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600000009

第9章 释梦——无数奥妙尽其中(3)

佛家占梦

佛学与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佛教之中出现了占梦的活动。在《隋书·经籍志》中曾经著录了一卷《竭伽仙人占梦书》,但遗憾的是已经遗失了。竭伽仙人也被人们称为“婆罗门竭伽仙人”。东汉以后,中国史上有些时期称古印度为婆罗门,因此这位竭伽仙人应该是古印度人。虽然确定了竭伽仙人的国籍,但是有关他传的占梦术到底是来源于婆罗门还是佛教,已经不能确定了。

在佛经之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占梦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和婆罗门教之间在占梦问题上的激烈斗争。在《杂宝藏经》之中就记载了一则“恶生王八梦”的故事。

相传,恶生王的行为非常的残暴,如来佛就派迦梅延去感化他。一天晚上,恶生王做了八个梦,第一个梦见头上火燃,第二个梦到两蛇绞腰,第三个梦见铁网缠身,第四个梦见两条赤色的鱼吞他的双脚……恶生王醒来后觉得非常不吉利,他就去问外道婆罗门。婆罗门对他的梦进行了占卜,之后告诉他将会有危及生命的大祸降临。恶生王只有在七天以后杀掉自己的夫人、太子、宰相、众大臣、宝象、宝驼、宝马和迦木梅延,并且还要把这八种血都集中在一起,才可以将灾祸消除。恶生王认为此话为真,他为了能保住性命,于是决心照办。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夫人时,却感到非常痛苦和忧愁。于是,他的夫人问他不开心的原因,恶生王就把婆罗门与他所说的话说了。后来夫人对他说:“反正我在七天以后就要死了,我想去听迦梅延对此事的说法。”于是,恶生王的夫人就把王的梦和婆罗门的梦占结果告诉了迦梅延。迦梅延听后又对恶生王的梦重新进行占卜,但是所得的结果却和婆罗门的完全不同。迦梅延认为这八个梦都是吉兆:头上有火点燃,意味着宝主国王即将进会进贡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天冠;两蛇绞腰,这是月支国王即将献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双剑;铁网缠身,预示着大秦国王将献上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珠缨;两赤鱼吞足,表示的是师子国王即将来献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碧琉璃宝屐……正如迦梅延所说的一样,在几天之内梦占的结果一一实现了。恶生王于是皈依了佛教,并将外道婆罗门驱逐出了国境。

从这个佛经故事中不仅能看出佛教中占梦的情况,还反映了佛教与婆罗门教争夺信徒的激烈斗争。

带有佛家思想的劝人向善之梦

在很多的梦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佛教信息,但是也都包含着佛教所宣扬的观念。其中,我国古代的很多劝人向善的梦故事也都带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可以说这些梦的诞生与佛教的发展和佛教观念的宣传有着直接联系。

在清代中叶戏曲作家沈起凤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谐铎》之中,就有着一则宣传“生死相报,因果循环”的佛家观念的故事。书中记载,蒲城县的县令某公,天性善良,从未杀过生,但是他的夫人性格却十分的暴戾,总是以屠杀众生为乐。夫人生日之前,她就命令厨师提前准备好筵席,厨房里的家禽牲畜都引颈哀鸣,等待着宰杀。县令可怜它们,于是劝夫人说:“因为你自己过生日,就杀死他们,我佛慈悲,请你刀下留情,广种福田。”夫人听了非常不满,于是呵斥他道:“如果信奉佛教,禁止杀生,那么不久以后就成了禽兽的天下,人类也会随之灭绝!你以后不能再说这种迂腐气十足的话了!”县令知道不能劝导妻子,只好叹息着离开了。

县令走后,夫人就关门午睡了,不知不觉间做起了梦,她梦见了自己来到了厨房,看见了厨师在磨刀子,准备杀猪,众仆妇围在旁边观看。这时,夫人感到自己的魂忽然和猪合为一体了,夫人这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厨师已经麻利地将猪的四脚抓住,随后把猪提起来放在了白水凳上,持利刃刺入猪的咽喉,夫人感觉自己的血一下子喷涌而出,随后她又觉得自己被扔到了滚烫的开水之中。之后,厨师拿刀,在猪的身体上剃毛刮垢,夫人觉得像在刮自己的皮肤一样,接着,厨师将猪开膛破肚,夫人的魂随着猪断裂的肝肠一起飘离了猪体。

当夫人刚松一口气,她的魂又一下子附在了羊的身上,夫人非常恐惧,终于忍不住大叫起来,但是她发出的却是羊的叫声。围观的人们也没一个可怜她。这时,厨师开始杀羊了,夫人又遭受了一段惨痛的宰杀。羊被杀之后,夫人的魂又附在鸡、鸭、鹅的身上,并且一次次地被宰割,一次比一次痛苦。

