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
看过一个电影:数九寒冻,滴水成冰,学校管理员在楼前的铁栏杆上贴了一张纸条:不许用舌头舔!结果,第二天早晨,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栏杆前齐刷刷站着一排学生,一个个低着头,撅着屁股,红彤彤的小脸紧贴着铁栏杆。原来,他们的小舌头,都被牢牢地冻在了冰冷的铁栏杆上。
越是不许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往往越要去做。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有的是盲目跟风,还有的则是逆反心理作祟。
父母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孩子打电脑,不许孩子玩游戏,不许孩子看课外书,不许孩子早恋……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父母们设置了一道道禁令,可是,效果却多半适得其反。你越不让孩子看的课外书,他越要想方设法找来,深更半夜躲在被窝桶里,打着手电筒偷看;你越不让孩子与某个你认为不良的孩子交往,他越可能与其打得火热;你越阻碍他(她)与异性同学的来往,他(她)越对异性同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有个朋友,为了防止孩子放学回家后偷玩电脑,想了无数招数,将电脑所在的房门锁上,将电脑设置开机密码,将电脑里的程序重新进行了设置……所有的招数,都被孩子一一瓦解了,他悄悄偷配了一把房门的钥匙,一次次成功破解了父母费尽心机的密码,甚至学会了更新电脑程序。朋友不但未能有效禁止孩子玩电脑,反而刺激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一次次“探险”。
其实,不独孩子,在成人世界,诸多“不许”,很多时候,也是流于空文,甚或反而因为这个“不许”,招来了更多的试探者和践行者。
不许倒垃圾的地方,偏偏垃圾成山,蝇虫满地;不许走捷径穿过的草坪,往往被踏出一条条羊肠小道;闲人禁入的一个个“重地”,总是招来更多窥探的目光;不许偷摘的枝头,果实还没成熟,就被摘得一干二净。
听过一个笑话,一位老兄忽然内急,四处找不到方便之地,迫不及待之时,猛然看见街头一个拐角,用朱笔写着几个血红大字:“此处严禁小解”。这位老兄停下了脚步,四处看看,无人,乃对着拐角,一阵“哗哗啦啦”。人问,为什么那里明明禁止小解,你偏在那里方便?老兄讪笑着说,那标语说明,那个拐角常有人小解吧,我就想,反正也不多我这一次。
这是一个有点混帐的逻辑,却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真实心态。你越禁止,越说明常有人这么干。
有一首歌《老虎与女人》,很有意思。“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走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老和尚暗暗告诉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厉害,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坏坏坏,老虎已经闯进我的心里来……”老和尚恐怕没有想到,越不许小和尚接近“老虎”,他越觉得老虎可爱,迷人。
“不许”,听起来很吓人,又很诱人。很多不许,因而失效,甚而适得其反。
有位母亲,却很聪明,反其道而行之。小孩子不喜欢吃东西,很瘦,让人心疼。哄他,喂他,奖励他,恐吓惩罚他,都没有用,就是见了食物就远远地躲开。那天,母亲又买回来一袋食物,这次,她没有直接给孩子吃,而是告诉他,这东西不许吃啊。晚上下班回家,却发现,那袋食物被孩子打开了,已经吃了很多。
禁书,往往是最畅销的书。不许,有时候恰恰是最大的诱惑和鼓动。
【百度成医】
头忽然痛,像一只手,在头皮里到处扯,扯到哪,哪痛。痛头欲裂。
妻子看出了我的异样,关切地问,怎么了?龇牙咧嘴地告诉她,头痛。
妻子见状,赶紧放下手头的活,掏出手机,埋头摁着键。以为她要打电话叫110,忙阻止她,太夸张了吧,还没严重到那程度。妻子扑哧一声,乐了,我不是打电话叫救护车,而是帮你百度一下,看看你得的到底是什么毛病。
妻子很快找到了百度百科里的“头痛”词条。词条说,头痛的发病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原发性头痛,一种是继发性头痛,还有一种是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都是专业术语,不懂。好在下面,又详细地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逐一进行了详解……一条条对照,分析来分析去,觉得有点像“头部神经痛”。妻子又百度了“头部神经痛”,这是一种常见的头部疾病,有一部分症状相似,但和我的头痛,又有很多不同。无法断定。
妻子又回头去看“头痛”词条,忽然大惊失色地对我说,百度上说了,头痛的原因中,有一种是全身疾病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是颅脑肿瘤。妻子摸摸我的头,可怜楚楚地说,老公,你不会得了脑瘤吧?
