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0400000003

第3章 庆祝无意义(3)

【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受伤的拉丁美洲大陆】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1940—2015),乌拉圭作家,14岁起即投身新闻事业。著作多以拉丁美洲社会反思和历史批判为主,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声音”。另著有《火的记忆》《拥抱之书》《足球往事》等。

在过去500年的时间里,拉美国家就好像被切开的血管一样,任何一个吸血鬼都可以到那里去吸血。

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这本书[9]的原著是西班牙文,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它的文笔非常优美,作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美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书名直译过来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对拉美历史有所了解的话,看到书名大概就知道它会讲些什么了。历史上,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西方的很多殖民者就陆续来到拉美淘金或掠夺资源,所以在过去500年的时间里,拉美国家就好像被切开的血管一样,任何一个吸血鬼都可以到那里去吸血。

先给大家讲一个和这本书有关系的小故事。在2009年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当时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10]在会场见到奥巴马,当场把这本书送给了他。然后全世界就都知道了这本书,原先对拉美地区不了解的人纷纷找书来看。查韦斯为什么要把此书送给奥巴马?因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是一位左翼作家,他这本书主要是在批评过去500年里西方政治对拉美地区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新旧殖民者对拉美地区的经济掠夺和垄断。查韦斯的目的是要让奥巴马了解一下拉美国家对美国和西方的看法,据此调整美国对拉美的一些政策。

但我相信奥巴马之前就看过这本书,因为在他刚刚当选的时候,他就表示对拉美地区比较感兴趣。尤其他看到古巴医疗业的科学水平非常发达,制度也相当公平,无论贫富看病都非常容易,于是对古巴有了新的看法,进而希望更多地去了解包括古巴在内的拉美国家。后来奥巴马也开启了改善美古关系的进程,但因为美国的政治比较复杂,奥巴马的这个愿景没有实现,古巴和美国之间仍然是互相封锁的状态。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里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深具智慧。作者用非常朴实、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述他的政治观点,读起来轻松易懂,让人手不释卷。

比如讲到海地的时候,作者说:“海地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洗脚工多于擦鞋匠,为了一枚硬币,男孩子们愿意为没有鞋可穿的顾客们洗脚。”你看他用一个细节就把贫穷的极致状态写出来了:在那里,人人都很穷,连鞋子也穿不起,结果没鞋穿的穷人还去帮助擦鞋的小孩,让他们给自己洗脚。

讲到拉美地区的失败,作者是这么描述的:“我们的失败总是在别人的胜利当中彰显,我们的财富总是通过培育别人的繁荣来为我们自己制造贫穷。”这个句子写得太优美了,而且相当有智慧,因为在被西方资本主义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抢占资源之后,拉美本土的工业和企业都没有办法得到发展。作者一言以蔽之:“拉美工业资产阶级的遭遇,就如同侏儒那样,他们无须成长就会衰老。”

书里还讲到拉美过去有很多针对专制政府的左翼斗争——其实这些游击队现在还有,作者同样是用一句话就把游击队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简练而形象地呈现出来了:“在拉丁美洲,把游击队消灭在子宫之内,是他们最巧妙的办法。”即是说游击队在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被消灭了。

我读这本书总体的感觉是,作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他的发言方式非常与众不同。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不公平、不正义、不道德的事情发生,通常弱者的反应都是以声嘶力竭、怒不可遏、情绪激烈的方式宣泄不满,以博得关注;但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却是以一种优雅的、有姿态的语言来表达抗议,这样反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倾听。我觉得对所有文字工作者以及弱势国家的政治家来说,如果想让强者听进去你的声音,就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表述方式,它是一个典范。

(主讲 杜平)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新时代的《查令十字街84号》】

玛丽·安·谢弗(Mary Ann Shaffer),美国作家,曾任出版社编辑、图书馆员、书店店员。2008年2月本书出版前夕,玛丽不幸病逝。

安妮·拜罗斯(Annie Barrows),美国童书作家,玛丽的外甥女。在姨妈因病无法继续写作时,接手修订文稿。

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对人、对世界、对自己都多一些宽容。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关于爱书人的最经典、最动人的书信集,而近几年,有一本书被誉为新时代的《查令十字街84号》,它就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本书的作者玛丽·安·谢弗一生都在从事与书页打交道的工作,比如她做过书店店员,也做过出版社编辑。《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她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作品,可惜的是,在这本书出版前夕她去世了,来不及看到这本书的巨大成功。

