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争谈昆剧《十五贯》的时候,《十五贯》的乐曲处理者之一李荣圻同志,在6月28日因肺炎不治在苏州去世了。
记得是北京5月的一个清晨,我在天桥剧场门口碰到了久别的李荣圻同志。一见面,我觉得很奇怪:他虽然有着不修边幅的老艺人的风度,但何至于在那样晴和的5月天气里,还穿着一身很臃肿的棉衣裤。我和他握手问好的时候,感觉他的手是冰凉的。我不禁问:“您怎么啦,身体不好?”他满不在意地笑笑说:“算是病了吧,咳得厉害,团里让我休息。《十五贯》上演,我都没有吹笛子。”说完就匆匆地走了,大概是赶什么任务去。当时我想,老先生准是太高兴了。多喝了酒,不免得了伤风咳嗽的小毛病。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噩耗传来,从此再也听不到他的笛声了。
昆剧《十五贯》的改编,音乐方面主要得力于李荣圻同志创造性的处理。例如,况钟勘察尤葫芦家那一幕,唱白不多,音乐却把严肃、惨淡而又沉闷的气氛表达了出来。《判斩》一幕是全剧的转折点,戏演到这儿,始则悲愤紧张,使观众为受冤者捏着一把汗;继而况钟决心营救这两个无辜者,以果敢沉着的精神,战胜了一切困难,又使人深深透出了一口气。这两种不同的气氛,都在音乐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在江南,凡是爱好昆曲的朋友,没有一个不知道李荣圻的笛子的。他吹笛子吹了四十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支简单的笛子,到他口边一吹,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气氛,一一表现了出来。吹到《游园惊梦》就是缠绵婀娜;吹到《惊变埋玉》就是哀怨凄恻;吹到《夜奔》《山门》就是激昂慷慨。有一次,听到他吹《长生殿·闻铃》一段,唱词第一句“淅淅沥沥”的雨声、风声夹着铃声,一时满座寂然。
昆剧以笛子为主要乐器。笛师差不多从开锣吹到散场,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去年昆苏剧团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我在幕间休息的当儿去看他。他仍然坐在奏乐的位子上,正在为一位青年演员拍曲子。据我所知,昆苏剧团青年演员的曲子,大半是他教授的。
和昆苏剧团的其他同志一样,笛师李荣圻在旧社会里很贫困,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他曾经慨叹地说:“过去服侍大人先生们唱曲子,要你吹的时候赏你一个座位。不吹的时候就‘撤座’,真过的是抬不起头来的日子。”
现在昆苏剧团已经走尽了“崎岖小路”,开始踏上“康庄大道”了。而李荣圻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同道和观众们,这叫人怎能不深深怀念和哀悼这位杰出的老艺人呢!
195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