我冒出一身冷汗,头痛越加剧烈。妻子还要继续百度,一旁的母亲着急地说,你们就别瞎查了,赶紧上医院吧。
去了医院,一查,原来是头皮发炎。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吃了几天药,头就不痛了。
这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自从有了电脑,特别是手机可以上网后,身体哪里不舒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打开电脑,或者掏出手机,百度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得病,得的又是什么毛病。你打上任何一个关键词,在百度里面,都能搜出成千上万条的信息,有的是词条解释,有的是别人询问的,有的是他人答复的。这说明,不独我们喜欢百度,搜寻相关信息,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习惯上网查找,或者询问。打上自己的症状,总能找到有人与你大同小异的问题。
百度多了,还真解决了一些小病小恙。有一次,忽然摸到脖子上长了个肿快,赶紧百度下。翻看了几十页,查阅了几百条网页,最后得出结论,可能是淋巴结肿大。百度上说了,吃消炎药,如果一周内肿块消失了,就说明是炎症引起的。于是,自行去药店买了两盒头孢,吃了几天,肿快还真消除了。那感觉,就像自己瞬间成了神医一样,真是百度成医啊。后来一个医生朋友提醒说,淋巴结肿大,除了炎症引发的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肿瘤的转移灶,真要是那样的话,病情可就给耽误了。医生朋友千叮咛万嘱咐,今后遇到身体不舒服,还是得去医院检查,千万别自己瞎琢磨了。
儿子也特别喜欢百度。寒假,学校布置了不少家庭作业,每天晚上,他都会拿着作业本,来电脑上查阅一番。好奇地一看,才发现,这小子是拿着作业题,来百度上找答案呢。我打开他的作业本,随便打了一道作业题,百度上一搜索,答案就跳出来了。不独语文,数学、科学、生物,几乎所有的作业题,竟然在百度上都能找到答案,即使偶尔有一两道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发个征求答案的帖子,不一会儿,就会有人跟帖,公布“标准答案”。我错愕不已,这样子下去,他还会动脑筋吗?还会独立思考吗?何况很多答案,未必是标准答案。百度成师,使很多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搜索引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它就像一根绳子,是你牵着它走,还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其间区别大矣。
【淡季游】
五月的北戴河,海风还裹夹着丝丝的春寒,在老龙头的海滩上,坐了半个多小时,身上已透出凉意。海滨,游客三三两两地漫步,像海星星一样,点缀在金黄的沙滩上。几个不惧冷的游客,赤了脚,走进海水里,不时发出惊叫声,不知道是因为扑过来的海浪,还是惊讶于海水的冰凉。
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戴河的旅游旺季,还没有来临。每一处景点,游人都不多,就连最热闹的俄罗斯风情街上,也是游人稀松。海鲜排挡的伙计们,热情地站在店铺外,迎候每一位路过的游客,哪怕你只是稍稍停下脚步,伙计们也会非常诚恳,非常耐心地向你推荐他们的美味。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身为游客,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冷遇、傲慢和被宰,难得像现在这样被礼遇。越是著名的景点,往往越是如此。我知道,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随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游客,这样温情的一幕,恐怕又要难觅踪影了。
同行中,一位多次来过北戴河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你在七八月份来,你就会见到完全不同的场面:到处是游人,到处是喧闹声,到处是热浪滚滚,到处是抢着拍照留念的身影。旅馆爆满,饭店人头攒动,打不到出租车,卫生间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
很幸运,我是在旅游淡季来到了北戴河,这个时节,天气还不热,尚不能体味到炎炎夏季北戴河所特有的清凉之气,但是,唯因淡季,大批的旅游团队还没有涌来,我们才能这样安静地坐在海边,听听海浪,眺望海际线,悠闲地漫步沙滩,听导游不用扩音器,像聊天一样,和我们谈谈北戴河的过往和趣事。
每年,我都会出去旅游几趟,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我总是错开高峰,选择在淡季出游。
很多旅游胜地,都是有季节性的,因为不是旅游旺季,你就无法在最恰当的时间,看到最适宜的风景,体会到最美妙的风情。因而,淡季出游,无疑使你的旅途,失却了很多意义。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淡季,少了喧哗,没了躁动,无须争先恐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静下心来,安心素面,认真地观摩,细细地品味,与风景、自然、历史更近距离地接触。
