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5700000007

第7章 站在理智的对岸——梁漱溟的直觉观考察(3)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与理智不仅各有自己的特质和功用,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就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重直觉轻理智的柏格森哲学的兴起,表明“西方思想界已彰明的要求改变他们从来人生态度,而且他们要求趋向之所指就是中国的路,孔家的路”。[25]因此,他断言中西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不能以西方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更不能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主张向外用力以宰制外物,发展机械工业,但发展到了极端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性的丧失。西方思想界出现了诸如圣西门、马克思、罗素辈的人士,就致力于改变他们从来的人生态度,“走孔家的路”。“要晓得从西洋那态度走下去,到现在他们精神上是怎样受伤,生活上是怎样吃苦……现在世界直觉将代理智而兴”,[26]梁漱溟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出结论:以理智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已成过去,未来的世界文化是直觉的中国文化的复兴,“于是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渐渐与孔子两眼视线所集相接近到一处”。[27]

无疑,梁漱溟过于强调了直觉与理智之间的差异,主张二者完全不相容,直觉作为“仁”,是一切道德之源,“人类所有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28]所以,对于直觉不加分辨地接受,而对理智则一味地遮拨。这种关于直觉与理智关系的偏狭理解,一方面是受其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所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其强调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化观寻找哲学依据。由于梁漱溟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强调反躬于自身生命,践行尽性,所务在深澈心体,率性之谓道,义理非外在。[29]因此他在社会实践领域投入了更多精力,而在形上学领域所造差强人意,重要的理论关节点被忽视。事实上,形上境界作为人之安身立命之所、精神家园,人只有不断地回归于和寓于此所,才能保证人的精神有所依归。因此,回归精神家园需要知性思维,又不能完全依赖它。由于知性思维的对象化的特点,总是把超越有限存在的宇宙大全、人之安身立命的形上境界外化为一个对象来观照,在对象上来理解本体,本体自然而然地被遮蔽了。知性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把作为整体的事物分解成一个个部分、方面、片段,然后逐个认识。这种认识把事物分解成片断、要素,只能记录一些静止固定的信息,停留在了事物的外部现象,无法把握到变动不居的真实存在。另外,知性用逻辑分析的利刃将事物分解之后,其结论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或交流,而语言或文字是一种僵死的符号,总是要把事物分割为空间中的东西来描述,经过语言文字处理的事物,其个性也将不存在,所以,语言文字也难以如实地表达活生生的精神或生命。

让我们来关注事物本身,我们发现任何存在都是体与用的合一,“体”为本体,西方的术语称存在之为“存在”或是称之为“是”,是事物全部多样性的内在统一的根据和源泉;“用”是这个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其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种功能和样态,包括种种变化状态。这二者固然是相互联系的,“用”是本体的显现,本体总是作为“用”而存在,并必然通过以“用”来彰显自己。当然,本体与“用”是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本体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有其自身的涵义,不能仅仅归结为“用”的规定性。以“用”代替了本体是形而上学中常见的现象,人们总是在追求本体的时候代之以“用”,将“用”即本体之内容的规定性视为形上之物的意义本身。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就是把对本体的追寻归结为对“用”的追寻,自然要被归结为知识活动的产物。其实,本体在知性思维中是不可知的。如果仅停留于知性思维,必然以“用”替代本体,或者是把观照到的“用”当作本体,总之,知性对本体所持的态度表明,它是在对本体自身的遮蔽中去把握本体之为“用”。关于体用二者的辩证关系,熊十力有精到的阐发,后文详述。

然而,形而上学的建构必然要通过知性将人的存在凝练为某些概念或概念系统,只是有限的知性概念却被绝对化地越界使用,因此,这些被误用了的知性概念需要消解,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消解遮蔽而达到澄明。应该说,知性概念的建构与消解都为了保证形上境界的完满,这也是形上境界自身的彰显所必需。同时,我们对知性思维形成的知性思维方式进行消解,以开启理智与直觉并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开启,不能理解为对知性思维的彻底舍弃,我们只能在知性思维的主客二分的前提下达到形上境界,在天人相对待的前提下回归天人一体,这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的有差异的统一体。应该说,建构与消解都在彰显着形上境界,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人的本真存在。人无论进行形而上学的建构还是消解,都在澄明自己的形上境界并回归于这精神家园,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总是在建构与消解的张力系统中存在。

