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2700000004

第4章 聪慧的少年(4)

母亲方才站得太近了点儿,她后退一步,端详着这幅画。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已经引起那名嚼口香糖的警卫的注意,警卫直勾勾地盯着她的背影。

“嗯,荷兰人发明了显微镜,”她说,“是宝石匠、研磨镜片的人发明的。他们想把一切都描绘得尽可能细腻,因为细枝末节也有意义。每次你在静物画里看到苍蝇或虫子,一片枯萎的花瓣、苹果上的黑斑,那就是画家在向你传达隐秘信息。他在告诉你,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死就寓于生之中。所以静物画才叫naturesmortes[6]。也许你一开始看到的,只有美感和蓬勃的生机,注意不到那个腐烂的小点。不过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就在那儿。”

我俯下身体,读用朴素的字体印在墙上的说明,上面说这位画家——阿德里安·柯尔特[7],生卒年不详——生前默默无闻,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作品才得到认可。“嘿,”我说,“妈妈,你看到这个了吗?”

可她已经往前走了。一间间展室阴冷而宁静,天花板低垂,丝毫听不到大厅里的嘈杂和回音。尽管参观的人并不算少,这次画展还是让人觉得就像郊游一般静谧安闲,那股宁静就像用真空包装袋密封起来的一般:夸张的长吁短叹不时响起,就像满满一屋子学生在考试。我跟在母亲身后,在肖像画之间左右穿梭,妈妈的速度比平时看画展时快得多,看了花再看牌桌,再看水果。她把好多画(第四次看到的银质酒杯或死去的农夫)忽略,毫不犹豫地走到另外一些画跟前“这就是哈尔斯的画了。他有时尽画一些老套的题材,酒鬼和村姑什么的,不过他一旦来了兴致,就能画出让人兴味盎然的作品。他下笔粗疏,并不讲究什么精确性,他用的是湿画法,一笔接一笔,速度相当快。那些人物的脸和手——描绘得相当细致,他知道这些部分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不过你瞧他们的衣服——那么肥,画得几乎有些潦草。瞧这笔法,多么洒脱,多么现代!”我们在哈尔斯的一幅肖像画跟前花了些时间,画上是一个手拿骷髅的少年。“别生气,西奥,不过你觉得他看起来像谁?像不像某个,”她拽了拽我的头发梢,“应该理发的人呢?”我们还看了哈尔斯画的两大幅赴宴官员的肖像,她说这两幅画非常非常有名,对伦勃朗影响很大。“梵高也很喜欢哈尔斯的画。他写过这样的话:弗兰斯·哈尔斯运用的黑色不下二十九种!要不就是二十七种?”我浑浑噩噩地跟在她后面,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见她看得那么入神,我心里也高兴,显然她也对时间的流逝浑然不觉。半小时恐怕已经到了,不过我还是想陪她一起逛下去,想分散她的注意力。我有些孩子气地希望,时间能悄悄溜走,让我们俩错过见校长的时间。

“现在该看伦勃朗了,”母亲说,“人们都说,这幅画画的是理性和启蒙、科学的黎明什么的。不过在我看来,诡异的是,他们的举止那样端庄有礼,他们围在停尸台周围,就像围着鸡尾酒会的餐台。不过,”她用手指了指,“看到后面那两个神情迷惑的家伙了吗?他们没望着尸体——他们正望着我们。你和我。他们好像看到我们站在他们对面似的——他们好像看到了两个来自未来的人,惊呆了。‘你们在这里干吗?’画得十分写实。不过话说回来,”她用手指凌空描摹着那具尸体的线条,“这具尸体的画法很不寻常,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散发着古怪的光亮,看到没有?简直有些解剖外星人的感觉。看到没?尸体照亮了俯视它的那些人的面孔。尸体本身好像会发光。伦勃朗把尸体画得这样显眼,是想让我们多留意它——让我们觉得它非常醒目。看这里,”她指着那只被剥了皮的手,“看伦勃朗是怎样让人注意这只手的,他把手画得这么大,跟身体的其他部分完全不成比例。他甚至把手画反了,大拇指的方向错了,看到了吗?这可不是什么失误。这只手的皮肤已经剥掉了——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感觉很不对劲——他把拇指画反了,让这只手看起来越发不对劲了。我们感觉这只手不对劲,觉得确实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说不清哪里不对劲。这一手实在高明。”我们站在一帮亚裔游客身后,隔着这么多脑袋,我几乎看不见画。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在乎,因为我看到了那个女孩。

