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男孩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
【家教现场】
李国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甚至连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没有。小升初时,李国因为几分之差没能考上重点初中,妈妈为此经常责备他,让他觉得自尊心很受伤。
这次,李国在班里考了前三名,老师特意表扬了他的进步。回家后,李国高兴地想和妈妈说说自己的成绩,可是妈妈却说没兴趣听他报告,考上重点高中才是正事。李国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他决定自己以后什么事情都不跟妈妈说了。
【案例剖析】
在重视交流和合作的社会,男孩的说话能力和水平被用来当作评价男孩知识、修养和能力的重要标尺,所以妈妈要重视对男孩说话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爱表达的男孩,妈妈一定要鼓励他们主动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青春期的男孩,由于面临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大变化,容易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羞于在他人面前说话的现象。
男孩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是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别人就无法了解男孩的想法。男孩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妈妈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了解男孩的困惑,不能及时地给予男孩引导和帮助。
李国妈妈的做法,打击了男孩说话的积极性,对男孩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妈妈要鼓励男孩主动说出心里话,不能因为男孩的想法幼稚而对男孩冷嘲热讽,这样会挫伤男孩说话的积极性。
妈妈要告诉男孩,说话能力对他的性格以及人生发展有很关键的作用,男孩只有意识到了说话的重要性,才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男孩本身属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妈妈要尽量让男孩多和外界接触,让孩子在和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外向的性格,养成和别人交流沟通的好习惯。
很多男孩在外人面前会害羞,妈妈要尊重自己的男孩,站在朋友的位置,用心去感化男孩,帮助男孩矫正害羞的心理,让男孩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以便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男孩说出心里话,也是沟通男孩和妈妈关系的桥梁。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和男孩保持有效的沟通
妈妈和男孩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男孩才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男孩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妈妈的否定,或者妈妈忽视男孩的想法,男孩就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妈妈要抽出时间和男孩进行交流,了解男孩的想法,鼓励男孩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对男孩的想法进行善意的表扬,以此来激发男孩说话的欲望,并引导他把这种说话的欲望从家庭中延伸到学校和社会。
建议二:不要用唠叨来削弱男孩说话的能力
很多妈妈习惯于对自己的男孩唠叨,这种唠叨会从男孩当前犯的错误扩展到男孩以前的种种错误,这是妈妈常见的不良习惯,它会使男孩生活在无奈、反感、嘈杂的环境中。
鑫磊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人,一看到鑫磊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唠叨个不停,而不是引导男孩要怎么做才正确。刚开始,男孩会和妈妈辩解,但是妈妈却说男孩不听话,还把他以前的错误都数落了个遍。
妈妈唠叨的次数多了,鑫磊也懒得和妈妈理论了。他变得沉默寡言,妈妈说什么他也不吭声。在学校里他也只知道安静地学习,很少和他人说话,几乎没有朋友。
最初男孩会试着和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时间一长,男孩会对妈妈的唠叨充耳不闻,用沉默的方式来反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男孩会不和父母说话,以免引起妈妈更多的唠叨,久而久之,这也会削弱男孩说话的能力。
建议三:增强男孩的口才教育
优秀的男孩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不论是在学习成绩上,还是在和别人的交流能力上。口才是男孩能力的体现。不少学校在招生时,除了看孩子的成绩外,还增加了面试的环节,其实就是为了考查男孩的说话能力。因此,妈妈要重视增强对男孩的口才教育。
口才和说话能力都不是男孩天生具备的,妈妈要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男孩的语言表达能力。
建议四:鼓励男孩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男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父母说话,而不能主动和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大部分孩子是问题专家,会问父母很多奇怪的问题,但是很多父母不重视男孩的问题,而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导致男孩变得不再爱说话。
汪磊曾经是个爱说话的男孩,可是最近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这主要是他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汪磊对很多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他会问妈妈很多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每次他提问时,妈妈不是笑话他笨,就是以各种理由来推托对问题的解答。妈妈的态度打击了汪磊说话的积极性,他渐渐就不喜欢说话了。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意识地与男孩进行沟通,启发男孩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自己说话的能力。妈妈要从男孩的内心出发,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男孩,孩子才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问题。另外,妈妈要对男孩的问题细心解答,以此来强化男孩说话的意识。