第二节 直觉理论的铺陈

先对知性思维之蔽进行了充分的揭示,然后,梁漱溟展开了他的直觉理论,其中既有对佛家唯识宗、宋明理学的借鉴,也有他自己对直觉的新诠。应该说,梁漱溟对直觉的阐发有很多富有创见的想法,诠解出了前人没有关注到的直觉作为玄学方法的意义、德性之知的意义和作为“情意之知”的意义。只可惜由于梁漱溟对知性思维、工具理性的视域所限,从根本上对直觉统得过死,将直觉放置在理智的对立面,其结果是他的直觉只能是本能或思想的灵光一闪,而无法进一步揭示直觉的本质,也无法深入挖掘直觉丰富的哲学内涵,建构出完整的形而上学方法体系。最终,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弃“直觉”而取“理性”。

一、唯识学影响下的宇宙本体论

梁漱溟早年痴迷于佛学,后由佛转儒,但一生都未放弃对佛学的信仰。晚年在回首人生时声言,心里所有只是一点佛家的意思,只是本着一点佛家的意思裁量一切,这观察文化的方法,也别无所本,完全是出于佛家思想。总的来说,自己的心愿是一生持佛家的精神,过佛家的生活,只是总做不够。梁漱溟一生倾心佛法,笃信自修,甚至茹素不婚,曾一度想出家为僧,其思想动机和出发点是“救国救世”,探求人生苦乐的根源、寻觅脱离苦海的途径。经过多年的潜心苦读,执著于佛学义理的探寻,对唯识宗、因明学、密宗、大乘、小乘逐渐有所领悟,结合亲身的人生体悟,以一个信仰者的立场写出了一篇题为《究元决疑论》的佛学研究长文,刊载于1916年的《东方杂志》。此文被当时的学术界推为印度学的代表作,同时也得到了蔡元培的高度认可,遂聘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在北京大学期间梁漱溟依然著书不辍,写成《印度哲学概论》和《唯识述义》两部至今依然颇有影响的佛学著作。

在梁漱溟而言,只有佛学唯识宗的哲学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宇宙本体论,他说:“质言之,我看形而上学是有个方法的,有他惟一的方法的,这个方法便是唯识学用的方法。”[30](着重号为原著者本人所加)这是针对机械论的宇宙观和科学认识论而提出的。他认为,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宇宙观必然导致机械论,即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静态实体。在梁漱溟看来,我们所理解的宇宙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分不开的,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宇宙的内容,而不是此外还有别的宇宙,所以,“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31]这是一个活泼的、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是生命的发用流行。梁漱溟认为,科学的、理智的认识方法只适用于认识具体的、静态的事物,而无力认识动态的宇宙(生活)过程,更不能窥见“内里的生命”,要在流行不息的宇宙过程中体悟生活的形上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方法之外另寻“玄学的方法”。这里所谓的玄学的方法在梁漱溟而言就是直觉。在对生命的真实意义的理解上,所有东西方哲学、心理学、德行学家言,以未曾证觉本原故,种种言说无非戏论。唯有佛学能拨云见日,生命的意义的呈现只能在佛学教义中寻找。各种机缘所致,他从佛学中寻求到了方法论上的支撑,将唯识学作为建构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依据。其思辨模式、概念推论,很多都是来自佛学名相,其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研究方法就与唯识学密切相关。

就本体论的维度上,梁漱溟认同和论证了佛教的出世间法、存在的不真实、人生的虚幻、价值的无从安放以及世间道德准则的无意义。佛理在根本上是不可思议的,即不可致诘、不能以世俗的理解方式来解释。出世间法是信仰而非知识,靠的是“觉解”而非逻辑推理,除非信仰,否则不能“得解”。[32]修道之人体证的佛性即是“宇宙本体”,而此佛性以“无我”为本。“无我”的目的在于体认清静本然的“真性”,达到的是一种在般若智慧洞察下的主客消融、能所俱泯的一体境界。

