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2700000009

第9章 解剖课(1)

我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母亲哪天出门上班,就再也不回来了。对我来说,加法和减法最有用之处就是能帮我掌握她的行踪。她离开办公室多少分钟了?从办公室走到地铁站需要多少分钟?我在学会数数之前,就一心想要学会看表。我拼命研究画在纸盘上的那个奇妙的圆圈,心想一旦掌握个中诀窍,我就能解开她出门和回家的时间之谜。她通常都会在她说的时间到家,但她要是晚回来十分钟,我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她要是再晚一些,我会像被人单独撇下太久的小羊,坐在公寓正门那儿的地板上,努力辨听电梯升到我们楼层时的辘辘声。

我上小学时,几乎每天都能在第七频道听到让我担忧的消息。母亲等六号地铁时,万一出来一个身穿又脏又破的夹克的流浪汉,把她推到铁轨上,那该怎么办?或者把她逼进黑乎乎的过道,拿刀子捅她,抢她的钱包怎么办?万一她把电吹风掉进浴缸里,或者被一辆摩托车给撞到一辆轿车前面,或者就像我同学的母亲那样,在牙医诊所误服药物中毒身亡,该怎么办?

母亲出事的念头之所以特别可怕,原因在于我父亲是个靠不住的人。依我看,“靠不住”还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他情绪不错的时候,也会干出弄丢薪水、开着家门睡着的事来,因为他经常喝醉。他情绪不好时(这种情况居多)两眼通红,神情冷淡,外套皱皱巴巴的,仿佛穿着外套在地上打过滚。他身上向外释放出一股异乎寻常的沉静气息,他就像一种眼看就要爆炸的增压装置。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郁郁寡欢,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不快是我们的错。母亲和我时常令他烦躁不安。他从事着自己无法忍受的工作,也是因为我们。我们做什么都会让他恼火。他尤其不喜欢待在我旁边,也很少在我身边停留。早上我准备上学时,他鼓着眼泡,面前摆着《华尔街日报》和咖啡,一声不响地坐着,浴袍敞着怀,头发一绺绺地竖着。有时候他的手哆嗦得厉害,他端起杯子喝东西会把咖啡洒一身。我进屋时,他会用警惕的眼神把我打量一番,要是我把银器餐具或麦片粥碗弄出太多声音,他就会勃然大怒。

除了每天早晨的这段尴尬时光,我很少看到他。他不跟我们一起吃晚餐,也不参加校务活动。他在家时不陪我玩,也不会陪我多聊。其实,他很少会在我上床睡觉之前回家,有些日子里(发薪水的日子,尤其是隔周的星期五),他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会回来,还会弄出一连串的声音:砸门,丢掉公文包,东倒西歪,磕磕碰碰。有时我会猛然惊醒,盯着映在天花板上在暗影中发亮的星星投影,怀疑是不是有杀人犯破门而入。好在他喝醉时步子会变慢不少,变成一种既刺耳又容易辨别的节奏——我觉得,很像是弗兰肯斯坦的脚步,谨慎而又沉重,每两次落脚中间,都有长得荒谬的停顿。一旦弄清是他在外面摸黑咚咚咚地走来走去,不是什么连环杀人犯或变态狂,我就会重新陷入烦躁不安的睡梦之中。第二天,星期六,母亲和我就会趁他还在沙发上汗涔涔地睡着时设法离开公寓。要不然,我们就得整天蹑手蹑脚地走来走去,生怕关门的声音太响,或者做了别的什么事吵到他。他呢,会拿着从外卖店买的一种中国啤酒,板着脸坐在电视机前,两眼无神地观看静音的新闻或体育节目。