她也看到了我。我们穿过一条条画廊时一直打量着对方。我说不清她身上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因为她比我还小,样子有点特别——跟我平时迷恋的女孩截然不同,我平时迷恋的是在走廊里面露不屑、跟大个子男生约会的冷美人。这姑娘长着鲜艳的红发,动作轻盈,脸上流露出精明、顽皮和怪异的神情,眼睛的颜色颇为特别,是接近蜜金色的那种棕色。她瘦骨嶙峋,身材几乎可以用平板来形容,但她有令我怦然心动的地方。她摇晃着、敲打着一个破旧的装长笛的盒子——莫非是个城里的孩子,正要去上音乐课?未必,我心想,跟着母亲走进下一条画廊,在女孩身后转来转去。她的衣着未免有点太过普通和土气,她也许是游客。不过从她的举止看来,她比我认识的大多数女孩都更自信;她从我身边走过时,投来狡黠而沉静的目光,这令我更加疯狂。

我跟在母亲身后,但并没用心听她讲话。她突然在一幅画前停住脚步,我差点撞到她身上。

“哦,抱歉——”她说,她没有看我,只是往后退一步,腾出地方。她的脸庞宛如被灯光照亮一般。

“这就是我说的那幅画,”她说,“是不是很妙?”

我朝母亲那边探出头去,装出专心聆听的样子,同时眼睛又向那个女孩瞄去。陪在她身边的是一位样子有些滑稽的白发老者,从他脸上的精明劲儿看,他可能是女孩的亲人,没准儿是她的爷爷。老者穿着斜方格纹外套和形状又长又窄、像玻璃般闪亮的系带鞋。他双眼挨得挺近,鹰钩鼻,走路一瘸一拐。其实他全身都往一侧倾斜,双肩一边高一边低。他的驼背再明显一点儿,别人就会说他是罗锅。不过他身上不乏优雅之处。从他在女孩身边跛足前行的那副和善而逗趣的样子看,他显然也很喜欢那女孩。他落脚非常小心,脑袋始终偏向女孩那边。

“这是我真正爱上的第一幅画,”母亲说,“你绝对不会相信,但我真是在一本书里看到这幅画的,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经常把那本书从图书馆里借出来。我经常坐在床边的地板上盯着看,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我完全被这幅画给迷住了——这个小家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舍得花大量时间盯着一张复制品看,哪怕是一幅不怎么样的复制品,也能收益良多。起初,我喜欢上了这只鸟,就像喜欢上一只宠物一样,最后我爱上了画家作画的手法。”她笑了起来。“其实,《解剖课》也收录在那本书里,不过当时它把我吓得要死。我不小心翻到那一页时,会立即砰地把书合上。”

女孩和老人来到我们身边。我有些难为情地凑上前去,瞧着那幅画。那是一幅小画,是所有展品中最小、最朴素的一幅:平淡的浅色背景上,一只黄色的小雀脚爪被链子拴在一根栖木上。

“他是伦勃朗的弟子,弗美尔的老师,”母亲说,“这幅小画相当于这两位画家之间消失的纽带——从画上明澈、纯净的日光里,可以看出弗美尔的用光源于何处。当然,我小时候对这份历史意义既不了解,也不在乎。不过它的确存在。”

我退后一步,好看得更分明一些。这个小家伙被画得直接而写实,没有什么感情用事的渲染笔触;它好像把某种性情——机灵、警惕的神情——严严实实、干脆利落地掩藏在心底。我想起自己看过的母亲儿时的照片:那时的她就像一只头顶毛色乌黑、眼神坚定不移的小雀。

“那是丹麦历史上的著名惨剧,”母亲说,“那座城市大部分都被毁掉了。”

“什么?”

“代尔夫特大灾难[8]。法布里蒂乌斯因此送命。你刚才有没有听到后面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这件事?”

