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第一、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
对于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正忙着呢,问你爸爸去!”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在“应付”自己。如果有的问题父母一时难以回答,就要向孩子说明原因,孩子会理解的。其次,要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要使用一些商量、平等的词汇与语气,如:妈妈和你商量件事好么?你觉得怎么样?对不起,这件事是妈妈的错等等。
第二、父母一定要守信
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实现,一定要守约,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值得他信任的。如果一旦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父母就会在孩子心中失去影响力。就算用严厉的责罚,也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第三、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同别人谈论他,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大人不喜欢被当作别人的“谈资”,当作比较的对象,孩子更是如此。所以不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要他向客人展示什么,这样会让他觉得被摆布。尤其是同别人谈论孩子的缺点、拿孩子和别人随便比较是万万不可的。
五、少用命令、教训的语气和语调来同孩子说话
命令和教训的口气会使孩子觉得是在使唤他。要尊重孩子,就要多用情感交流的语言,让他觉得您是与他谈心。比如做家务时,可以说:“能帮妈妈洗一下碗吗?谢谢。”“请把自己的东西收拾一下,好吗?
六、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
让孩子多参加大人的活动,包括谈话、劳动等,这样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更受尊重。大人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冷落。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才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让孩子参与到大人的谈话中来,比如经常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好么?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经常的,您会发现孩子的一句话可能会让您足够受用终生,最重要的让孩子感受到这种被重视与民主的气氛。
七、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谁都会犯错,孩子也不例外,不要因为父母的过高期望就要禁止孩子犯错。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宽容,不要粗暴打骂,或者严加惩罚,而应民主地对待。父母的惩罚视孩子错误严重的程度而定,给孩子自己思考并改正的机会。对于孩子的错,当时可以以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过后等我们与孩子的情绪均平稳后,就孩子的错进行分析,让他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该如何对待类似的事情。
5.我只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男孩子的探索精神
男孩似乎天生要比女生更爱追根问底,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样的新鲜和神秘,他们对于任何事都要问个“问什么”。同样一个玩具,女孩可能会把它当做小朋友进行对话,而男孩子却会把它拆得七零八落,因为男孩子想要知道这个玩具是怎么运动的或者这个玩具还有其他什么玩法。于是,家里的钟表、电脑,什么都可能被拆得七零八落。男孩子对这类事情总是乐此不疲。
张丽刚买了一个新手机,还没有捂暖,功能还没有熟悉,七岁的儿子拿起来故意它从楼上扔了下去。手机砸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发出了“砰”的一声,一个新手机就这样完成了它的使命。张丽一下子火冒三丈,恨不得把儿子从楼上也给扔下去。但张丽强迫自己要冷静,再冷静。她用平静的语气对儿子说:“你先去楼下把我的手机捡回来。”儿子知道自己做错事惹怒了妈妈,就乖乖地下楼把手机捡了回来。回来的时候儿子垂头丧气地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我只是想证明一下广告上说的对不对,但现在手机坏了,说明广告说了假话,这款手机怕摔。”
张丽拿着已经四分五裂的手机,听了儿子的话,哭笑不得。但最终她没有惩罚儿子,而是赞扬他有怀疑精神。当然,还告诉了儿子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看到妈妈没有责备自己,儿子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妈妈的意见,并向妈妈表示以后再也不随便损坏东西了。晚上,儿子主动对张丽说:“妈妈,为了弥补我今天的过错,我要帮你洗碗。”还没等张丽反应过来,儿子已经抢着刷碗去了。
对于孩子的探索精神,父母要像张丽一样,要多支持理解。如果父母怕孩子弄坏东西,或者出现差错,就制止孩子,孩子在家长的限制中慢慢就变得循规蹈矩了。
有一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别的小朋友在一旁玩的时候,他却只能在一旁看着,插不上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父母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让他做,看见他拿起玩具,就急忙在一起守着,生怕孩子给弄坏了,看见他拿起来爸爸的手机,就急忙要过来,生怕孩子给玩坏了,结果,他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不敢做。现在他的爸爸天天骂他“笨蛋”,殊不知,这个“笨蛋”就是因为父母禁止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培养出来的。
要探索就总免不了磕磕碰碰,出点事故或者造成一些麻烦,一些爱鼓捣的孩子还常常会把器具搞坏,对此父母要宽容谅解,因势利导,而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喝斥打骂。
小杰的爸爸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家里有不少摄影器材,不管是多贵重的东西,买回来之后,就让小杰玩,基本上小杰第一次接触这些,肯定是要弄坏的,然后他爸爸就自己修理。他修的时候我就在那看着,他也会给我讲。他从来都不怪我把他的东西弄坏,而是鼓励我动手动这些。
有一次,小杰的父亲刚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个单反,镜头就让小杰给摔坏了,这一个镜头就价值5千多元。不过小杰的父亲却什么都没有说,甚至连一句“下次注意都没有”。正是在父亲的这种“放纵”之下,小杰成了一个小小的摄影迷,摄影作品多次得奖。
你看,小杰和上面提到的孩子差别有多大呀!其实,这不是孩子的差别,而是父母的差别,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孩子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只有支持孩子鼓捣,支持孩子探索,孩子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高的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探索精神呢?
