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庵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突然脱离文坛,做律师去了,大概当时卖文已不足为稻粱之谋,再说他本是东吴大学法学士,也算重操本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又重返出版界,但只是编编书而已,一搁笔,四十年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周先生又重握管城子,撰文著书,除了在海外,便不再用周黎庵这个名字,而每每署作周劭。于是读书人都知道有一位文化老人周劭,所写皆为杂文,所谈都是旧人旧事,文章更是耐读,我供职的那家杂志,就曾连续发表他的《苏台寻梦》。
近年来,周先生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文章编集了几本书,我先后搜得三种,夜来倚枕读读,真是赏心乐事。
第一种是《清诗的春夏》,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由香港中华书局和江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属金性尧先生主编的《诗词坊》丛书之一,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印刷,但仅是纸张的差别,版式、内容都一样。这书名很让我喜欢,他将顺治、康熙两朝称为清诗的“春季”,将雍正、乾隆两朝称为清诗的“夏季”,本书就谈这春夏两季的诗人。从傅青主、钱牧斋、吴梅村,谈到黄仲则,谈到郑板桥,都是有代表性的诗人,其中还谈到几位女诗人,如柳如是、卞玉京、顾横波、徐湘蘋等。作者并非清诗方面的专家,谈起来倒也别开生面,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行文是流畅而有韵味的散文笔调,兼有历史知识的介绍,读者好像在和诗人们对谈,很可见得他们的情状和风神。至于清诗的传承和流派,也在诗人的摭谈中,让读者了然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很是精美,有许多图版,或画像,或书影,或摄影,让人更直接地走进那春夏两季。
第二种是《闲话皇帝》,一九九四年二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本书所谈,并非全是皇帝,准确地说,谈到过几位,大都属于人物掌故一类的文章。作者早年与冒鹤亭、瞿兑之、徐一士、谢国桢等掌故名家是忘年交,受他们熏冶良多,因而谙熟掌故笔路,故所作小品文字,或谈晚清琐事,或谈文坛人物,往往从一点生发开去,求偏求精,一鳞半爪,以微见大。老人作文,大半回忆,周先生也是如此,时常记起一些前辈或当时的一群“哥们儿”,虽说已是人往风微,但在周先生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于是便略记他们的言行,以留雪泥鸿爪。其中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实,如知堂的手稿《秋镫琐记》,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多争议,但我相信周先生的说法,因为周先生当年主编《古今》,知堂经常赐稿,对他的手迹太熟悉了,一眼望去,便可确定。关于人物的逸闻琐事,如果不是亲与往还,且交谊颇深,那是不会知道的。
第三种是《黄昏小品》,一九九五年七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所收芜杂,有谈人物,如孟森、施蛰存、张学良,乃至青年时期的蒋纬国;有谈饮食,如河豚、鲥鱼、四鳃鲈,乃至“烟士披里纯”;有谈宫廷人物制度,以纠正电视剧里出现的常识性错误;也有谈“三不主义”(即不戒酒、不戒烟、不运动)的养生之道。林林总总,供人饭后茶余品读,十分有味。集中有较多篇是往事回忆,可分三个部分,一是一组《失落感旧》,回忆曾经有过的名人手迹,如丰子恺的文和画、周作人的佚稿及《五十自寿诗》的诸家唱和手迹、王蘧常的百万字章草手稿等;二是一组《苏台寻梦》,回忆苏州的种种情状,如东吴大学,如苏州的寓贤、饮食、酒肆、园林等;三是旧上海的追记,城市变迁,市廛风俗,还有各色人等,仿佛是一幅幅旧影。老人的回忆,往往越遥远的事,记得越清晰。
周先生已年过八十,情怀悠然,心境开朗,于人间万象已看得很淡了,故而下笔撰文,没有什么火气,没有什么顾忌,当然更不会有什么功名利禄的想法了,因此所写也就有了另一个境界,读者也就能多多读得他那种淡然而悠然有味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