[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你的男孩讲话]
【家教现场】
林旭今年9岁了,他一直都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发现他没有以前那么把妈妈的话当回事了。
一次妈妈回家后,林旭迫不及待地要把学校里的事情讲给妈妈听,可是妈妈很累,根本就没有心思听他说话,就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让他去给自己倒杯水。
倒水回来,林旭还想把话说完,可是妈妈用很强硬的语气命令他去写作业,林旭很不情愿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吃完晚饭后,妈妈再让林旭把话说完,林旭却不想说了,扭头回到自己的小屋去了。后来,妈妈再让林旭帮忙干活,他也不会乖乖地执行了。
【案例剖析】
妈妈教育男孩的方式有很多种。妈妈要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必须要注意自己和孩子说话的口气。很多妈妈喜欢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孩子颐指气使,这样往往不会起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需要男孩帮助做某些事情的时候,男孩总是听不进去父母的话,甚至有时候男孩会假装没有听到。实在无法推托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错的方式。这不是孩子没有能力做好,而是妈妈跟孩子讲话的语气不恰当。
林旭的妈妈没有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采用命令的语气,致使孩子不再听话了。男孩年龄虽然小,但是却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渴望妈妈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一旦妈妈命令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命令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既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和男孩沟通的语气,尽量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才会自觉地去做父母交代的事情。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了解用命令的语气和男孩说话的害处
妈妈用命令的语气和男孩说话,是无视男孩独立意识的体现,慢慢地男孩会不吃妈妈这一套,变得叛逆起来。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基本的尊重,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同时,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如果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今后对孩子的教育。
妈妈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形成懦弱的性格,或是走向逆反的道路,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危害。所以,妈妈要了解用命令的语气和男孩说话的害处,自觉改变和男孩说话的方式。
建议二:让孩子帮忙时要用请求的语气
大部分妈妈都觉得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就该听自己的话。于是,妈妈在让孩子帮自己做事的时候,就会心安理得地用命令的语气,比如:“快,把拖鞋给我拿过来!”“不是让你把垃圾拿出去吗?怎么还不动弹?”“赶紧把桌子擦一下,磨蹭什么啊!”
萧然5岁了,是个乖巧的男孩。妈妈下班后很累,想让他帮妈妈拿拖鞋过来。第一次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强硬,说:“赶紧把我的拖鞋给我拿过来,让我换上。”萧然却看了妈妈一眼,像没听懂似的继续玩玩具。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问题,便换了个态度,和蔼地和孩子说:“宝贝,妈妈很累,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好吗?”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把拖鞋拿过来,还帮妈妈把皮鞋拿走了。
孩子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们渴望得到妈妈的平等对待。但是尊重不是一句空话,在生活中,妈妈要将男孩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被父母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这是男孩具备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所以,妈妈要求孩子帮忙时,要采用请求的语气。
建议三:父母要学会向帮忙的孩子说“谢谢”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给自己帮忙是应该的,所以不会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和孩子说声“谢谢”。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男孩成为懂得感恩的孩子,但妈妈自己却连简单地说声“谢谢”都做不到。
翰林今年7岁了,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妈妈工作很辛苦,常常自觉地帮助妈妈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每次妈妈下班回家后,他都要帮妈妈倒水,还会帮妈妈揉揉肩。每次孩子主动为妈妈做事的时候,妈妈都不会忘记夸奖孩子的表现,还说为了谢谢儿子对妈妈的关心,妈妈会做他最喜欢吃的菜。翰林和妈妈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很多人都很羡慕。
其实妈妈要想和男孩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只要改变一下和男孩说话的方式,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妈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影响孩子。当孩子为妈妈做了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后,妈妈也要真诚地和孩子说声“谢谢”,这样不但会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还能建立与男孩互相尊重和欣赏的关系,促进亲子沟通。
建议四:及时表扬孩子为父母做的事
妈妈用温和的语气要求孩子为自己做事时,孩子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在做事的过程中便会下意识地尽量配合父母的要求,做事的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当孩子的表现很出色时,妈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要及时表达对孩子的夸奖。孩子获得了喜悦的情绪体验,便会主动帮妈妈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妈妈和男孩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不强迫不惩罚,用讲道理的方式改变男孩]