这不只是一部畅销书,同时也获得了很多赞赏。严格来讲,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它不算是顶尖的文学创作,但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它是一本读了会引起共鸣甚至会爱上的书。

书名里的根西岛在哪里?如果你去看地图,会发现它名义上是英国属地,但它并不在英国本岛,而是一个位置上更靠近法国的岛屿[11],

这个岛有相当高的自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它太靠近法国,所以迅速被德军占领,可以说是唯一一块被德军占领的英国国土。此后的几年里,根西岛基本被德军封锁,得不到关于英国的任何消息,岛民过着与世隔绝且艰难困苦的生活。比如说猪肉不能随便吃了,因为德国人要把所有的猪都收走。慢慢地,岛上也没有了黄油,面粉供应也变得非常紧张,只有靠多吃土豆过活,书名里的土豆就是这么来的。

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这本书也是书信体。整个故事起源于一封信,是根西岛的一个普通商人写给本书主角伦敦作家朱丽叶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朱丽叶的一本流落到岛上的藏书——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精选》,在扉页上发现了朱丽叶的名字和住址,于是致信朱丽叶,告诉她自己很喜欢这本书。

有趣的是,后来根西岛上的其他人也都写信给朱丽叶,给她讲岛上的一个读书会的故事。这个读书会就是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它怎么来的呢?其实一开始是出于意外,一些岛民因为实在馋猪肉,就在某天晚上偷偷杀了一头猪,聚在一起吃肉喝酒,但他们被检查宵禁的德军发现了,其中一个人就急中生智,谎称他们是一个读书俱乐部。德国人普遍爱好文艺,这些德军听了,就很宽容地放过他们,并且说也要一起参加。

所以这个俱乐部实际上是被迫成立的,但参与者读着读着就有了兴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馅饼,在缺少黄油和面粉的情况下,用土豆做馅饼皮,用土豆泥做馅儿,索性给读书会也起名叫作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那是一个战争年代,生活不总是平静的,时常充斥着轰炸和恐惧,同时也有相当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书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伊丽莎白,她是个热爱读书的人,也非常勇敢,正是她面对德军临危不乱,设想出了这个读书会。但这个人始终没有真正现身,因为她后来死在了德军的集中营里。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岛民如何通过读书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抑或在那种艰难而封闭的环境之下,当他们被德军谎骗伦敦已被攻陷,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取一点安慰。例如有一个五金古玩商,当他读到卡莱尔[12]关于灵魂的说法时,他发现自己对灵魂的观念忽然变得不一样了,仿佛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启示。卡莱尔这么讲:“人类曾经拥有灵魂这个观点是否曾让你停驻深思?不是把它当作一种道听途说,或一种修辞,而是当作人们了解并遵行的一项真理!毫无疑问,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很遗憾,如今我们已失去了灵魂的音信……我们必须再次寻找,否则,更糟糕的事情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书的最后,主角朱丽叶亲自到了根西岛上,还和俱乐部里的一名成员谈起了恋爱。她在与岛民交往的过程中,对不曾现身的伊丽莎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同时她也怀着温情,以较为平和、不带评判的眼光去看待双方战士,你会发现虽然德军占领了根西岛,在这里实施恐怖统治,但很多时候他们一样是个寻常人。

可以说,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对人、对世界、对自己都多一些宽容。

(主讲 梁文道)

【《偷书贼》战火下的读书声】

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1975— ),澳大利亚作家,另著有《传信人》《败犬》《格斗》等。

书籍对小女孩来说,不只是文字之美,更让她通过文字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死亡的冰冷隔绝开来。

先透露一点真相

你正走向死亡。

大多数人觉得我的话难以置信,任我怎么抗议也没用。说到这个话题,我尽力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请相信我,我的的确确也会满心欢喜。我也有和蔼可亲、和和气气的一面,但是,请别要求我做到令人愉悦。令人愉悦与我无关。

