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过的金子才发光】
去浙江遂昌的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游览,恰逢一队参观的学生团。领队的老师,拿起两块矿石,问同学们,哪个是金矿石?
老师手里的两块矿石,在灯光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块矿石里面,像撒了金粉一样,每一个角度,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另一块矿石,则像被墨涂过的一样,周身是黑色的,几乎没有什么光泽,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石头,似乎并无二样。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争论开了。很快,一个声音占了上风,那块闪闪发光的,肯定是金矿石,没看到里面全是金粉吗?但也有人小声地质疑,如果答案是明摆着的,老师为什么还拿来考大家?
见同学们各自表达了看法,老师揭晓了答案,那块黑色的矿石,才是真正的金矿石。而闪闪发光的那块,则是普通的硫铁石,里面没有任何黄金的成分。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愚人金”。
同学们炸了锅。很显然,大部分学生,都被那块硫铁石的闪闪亮光给迷惑了。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是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吗?为什么金矿石里的金子,却黯淡无光,没有呈现出金子应有的光芒?
老师赞许地看了一眼那名学生,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正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老师挥挥手中那块黯淡的金矿石,环视一遍大家,这块石头里面的金子,需要粉碎、淘洗、提炼,才能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平常所见的熠熠生辉的金子。而淹没在石头和其他矿物质中的金子,是看不出它的光泽的。也就是说,真正金光灿灿的金子,是经过了一遍遍淬炼之后,才最终呈现出金子的本色的。
我一直默默地站在旁边,好奇地注视着他们。听到这儿,我恍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老师,他不仅要告诉他的学生科普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授做人的道理呢。
果然,老师话锋一转,对围在他身边的学生们说,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一块金矿石,但是,必须经过一道道的淬炼,你们才会成为一块金子,散发出你们青春应有的光彩。
老师的话,引来一阵阵掌声。我留意到,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脸上,都流露出兴奋的神采。
忽然,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老师示意他说话。迟疑了一下,那名学生似乎是鼓足了勇气,大声地说,老师,我在上海的一家黄金博物馆看到过一种“狗头金”,它通身都是金黄的,耀眼的,据说,这就是它本来的面目。我觉得,真正的金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天生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学生越说越流利,也越说越兴奋,语气中充满了自信。看得出,这是一个很聪明,也很自负的孩子。
老师不停地点着头。学生说完了,老师赞许地说,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很好。你说的“狗头金”,确实是一块完整的金疙瘩,它是黄金家族里面的瑰宝。不过,它并非天生一块金砖,事实上,它是天上富含黄金成分的陨石,在坠落地球的过程中,因为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燃烧,其他的物质都燃烧掉了,只剩下来黄金,才凝集成完整的金块的。也就是说,它不但经过了淬炼,而且是更加严酷的淬炼。如果没有经过大气层严酷的淬炼、燃烧,那块金子,就会一直黯淡无光地散布在矿石之中。
老师再次环顾大家,动情地说,我刚刚说过,在老师的眼中,你们都是金矿石,你们都具备金子一样的潜质。但是,如果不经过千锤百炼,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也一辈子都不会发出金子的光芒。
老师喝了一口矿泉水,继续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金矿石,只是太多的人,没有被开采出来,或者没有经过淬炼,而错失了自己本该灿烂的人生。因此,我想告诉大家,别以为自己是块金子,就一定会闪闪发光,发光的金子,都是经过一遍遍淬炼的。
沉默。忽然,同学们都鼓起掌。
我也鼓掌,为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也为了我们本该熠熠生辉的金子般的人生。
【手机上还有一个键】
吃过晚饭,和妻子一起出门散步。小区不远处有一片草地,每次,我们都上那儿溜达几圈。
刚出小区门,妻子忽然一声惊叫,坏了,我忘记带手机了!妻子犹疑着,要不要回去取手机。我笑笑,忘就忘了呗,反正一会儿我们就回家了。妻子还是不放心,要是正好有人打电话找我,怎么办?我安慰她,我在你身边,我是不会给你打电话的;而如果是在外地读书的儿子,或者老家的父母给你打电话,没人接,他们会打我的手机的。在我看来,手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家人之间,随时可以联系上。妻子白了我一眼,那要是同事,或者朋友打我的电话呢?