我听到了。之前我看到三幅可怕的风景画,作者是一位名叫埃格伯特·范德珀尔的画家,那组画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同一片烟熏火燎的不毛之地:烧毁的房舍废墟、一间风车翼板破破烂烂的磨坊、在烟雾弥漫的天空中盘旋的乌鸦。一名办公室女郎模样的女士跟一帮中学生大声讲解道,十七世纪,代尔夫特一家火药库发生爆炸,这位画家痴迷于城市毁灭之后的景象,翻来覆去地画了它好多遍。

“嗯,埃格伯特是法布里蒂乌斯的邻居。火药库爆炸之后,埃格伯特变得有些神志不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不过法布里蒂乌斯送了命,他的画室也毁了。他几乎所有的画作也一并毁掉了,不过这一幅留存了下来。”她似乎在等我说些什么,见我没有开口,她继续说:“他是当时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那是最伟大的绘画艺术时代。他当时极负盛名。只可惜,他的画只传下来五六幅。其余的全都湮没无存——那是他的全部心血。”

那个女孩和她爷爷悄悄凑到近旁听我母亲讲解,我觉得挺难为情。我移开目光,然后忍不住往后瞄了一眼。他们站得很近,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女孩正在拍打和拉扯老人的袖子,然后她拽着老人的胳膊,冲他耳语什么。

“不管怎么说,如果你问我的话,”母亲说,“这是整场画展里最非凡的作品。法布里蒂乌斯清晰呈现出他独立发现的某种特质,在他之前的画家对这种特质一无所知——伦勃朗也不例外。”

我听到女孩用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低声问道:“这只鸟只能那样过一辈子吗?”

我也在琢磨同一件事;这只鸟的脚爪上拴着可怕的链子;女孩的爷爷小声做了回答,不过我母亲(她似乎对两人的存在浑然不觉,尽管他们就在我们旁边)往后退了一步,说:“真是一幅神秘的画,这样朴素。又这样温柔——好像一直在邀请你走近观赏,你明白吗?前边那些画里有那么多死去的农夫,然后是这个充满生气的小家伙。”

我又朝女孩的方向偷偷瞥了一眼。她用一条腿站着,把屁股扭到一边。然后她突然转过身来,直视我的眼睛。我一时不知所措,心跳不已,移开了目光。

她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这个时间她不在学校里?我一直尽量不露痕迹地探头张望,努力辨认装长笛的盒子上写的名字,但始终看不清记号笔又粗又尖的笔画,那些字不像手写的,更像是画上去的,宛如用喷漆画在地铁车厢里的涂鸦。那个姓氏很短,只有四五个字母,头一个字母看起来像是R,或者是P?

“当然,人总归是要死的,”母亲说,“可是看着原本可以保存下来的物品湮灭着实让人难过。纯粹是因为保管不善。毁于火灾或者战争。帕台农神庙居然充当过军火库。我觉得,我们从历史中拯救出来的任何东西都称得上是奇迹。”

那位祖父走到几幅画开外的地方;可那个女孩还在我们身后几步远的地方闲逛,她不停地回头瞅我和母亲。她的皮肤是漂亮的乳白色,手臂有如大理石雕刻。她看起来非常像运动员,不过她的皮肤太白,不可能是网球运动员;或许她练的是芭蕾、体操,甚至高台跳水,在幽暗的室内游泳池练习到很晚,那里充满回声和反光,铺着深色的瓷砖。胸部弯折,脚趾尖尖地扎进泳池底部,低沉的入水声:“啪”,闪闪发亮的黑色泳装,泛起的水泡,水线从她那矮小、紧绷的身板上缓缓流下。

我干吗对别人评头论足?用如此狂热的眼神打量陌生人,这样正常吗?恐怕不怎么正常。如果街头某个路人对我萌生这样的兴趣,我会疯掉。我之所以跟汤姆闯空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对陌生人感到着迷。我想知道他们吃什么食物,用什么样的餐盘,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我想看看他们的床下、神秘的抽屉、床头柜、外套衣兜里都有些什么。我在街上看到有意思的人,经常会琢磨好几天,想象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地铁或横穿市区的公交上拿他们编故事。事隔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那对身穿天主教学校校服的黑发小孩。他们是兄妹,我在中央车站看到他们的,当时他们拽着他们父亲西装外套的袖子,把他从一家脏兮兮的酒吧往外拖。我也没忘记那个身体虚弱的吉卜赛女孩,她坐着轮椅,待在卡莱尔酒店门前,冲着膝头的绒毛狗气喘吁吁地说意大利语。一个戴着墨镜、仪表醒目的人(她的父亲?保镖?)站在她的轮椅后面,似乎在用手机安排生意。这么多年来,我反复回想过这些陌生人,琢磨着他们究竟是什么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知道,我回家以后也会这样琢磨这个女孩和她的爷爷。这个老爷子是个有钱人,从他的穿着能看出来。他们家就剩他们两个人了吗?他们是哪儿的人?或许他们来自某个古老、复杂的纽约大家族,家里有音乐家和学者,就是人们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或林肯中心日场演出附近看到的那种附庸风雅的曼哈顿西区大家族。从他那平凡、文质彬彬的外表来看,或许他根本不是女孩的爷爷。或许他是音乐老师,而女孩是他从某个小镇上发掘出来的长笛天才,他要带女孩去卡内基音乐厅演奏——

