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等待中酝酿的幸运,在凡尘中采摘的幸福
01
23岁那年,我选择了考研。
骨子里流淌出的热情,慢慢加热着我的梦想。
那段焦虑、难熬的日子,赤裸裸地像是一把匕首,在或是模糊或是清醒的时刻,刺得我生疼。
看到同学一个个拿到心仪的Offer,提前预知自己的闪亮的前途,总是会问自己,我是否能够求学成功?放弃了优质的工作投入一条未知的暗路是否值得?
看着一些人将自己大四剩下的时光活成恣肆地潇洒,听着他们整日兴致高昂地计划毕业的远游,时常又会怀疑我是否会在毕业前有所收获?
忙碌到疲惫,背书背到吐,连上厕所的间隙都会感到格外的珍惜,每天睡不满六个小时的日子,整个人在经历过高考后,再次成为旋转的陀螺,不是不知疲倦,而是早已累到麻木!
也会一个人跑到空旷的操场,望着星星点点的夜色,任由压抑、焦虑的情绪洒满全身,疯狂地呼吸,疯狂地奔跑,路过那些牵着手的情侣,偶尔听到他们你侬我侬的情语,一次次想要放弃继续读书的想法。何必那么辛苦,我才23岁!
“干吗这么没出息!已经走到现在了,放手一搏吧!”回到宿舍,哥们安慰我的一番劝告。“先别急着放弃,坚持到最后,再看吧!”
考研结束后,那种释然让我无比舒畅!一个人坚持到战争最后,拼尽气力去搏杀,输赢已不重要!
很庆幸,我圆了自己继续求学深造的梦想。
努力之后交给命运的赌注,与其说会有一种突然的幸运,不如说是一种等待中酝酿出的欣喜。
当你期待的风声,还没有在这个季节里吹奏起乐曲,不如临风而立,等待着熟悉的旋律,轻轻而来;当你期许的盛景,还没有在眼前铺展开画卷,不如用手中的画笔细细描摹,哪怕那支画笔有一丝陈旧,布满了粗糙。
幸运在走来的路上,你要在等待中,用多一点的时间去酝酿。
02
有些人慨叹于自己没有学历背景,更耿耿于怀于自己卑微的身世,时常为那些少得可怜的收入抓狂,总是会扪心自问:幸运为什么总要避开我?
他们疯狂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但是又总会那么迅速、那么频繁地离职。对于他们来说,从一个岗位跳槽到另一个岗位,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三个月不能转正、不能加薪、不能升职,便是走进了死胡同。他们频繁地跳槽,频繁地寻找幸运,期许幸福。可是他们很少知道,在他们跳槽之后,转正的机会才来临;他们也很少知道,在他们启程出发去远地寻找幸福时,幸福却在你原来的位置上登陆。
工作如此,恋情与婚姻又是那么相似!
曾经令我们惊讶而难以接受的“闪婚”早已经不再新鲜,成为饭后聊天的谈资乐闻。而随之而起“闪离”也早已在人群的日益习惯中成为“正常的抉择”。
当两个人出现矛盾,到了撕破脸皮的“白热化”阶段,再勉强在一起已经是一种尴尬。但是,在问题初露头角的时刻,我们是否试着去弥补而不是一味地撑大伤口?我们是否给予各自独处的一段时间而不是早早地结束了恋情?
从来没有完美无瑕的恋情与婚姻之路,只有在守候、相偎中细细缝补的温暖,给各自一些冷却的时间,而后重新在原有的痛点处孵化出接续的幸运。能够持有等待、守候的勇气与继续寻求的心愿,是你看见幸福的最为常态化的方式。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我们变得焦躁、变得固执、变得嬗变,曾经信誓旦旦坚守的梦想,在岁月冲洗中,早已褪色,没有温度。
我们总在《当幸福来敲门》中陶醉,也总以为幸福会在每一个夜晚,叩响每一个房者的门扉。之前等待的时光,我们满心欢喜,团聚在一处,随时准备庆祝,庆祝即将而来的福运。但是,当幸福迟迟不来的时候,很多人会变得焦灼、暴躁,在一种麻木无知中,早已不知自己承载的航船驶在何处?驶向何方?