最后,牲畜都被杀完了,夫人以为苦难到头,心中有些安定之时,谁知一名老仆提着一尾金色的鲤鱼进来了,夫人的魂又附在了鲤鱼的身上。这时只听见一个婢女笑着说道:“夫人最爱吃鱼了,你们赶快把鱼杀死,做成肉圆子,晚上夫人吃饭时要端上桌去。”于是厨师先将鱼放在了砧板上,刮掉了鳞又划开了肚子,剔去苦胆,剁去头尾,最后将鱼身子平放在了案上一刀刀的剁碎。厨师每剁一刀,夫人就痛一下,夫人忍不住呼喊了起来。喊了很久之后,她才渐渐地醒过来,夫人这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恶梦,醒来以后浑身都是冷汗。正在此时,女仆推门进来说道:“鱼圆已经做好了,请您去吃饭吧。”夫人于是立刻命人将鱼圆端走,没有一点食欲,她还沉浸在刚才的梦中,恐怖还未从她心头退去。

第二天,夫人告诉县令停止备宴,县令觉得夫人非常反常,就问她原因,夫人把那天做梦的情况告诉给了县令。县令笑着说道:“你一向不信佛,如果不让你经受一次切肤之痛,你怎么会放下屠刀。”从此以后,夫人不仅和县令一同吃素,再也不沾荤了,并且还严格的遵守不再杀生的戒律。

不黎先泥的佛家占梦故事

在《不黎先泥十梦经》之中,记载了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的故事。相传,一天夜里,国王不黎先泥做了十个梦:第一个梦是梦见了三只瓶子,边上两只满瓶之中的气在互相交往,却不能进入中间的空瓶;第二个梦是梦见了马的嘴在吃草,马的肛门同时也在吃草;第三个梦是梦见小树开了花;第四个梦是梦见小树结了果……国王醒来以后就召集众人为其解梦。其中一个婆罗门认为:这些都是噩梦,国王要破除祸患只有把自己的夫人、太子和左右亲近的人都杀掉,以祭天王。而国王的夫人认为应该去向佛求教。佛教徒则认为,国王梦中的十事,都不是今世之报,而是来世之事。下一世的人,都将不畏法禁、淫逸、食利、嫉妒、寡廉少义。比如国王的第一个梦,在三个瓶子之中的两个满瓶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的空瓶,这就象征了下一世的人富贵者自相追随,不亲贫者;第二个梦,马的嘴巴和肛门同时进食,就预示着后世做帝王官吏的人,吃了俸禄还要对人民贪得无厌的加以剥削;第三个梦,小树开了花,预示着来世的人贪淫且多欲,年少强老,不满三十就容易生出白发;第四个梦,小树结了果,就象征着后世的人不知羞愧,未满十五就出嫁生子……这十个梦,都和国王的夫人、太子没有关系。王听了佛教的解释于是感谢了佛恩,以后再不相信外道婆罗门教了。

理性化的梦之解读:理学文化与释梦

在我国的宋元明清时期,兴起了一股理学思潮。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理学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它在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的同时,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完成了对宇宙、自然的全面思考。在元朝时,理学已经成为了官方哲学。

理学在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之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占梦文化,自然也就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在宋代,很多理学家将占梦纳入了神学的理论系统,虽然他们对占梦本身的兴趣并不大,但是他们头脑之中“人之精神与天地阴阳流通,故昼之所为、夜之所梦,吉凶,各以类至”的观念引导他们对梦展开思索和探求,因此他们也将梦纳入到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之中。

陈士元的释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虽然依旧没有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但是对梦的看法却越来越科学了。在明代之时,宋旅等人编撰的《正韵》,首次将梦的定义与清醒的知觉区分开来,同时还根据梦中的内容,认为梦即“寐中所见事形也”。

在明代,出现了一位叫陈士元的学者,此人不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著述颇丰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占梦理论家。陈士元,字心叔,号养吾,生于明正德十一年。嘉靖十六年成乡举,编成了作品《缶鸣集》。

当陈士元解释“神之游”会出现梦的原因之时,他则是根据神不灭论来解释的。在其撰写的《梦林元解》之中就对梦的产生作出了解释。他认为:人的肉体,在白天活动,到了晚上休息,但是“神”则不然。神可以不受肉体的控制,在外“游衍”,从而达到“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目的,因此他说“与造化同流”,即表达了人之“神”与万地之“精神”为同流,强调了“神气”不同于肉体的特征。在他看来,神魂的活动具有充分的自由,它是不受肉体活动或者静止的限制的。不过神可以出现“游衍”的现象,但是却不一定会“游衍”,如果神在体内处于收敛且寂静的状态,即使人睡着也不会做梦,而如果神“游衍”在体外且有所接触,那么睡着了就会做梦。在陈士元的梦论之中,显然还包含了大量传统梦魂观念的内容。陈士元在早年所撰的《梦林元解》之中,包括了“梦占”、“梦镶”、“梦原”、“梦征”等题目,比较全面地展现出了他的梦观点,但遗憾的是,此书已不存在了。

