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这段对话,就是俗话说的“画鬼容易画狗马难”。对画家是如此,而对于如我这样才情有限的作文者来说,最难写的文字就是如何去描绘自己家乡——是的,龙窝就是我的老家。
先来看一段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七岁的懵懂少年在笔记本里对家乡的描写吧:“在广西平乐县城西南不远,那峥嵘峻峭的万山丛中,有个龙福村。在它的周围,那些莽莽苍苍奔腾扑来的千峰万嶂,重重叠叠,奇特秀丽,宛如千幅锦绣,从天外飘来,悬于这一块平坦土地的四方。龙福村,正像一颗椭圆形的小玛瑙,嵌在秀山绿峰的翡翠之间。有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就像一条黑色的纱带,轻轻扎在‘小玛瑙’腰中,将村子划作两半。这是个不小的村子,地处交通要道,离县城又近,虽是农村,却带有一股浓郁的小镇风味,加上环境优美,因此别处的人都羡慕的称它为‘龙窝’……”哎,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当年的这段文字是从哪里“山寨”过来的了,不过,看看老家龙窝,看看这样的描述,还是有模有样蛮像那么一回事的。龙窝之名由何而来?据《广西通志》记载:龙窝山,相传昔年有龙修炼于此,后飞腾而去,今其窝在焉之说。其实,再查看县志,也还可以看得出来龙窝村曾经的“大”:1984年8月,成立龙窝乡人民政府,辖龙窝、太平、中华、江口4个行政村,1985年2月,撤销龙窝乡……龙窝,作为荔浦县与平乐县交界之地,亦曾作为两县设乡之地,在清朝时就设有防卡,此后民国时期有税务机构、官学等,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较早就成为经贸交易之地;现在的龙窝是一个村委,属于平乐镇的一个大行政村,地方既热闹又淳朴,有一个农村集市,每逢尾数为2、5、8的日子,四邻八方包括临近的荔浦县一些村镇的人们就来此“赶闹子”,繁忙的323国道贯穿这繁华的集市。
以前有一首粤语老歌,叫作《万水千山总是情》: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龙窝的景色以山为秀,重峦叠嶂,在田园风光映衬下,亦是如诗如画风情万种。龙窝的山,皆不是很高,是一片幽然的景象,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见”之类显示出山的伟大的诗句,在这里都是无法用得上的,而那些什么“百丈峡”“一线天”这样磅礴得一听闻就使人惊心就让人胆战的名字,也绝无可能用在这些山上。龙窝的山,有一峰独秀,也有三五峰呼应,更有十几峰几十峰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这般称呼才真正适合于它们。它们拔地而起,戏白云弄倩影,亭亭玉立,相对相依,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所有山峰都显得是那么分外妖娆。龙窝的山,最有特点的恐怕就是那座尖山,此山山岚悦目,孤峰兀立,“尖山如笔倒写蓝天一张纸”,故名“尖山”。那位因“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而被人称为“三不知”将军的民国军阀张宗昌,曾写有首“著名诗词”《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呵呵,如果不笑话粗俗的话,把泰山换做尖山,敢情是更合适不过了。而过了尖山不远,有一座小村落,路旁有一条清水小涧,流泉碰在石上,淙淙作响,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过上方,就如传说中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牛郎停下脚步看了看,说:不错,桥不高,水不深,蹚一蹚就能过。再望望远处,青山环绕,绿树成林,一派田园风光无限美好!灵机一动,拍几张照片,发一微信给织女:娘子意下如何?织女回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某一才女脱口而出的现场解说。
虽然已是物换星移,使得如今的龙窝在昔日村庄的韵味上多了许多现代乡村的浓浓气息,但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龙窝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也依然涵养着龙窝这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来到钟灵毓秀的龙窝,你可以尽情享受都市以外久违的那份古韵和恬静,剔除浮躁,看那些充满灵气的山,看那些广阔的田野,还有那样的花花草草以及树木葱茏,溪流淙淙,拥有的会是放开心胸,忘记烦忧……纯朴的百姓躬耕田陇,辛勤劳作,过着恬静、惬意的农家生活,一棵棵树木,一片片稻禾,一株株小草,都会让你产生出返璞归真、感悟田园的想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草木青翠之上,好鸟相鸣其间。面对着老家的山,龙窝的山,就仿佛是那李白与他的山,直到今天我才似乎真正读懂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