根据梁漱溟所理解的唯识学,宇宙是由生活构成的,生活具体的一个又一个片段相续形成了一个似乎是完整的东西。相续的生活构成宇宙,而生活本身又是由相续的“事”所构成。这个“事”是什么呢?“照我们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一‘见分’,一‘相分’——是为一‘事’。一‘事’,一‘事’,又一‘事’……如果涌出不已,是为‘相续’。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的答。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33]在唯识宗看来,外在的世界不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是由“识”起作用而产生的,能认识的部分为“见分”,被认识的部分为“相分”,二者皆为“识”所现起。“八识”中的前六识各有“见”、“相”二分,认识时,变现出被认识的对象“相分”,再用“见分”去认识,这就是“识”对世界的了别作用。如此一问一答形成“事”,进而形成生活,最终形成宇宙。这样一来,“事”由“识”变现而来,其宇宙观最终归结到唯识宗的八识说上,外部世界本无自性,非实在。“识”被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本体的意义,是个超越的、普遍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形上依据。顺着“静观无私”,将认识中的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就会发现实际上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识”,即唯识学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唯识无境”。

那么,继续刨根问底地追问,“识”的性质又是什么呢?唯识宗八识说中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作最根本的共同的依据,又称“根本依”,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发号施令,主持一切的作用,不会随着人的个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永恒存在,具有精神性的客观本体的性质。梁漱溟将阿赖耶识作为现象界的本源,由它产生一切外在的现象,形成人们所谓的物质世界;不论客观世界,还是认识主体,都是由虚幻的影像所构成,“唯一的物件只此阿赖耶识,东看西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所碰到的都是他。不过不单影像是随时变现,非恒在的东西,就是这内外的本质,你看他死呆呆的物质世界,实在也是迁流不息,相续而转。……就是本质也非客观存在而是随人不同的,你的宇宙是你所现,我的宇宙是我所现”。[34]

梁漱溟在佛学的影响下论证了现象界的虚幻之后,又进一步证明了所谓宇宙本体即是空,宇宙本体的形而上学方法为现量。在梁漱溟看来,所谓现量就是感觉器官所得的色、声、味等感觉,现量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现量,也叫世间现量;另一种是特殊现量,也叫佛位现量。普通现量的作用,即在于将混入感觉之中的概念知觉等其他成分清除掉,“把这牵混入比非量之甚暂甚微的现量分离独立,暂者久之,微者著之”。做到了这一步的普通现量,可以将运动与物体之现象分离,认识到存在的只是静止的现象,也就是主观的幻象。佛位现量是第二步的认识,即达到空无本体的方法,其认识的对象为宇宙的本体。他这么描绘这种认识的过程:“次一步现量,傥能做到头一步时就会慢慢到了这一步,这还是顺着那个来,不过比前更进一步的无私,更进一步的静观;然而无私静观亦至此不能再进了。这何以为验呢?就是眼前面的人和山河大地都没有了!空无所见!这空无所见就是本体。在唯识家叫作‘根本智证真如’。”[35]顺着“静观无私”,将认识中的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就会发现实际上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感觉。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之所以活得那样逍遥、自在,是因为他把利益看得很轻,把功名看得很利淡,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乘物以游心”,并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如果我们也像庄子一样,凡事也想开一些,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喧嚣中拥有一份宁静,在忙碌中拥有一份悠闲。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庄子。有人仰慕“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有人秉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心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洒脱性情。
  •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真与诗》是一本意大利哲学、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20世纪意大利产生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克罗齐、葛兰西、贝林格和帕累托的评传;着重阐述他们的理论思想,还介绍他们所处时代、在时代大潮中的活动、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进的轨迹。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关于葛兰西、克罗齐、马基雅维利、布鲁诺、拉布里奥拉和蒙台梭利的学术论文以及对意大利学术名著的批评性评论。第三部分收录的学术性随笔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艺术史和翻译实践。
热门推荐
  • 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字,早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从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前辈作家介绍和翻译普希金开始,经过后来者们的不断耕耘,至今,普希金的作品已经以众多的散本和不止一种的文集、全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精选了广为流传的《自由颂》《纪念碑》等二百首抒情诗,它们充满对自由的向往,富有优美的爱情旋律。普希金的诗篇为当时的俄国社会灌注了勃勃生机,也给后人提供了留传百世的艺术珍品。
  •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分为两章:我的大学、同窗情缘。下部分也为两章:恢复高考30年专访(1977—2007年)和毕业30年专访(1982—2012年)。作者王熙远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把对大学生活的体悟和怀念写得自然,把同学之间的情谊写得真挚。
  • THE OLD CURIOSITY SHOP

    THE OLD CURIOSITY SHO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解脱戒本经

    解脱戒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堂吉诃德(经典译林)

    堂吉诃德(经典译林)