03
有人说,一味地等待只是懦夫的求生之道,是在时间匍匐的一种卑微;也有人说,熬到白发苍苍也只能面对平庸独自泪垂,在空空等待中黯然神伤。
幸运需要酝酿,就像幸福需要亲自采摘,但是在采摘的路上,不要让初心积累尘埃、偷换容颜。
“出名要趁早”是张爱玲的一生写照,诠释了这位上海女子惊艳、华美、凄婉交杂出的生命。
然而,我们看到她的出名,为她的才情、爱情、华美津津乐道,却从不关注她在幸福与名誉莅临之前的守候、坚持、折腾,我们却很少关注她为看见幸运付出的努力与决心。
赵丽颖才大红大紫之前,曾经跑了七年的龙套,在众多小角色里无人知晓,其间冷暖,她亲自尝味。直到随着《陆贞传奇》《花千骨》的大受好评,出道十年的她,才在泥泞挣扎过后遇上了康庄之途。
相比于一些台词都懒得记的演员,相较于那些频繁寻找替身的大牌,赵丽颖付出了太多,也实实在在地收获了太多!
她的成功与今天的成就,并非源自她的美貌,国色天香并不属于她;她在今日受到大众的肯定,也并非源自她演艺生涯的专业训练与职业培训。很大程度上,她在昨日的坚持、韧性与等待幸运来临的信念,暗示着她炙手可热的今朝。
从来不缺少北漂者的身影,只是太多的人缺乏长久坚守、等待的热情,那些渴望一夜爆红的人很难在名利场中扎根,那些懂得辛勤耕耘采摘幸福的人,才会硕果满仓。
04
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本没有付出心血,却急切地渴望收获。
我们习惯于去用一种侥幸的心理,去与幸运相约,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过多地期许突然而来的荣耀,却不知所有的光环,从曾在咸涩的泪水、汗水中浸泡了许久!
不必太过于在意迟来的幸运,在你的脚下长时间地耕种劳作,再贫瘠的土壤也会盛开芬芳。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浅尝辄止地试探之后,断定布满水源的土地上根本没有淡水!
纵然果实早已成熟,在你身旁不远处,也要你亲自采摘,方能亲自品尝,甘甜自知!
8.没有方向的努力,只会在勤奋中更加焦虑
01
听说了太多努力的故事,却总发现所谓的成功总属于别人。
在不断追赶中期许收获,却发现,越是有效率,越是焦虑不安。
在大学那会儿,我便习惯了在同一时间去完成不同的任务,并且一度引以为傲。
课堂上会一边听课,一边偷偷地背英语单词,在老师讲到的重点处快速做好记录,在那些毫不重要的章节则是在下面悄悄地做着六级试题。
很多时候,我会想,自己在一节课上学到的东西,会是他们的两倍,理应比他们成绩要好,要比他们效率更高。
也早已习惯了一边吃饭,一边耳朵里塞着耳机听音乐,试图要在每一个间隙里接受一种艺术的熏陶。而自己在写作时,也会一边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天,甚至在看视频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似乎在同一时间去完成多项任务,成为了我的一种“怪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种“怪癖”催促了我的脚步,让我有着比别人更高的效率。
但是,我却发现这种高效率的投入并没有减少的我的工作量,效率越高,任务反而越多,总是难以腾出空闲的间隙,而那种想摆脱的“焦虑”也在这种高效率中不断加深,成为了心头的一顶魔咒。
相反,同班的一位女孩子,平时并没有那么认真,也看不出她有多高的效率,而且总是能够腾出大量的空余时间健身、购物、短途旅行。
更让我心痛的是,她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没有我多——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是她的成绩好像预先约定了,四年里,三年拿了第一,还有一年是第二。而她第一次参加英语六级考试,便拿了570分。
这种困惑刺激了我很久,直到毕业后,慢慢接触越来越多的人,遇见越来越多的事,才开始逐渐明白了拿些矛盾意味着什么。
有时候,所谓的效率,不过是加重了焦虑的程度,想着完成多项任务,腾出空余的时间,可能会因为前面任务完成质量较低,需要重新翻修、加码!
事实上,一些成功的人所命定的效率,与其说是快速高效的投入,不如说是专注与集中。
在任何一项事情上,能够全力以赴地付出,专心致志地去解决难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去消减焦虑感。
囫囵吞枣地快速和匆促,又怎能品味得出“人参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