因此,有一个星期六,母亲和我发现他根本不在家,我们都没怎么太担心。直到星期天,我们才开始有些不安,但这个时候我们也没像别人那样紧张。当时正是大学橄榄球队赛季之初,看几场比赛的钱,他肯定有。所以我们以为,他是不辞而别,乘大巴去了大西洋城。次日父亲的秘书洛蕾塔打来电话,因为父亲没去上班,我们这才开始觉得,情况确实有些不对头。母亲担心父亲遭遇劫匪,或者在酒吧斗殴中送命,便打电话报了警。我们紧张兮兮地等了几天,等待有人打来电话或者上门通知。后来,到了周末,父亲寄来一封短笺(盖着新泽西州纽华克市的邮戳),短笺上用连笔、潦草的字迹通知我们,他去“开始一段新生活”了,地点保密。我记得,自己当时反复琢磨过“新生活”这个说法,就好像这个说法能揭示出他的去向似的。因为我一直缠着母亲吵吵闹闹,差不多一个星期后,她终于答应拿给我看。“那好吧,”她无奈地说,打开写字台抽屉,把那封短笺摸了出来,“我不知道他想让我怎么跟你说,干脆你自己看吧。”那封短笺写在机场附近的一家逸林酒店的信纸上。当时我相信,这张信纸或许包含着极有价值的线索,可以由此查清他的下落,结果那封短笺极度简洁的行文(只有四五行字)和运笔飞快、潦草不堪的笔迹,让我大吃一惊,那仿佛是他赶着去食杂店之前草草写就的东西。

从好多方面来说,父亲的离开对我们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我当然不怎么挂念他,母亲似乎也不想他。不过可悲的是,她不得不让我们的管家钦齐亚离开,因为我们负担不起她的薪水了。钦齐亚哭了,她说要留在这里,免费干活。不过母亲帮她在楼上找了一份零工,给一对有小孩的夫妇干活。她差不多每个星期过来一趟,看看母亲,喝杯咖啡,她身上还穿着她清扫时套在衣服外面的那件罩衫。父亲年轻时,晒出一身古铜肤色,站在滑雪坡顶端的照片,被母亲悄悄从墙上摘了下来,换上了母亲和我在中央公园溜冰场的一张合影。晚上,母亲拿着计算器核对账单,直到深夜。尽管这套公寓的房租并无变化,但少了父亲的薪水,生活就变成了一场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冒险,因为不管父亲给自己在别处找到的是什么样的新生活,其中都不包括往家寄孩子的抚养费这项内容。大致上,我们满足于在地下室洗衣服,欣赏日场而不是全价票的电影,吃放陈了的烘焙食品和便宜的中餐外卖(面条、芙蓉蛋[18]),数出零钱来坐公交。不过那天我从博物馆步履维艰地往家走时——身上又湿又冷,头痛得要咬紧牙关才能抵御——意识到父亲走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谁会为母亲和我牵肠挂肚了。再也没有谁在闲坐时纳闷我们去哪儿度过了整个上午,为什么他没听到我们的音信。不管他在哪儿过他的新生活(不管是热带、大草原,滑雪小镇还是美国大城市),他都会沉迷于看电视。不难想象,或许他还会看得有些狂热,有些激动。有时候,他看到跟自己毫不相干的重大新闻,比如远方的飓风袭击或者桥梁垮塌,就会变成这样。不过他会感到担心,打电话过来,询问我们的情况吗?或许不会,正如他不大可能给他从前的办公室打电话,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如何,不过他肯定会想起从前一起在市中心工作的同事,琢磨那些会计师和管账员在公园大道一〇一号对这次爆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那些秘书会不会感到害怕,收起桌面上的照片,换上便鞋回家?或者他们会不会在十四层组织一场平淡的聚会,让人送来三明治,大伙围拢在会议室里的电视周围?

这条回家的路看似漫无尽头,却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我只记得,麦迪逊大道上弥漫着一股灰暗、阴冷、密雨四布的气氛。一把把雨伞上下颠动着,人行道上的人流朝市中心方向悄然涌去。那种隐没在人群之中的感觉,让我想起我看到过的记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银行倒闭和人们排队领救济的黑白老照片。我的头痛,再加上这场大雨,我的视野收束成一个紧巴巴的小圈子,我几乎只能看到走在前面的行人弓着的后背。我头痛到几乎看不清前方去路的地步。有那么几次,我没有看信号灯就走上人行横道,差点被车撞到。似乎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我听到一辆停着的出租车广播里嚷嚷着“北朝鲜”云云,身边的行人嘴里咕哝着“伊朗”和“基地组织”。有个骨瘦如柴、浑身湿透、留着细长发绺的黑人在惠特尼博物馆门前来回踱步,向天空挥舞着拳头,自顾自地喊道:“系好安全带,曼哈顿!奥萨马·本·拉登又来轰炸我们了!”