【家教现场】
柳勇今年3岁了,他一直都很害怕吃药,很多时候他宁可打针也不吃药。最近他身上长了水痘,虽然打了针,效果还是不明显,于是妈妈决定带他去看中医。药拿回家了,可是说服孩子喝药还是个大难题。
孩子喝第一口时,就吐了出来,妈妈想让柳勇乖乖地将药喝下去,决定和孩子讲道理。她给孩子讲为什么要喝药、为什么药是苦的,孩子似乎听进去了妈妈的话,但非要妈妈先喝一口不可。妈妈喝了一口,孩子用勺子盛了一勺放在嘴里,虽然龇牙咧嘴,但总算是喝下去了。柳勇以后吃药时,就会想起妈妈讲的道理,妈妈再也不为孩子的吃药难犯愁了。
【案例剖析】
两三岁时,男孩的自主意识就开始萌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这种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孩子的自身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肯定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很多妈妈会选择采用非打即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和妈妈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男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妈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尊心是健康成长的动力,采用打骂的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给孩子一生的成长抹上阴影。妈妈要学会和孩子讲道理,用道理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和男孩保持良好沟通的途径,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孩子虽然年龄小,难以理解很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孩子也有很高的悟性,浅显的道理他们还是可以掌握的。此外,他们也能从妈妈的语言和表情中读懂妈妈的意思。
妈妈要懂得在孩子犯错误之后因势利导,不要单纯采用打骂的方式,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错误。
男孩淘气和犯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妈妈要改变教育方法,用讲道理的方式让男孩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坚持以理服人
妈妈都认为孩子小,跟孩子讲道理相当于“对牛弹琴”,这是妈妈的误解。孩子能从妈妈的反应中,获悉父母对他们行为的态度,妈妈的行为就反映了他们的态度。妈妈要坚持以理服人,用道理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教育。
张帅今年上幼儿园了,他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专门喜欢在家“做坏事”,不是把杯子摔地上,就是把妈妈刚收拾干净的桌子弄乱。妈妈大声地批评他,可是根本就不起作用。
这次,他故意把妈妈放进洗衣机的衣服拿了出来,妈妈本想狠狠地揍他一顿的,可是没下得了手。爸爸脾气好,把孩子抱到怀里反复地给孩子讲道理,语气特别温和,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和妈妈道了歉。
如果妈妈每次都是大声批评,就会使得孩子对妈妈的反应习以为常了,下次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妈妈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既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也给了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信服。
建议二:把握好讲道理的时机
妈妈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对男孩讲道理,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先决条件。男孩一般好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听妈妈讲道理。在男孩吃饭、玩得高兴时,妈妈近乎强制性的道理和批评,是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的。
志强妈妈的同事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在饭桌上,志强见了自己想吃的菜,就吵着让妈妈给他夹菜。
妈妈觉得志强不懂礼貌,但又认为不能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于是帮他夹了菜,还用暗示性的眼神告诉他要有礼貌。
回家后,妈妈又给志强讲了很多饭桌上的规矩。志强很感谢妈妈当时没有批评他,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注意。
妈妈要在男孩冷静下来的时候对男孩进行教育,并且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男孩。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和男孩情绪都很稳定的时候,而且在私密的场合下进行批评教育。
建议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传统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妈妈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听自己的,如果孩子不顺从或是犯了错误,就要训斥或打骂,而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给孩子讲明被惩罚的理由,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真正听话起来。
周韬今年9岁了,上三年级,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最近,妈妈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钱不时地会变少。妈妈断定是周韬拿的,虽然很生气,可她还是决定听听孩子的解释。
吃过晚饭,妈妈说要召开家庭会议,妈妈说到这事时,周韬自觉地承认了,原因是班里一位同学生活困难,自己是生活委员,想要帮帮他。妈妈教育他说,有这样的爱心是对的,但方式是不恰当的,因为事先没有和妈妈打招呼就拿钱是错误的行为,要在征得妈妈的同意下再拿;并且,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发动全班同学给他捐款。周韬觉得妈妈的话很有道理。
妈妈跟孩子说理时,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让孩子申辩并非教孩子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理解父母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四:拒绝打骂你的男孩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男孩更好地成长,让男孩明白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说明理由,否则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也就谈不上积极改正了。