这一段自白,听起来像是谁说的呢?是的,他就是死神。这本台版《偷书贼》的封面,用的是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女主角的剧照;而我更喜欢台版译本的旧版封面,上面是一幅小女孩和死神跳舞的图画。作者马克斯·苏萨克,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也最丰的一位作家。他1975年出生于悉尼,父母分别是奥地利人和德国人的后裔,他的这本小说其实源自他父母的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父母年纪还小,曾亲眼看到汉堡被盟军轰炸之后的惨状,也看过**驱赶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后来马克斯·苏萨克听父母讲起这些事,就一直记在心里,他觉得总有一天要把它们写成一本书,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偷书贼》。

这本书是以死神的口吻来进行叙述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是德国共产党人,后来她的父亲死了,母亲可能也死在了某一个地方,她就被**送到一个德国家庭寄养。小女孩原本不识字,是她的养父教她识了字,而她阅读的那些书,都是她偷来的。有趣的是,《偷书贼》几乎每一章,都是用小女孩偷来的书的书名为题。比如第一章的题目《掘墓人手册》,这是小女孩在她弟弟的葬礼上从地上捡到的一本书,从此为她打开了文字的世界。而书籍对小女孩来说,不只是文字之美,更让她通过文字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死亡的冰冷隔绝开来。

除了小女孩之外,书里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我特别喜欢小女孩的养父,他是一个德国手风琴手,性格非常善良,当**大肆追捕和杀害犹太人时,他出于友情和善良收容了一个犹太人。这个犹太人后来也成为小女孩进一步去理解文字世界的渠道,小女孩为躲在阁楼和地下室的犹太人描述外面的世界,让他在躲避死亡的日子里感觉不那么孤单。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人物是镇长夫人,她的儿子死在了战场上,她以什么方式来慰藉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呢?就是通过读书。但是读书在当时的德国是有风险的,**会把很多书都列为禁书,并当众销毁。有一次,小女孩从焚书的火堆里捡出一本书,镇长夫人将一切看在眼里却没有作声,后来小女孩到镇长家去取要洗的衣服时,镇长夫人故意打开了书房的门,让小女孩走进去看一看。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有一次空袭来临,整条街的人都钻进防空洞里躲避,此刻哪怕是冤家对头,都在互相手拉着手。这时小女孩开始朗读她刚刚从书里看到的一个故事,所有人都在聆听,他们被故事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忘记了对轰炸以及死亡的恐惧。小女孩借助文字的力量,安慰了每一颗惶惶不安的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这个场景中让小女孩讲述的其实是一则充满恐惧、令人忧心忡忡的故事。

这本书的结尾挺伤感的,正如死神所说,他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很多善良的人并没能逃开战争的劫难。到最后,这条街上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她是孤单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爱她的人教会她用文字的力量去对抗恐惧。作者在书里借死神的口说了一段话,正好可以拿来做个小结:“战争就是一场剧烈的偷窃,抢劫般夺走了人们的性命,就和偷苹果、偷小说的孩子比起来,偷走人类幸福和安居的元首是更大的罪人,世界在一个怯生生又勇往直前的小偷心里,四处的一切都被偷走了,只留下无可奈何。例如德国妈妈的儿子,儿子们的腿或者手指,镇长夫人的笑容,甚至天空和河川的美丽。”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死亡给人们带来的一切摧残,以及战争给生活造成的一切磨难。

(主讲 闾丘露薇)

同类推荐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1975年的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报,拯救了十万人的生命。这次预报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谁预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刊发这篇中外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力图揭开一种历史真相,以祭奠逝者,并望引发生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者的思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无数人的生与死,其实就是他的一句话。——作者的特殊感言。姜成田,1941年6月6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他便是一介草民,直到今天,也是。
  •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

    本书作者对法国文学史上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尖锐犀利。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 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 荷塘

    荷塘

    《荷塘》是梁必文步入生命之秋后出的又一本诗集,字里行间已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外露与浮躁,代之的是内敛与平和,追求的是一种诗的静美的诗思。
  • 生活·文学与思考