我觉得头晕,想找地方坐下,但还是坚持往前走。我步履蹒跚,就像是局部坏掉的玩具。有些警察在打手势,有些警察在吹哨示意。雨水从我的鼻尖滴落下来。我一次又一次地眨巴着眼睛,把流到眼里的雨水挤出来,一个念头掠过我的脑海:我必须尽快回家,回到母亲身边。她在家里等我,肯定急坏了。她会忐忑不安地揪扯头发,骂自己没收了我的手机。每个人的手机都拨不通,街边寥寥无几的收费电话前全都排起了长队。母亲,我在心里默默想着,母亲。我想用心灵感应跟她沟通,让她知道我还活着。我想让她知道,我安然无恙,不过与此同时,我记得自己在想,我这样往家走,而不是跑,也未尝不可。我可不想在回家的路上昏倒在地。她在爆炸前的片刻走开了,真是幸运!她让我去的那个地方正是爆炸的中心地带。她准以为我已经死了。

还有那个救了我命的女孩。想到她,我眼前一亮。皮帕!这个古怪、简单的名字,安在一个鬼灵精怪的红发小女孩身上倒是很般配。我每次想起我们对视的情景,都会感到晕眩:是她,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救了我的命,她让我没有走出展区,走进卖明信片的商店,让我没有彻底完蛋。我以后会不会告诉她,是她救了我的命?还有那个老人:我刚出来没几分钟,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就冲了进去,但愿有人回到那个地方,救起了他——门被千斤顶支了起来,可见他们知道里面有人。我今后还会看到他们俩当中的某一位吗?

我终于走到家时,感到寒冷彻骨,晕头转向,脚步虚浮。我的衣服湿透了,冒出氤氲水汽。从我身上流下来的雨水,在大厅地面上留下一抹弯曲的痕迹。

脱离了街上的人群,那种被人遗弃的感觉让我大为不安。尽管包裹间里的那台便携电视开着,还能听到楼道里响起步话机的噼啪声,但戈尔迪、卡洛斯、何塞这些我经常见的门卫都不在。

我再往里走,亮着灯的电梯间开着,空无一人,正在等候载人,就像魔术表演里面的道具橱柜。传动齿轮颤动着啮合在一起,珍珠般的装饰派风格数字一一闪过,电梯吱吱嘎嘎地把我送到十七楼。我走进自家门前色彩单调的过道,感到如释重负。这里粉刷着鼠褐色的涂料,散发出陈腐的地毯清洁剂气味。

钥匙开锁的声音挺响的。“哈啰?”我喊道,走进昏暗的公寓。百叶窗放了下来,家里鸦雀无声。

冰箱在寂静中嗡嗡地响起来。上帝啊,我惊恐万状地想,她还没回家吗?

“妈妈?”我又喊了一声。我的心很快沉下去,我快步穿过门厅,然后迷惑不解地在起居室中央站定。

她的钥匙没在门口的挂架上,她的包没在桌子上。我朝厨房走去,湿漉漉的鞋子在寂静中发出呱唧呱唧的声音。这里没有多少厨房的样子,只有一个双灶头的炉子,装在壁凹里面,正对着一条通风管道。厨房里摆着她的咖啡杯,从跳蚤市场买回来的绿玻璃杯,边上有个口红印。

我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那只杯底还剩一寸冷咖啡、还没清洗的咖啡杯,不知所措。我的耳朵嗡嗡作响,我的头痛得厉害,几乎无法思考。乌黑的波浪在我的视野边缘涌动着。之前我一直在想,母亲该有多么担心,我得赶紧回家告诉她我没事。我根本没想到,她有可能不在家。

我战战兢兢地朝父母的卧室走去。这间屋子在父亲走后没怎么变样,不过因为现在是母亲一个人住,看起来比以前凌乱了一些,女性化的气息更浓了。乱糟糟的床铺旁边的桌子上,电话答录机的灯没亮:没有留言。

我站在门口,头痛得晕乎乎的。我努力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白天的劳顿颠簸在我身上沉积下来,我感觉就像坐了太久的车一样难受。

当务之急是找到我的手机,看看有没有什么短信。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在哪儿。我被勒令休学后,母亲把它给没收了。头天晚上,母亲洗澡时我拨过那个号码,想把它找出来,结果我发现她把手机给关掉了。