但是很多妈妈都采用打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妈妈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和孩子沟通,用道理来说服教育孩子,因为打骂是教育不出好男孩的。
[妈妈错了,也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家教现场】
天雨今年5岁了,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这天妈妈出门时不小心踩了他一脚,因为急着要出门,她也就没怎么当回事。可是天雨不依不饶的,非要妈妈对他说“对不起”。妈妈觉得天雨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踩了他一脚嘛,于是没搭理他就出门了。
回家后,妈妈发现隔壁阿姨正气冲冲地等着她呢。原来天雨踹了她家的门,后来王阿姨让他道歉,他硬是不肯。妈妈批评天雨时,他却说:“妈妈做错事都不用道歉,我当然也不用道歉啊。”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早上做得不对,给孩子道了歉,孩子也主动和王阿姨道了歉。
【案例剖析】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妈妈和男孩都会犯错误,但是一般情况下,男孩给妈妈道歉的次数要比父母给男孩道歉的次数多。
这是因为妈妈碍于自己的面子,碍于自己的权威地位,她们羞于和孩子道歉。妈妈也会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即使妈妈本身察觉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向孩子道歉。
妈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男孩。妈妈有了错误而不认错,就会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即:妈妈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但当男孩清楚地意识到妈妈错了的时候,这必然导致孩子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接受妈妈错误的教育,形成错误的观念,导致以后的行为出现偏差。所以,妈妈要学会向自己的男孩道歉。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因此妈妈的言行比说教对男孩的成长来得更重要。妈妈要以身作则,犯了错误时,要主动向男孩道歉。
妈妈不向自己的男孩道歉,实质是妈妈不肯和孩子平等对话。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辈分、年龄的差距,不能演变成在真理面前的不平等,这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困扰。
其实,妈妈向自己的男孩道歉,不但不会损害妈妈的权威,反而会构建起妈妈和男孩平等的交流平台。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教育理念,不能只让它停留在口号阶段,而要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妈妈应将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的位置上,平等交流,有了错误要主动和自己的男孩道歉。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根据男孩的年龄,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
男孩的年龄不同,妈妈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孩子的接受能力,来选择不同的道歉方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艳超今年6岁了,妈妈下班回家后,看见家里的玻璃杯摔碎了一个。当时家里就他一人,妈妈就认为是他打碎了,于是批评了他。艳超却说杯子不是他打碎的,妈妈不信,还很生气地说他撒谎。
爸爸回家后,妈妈把这件事和他讲了,爸爸却说那是早上出门时他不小心打碎的,妈妈这才知道自己冤枉孩子了。她知道孩子现在已经懂事了,能听得进妈妈的话,于是真诚地跟他道了歉。妈妈的道歉行为,使艳超也自觉地树立了做错事主动道歉的思想。
年龄偏小的男孩,一般听不进去妈妈的大道理,所以妈妈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采用一些行动,如手势、表情等,孩子就能知道:在这件事上,妈妈做错了,而且在真诚地向他们道歉。这样男孩以后也会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妈妈向他们道歉时,必须向他们解释妈妈错误的原因,这是一种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
建议二:注意和男孩道歉时的态度
妈妈常常将自己定义为家里的统治者,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自我批评少,借题发挥多,道歉甚至最后成为妈妈对孩子的批评,这样的道歉是在做无用功。妈妈要注意向男孩道歉时的态度。妈妈应用真诚的态度来向男孩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不要不情愿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轻描淡写。
妈妈应通过道歉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不是故意取悦和讨好孩子。因此,妈妈向男孩道歉时要心平气和,不要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而给孩子道歉,不能为了取悦孩子而没有原则地自我批评。否则,妈妈的威信就会丧失,妈妈在孩子面前会显得没有分量。
建议三:走出向男孩道歉的误区
很多妈妈都认为向男孩道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他们羞于向男孩道歉,宁可坚持错误也不纠正错误,这样只会让男孩树立错误的意识,即使有了错误也不会坦然面对。
李勤的妈妈不小心把他的存钱罐打碎了,可是她碍于自己的身份,没有向男孩道歉,结果,男孩整日闷闷不乐的。这天,妈妈主动和他说:“孩子,上次是我不对啊,不该将它打碎的。看,妈妈又给你买了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开心地笑了,他感受到了妈妈的诚意。
妈妈不喜欢向男孩道歉,反映了我们传统观念里长辈与晚辈地位的不平等,而这样的不平等甚至会变成蛮横不讲道理。有些妈妈不是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是把男孩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那么自己无论怎么处置,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些都是妈妈教子的误区。有了错误,就应勇敢地向男孩道歉,这才是妈妈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只有向自己的男孩道歉,男孩才能学会尊重别人,也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