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6600000001

第1章 绪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代性特质(1)

相对于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陈陈相因,现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展现出了全新的样态,而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铺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循着它们的演变就可以捕捉到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脉动。

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从时间跨度来说,是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来看,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就像“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是,历史的厚度并不是以时间的穿越距离为唯一参照的。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中国成立的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铸就了空前的辉煌,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了全新的风貌。

人的日常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一舍一室,莫不具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鲜活内容;生活又是繁复的,歌舞娱乐,修身养性,颠沛劳作,莫不属于它的范畴。生活的这种感性、琐碎、混沌、相互关联就是它的真实风采,它通过人的日常活动而展开,标示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属人性”是日常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以人的活动方式为展现的丰富多彩的‘人化’世界,它直接指向人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1]

但是日常生活又是一个被反思研究的对象,而为了获得对它的规律性的把握,通常必须把混沌性的、关联性的、繁复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加以梳理,分化出所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的具体生活领域,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代表了人生存的不同层面,而通过对这些不同层面的关注,就可以获得对人的生命活动和需要的整体把握。

道德生活是人的一个特殊的生活世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一,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道德生活是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层面,但是道德生活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领域,它附丽或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不同的生活领域构成了道德生活的基础和它借以展现自身的媒介。其二,道德生活是一种体现或表达人的价值诉求的生活,是一个有深厚价值意蕴的生活世界,换句话说,是一个经常被进行价值反思或省察的生活层面。人的生活千姿百态,内容繁复,但是很多生活层面和生活细节都不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就像饥则欲食、渴则欲饮或寒暑交替添减衣物等行为所表现的只是人惯常的生活节奏或行为习惯,并不具有善恶评判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生活则不同,它要表现人的善恶取向和价值诉求,要表现人格修为和生命境界。

以上所述旨在澄明,如果我们把人的日常生活称之为“一级生活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生活领域称之为“二级生活世界”,那么道德生活则是“三级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成为道德生活蔓延拓展的最深厚的土壤,具体的生活领域则构成了道德生活的直接的现实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要充分展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特质,就必须从分析它的现实基础入手。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绵延悠长,道德生活的主题、节奏和样态在不断发生变化,这都是由于构成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相对于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而言,以往历史上的变迁都显得拖沓、散乱,常常是新旧杂陈,惯性延续,即便有加速运转的态势,也常常换得死水微澜的结局。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没有一个生活的方面,也没有一个国内的地区不受中央当局坚决使中国革命化这一努力的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是毫无意义的”。[2]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发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下面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变化来寻找端倪。

经济生活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围绕着人的物质利益需要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广泛的生活场域,如社会经济关系,经济运行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人的消费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等都是构成经济生活的要素,这些要素以人的物质利益需要为中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发生联动就构成了物质生活的场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经济生活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原则是影响和决定人的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体现出来的”。[3]而这里所说的利益所体现的就是人的物质需要,或者说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利益产生、存在的前提条件。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都会伴随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总是有限的,非根本性的,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不会改变,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上的不平等不会改变,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劳动产品的事实不会改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关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国之初采取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采取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步尝试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等,都是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举措,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水平出发,而是从主观臆想出发。对于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都不考虑,只考虑‘一大二公’,即只臆想到公有制载体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纯,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逐渐确立起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赖以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起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干扰,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中断,建设工作还是在曲折中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社会全方位改革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实现了平等,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和人们共享。这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有完成的伟大变革。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对人们的道德生活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因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7]这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经济活动是该时代的包括道德活动在内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在生产关系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上,必定有相应的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革都通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个人与国家等利益关系的协调的基本价值准则得以重新解读和确立,传统的公私之辩已经被重新赋意。

最能体现经济生活变革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发生变化的就是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准则的确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贯彻与体现,各种利益关系的互动性不断增强。

从历史上看,一个阶级或不同阶级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由于一定的现实利益考量而联合起来;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体主义道德准则,则只有在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后或者在解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时,才有可能形成。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甚至统治阶级内部,也到处充斥着相互利用、彼此倾轧的氛围。这就像列宁所说的,私有制社会的统治者从吃奶的时候起,就被“不是你去掠夺别人,便是别人来掠夺你”的心理所浸染。当然,在私有制的社会里,集体主义也不可能在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农民只是靠自己的一块土地、一家一户的劳动来谋取生计,他们的生活中到处弥散着“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绪,尽管在劳动的过程中,社会民众也能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协作精神,表现出朴素的道德情感,但是这些依靠宗族邻里关系所维系的道德情感与集体主义的道德准则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集体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得以确立,在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处理现实中不同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生活在新社会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始终强调的道德准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称,除了人民的利益或中华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中国革命胜利以前,“中国共产党和许多革命者,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他们离乡背井,东奔西走,不计名利,不图享受,唯一想到的就是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祸福。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牺牲,艰苦奋斗,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立即跟上来”。[8]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崇高的精神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个人主义,发展集体主义”[9]。这一方面是因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主义公私关系中,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的和国家的所有制),公的、集体的利益不能不居于首位(即主导的方面)。因为这个公的集体,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集体,没有这个集体,人民群众的私的利益也就没有保证,他们的最后解放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私的、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公的、集体的利益”。当然强调公的、集体利益的至上性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私的、个人利益,“只有个人为集体而集体不为个人,这样的集体必然会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因而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集体”。[10]这种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肯定和弘扬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出发,是从个人与集体的相互联系的现实利益关系出发,因而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出了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也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先进的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获得了解放和新生的绝大多数人实际地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和集体利益、集体幸福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个工人为‘咱们的厂’劳动,一个农民为‘咱们的社’劳动,一个干部为人民群众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是为自己在劳动、在工作。只有当集体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有了保证、有了发展时,个人的幸福才有保障”。[11]