我记得自己把手伸进她的写字台最上面那格抽屉,摸到了好多头巾:绸缎的,丝绒的,印第安人刺绣的。

然后我花了不少力气(虽然不算太重),把她床脚那儿的长凳拖过来,踩在上面,看了看她的衣柜顶上的那一格。后来我迷迷糊糊地坐在地毯上,把脸贴在长凳上。然后我耳边响起一阵难听的轰鸣声。

出事了。我记得自己扬起头,确信是厨房的炉灶漏气了,我会煤气中毒的。只是我并没闻到煤气的气味。

我大概走进了靠近母亲卧室的小卫生间,在药橱里找起阿司匹林,或者是别的治头疼的药,我也说不清。我唯一能确定的是,过了一会儿我来到自己的房间,我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我用一只手撑着床边的墙,感到自己快要吐了。然后一切又变得模糊不清,我完全理不出头绪,后来我听到开门的声音,便从起居室的沙发上坐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不过我家的房门并没有被打开,是走廊另一头的什么人在开门。屋里暗了下来,外面传来下午交通高峰时段车来车往的声音。在昏暗中,我怔怔地待了一会儿,分辨各种声响,台灯和七弦琴形状的椅背那熟悉的线条,在夜幕下的窗玻璃上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妈妈?”我喊了一声,声音里透出的惊慌,我自己都听得出来。

原来我穿着湿漉漉、带沙砾的衣服睡着了。我躺在沙发上睡的,把沙发也弄湿了,还留下一个又湿又冷的人形凹窝。寒风把威尼斯百叶窗吹得哗啦哗啦响,从母亲早晨没有关严的窗户吹进来。

同类推荐
  • 路书

    路书

    回来我逗阿路,要不要去隐居啊?阿路说,不要。我不会想去隐居的。我不开心的时候会叫阿路陪我喝酒,我发短信给阿路:我寂寞。阿路也回复:我寂寞。这三个字儿成了我们的密码。我开玩笑对阿路说:这大概也是我们生活的密码。
  • 墨脱的白莲花

    墨脱的白莲花

    他哀求地看了我一眼。这样的眼光会让任何女人心软,哪怕他为的是别的女人。我叹气,放下茶杯,坐直了身体,认真地说:“不管你要说什么,我要先说明我的立场。我只是到墨脱来玩的,我跟望远镜毫无关系,跟白玛更是没有牵扯,我不知道我们之间怎么发生误会的。只希望白玛不要针对我。你去转告她好吗?”一口气说完,我喝了口茶润喉。“她说没有误会。她说望远镜喜欢你,她希望你把望远镜让给她。她说你是个好女孩,她不会害你。”多么老套的说辞,老套的情节,我差点把嘴里的茶喷了出来。
  • 漂泊者萧红

    漂泊者萧红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中国最东最北部的一座小城。松花江有一条支流叫呼兰河,就像一缕蓝色的丝线,从这圆点中间依稀穿过。早在一百年前,哈尔滨已经颇有点现代大都会的气派了,而呼兰仍然是闭塞的、守旧的。虽然这里也陆续有了商会、银行、邮局、工厂、学校之类,但是,骨子里头并没有什么变化。小城是平静的。人们默默地生存,默默地老去。萧红生于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的年份。
  • 罪案偷窃

    罪案偷窃

    于文远注意窗旁的那个女孩子,大概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他很有耐心。根据这几天的观察,她可能是大学生,或者是什么自由职业者,无论如何,看起来有些萎靡不振。每天,这眼镜女带着一本过时了的玫粉色笔记本电脑——华而不实,配置很低的上网本,在中午十二点过半来到这家咖啡厅,点一杯最便宜的冰柠檬红茶,要求去冰。
  • 假释

    假释

    蓝山监狱监狱长马颜青坠楼身亡了!有人推测,他的死纯粹是为了一张脸。是啊,马颜青以前的人生履历表可是这个世界上最清白的呀!他曾经纯净得如一张白纸,连百把块的经济问题都没有,大会小会私下里闲聊,把腐败看成是洪水猛兽,信誓旦旦与腐败不共戴天。可一上台,还不到半年,立即被糖衣炮弹俘虏,检察院反贪局收到了他巨额受贿的证据,他一辈子清白丧失殆尽,颜面无存,很可能马上就要以“犯人”的身份去吃“监狱饭”了,活下去有何意义?
热门推荐
  •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爱喝酒的男人在北京、深圳等地漫游,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缠,在一个又一个酒桌上感悟人生。主人公“不合规矩”地生活着,并用酣畅的语言表露“不合规矩”的内心。我们见面而很少说话,因为我们足在摇滚乐中见;我们见面可以说很多话但却什么都记不住,因为我们是在酒后地。但我们必须要相见,因为我们已小会独处,我们已不会安静。爱情只是啤酒产生的泡沫,生活如此强大,青春如此深刻!
  • 天怨

