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说过:“自律是人类道德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把教书和育人通过考试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了“零监考”的课题,即在期末考试中实施“自我监考”。我们对设置“零监考”的背景、可行性、目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论证和充分的准备,为了稳妥起见,采取了先在五六年级试点,再总结、完善,进而推广的工作思路。
“零监考”以信任赢得了信任,又让信任变成了力量,体现了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看似简单的“零监考”,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零监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和充分的尊重,学生因而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对自己充满了信心。“零监考”是一种挑战,虽然没有监督,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被人尊重、被人信任的渴望内化成了每个同学的实际行动。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自主的、积极主动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了“零监考”的目标要求。老师和学生在考场上不再是紧张的矛盾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老师从紧张、辛苦的监考中解放了出来,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考试日已不在是老师的辛苦日,而是老师的休息日、幸福日。
“零监考”的价值不仅在监考本身,还在它对学生的自律、诚信的教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育人课程,参加者和不参加者同样受益。
零分数——卸掉分数的枷锁
你评价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考试与评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考试与评价不改,教学改革寸步难行。自建校以来,学校就在各学科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我们称之为“零分数”。
无分数评价的实质不是取消分数,而是通过模糊化了的等级表现形式,逐步改变家长、学校、教师用分数排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现状,解放孩子,放下包楸,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说,等级评价仅是一个不得已的手段而已。
“零分数”评价以坚持发展性,突出多元性,增强互动性为基本原则,是对教育评价中分数至上的一种有力矫正。其着眼点重在长善救失,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改进功能,引领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超越。它既是一种回顾学习经历的诊断性评价,也是一种针对学业水平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校确立有效、合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学校、学生、家庭确立从考试优秀到成长优秀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仅是给家长和学生捧上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给每个家庭捧出人格健康、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为学生的现实进步与幸福人生而奠基!
零作业——改变闲暇的模式
在学校建校后的第一个“六一节”,当我们宣布无作业这个消息的时候,孩子们顿时哗然,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刻我的感觉亥子们是不是已经不敢相信会有没有作业的休息日了?那热烈的掌声、放肆的嚎叫,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快乐的童年!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决策感到释然,同时也为现行教育有一丝的揪心。自此,一项“零作业”制度形成了。每到大型节日的时候,要求老师们不给孩子布置书面作业,尽可能让孩子在享受假期的时候完成一些研究性、实践性作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零拒绝——创办公平的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上天赋予他们生命,却没有赋予他们健全而有力的翅膀。他们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因残疾被父母遗弃;还有的孩子,灾难让他们失去了家庭和亲人,命运毫不留情把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夺走,让他们在本该无忧的童年独自学会承担和坚强……他们每个人都失去了人生的基本“配置”——父母,他们就是来自潍坊市福利院的“折翼天使”们。他们渴望像健康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活动游戏,快乐成长——这是每位残疾儿童共同的愿望,更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孩子们的愿望和梦想,在刚刚建成的清平小学实现了:无条件接收弱势群体孩子共享平等的教育。这成为清平践行教育公平的一项制度——“零拒绝”,这也是“清平教育”践行***主席“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零管理”已经成为“清平教育”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基于信任、尊重、关爱与自由的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主线:“清平教育”法度
十年前,潍坊市向中国基础教育提供了课程改革的第一个成果:改到深处是制度。今天看来,教育发展、学校建设,法度仍为根本。
城乡差异根子在哪里?建校之初,干部和老师们利用研讨会的形式对学校发展成功基因和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素是:生源质量、师资配置、习惯、家长理念。然后,我们又进行了归因分析,最终发现城乡差异的根子在师资和家庭,也就是教师和家长。教师问题学校教育解决,家长问题家长教育解决。于是,我们意识到了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学校以内的教育,不仅要调动校内教育资源,还应该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家长就是这样的资源。学校校长、教师应该有教育者的胸怀、眼光和风范。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同时迈开这“两条腿”的问题:既关注学校教育,又关注家庭教育,家校共发展,亲子共成长。
在充分论证与适性思考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学校“双翼”发展战略,构成了“清平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度。实现校园内部及辐射社区教育格局的根本变革,真正让学校成为适性课程开发及引领家长、社区家庭教育及文化建设的中心,为高新区乃至潍坊市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优质化创建提供一个范式。
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左翼
(一)目标与规划