一路上,妻子都有点心神不宁,才绕草地转了一圈,她就坚决要回家,不肯再散步了。
回到家,拿起手机一看,没有来电,没有短信,也没有QQ或微信。妻子放心了,又检查了一下手机的音量,确定处在最高的位置上,然后,将手机揣进了衣兜里。
这些年,我们用过很多部手机,储藏室的一个抽屉里,全是淘汰的旧手机,有的是款式旧了,有的是功能落后了,还有的是彻底用坏了。其中的一部旧手机,是儿子用过的,坏了。那部手机的屏幕和按键,都严重磨损了,那是被儿子整天摩挲而至。可是,有一个键,却完好无损,锃亮如新,那是关机键。从买回来的那一天开始,这个键,儿子就几乎没用过。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从未关过机,除非是电池用完了,手机自动关了机,他才会重新启动一下。那是他十分钟爱的一部手机,里面有他储存的很多信息,还有几部他下载的游戏。拿去修理部时,修理师傅摇摇头说,它是“疲劳死”的,没必要,也没办法修理了。
手机自问世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成了我们最贴身的一件物品,很多人都是机不离手。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边,而你却埋头玩着手机。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每次乘飞机,感受最深的,是机组人员不得不一次次提醒并督促乘客们,关闭手机。虽然只是关闭那么几个小时,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起来都是一件十分痛苦而慌张的事情。而飞机一旦降落,你看看吧,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打开,其急切之情,犹如找回了一个失落的世界。
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手机发明者马丁·库帕的访谈,这位手机之父,在慨叹手机带给这个世界的巨大变化后,谆谆告诫人们,别忘了手机上还有一个键,那就是关机键。这个键,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很关键的摁扭。它并非可有可无的摆设。
可惜,很多人似乎早忘记了这个键。手机只是一部机器,为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却不幸为其左右,受其奴役,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的奴隶。
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或者向着远方发一发呆,或者专心地陪父母孩子说说话,或者安静地独坐一隅,回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宁静世界?千万别忘了,手机上还有一个键,它是关机键。有时候,唯有关掉一扇门,你才会打开另一扇窗。
【相机式生活】
终于上了一道菜,大家饥肠辘辘,赶紧拿起了筷子。
不好意思,大家等一等,我先拍张照片。一位朋友一边摆弄着手机,一边对大家说。说毕,将菜转到自己面前,站起来,双手端着手机,对着那盘菜,“喀嚓,喀嚓”,连拍了几张照片。拍完了,又点开手机里的相片薄翻看,然后,才满意地对大家说,拍好了,大家吃吧。
只是一盘家常豆腐而已。
又上了一道菜青椒炒肉丝,那位朋友再次拿起手机,对着这盘青椒炒肉丝连拍了几张照片,才让大家动筷子。每上一道菜,她都会先将菜转到自己面前,拍好照片后,大家才能开吃。她的手机一直摆在桌面上,和筷子、盛醋的小碟子、擦手毛巾并排放在一起,以备随时拍照。那天,我们点了八道菜,她都一一拍了照片,连最后上的那碗混沌不堪的西红柿蛋汤,她都给拍下了。
我好奇地问她,拍这些照片干什么?她笑笑,拍着玩呗,有时候,也会放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讪笑笑,真不明白,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肴,有什么可分享的。那顿饭,她的主要精力,似乎都用在了拍照上,总是最后一个拿起筷子,不知道是因为耽误了大家而不好意思,还是她拍照的兴趣本来就要大于吃饭?坐在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每次和她一起外出吃饭,她都会先给每道菜拍个照,她的手机相片薄里,已经储存了上千张这样的照片。奇怪的是,每次吃完饭,你问她今天吃的是什么菜,她却往往记不起来,会打开手机的相片薄翻查。
自从手机有了相机功能后,拍照成了简单而方便的事情,随时随地,可以掏出相机拍张照片。我们单位有个小姑娘,每天都会用手机自拍几张照片。她自拍的姿势很有趣,因为手机里的相机焦距有限,必得一只手握着手机,远远地伸到自己的前方,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手臂太短了,总是不够长。然后,对着手机,做表情,摆POSE,挤眉弄眼,忙得不亦乐乎。我见她这样拍照片实在有点累,几次主动提出帮她拍一下,都被她拒绝了,理由是别人帮她拍时,她不太好意思做表情。有几次,她可能感觉自己拍得比较满意吧,就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我也忍不住看了一眼,全是大头贴,脸都有点变形,说实话,照片一点也不比坐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来得生动,好看,鲜活。
她迷上了手机拍照,不但自拍,也不时地偷拍同事;看到帅气的男孩子,拍;见到路上打扮入时的女人,也拍;女同事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件小摆设,拍;办公室的窗台上,冒出来一颗嫩芽,也拍。总之是见到什么,拍什么。有一次,领导交代她去办一件事,她也先用笔写在纸上,然后用手机拍下来,再出门去办。她说,这样就不用记了,也不会忘了。而那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旅游,每年都会自费出去转几趟,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他都会和迫不及待地和我们分享。分享什么呢?不是他的经历,不是旅途见闻,也不是各地的风土人情,而是他拍回来的一大堆照片,有的是风景照,更多的,是他在景点前的留影。他不是摄影发烧友,但他的旅途,却是一路拍照。如果你问他这趟旅行有什么感受,他会一脸茫然地告诉你,我都拍成了照片啊。
没错,他到了风景区,但他没有用眼睛去欣赏,没有用心去领略,他只是走到风景的边上,拿出照相机,甚至是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而已。其实不独我的这位朋友,你在人山人海的景区,看到的大多是忙着取景拍照留恋的拥挤的身影,没有几个人,愿意停下脚步,让自己的身心,安静地、彻底地融入到风景之中,很多人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来了,只是为了留下几张照片。
一旦一个人,将自己的眼睛、耳朵、舌尖,乃至敏感的内心,都交给了照相机的镜头,你就会轻易地失去视觉、听觉、味觉、知觉,以及心灵所独有的知觉和感悟,你能留下的,就只能是一幅幅照片,你的生活,就会成为机械的、沉闷的、了无生机的相机式生活。照相机的镜头,永远不能替代我们的眼睛,更不该占据我们本应活泛、敏锐、多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