    生活·文学与思考

    李炳银参与文学活动,从事文学批评写作,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同这个已不算短的时间相比,所取得的成果显得十分单薄。每想到此,不免汗颜。选入这本书中的论文共有三个部分,它们是有关作家作品的论评,有关小说、散文创作的思考,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写作发表的时间几乎伴随着我全部的文学评论研究历史。
热门推荐
  • Bardelys the Magnificent

    Bardelys the Magnificent

    Speak of the Devil," whispered La Fosse in my ear, and, moved by the words and by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glance, I turned in my chair.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木樨花开时少年如故

    木樨花开时少年如故

    他是肖淇铭,她是简樨。高中,“我们约定一起考北京好吗?”,这是他们的约定。她看了看自己的分数排名,咬牙默默努力,终于获得人民大学的通知书,但他以几分之遥落选。高考过后,他们没再联系,她以为他们就这样错过,不在有交集,她就这么无缘无故的等待起来,也不知在等什么。大学,时光不负你我不负卿,她终于在人大等到他,此间少年,终于等到你。
  • 第一萌婚:继承者的天价逃妻

    第一萌婚:继承者的天价逃妻

    她误惹恶魔BOSS!“那天,是不是你?”他把她逼至墙角,让她退无可退,“回答我,是、不是?”“不是!”当她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打死不肯承认。“那么,欣赏一下——”他拿出一截视频,将她彻彻底底砸醒。“我要你!”他一把捏住她的下颚,“不是地下交易,不是暧昧对象,做我女人,我娶你!”【每天固定一万字,通常晚间八点更新完】包月用户免费看!!!
  • 盗墓之问鼎长生

    盗墓之问鼎长生

    千年前,长沙王刘发得知一个惊天大秘。之后,其五世孙光武帝刘秀为大汉延国祚两百年。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人知联系?千年之后,又是谁借天命之手,执子苍生。远古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山海经记载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当一切被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墓宫,是谁撬开大门,将谜底解放。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道术、蛊术、血脉究竟谁能更胜一筹。【故事正在开始,各位读者请准备好瓜子饮料矿泉水,啤酒麻辣爆米花,一起来探索这个世界——最后的秘密吧。】
  • 卡耐基读书笔记

    卡耐基读书笔记

    卡耐基并非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他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理念,并以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理念——他的著作所引起的热烈回响,对我们这些爱他,且深信“信、勇、爱”乃人类精神泉源的人来说,已是足够的明证。卡耐基源于常理的哲学影响和教育实践,从事实来看,已施惠于千百万人。本书收集并整理了卡耐基曾引用与珍爱的人类智慧的经典话语、词句和段落,结合卡耐基著作中的主题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读书和人生的历程,是与人类历史上那些传承千古、亘古不变的智慧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同时体会其著作来自人类精神的源泉与价值。
  • 辟妄救略说

    辟妄救略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指掌

    指掌

    古小顺,一个普通的少年,然而在偶遇神秘的大猫和老乞丐后,他的人生彻底改变了,从一个蝼蚁,渐渐的步入强者之途,蛹变过后的古小顺,将去追寻着身上的谜题!倾城佳人,心系与他,生死兄弟,追随着他,然而在这情与义之间必须做出决择的时候,他又该如何是好?真相的背后,少年郎是否能承受的起?
  • 无限丧尸女友

    无限丧尸女友

    问:我能做你女友吗?答:恐怕不行!
  • 皇朝平吴录

    皇朝平吴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童话

    金童话

    《金童话》是一部令人灵魂战栗的小说。陈占敏以“黄金”作为镜子,以他一以贯之的冷峻、梦幻而诗性的想象,对人性、政治、权力、欲望、历史等等永恒的主题进行着悲壮的拷问与“挖掘”,写实与寓言、魔幻与现实、此岸与彼岸在小说中彼此交融,作家深邃的眼光、悲悯的思考更是穿透遥远的时空,使“黄金”拥有了艺术的灵光。散发出了超越自身、超越世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