    天怨

    一生性善良的少年,天生神力。却是未出生之前已被人种入魔种,欲逆魔而行,却与佳人情深缘浅,人鬼殊同,逆魔之路,何从何起?
  • 重生复仇记

    重生复仇记

    如果可以,叶千雪宁愿自己从来不知道真相。但是死后,她知道了那让自己哭泣的现实。一眨眼,她回到了十六岁的夏天。这一次,她绝对不会让历史再度重演。欠了她的,她必将一一讨还。
  • 盛爱甜心迷你版

    盛爱甜心迷你版

    陌夕唯很想撞墙,为毛她会变成奶娃娃,躺在这个妖孽的床上,虽然衣服穿的严密,但是,是个女的就会YY的,尤其妖孽还把她揽入怀中。摸着她的发顶,声线魅惑“乖~”的时候,她很想挣扎好不好,但是,为毛胳膊腿都这么短啊喂!妖孽,再不远离,我就流鼻血了!
  • 家有鬼妻

    家有鬼妻

    见鬼啦!一场车祸,将朱可柔带离人世,当她睁眼之时,世界已全然不同。鬼域?冤魂聚集,皆带前世记忆,可为何唯独她缺失记忆,仅仅记得那车祸场景。冥门开启,入冥门,红尘已断,混迹在鬼域,却为何,接连出现迎亲队伍,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鬼婚?鬼门大开,百鬼夜行,遗失的记忆,等她找寻。一件件诡异的事接踵而来,看她如何拨开迷雾,解开隐藏在背后的阴谋。当她真心乐于做鬼之时,她却发现自己并非死得其所,遭人暗害?呵,就以她那睚眦必报的心理,能安然不出?这一世,她只想与他安稳一生,却为何有那么多波折。报复?保护?她必让曾经的预言成真!当冷漠无情的男子逼近她时,她以为她连鬼都做不成了。“帅哥,有话好说。”朱可柔魅惑一眼,只求保自己小命。男子却什么话都不说,手中印诀闪现,直逼眼前的女鬼,眼眸中所散发的光芒异常夺目。忽有一日,场景转换。“你老跟着我干嘛?”朱可柔双手叉腰,无比无奈地问道。“怕丢。”男子宠溺地望着朱可柔。“人鬼殊途,我们不可能的。”“做鬼,不难。”男子手起,刀落。简介无能,勿要错过。本文绝对不是恐怖小说,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本文不过是一只打不死的女小强杠上无良通灵师,顺带报仇打怪,尔后。。。嘿嘿,你们懂得。摸爬滚打求收藏,乃们要是不收藏,我家柔柔可是会去找你的哦!
  • 玉箫残吹

    玉箫残吹

    二十年前,帝王魔教崛起北邙山,公然对抗中原武林正道,江湖一片血雨腥风。南宫世家老东主南宫擎天率领中原十三剑客和九大门派精英,北上邙山,血战七天,终于一举歼灭帝王教,其教主聂万皇也在那次大战中被正道中人联合剿杀。姬如晦是中原十三剑客之一。他这天刚刚才从沧州赶回石陵。姬如晦到沧州是参加莫一芒的葬礼的。莫一芒亦是十三剑客之一,但他却死了。近三个月以来,十三剑客相继有七人死于非命,而且,都是中毒而亡。
  • 冷傲太子的灵契师

    冷傲太子的灵契师

    前世,他把她推入万阵血咒中。以她血肉铸成了封印,将山海卷尘封。今生,她狂妄归来,发誓要将所有亏欠如数讨回。只是当封印再破。长老欺她,什么?敢欺负本太子的女人,解除长老一职,回家养老。庶妹打她,废了庶女的双手,从此再无灵力。夜里,他负荆请罪,露出坚实的腹肌调笑道:“娘子,咱们来滚床单吗?”“滚……”“去你屋还是去我屋?”“去你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作者罗鲜,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应被扎实所代替,冲动应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豹隐纪谈

    豹隐纪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