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淌在昭州这块土地上的河流不是桂江吗?再说,历来游览漓江,也是从桂林的游船直到阳朔,没有平乐的什么事啊!
是的,这里要说的就是漓江。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是作为源头的越城岭猫儿山,终点为平乐县城上方的三江口,悠悠的漓江、弯弯的荔江、清清的茶江在此汇合后,称之为桂江,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而在融入桂江之前,也就是从阳朔到平乐县城,漓江依然蜿蜒曲折,流淌在了平乐的福兴之间。有精明无比的商家把此段流域定义为“漓江最后一公里”,并由此在福兴开发了漓江小镇,是古镇旅游观光商业街,漓江古韵博览园:“夏日骄阳当空,但站在平乐福兴古韵博览园临江的旅游码头边,却能感受到难得的清爽:四周青山环绕,江面波光粼粼,从漓江上轻拂而来的微风,让人在炎夏中倍感凉爽;身后在建的极具桂北民族风情的古韵博览园主体建筑,白墙青瓦,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让到这里的游人期待能留下来拥有一段放松舒适的假期。”“漓江最后一公里”,虽然这是弄了一点小小的噱头,可也确实是真正的实情。
漓江之美是人所共知的了。从桂林至阳朔的八十三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令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但我想说的是,除了这所谓的“精华地段”,漓江之美,是无处不在的,譬如,平乐县境内“漓江最后一公里”福兴这段旖旎的风光——清丽的江水潺潺流着,幽雅宁静,清澈如镜,水流很缓,偶有水窝在轻柔地盘旋;岸边的浅滩,翠竹,一滩一色,一弯一景,迎面而来的沙洲上,几头水牛甩着尾巴在悠闲地吃着草;环目四顾,江水环绕着山峰,水是山的根,山是水的源,水随山转,山随水流,风光可称作是连绵不绝的水墨画……
赞美漓江的诗词不少,著名者古代有如王昌龄、李商隐、韩愈、袁枚等,现代也有董必武、陈毅等等都写了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泛舟漓江、南行去广州时所作的《巡按自漓水南行》,诗的视角独特,写景逼真,情景交融,诗中的漓江山水有如俏丽的美人——
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
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
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
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
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
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
悠悠咏靡监,庶以穷日夕。
我亦是从写诗“出道”的,虽然跟这些名人名家无法具有任何的可比性,但也曾给我们的“原味漓江”写过一首《黄昏,在行驶的客轮上》。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这是在几年前和一些从事旅游资源考察的专业人员一起,乘了艘客轮在福兴的漓江水域里游览,回来后兴致盎然所写下的,我是想能让人在优雅中体味漓江最后一公里山水的风味,我希望我对原味漓江的讴歌,能像漓江水一样舒展、坦然、安静,甚至慵懒——
存在是一种过程。我只想终生牢记
那些山岭。那些江水
此刻的漓江就像一册书的半透明封套
让一切都显得有点缺乏真实。伸出一茎水草
拂醒一个昏昏欲睡的人。行进在狭长的江面
暮色中的山林、房舍,江边的竹叶
都粘满潮湿的震颤。让鸟儿飞离。云光日影
投在客轮上。这就是说
此刻,江水抵达你的心脏部位
是的,如同游鱼的身影
不要询问这是何处。没有谁会来回答
山间的跫音,高耸的卫星接收天线
你无法问:我置身其中吗?
水花在客轮下惊惶逃散。它们使你
保存了一个无人能够拥有的
秘密。树枝跟头顶上的云,从什么角度
进入江水中。此时此刻的存在和
思索与感激,才是唯一缀满美妙的使命
最初萌芽的念头总是开得很艳人。坐在
不停摇晃的客轮前舱,我知道
这是个必须关注的黄昏。我知道我已经被
充满马达噪声的箴言所缠绕
在行驶的客轮上,我看到了
被画到纸上或是布上的落日
它掉在山岭与江水之间
也就是说——存在,一切都存在
这个时候,除了久久的感动,你与我一样
还能会再有怎样的心境?
其实,漓江的最后一公里,依然还是纯纯的原味漓江,它跟平乐福兴的本地女子那细柔的声音一样,是不需要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的宣传的,那样反而会破坏了景致,惊动了景致,它的宁静雅致,甚至慵懒,就是一种天生的品性。福兴的原味漓江,青绿中映着淡墨,两岸不绝的凤尾竹摇曳,相偎相依;浅弯里漂荡着小舟,江水把青山掩映,影影绰绰;而抬头望眼过去,则是峰峦叠翠、清新淡雅的山,山形如卧如坐,如蹲如立;洒满阳光的河水,清亮得一尘不染,能清楚看得见河底的水草和倏忽而过的游鱼;雾霭迷蒙,山光水色,韵致飘洒,鸟鸣仿若细说轻语。最后一公里的漓江之美,灵秀和俏丽犹如客船惊起的一滩鸥鹭,正把万种风情撩拨到整条漓江的原味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