第一、鼓励孩子探索
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探索,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的“破坏”行为,要给孩子创造“破坏”的机会,多提些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比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看到“滴滴哒哒”地走,父母可以问孩子,闹钟走的时候为什么会响呢?问题之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第二、发掘男孩的天赋
男孩爱探索的背后,往往是男孩的潜在能力,例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父母要善于观察男孩的探索,从中发现男孩的天赋,然后通过正确引导,让男孩的特殊才能展现出来。
第三、善待男孩的破坏行为
男孩子的探索行为,往往是以破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男孩毕竟还小,他无法察觉出自己破坏行为的背后有什么秘密。这时候,父母都会说男孩是破坏大王,其实不然,这看似破坏的举动,正显示着男孩的某种独特能力。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男孩的很多行为都不是纯粹的破坏,他们只是想要探索而已。男孩的好奇心反映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在男孩这些破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的天赋,也许,那里正蕴藏着他巨大的创造力。如果父母能够把男孩的这种带有探索性的“破坏行为”引向正路,任何一个男孩长大后,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6.我能爬上最高处——男孩子的勇敢精神
男孩子最喜爱看的电影都是有关英雄的电影,男孩子最崇拜的人都是英雄。每一个男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像小英雄雨来、张嘎一样勇敢。
勇敢是男孩共同的天性,是男孩天生具备的优点。女孩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退缩了,而男孩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总是迎着困难向前冲,直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说勇敢的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更是男孩主动进取的力量源泉,是男孩成长的原动力。要培养勇敢的男子汉,就要激发男孩内心的勇气。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的市中心有一座赤身裸体,腆肚撒尿的小男孩塑像,这是在纪念一个勇敢男孩。十五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入侵比利时,遭到了比利时人民的英勇反抗,他们无奈之下,被迫撤离。西班牙人撤退前在地下埋了很多炸药,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将炸药点燃,想要将整个布鲁塞尔夷为平地。就在这紧急的关头,出来撒尿的小男孩于连,发现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索,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试图掐断它,无奈人小力单,他几次努力都未成功,眼看着发出吱吱声的导火索窜向火药,情况万分危急,这是,聪明的小于连急中生智,对着导火索撒了一泡尿,将火浇灭,整座城市和全城的生灵保住了。
于连成了比利时人民爱戴的小英雄,为了纪念他,人们就建造了这座塑像。
“勇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它能让孩子更有信心的去克服困难,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具备了勇敢的品质,便拥有了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勇敢是男孩的天性,也是必备的一项品质,作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孩子的勇敢精神给予赞赏和适当的引导、保护。
宁宁在电视里面看到有一个小孩子爬到高高的树上去玩耍。他也想要爬到树上去。
“爬到树什么呢?”爸爸问他。
“那里高,好玩,我想到高处去!”
“噢,你的想法不错,那你就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