“西奥?”母亲突然说,“听到我的话了吗?”

我回过神来。我们来到最后一间展室。再前面就是展销商店了,店里摆着明信片、收银机、五光十色的艺术类图书。遗憾的是,母亲并没看得忘了时间。

“咱们应该看看雨是不是停了,”她说,“咱们还有一小会儿时间。”她看看手表,瞥了我身后的出口标志一眼。“不过我想,我要是还打算给玛蒂尔德买点儿什么,最好下楼看看。”

同类推荐
  • 潮兮鱼兮

    潮兮鱼兮

    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杨沫、浩然、刘绍棠都是林斤澜或前或后的同事。没有深交,倒很熟悉。林斤澜对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认识较早。林斤澜在《生命的夜里的河流》中写道我在北京选择了写作行业的时候,萧红早已在战争年代辞世。“东北作家群”里三位男作家,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先后曾是萧红昙花生命中的伴侣。我有幸和他们同在一口锅里舀饭,他们的故事先是文坛的佳话、花絮、罗曼史,后来惹出是非,成为打不清的官司。再后来卷入运动,交代审查不消说,批斗起来上纲上线,私下背后却尽是观赏性,可比“三堂会审”。
  • 望古神话之星坟

    望古神话之星坟

    一个只有蒸汽时代文明的孤星,却存在着高科技时代的遗迹,到处充斥着剧毒的植物和变异野兽,成为这个星球的生命禁区。徐乐,一个只有三等公民身份的穷学生,每天最兴奋的事儿就是跑到食堂抢上一顿难吃的免费饱饭,森严的等级,已经决定他一辈子只能成为那个让他绝望的司炉工…… 然而,无意中解救的“流放者”改变着她的一生,意外的牢狱之灾被迫加入生存率极低的恐怖游戏,只有如此,才有生的希望,别无选择,只能与流放者组织合作,与伙伴们一起为生存挣扎,阴谋、背叛,游戏的真相正在一步步揭开……
  • 大太监的美差

    大太监的美差

    清同治十一年暮春时节的一个下午,夕阳显得无比妩媚,把北京紫禁城九重宫阙的金色琉璃瓦涂上了一层瑰丽的红光,使之显得更为辉煌壮观。只听吱呀的一声响,紫禁城正面五凤楼下的左夜门打开一条窄缝,从里面闪出一个人来,身穿浅灰色太监常服,头上的顶子闪着蓝光,回头朝门里打了个手势,然后疾走几步,一头钻进早已等候在门外的那顶簇新的蓝呢子小轿。两个年轻矫健的轿夫相视一笑,伸手抓起轿竿轻轻举上肩头,然后迈开快腿转过端门、天安门,再向西拐,顺着长安西大街径直而去……
  • 表哥逸事

    表哥逸事

    方如,业余作者,1972年出生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居山东青岛。山东省作协会员。1989年开始陆续有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发表。2007年4月开始,先后在《黄河文学》《作家》《山花》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近三十万字,短篇小说《声铺地》被《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转载,入选花城版、漓江版小说年选,获山东省政府首届泰山文艺奖短篇小说奖。昨夜,表哥又闯进我梦里。他还是老样子,瘦瘦高高的个子,驼背,走路总喜欢猫着腰,又快又冒失,刚进门不久,他就撞到了门口的椅子。于是他弓着身子,呲着牙,开始吸气。
  • 花农·空灯