后来,陈士元又撰写了《梦占逸旨》一书,书中不但收集了历代有关梦占的诸多记载和故事,并且还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占梦哲学。陈士元在此书之中探讨梦的本质时说道:“魂能知来,魄能藏往。人之昼兴也,魂丽于目;夜寐也,魄宿于肝。魂丽于目,故能见焉;魄藏于肝,故能梦焉。梦者,神之游,知来之镜也。”文中的“知来”即预见未来之意,而“藏往”则表达的是记存过去。这两个概念被陈士元用来区分魂和魄的不同功能。“魂丽于目”表达的是,人在白天活动时之所以能看到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是魂附着在双目之上的原因。而“魄宿于肝”是说,当人处在睡眠状态之中时,魄藏在肝里面。陈士元认为,当人处在“魄宿于肝”的状态之中时,不仅能维持人的生命,同时也停止了耳目听闻,魂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离身而外游。虽然依旧强调的是“梦者,神之游”的观点,但是与那些强调“魂魄离身”的梦论不同的是,陈士元强调的是魂离身而魄还存在。因此,“神之游”只是“魂之游”。如果魂魄一起离开身体,那么也就无法正常的区别睡眠和死亡了。

综合陈士元的思想来看,在白天,“魂丽干目”,人能够看得到外面的世界;在夜间,魂离开身体外游,人也能梦见外物。因此,神魂的活动不受肉体处于那种状态下而有所限制。人在白天生活和工作时,形神俱动;人在夜晚安睡之时,形静神动。但是,神可以“游衍”但是却不一定必须“游衍”。当体内收敛而处于寂静的状态之时,即使是睡眠也不会做梦;但如果“游衍”体外且有所接触,那么睡眠就会做梦。

而对于梦境能预兆吉凶这个观念,陈士元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神之所触,或卓或迩,或永或暂,晴晦异象,跻堕异态,荣辱异境,胜负异持。凡祯祥妖孽之类,纷沓而莫之综核。虽畴昔未尝睹闻者,亦皆凝会于梦。此其一寐之所得,吉恶可从而占也。”

文中的意思是说,在“神游”之时所接触到的东西,其距离有远近之分,时间有长短之分,其对象所处的具体状态,事物的实际情景都是千差万别的。其中那些明朗、上升、荣耀、胜利的正面积极情景,一般都是吉梦;那些晦暗、堕落、羞辱、失败的负面消极景象,一般是凶梦。由于天地之间的各种先肇都是很复杂的,因此一些现象虽然陌生,但是依然会出现在梦中。所以,人们从梦象便可以占卜吉凶。从中也可以看到陈士元思想之中虽然采取了思辨的方式,但还未完全摆脱“梦者,神之梦”的限制。

陈士元从自身的梦论出发,综合历代占梦家的梦说,根据法梦的不同原因及梦与所兆的不同关系,把梦分为了九大类,这在其著作《梦占逸旨》之中有所记载。他在书中说道:“感变九端,畴识其由然哉?一曰气盛,二曰气虚,三曰邪寓,四曰体滞,五曰情溢,六曰直叶,八曰反极,九曰厉妖。”

在这九种梦之中,“气盛”之梦即阳盛、阴盛、五脏各盛,以及甚饥甚饱、长虫短虫之梦。“气虚”之梦即五脏各虚之梦。“邪寓”之梦即邪气客寓五脏、六腑、颈项、阴器、股肱、腿胫等梦。“体滞”之梦指的是肉体和感觉器官凝滞于某种东西之中的梦。“情溢”之梦指的是过于沉溺于欢乐和悲伤之中的梦。“直叶”之梦,指的是直应之梦。“比象”之梦指的是梦象为人事的象征之梦。“反极”之梦指的是与梦象相反的预兆。“妖厉”之梦指的是妖魔鬼怪作怪而出现的梦。

陈士元对梦以及占梦的分析是较为全面的,虽然他的思想之中还有一些迷信色彩,他对梦的认识也未完全冲破“梦者,神之梦”的释梦藩篱,但是其已经将思辨的思维方式引入到了对梦的论述之中,可见陈士元在这方面要比很多占梦人更具有创新性。

同类推荐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

    明朝晋王府,自洪武三年(1370)朱棡始封晋王计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开府太原长达274年,几与明朝存亡相始终。
  • 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

    自人类以外,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死亡时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人文学者李书崇带领读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历史长河中,希冀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命。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龙血武神