学校与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潍坊行知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心理、家庭教育专家管理团队,以清平小学为基地学校,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用专业的心理、家庭教育策略启动教和学的内驱力,培育人的动力系统,解决教师想教好,学生想学好,家长想做好的问题。
园区定位于建设一所“一脉相承、两轨并行、三位一体、四育联动,五格并举”的新型学校和街道社区,培养一支具有“爱与科学”双重精神和教育品质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人格健全、人性丰满、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的新时代儿童,探索一个“学生入校、家长入学、各学所需、各用所学”的双主体双轨制办学模式,创新一种“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和普通农村儿童”三结合的“零距离”教育范式,寻找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的心灵路径和教育文化。让亲子师生同成长、家校社会共发展的“亲子共成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谱绘出园区内人人爱教育、教育助人人的开放式大教育画卷。
(二)路径
1.专家引领。联合多年来支持亲子共成长工程的脑科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和知名媒体人共5人,组成办学智囊团常驻清平小学,智囊团负责统筹规划并实施各项培训和教学教研计划。
2.家长先行。园区建设将以家长教育和家委会建设为切入口,利用晚上和周末的闲暇时间,为本校家长和周边社区公民举办以婚姻家庭、家业平衡、心灵健康和子女教育为主题的“幸福人生”家长课程培训,同步指导并开展各班级的家委会助校活动和小组成长活动。
3.文化浸润。按照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进程和儿童生命进程两条轨迹,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历史文化大事和教育经典,以及儿童成长各阶段的身心变化和精神需要依次镌刻在学校的内外环境中。同时,设立教育故事和家族轶事展区。在每个园区的窗前屋檐下种植绿荫与花草,夹角处建设潍坊传统工艺工作坊。使得自然、历史与人文交相呼应,营造一个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文化净土和教育圣地。
4.行为示范。园区建设将以“陪伴,阅读,示范”三个词为“教师行动之魂”。无论是对家长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从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和以身示教出发。要求家长和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专家组先做到。
课程与教学项目——右翼
(一)目标与规划
学校与潍坊新教育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教育、教学专家管理团队,启动“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用专业的教育、教学策略变革教和学的方式,培育人的能力系统,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会学的目的,构建富有清平小学特色的“青苹果”课程体系,创建适合清平师生的“清平教学范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清平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清平小学教育质量。
(二)路径
1.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院与学校、亲子共成长项目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共商改进措施。第一年,三方每周召开一次不少于一小时的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之后根据情况确定联席会周期,确保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2.专人跟踪指导制度。由研究院派出专人每周两天在学校办公,跟踪指导学校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每学科安排一整天活动,轮流排序。从备课、上课、评课到二次调整上课,全程陪伴、跟踪指导。
3.课题带动与专题研讨机制。以省级立项课题“以课堂改革引领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以研究的方式推动项目进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老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原则上,第一年每月组织一次专题教学研讨或培训活动;第二年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题教学培训研讨活动;第三年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形成常规,逐一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4.创新培训机制。在全国遴选两处名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影子培训”或挂职学习;由研究院负责,引进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专家对教师进行“嵌入式”培训。
“清平教育”之道——思维与行为的协调
“清平教育”,即全接纳、全开放、全时空教育,代表着学校教育的胸怀与责任,体现着教育的公平与开放。它既包括让特殊群体儿童回归普通学校接受同等的教育,又包括面向家长、社区的开放式教育,还包括全课程、全时空教育。于是,清平教育慢慢具有了胸怀、责任和使命。
清平胸怀:全纳教育,公平的教育生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问题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无条件接受孤残儿童、留守离异儿童等特殊群体进入清平小学伴随班就读,是清平人大爱胸怀的担当,是清平小学大爱教育的根基和源头。
清平责任:家长教育,开放的教育格局。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从这个意义讲,学校教育的问题,源头在家庭和社会,根基在父母。要改变父母,就是要改变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他们的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改变他们对孩子成长路径的惯性设计,改变他们对学校、教师关系的旧有定位。因此,“学生入校,家长入学”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小手牵大手,学校牵社区、教育牵社会”也就成了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
清平使命:适性教育,多维的教育取向。课程是学校的产品,适合学生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因此,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与整合,推进时时、处处、人人皆课程的学校课程观,增强课程的灵活性、生成性和选择性,让课程真正适合学生,逐步形成清平小学“青苹果”课程体系。
本书主要就清平教育之“零管理”模式中的“零拒绝——创办公平的教育”进行专门的阐述,通过我们学校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旨在打造公平的教育生态,为解决这些特殊群体孩子接受平等教育提供一个思路和可参照的模板,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全纳教育,参与推进全纳教育在中国普通学校的落地,让更多有此类需求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