    《堂吉诃德》取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如果塞万提斯地下有知,看到人们把他看作是西班牙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世界文坛的天才的话,定会大吃一惊。他同时代的人也会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在塞万提斯在世的那个时代他只被认为是一个平庸的诗人,没有成就的小说家。尽管他因写骑士历险的小说获得成功,但他却不属于任何高雅的文学沙龙。他一生生活贫困,经历坎坷。即使《堂吉诃德》成了畅销书,他仍处在穷困潦倒之中。然而,《堂吉诃德》的发表,以及这部作品产生的巨大影响却使塞万提斯在他死后逐渐成为世界文坛声名赫赫的经典作家,被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 重生之傲世风华

    重生之傲世风华

    她一代天才魔法师因为遭到自己爱人背叛而意外的重生在豪门世家的刁蛮小姐身上,重生后的她不仅得到了特殊的异能还是全系的魔法体质。契约神兽、炼宝器、制丹药,看我们一代魔法天才如何玩转华夏国。“为何等到我放手了才发现你的好!”英俊帅气的前未婚夫失落的道;“我不要做你的哥哥,我要做你的男人?你怎么可以如此狠心?”温柔儒雅的异姓哥哥伤心的道;“我要的不多,只是希望可以站在你的身后默默的看着你。”阳光般的男孩深情的道;“我明明那么的恨你,可是为什么看见你受伤的时候我的心会那么的痛?”阴柔邪魅的敌对男人难过的道;“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佑你平安喜乐。”出尘如仙般的男子忧伤的道;“如果没有一千年的等候就不会有今生短暂的邂逅,也许还要一千年的相守才能换来今生的携手白头。”绝世无双的男子悲哀的道;还有他、他...到底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属,且看咱们天才魔法师如何在华夏国傲视风华...本文属于慢热型,女主很强大、冷血、腹黑,女主近乎万能,结局未定,不喜欢者请绕道。本书暂时每日一或二更,如特殊原因没有及时更新,稍后定会补上。片段一:金碧辉煌的赌场大厅内一位长得比女子还要美三分的万年小受慵懒的靠在沙发上,妖娆一笑看着对面绝代风华的天使少女问;“就是你要挑战我?可知道我不收俗物。”我了解的点点头冲身后的手下打个手势,不一会那边就提来一只活鸭递给到男子面前,顿时男子的嘴角不断抽搐。一场赌局,胜负已分。看见小受委屈的样子,天使少女无辜的笑笑走到小受身边俯下身子在他耳边暧昧的道;“要不人家委屈一点就连人带赌场一并接收了吧。”顿时晕倒了一大片人...片段二:当黑道众人带枪冲进墨家别墅,拿枪指着墨家众人时,一名英挺的老者漠视那些人的手枪,指着为首的老者气愤的说;“林天逸,你什么意思?真以为我们墨家没有人了吗?”一名杀气腾腾的黑衣老者冰冷的道;“墨毅刚今日我就要让你知道我林家才是这华夏国的龙头,你们墨家已经没人..”话还没有说完,一名风华绝代的绝色少女长发飘拂,从天而降,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胜似天神临世一般;“靠,你丫的真当老娘是hellokitty。白虎,把老娘从外国佬那边K来的战斗机推来...”话落,几门战斗机都对准了黑道众人。事情解决后,白虎狗腿的问道自己的主人;“主人,咱要把武器还回去吗?”我白了他一眼,一本正经的道;
  • 傅山故里文丛·小说卷(下)

    傅山故里文丛·小说卷(下)

    《傅山故里文丛》是由太原市尖草坪区文联和尖草坪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共同主编的一部大型丛书。共分诗歌、散文、小说三卷,约100万字,有诗歌200首,散文180篇,小说80篇,入选作者80人。作品反映了尖草坪区近三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风貌。本书为小说卷。
  • 恋爱狂想

    恋爱狂想

    枫:你认为这都是我装出来的?可惜猜错了,注视你,靠近你,触碰你,不过都是单纯地顺应内心罢了。流渊:将我变成你的使魔吧,这样一来我就能为你所用——从此以后,只属于你一个人。东见月:人类对我们来说是最致命的毒药,但遗憾即使心知肚明,却也甘愿飞蛾扑火。鸣音:…大家的朋友?真讨厌这种无法据为己有的感觉。完全不浪漫,丝毫不青春,少女向恋爱冒险系小说,与非人类间的诙谐日常。
  •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故事练口才

    读故事练口才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做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成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而“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的确如此,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口才都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