同类推荐
  • 世说新语(精粹)

    世说新语(精粹)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汉末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全书按内容分类编辑,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期间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书中名士的言论或故事有一部分出自民间的传闻,具有较多的传奇色彩。本书选录了《世说新语》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按照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的体例,全面深入地解读了人物的个性、品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及政治环境,进而领略到魏晋所谓“名士”的风貌。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本书再现了言简意赅的道家经典《老子》的思想和语言魅力,认为老子的思想源于谜一样的古老的南方隐者文化,相较于儒家以礼法对抗乱世,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包容万物,这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风。同时,本书将老子放回战国乱世的历史脉络中,纠正了以往大多数人对于老子思想的“反智”“反文明”的指责,试图理清老子及道家思想之核心“无为”的真意,其实是悲天悯人的积极关怀。
热门推荐
  • 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三年植物人,她从陌生的床上醒来,一无所有,父母已逝,只留下3亿诈骗巨债。“要么进娱乐圈还钱,要么,嫁给我!”总裁大人冷酷求婚。“可两个我都很感兴趣,都想做,权大总裁不介意戴绿帽子吧?”她想都不想地答。当她扛着巨债风风火火嫁进豪门,却意外发现自己被逼着打过胎,而罪魁祸首……正是他。
  • 绝世神医混都市

    绝世神医混都市

    医圣会武道,天下任我转!上古医术唯一传人陈飞,遵从师父命令来到花花都市找寻完美未婚妻,一路碾压强敌!当某一天,陈飞站在紫禁之巅,俯瞰尔等众生,幽幽感叹道:“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 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

    和《人民的名义》一样精彩的反腐力作!已改编为电视剧《忠诚》,由胡玫导演,张国立、焦晃、刘蓓等人主演。《中国制造》和《人间正道》、《天下财富》形成了周梅森全景式反映我国当代改革生活的三部曲。这三部作品结构恢宏,视角多变,故事大开大合,震撼人心。《中国制造》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一个市级领导班子的交接,描写了一场同志之间的战争。描写了经济发达市平阳十几天内发生的壮丽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长河等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田立婷、李堡垒等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三个层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纠葛交织成一幅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气势恢宏,情感真挚,情节动人,是一部反映新时期的扛鼎力作。
  •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以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为主要内容,将前沿性媒体运营理念与实战性媒体运营实务相结合,涉及媒体实务、媒体运营、新媒体、传媒思想等方面。《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对区域性媒体的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可作为高校传媒专业参考用书,也可为传媒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承生命之轻

    承生命之轻

    人在世,在社会进程的自然属性里循规蹈矩,在意识境界中探索命理。不知为何来,却注定要离去。生活本不该那么沉重,终究会过去,终究会离去。
  • 恐怖笼罩的列车

    恐怖笼罩的列车

    来往于新干线上的“光24”号列车,经新大阪开往东京的时间是14点50分,比正常发车时间推迟了四十分钟,原因是关原一带下起了少见的大雪。一月二日。大概是因为这个时间正好在年末开始连休的中间吧,在年末休假开始时挤满人的车厢内,今天的乘客意外地少。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车站就采取降低票价的办法招徕乘客,但即便如此,今天也只有60%的乘客。可在车厢中看到身着漂亮服装的姑娘时,还是可以感觉到现在正是新年。
  • 宦门毒女

    宦门毒女

    薛仪作为京都刑部侍郎家的嫡长女,在府中过得如同下人。生命终结那一刻,换了新的灵魂,亲娘早逝,亲爹不疼,嫡母刻意怠慢,嫡妹嚣张阴险,还有嫡母兄长一家子在后。上辈子身为政客,她习惯了呼风唤雨,这辈子!权力!地位!她都要!便是要将欺她辱她之人狠狠踩在脚下,踏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比阴狠毒辣,她只会比她们更加残忍卑鄙。想要寻得靠山,她步步为营涉入朝政,欲引诱当朝储君上钩,却怎么也没想到引来了那包藏祸心、残忍扭曲的王爷!待到储君找上门来,不得已,只得做个双面间谍,顺带谋得一番好婚事。明面上她是乖顺温柔的王妃,背地里和名义上的小皇叔为非作歹,狼狈为奸。通往权谋之路,从此阴谋诡谲、杀机暗现!可——每天这变态爬她的床调戏她算是怎么回事!若是早知道会遇到这么个大变态,她早在灵魂穿来那一刻就恨不得引刀自裁!自挂东南枝!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证天鉴

    证天鉴

    心有多大,天有多宽,当最爱之人叛我而去,当同宗之人绝我生机,无生涧,埋葬昔我,证天鉴赐我生机,新生便以此开始;从此风云因我而动,天地因我而变;巅峰之位唯我独座,阅世事变迁,历红尘万劫:卑微不在,战至最强。
  • 娘要回家(中篇小说)

    娘要回家(中篇小说)

    天黑后,志新回来了,虽然还打着酒嗝,却一眼就看见春苗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春苗说,你喝成这样还能做事么?志新高高兴兴地答应能。春苗说那就去把楼上的木板床搬下来。志新有点失望,他以为是要做那个事。转念一想,今天春苗帮他解了难题,现在表现一下也是应该。想不过又问,你把这里搞得这清爽做什么事?春苗笑而不答只是反问一句,你看呢?志新说,莫不是给老娘准备的?春苗说,看来你还没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