有一年冬天,我们一家人,到安徽的九华山旅游。我们是赶在年三十前上的山。每年的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佛教胜地的九华山,都是游人和香客最鼎盛之时。我们游玩的那几天,偌大的景区,却几乎见不到什么游人的踪迹,空山静寂,流水宛转,佛堂安谧,我们在当地一位老同学的陪同下,看山,玩水,听林涛阵阵,一座座寺庙虔诚拜谒,身从容,心安宁,何其快哉。在深山的一座小庙,我们甚至还和一位僧人闲坐了半晌,听他念经说佛,品苦茶,谈人生,论境界,清冽的山风,越过层层山峦,似乎是专为来涤荡我们的肺腑的。
我们下山的时候,恰是众游人和香客摩肩接踵进山之时,道路阻塞,人声鼎沸,路旁挤满叫卖香火的小贩。而下山的道路,却无比通畅。忽然心生感慨,一来一往,一阻一通,一疏一密,一闹一静,岂不正是人生的写照?
我们是去看风景的,不是去看热闹的;我们是去见识风光净化心灵的,不是去赶场子,也不是疲于奔命的。淡季出游,景致也许浅淡了点,眼光可以不浅,心境可以不淡。
【一般】
朋友的公司设立了一个调查部,主要负责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每个季度,他们都会印发一些表格,随机请消费者为之打分。公司的管理层,再根据调查结果,对产品结构进行定位和筛选。
照理,这样的市场调研应该很有益,有助于管理层了解产品和市场,作出最终的决策。可是,每次拿到调查结果,却并不能让朋友满意,因为他很难据此对自己的公司产品和服务,作出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从这些调查数据,实在难以看出,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到底有多满意,或者有多不满意。
调查表格是真实的,消费者是真实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表格的格式,基本上是固定的,除了一些基本信息外,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涉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全部采取打勾的方式。比如:你对本公司的产品,可选择的内容有五项: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你对本公司的善后服务,可选择的内容也有五项: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你对本公司新产品的期望值,可选择的内容同样是五项:很期待,期待,一般,不期待,很不期待。都是五个等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客观的独立的评价。
这是一份看起来很全面,不偏颇的调查表,为什么却拿不到他们想要的数据?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一群外国客户走访朋友的公司,其中有位来自美国的市场调研员,朋友向其讨教。那位市场调研员在查看了朋友公司设计的表格后,红笔一挥,将五个选择项中的“一般”,全都勾掉了。他对朋友说,这是一个完全多余的选项,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其实很简单,要么是喜欢、满意,要么是不喜欢、不满意,“一般”却是个模棱两可、摇摆不定、中庸的选项,很多消费者不想动脑筋,或者不愿伤和气,一般都会随意地选择“一般”项。
朋友很仔细地研究过那些回收的表格,确实有很多人,都选择了“一般”,有的表格,甚至每一项,勾的都是“一般”。
市场调查员接着说,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表格收回来后,工作人员在统计汇总时,往往又会将“一般”都统计在“满意”、“喜欢”之上,这样,调查结果就难以公正、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了。
朋友茅塞顿开。在此后的调查中,所有的内容选项里,都没有了“一般”,而只有“很喜欢,喜欢,不喜欢,很不喜欢”。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优点和缺点,全部显露出来。他们又据此对产品的研发和淘汰,进行了重新布局,市场很快打开。
每年,我们单位都会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测评表的最后一栏,是对被测评者的总体评价,内容一般都是这样几项:“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这个“基本合格”,其实就是朋友公司调查表中的“一般”。本来,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何来“基本”?有了这一项,被测评者,往往都能够顺利过关,因为除非是能力和人缘都特别差特别烂的,否则,一般至少会给个“基本合格”。
有了“一般”,好坏就难以判断,对错就会模糊,是非就失去了标准。小小一张表格,选项的设计,其间大有学问,大不一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