    龙血武神

    恶魔少年杜林,左手“罚天”,右手“净世”,身怀“混沌元气”,于帝国都城边缘地带的恶魔林走出,一头扎进了风云诡谲的帝国乱世,传奇从此开始。天境大陆,大秦帝国,乱象频生,正处在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强大的修者,无尽的传说,不朽的秘境。天才如繁星,强者如沙粒。
  • 趣味问答(智商总动员)

    趣味问答(智商总动员)

    本套丛书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一书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绘画、雕塑、建筑。每一部分,作者都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从最古老的绘画、雕塑、建筑开始写起,将家喻户晓的艺术名家名品,用人们比较熟悉的生活片段来讲述,更加贴近读者。该书既有艺术发展史,又有艺术品的小故事,集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
  • 毒医倾天下

    毒医倾天下

    她是堂堂一代毒医,却因试药而亡,嗝屁之后,竟然穿越古代上演“诈尸”大戏,后来还被人硬塞给一个病入膏肓的太子。神马?要跟公鸡拜堂?不要怪我心狠手辣了!毒死,勿食,不谢!哪知传说中病入膏肓的太子却很猴急,拖着‘回光返照’的身体要对她就地正法,“妞,长得还不错。”“亲,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讲述:这些日子里,五四班流行打哈欠,那哈欠打得就像青春期脸上的痘痘一样,此起彼伏,绿绿老师通过明察暗访弄明白了,原来都是网游惹的祸!——有泡在网吧里三天不回家的,有因为在开心网里互相偷菜大打出手的,有偷父母的钱买游戏卡的,有迷恋游戏里的小精灵把她粘在脸上的……都迷成这样了,哪有时间睡觉哦,不睡觉上课哪有不打哈欠的。这种现象绿绿老师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怎么“收拾”这些网虫呢?绿绿老师的办法多着呢。
  • 说文解艺

    说文解艺

    杜书瀛兄嘱序于我,我先看目录,很大一部分竟是我没有读过的,于是把书稿看了一遍,有些学理性强的文章还没消化,或还似懂非懂,但我觉得应该来写这篇小序。 书序可以有种种写法,有些著名的序言体文字,是就所序这一本书的中心内容或某一论点加以补充,生发开去,甚或是借题发挥,本身就形成一篇论文,限于学力,这是我做不到的。而人们近年常常批评一些人之写序,说有的是“友情出场”,有的是为了“促销”,有的通篇不过是些“感想”……总之应该列为写序之大忌的,——我现在要写的正不出这个范围。
  • 我的大青山

    我的大青山

    生活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了昔日天真烂漫的童年、告别了当年的小伙伴,也许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暇回首,但偶尔在梦里,会回到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我们的童年趣事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成经典;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瞬间你还可以嗅到点什么!那些曾经伴我们成长的种种,土制的玩具、挖野菜,采蘑菇、下河抓鱼,那时候的冰雹和雨水都是透明的,露水是甜的。就算你生活在城市里也能闻到田野里飘来的青草味道…。海外也是80后,来自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森林、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雨后有漫山遍野的野菜和蘑菇,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哪里开始,让80、90的我们一起回忆那段青春岁月。
  • 腹黑总裁嚣张妻

    腹黑总裁嚣张妻

    一场海难,穆可可敛了身份记忆,流落S城!“可可,等我!”这是谁的声音,在梦里呼唤!“老姐,等你和你的朗哥哥在一起了,我就来……”谁,你是谁?朗哥哥又是谁?你把话说清楚!“多管闲事,那你就去死吧!死……”这是谁的咒骂?歇斯底里!黑暗的深夜,滔天的火焰,凄惨的哀嚎,不可置信的眼神,插在胸前的利刃……这些一次次将她缠绕,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出现将她带出深渊,面对她的无法倾心交付,他温柔而坚定:“可可,你值得我等待,哪怕是用尽一生!”面对狂蜂浪蝶,他生怕她误会,一次次手起刀落,只为安她的心!可当真相揭开,那插在胸前的匕首,竟是他所为……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生比喻语辞典

    人生比喻语辞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某种思想、感情、事物、现象表达得精警有趣,生动活泼,或者说栩栩如生,不同凡响,就不免想到运用比喻。一个恰当的比喻,能起到举一反三、促人思索、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启迪心智的作用。《人生比喻语辞典》围绕人生这一主旨,从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化典籍、文学作品、民间谚语中加以遴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全书分生命、人性、理想、道德、求知、事业、情感、友谊、家庭、生活、心理等11大类,各类又有不同的主题。本书既适合包括最广大学生在内的普通读者,也适合从事教育、创作、演讲、广告设计、节目主持、文艺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一册在手,妙喻信手拈来,亦宛若俯身花园,仰首星空,诸多景色,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