若持宽容态度。他认为译者各有所长,译文各有千秋,不同的译本可供不同读者自由选择。他坚决反对翻译上的专卖行为,认为“翻译不嫌其重出,译者各有所长,读者尽可以自由选择。”他在1922年6月写的《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中,再次表述了这一观点:

歌德的《浮士德的悲剧》译成英文的有二十多种。译的人各人的见地不同,各人的天分不同,所以译的成品也就不能完全一致。我国的翻译家每每有专卖的偏性,拟译一种著作,自家还没有着手,便预先打一张广告出去,要求他人勿得重译;这种无理的要求,这种滑稽的现象,怕是我们国内独无仅有的了。

另外,郭沫若非常关心后辈的成长。他在《给陈明远的信》中鼓励明远小朋友:这些译诗,还是我早年的试笔,今天看来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希望你阅后具体地指摘出来或者干脆重新改译。用不同的语言译写原诗,有点像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乐曲,甚至改成变奏曲,总含有某些“再创造”的成分。对于同一首外国诗,如果能收集几家不同的中译文加以比较分析,那倒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由此可见,郭沫若毫无自恃为翻译权威的想法,而是主张并鼓励多译重译经典作品以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群。读者也可比较分析不同的译文,博采众长。

同类推荐
  •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秦始皇尽管是一位暴君,但他也是统一中国的皇帝。没有他,中国的统一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理:中国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秦始皇不但是一个古代君主,也是一个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 忍辱膑足:孙膑

    忍辱膑足:孙膑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身残志坚、独步千古的著名军事家。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因受奸人所害,膝盖骨被剔掉,造成了终身残废,所以被人们称为孙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担任齐国的军师。在齐、魏争雄的过程中,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捷,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忍辱膑足:孙膑》展现了孙膑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经历残酷刑罚,曲折坚毅的一生。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
  •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探险是人类对世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天性。许多大探险家不仅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对后人,尤其是对青少年更具巨大的激励作用。
  • 阶下囚:宋徽宗

    阶下囚: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其人很有文采,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最终落个国亡被俘、折磨而死的下场。当政期间,他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大肆搜刮民财,大建宫观,并且信奉道教,发给道士俸禄,自称是“道君皇帝”;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对外进行战争,在1120年,与金朝订立盟约要夹攻辽国。结果导致后来金军南下攻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后死于五国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阶下囚徒:宋徽宗》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宋徽宗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桃李满园春

    桃李满园春

    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这是一个穿越成书院山长之女的姑娘吃吃喝喝慢慢长大,沾了满袖书香染了一身清华的故事。十数年后,大梁朝堂俱是万里之学子,万里书院之名,名扬天下。嗯,如果金手指不那么坑就更好了。
  • 打开人生三重门

    打开人生三重门

    本书的第一重门分三个要素——从了解自己,尊重自己我到学会体味快乐,重点阐述了“自我”在人生中所占有重要位置;第二重门分四个要素——从广结善缘、善解人意、善用资源到乐天分亭,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第三重门分三个要素——从瞄准目标,愿付代价到立即行动,来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 霸气总裁,请矜持!

    霸气总裁,请矜持!

    温沐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和沈非翊在一起的那三年时间。她最后悔的事,却是惹到了沈非翊这个人。身为环宇影视总裁的沈非翊,他英俊潇洒,是城中女人趋之若鹜的对象,却也狠辣无情,能把温沐捧上影后的位置,能极尽温柔地爱她怜惜她,也能残忍地将她拉下来。而他的残忍狠辣,就只是因为她和别的男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的照片!在媒体的追问下,他和另一个女人并肩而立,优雅地承认:他爱的人不是她。看见她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他冷漠、狠戾地说道:“全面封杀溫沐和莫白,一天之内,我要她从所有媒体新闻上消失!”既然不信她,为什么还会在她受伤之时心疼她关心她?既然不再爱她,她接吻戏接激情戏和他有任何关系吗?而令温沐最悲哀的是,无论沈非翊如何对她,她心中放不下的始终还是这个男人……
  • 小辨斋偶存

    小辨斋偶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至尊神王

    至尊神王

    龙组强者萧云飞重生异界,却成了浪荡公子哥,受尽鄙视。世间冷眼、群狼环伺,无法磨灭快意恩仇强者之心,传武道,融功法,逆天改命,任你宗门林立强者如云,我自有华夏神功傲绝异界。
  • 白话夜谭随录

    白话夜谭随录

    小说一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最初的意思是指琐屑之言,无关道术宏旨,与现今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概念,更是风马牛不相干。后来班固著的《汉书·艺术志》是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则与今之所谓小说浙近。但《汉书·艺术志》著录的十五家小说共一千三百九十篇,至隋朝时已全部散佚。不仅如此,现存所有的汉人小说,也全都是出于后人伪托。因此,要论中国的小说,还当自六朝始。
  • 女人

    女人

    现在,她在梅岭庄的花卉基地因为办得好,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常有记者来她这儿采访,问她创业的动机,问她创业的艰难与否,还讲起她不计前嫌,让小月庄的人到她公司谋一份差事,等等。还问她花或花树的习性。晓惠对每一种花、每一棵花树的习性和偏好都是那样的熟悉,总是让那些来采访的记者都听得入迷,忘了先前要找她的目的,有人觉得她像百合一样美,又像兰花一样安静。
  • 废后重生

    废后重生

    风的新文(大宫女)宫女女强文!女主绝非宫中善类!她曾立誓【即使是一粒尘埃,我也要写下它的历史。即使是做一个老死的大宫女,我也要写下长孙清的历史。】入于宫,死于宫,葬于宫,魂归宫。喝下绝孕药,断了鸾凤梦。她们从此便是-------大宫女!长孙清,壅圣王朝时期,大宫女的代表人物。历史曾评价她是一个出色政治家,权术家,一个比太后还要有权的-----大宫女!她,先后侍奉了二代君王,为壅圣帝指点江山,辅佐新帝登基,且守下这一片疆土!这样的女子,乃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野史也曾暗自猜测,更记载:她是壅圣帝独宠一生的女子,是亘古一帝的生母。野史也记载,这个颇受争议的女子,她以双手血洗整个后宫女子,且霸天下,独天下。。。实则。。。。。。长孙清,她只是个传说!【此文,女主穿越,但绝非善类!但结局美满!】废后重生————力推荐_____随意风优选宫廷文风风处女文<废后重生>己完结风风的连载文(大宫女)连载中风风的新文<替妃洞房>更新中
  • 暗恋之魂

    暗恋之魂

    死亡并不是人类的威胁,真正威胁人类的是邪恶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