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后,魂灵去了哪里?”世间万物中,只有人类会琢磨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关于鬼魂的想象与传说。
本集所收的一百一十九个故事,都与“鬼魂”有关。与其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蒲松龄的迷信思想,不如说他是借用鬼魂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他的理想中的世界。他让活人的生命在“鬼世界”里延续,他赋予鬼魂各种“超能力”,他通过鬼魂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这就大大地拓宽了故事舞台,丰富了人物类型,增加了情节变数,深化了社会意义。毕竟,全是“凡人故事”很难写出新花样,引入虚无缥缈的鬼魂之后,故事的冲击力、感染力、趣味性就非同寻常了。一张“画皮”,一个“倩女幽魂”,一群“勾魂小鬼”,给人们提供了多少谈资呀!
人们常将“鬼魂”二字连用,其实“鬼”和“魂”是有区别的。本集设“鬼物”和“游魂”两个小类别,让它们各就其位。
“鬼物”指人死之后魂灵所处的状态,可能无形,也可能有形;通常在阴间活动,也可能悄悄溜到阳世来。此类故事中,各种鬼物相继登场,在阴间或阳世上演了一幕幕活剧,或惊悚,或刚烈,或温情,或惊喜,动人心魄。鬼物中,有的面目可憎、心黑手辣;有的美若天仙、温柔可人;有的浑浑噩噩、冥顽不化;有的智商过人、本领超强。他们与凡人互动,演绎了一段段恋情、亲情和友情,也制造了不少人间悲剧。对鬼物,我们不妨运用“科幻思维”,将其视为“时空穿越者”或“异形人”,就不难理解其行为和思维的特点了。
“游魂”指魂灵脱离躯体后的状态,也就是“出窍”的魂灵。活人都有“魂”,“魂”去则人亡。正常人的魂灵与躯体是一体的,但《聊斋》中有一类特殊人物,其魂灵可以暂时脱离身体,到阴间走一趟,或在阳世飘一阵,然后返回躯体。此类人物中,有将魂灵附于蟋蟀身上打败对手的小童,有将魂灵附于老虎身上杀掉仇人的猛男,有数次“转生”却保持魂灵清醒的能记“三生”者,有临时到阴间做“代理阎王”的“走无常”者,还有被恶人控制了魂灵的无辜女子。他们是凡人中的“时空穿越者”、“隐形人”或“变形金刚”。读这类故事,我们不能不佩服蒲松龄的超凡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