    花农·空灯

    皇叔这就赶来夺传国玉玺了。宫人们惊慌失措,跪了一院子,皇后把宋小满喊进里屋:“你把玉玺和航儿带走。”两岁的皇子路远航被皇后喂了半颗安神丸,睡得正熟,他的生母岑贵妃搂着他垂泪不止。皇后眼中有一瞬黯然,她的皇帝夫婿被刺,儿子路顺祺是太子,已被囚禁,她是救不了他了。密道就在荷花池下,皇后刚搬进北宸宫那年,就密令匠人挖建,奈何势比人强。宋小满哭着求皇后一起走,他水性好,拼死也会护她周全。皇后笑笑:“你见过流落民间的皇后吗?身在禁宫,要有横死的自觉。更何况——”
热门推荐
  •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是一个明确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是最困惑人类智力的现象之一。当代“意识研究”涉及了三个基本层次的问题:即意识的现象学问题、意识的实证科学问题和意识的形而上学问题。
  • 阿Q狗流浪记

    阿Q狗流浪记

    别认为阿Q太阿Q,当下次面临挫折和失败时,何不找个好借口让自己阿Q一下,但是可别阿Q太久,试着消除心中的种种怨气。勇敢无畏地面对挫折,分析真正的失败原因,那么将获得的不只是精神上的胜利,而是更有实质的胜利,再次找回生活的信与勇气。心情苦闷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打击,看看阿Q狗的故事,学习阿Q狗的精神,才不会因碰到一鼻子灰 而丢了好心情。你准备好了吗?
  • 时间机器 隐身人

    时间机器 隐身人

    《时间机器》是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品之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向大家讲述了一位被称做“时空旅行者”的科学家在公元802701年的冒险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在未来社会上演的人吃人的悲剧画面,是一部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警世预言书。《隐身人》是威尔斯流传最广、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对隐身术充满狂热追求的科学家妄图借助隐身术,对人类实行“恐怖统治”的故事,第一次向人类敲响警钟——科学发明如果应用不当,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给人类带来灾难。
  • 捕鬼师

    捕鬼师

    沉寂于大陆中的秘法修行者,统治了秘法大陆的人群,他们,有着一个很是平凡的名称——捕鬼师。虽然这群人的名称有些俗气,但却也正是他们,才能在鬼怪盛行的异界,为人类打下了强者这一称呼。
  •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纯爱·英文馆)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纯爱·英文馆)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精选了欧·亨利最优秀的二十九篇短篇小说代表作:被人们所熟知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充满神秘色彩的《绿色之门》、《托宾的手相》……拜金主义背景下发生的《财神与爱神》、《擦亮的灯》……
  • 两宋烟雨三百年

    两宋烟雨三百年

    本稿讲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前世今生,他出身将门,弱冠入伍,在乱世中几经挫折,最终定鼎江山,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混乱纷争的局面。该稿充满权谋和霸术,既有乱世的政治博弈,也有古代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有争权夺利的不择手段,完整展现了五代、宋初的政治情景和天下形势,以及王朝的兴衰更迭,统治者的利益博弈。它是一幅乱世浮世绘。
  • 随身携带十万个系统

    随身携带十万个系统

    【百变系统!】配角?呵,我是天生的主角!十万系统在手,天下我有!绝地求生系统附体,我是游戏中的主宰!共享男友系统附体,我是全世界女人的偶像!万界碰瓷系统附体,齐天大圣也得被我碰瓷!装逼打脸系统附体,装逼还可以升级!王千:“我随身携带十万个系统,不服,你来打我!”欢迎加入成神之路,群聊号码:422036754已有精品完结作品《万界碰瓷王》,请放心阅读。
  • 葆光录

    葆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曾国藩2:野焚

    曾国藩2:野焚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Forever, With You (The Inn at Sunset Harbor—Book 3

    Forever, With You (The Inn at Sunset Harbor—Book 3

    "Sophie Love's ability to impart magic to her readers is exquisitely wrought in powerfully evocative phrases and descriptions….This is the perfect romance or beach read, with a difference: its enthusiasm and beautiful descriptions offer an unexpected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ity of not just evolving love, but evolving psyches. It's a delightful recommendation for romance readers looking for a touch more complexity from their romance reads."--Midwest Book Review (Diane Donovan re For Now and Forever)"A very well written novel, describing the struggle of a woman (Emily) to find her true identity. The author did an amazing job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her descri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romance is there, but not overdosed. Kudos to the author for this amazing start of a series that promises to be very entertaining."--Books and Movies Reviews, Roberto Mattos (re For Now and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