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8100000007

第7章 公冶长第五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

一 子谓公冶长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和南容都是孔子学生。公冶长因懂鸟语而蒙冤入狱,孔子知道不是他有罪,仍将女儿嫁他。南容更是品正而明智,君子当道时他会被任用,小子得势时则能免难,故将侄女嫁给他。

孔子择婿,重在人品,不在一时顺逆,于此章可知。

或以为孔子对侄女更厚爱,似有特别考虑。程颐批评作避嫌的理解,因为不知二女婚配的背景,文本重心仍在讲人品。不过,平心而论,孔子因兄逝而尽叔职,对侄女的婚嫁要比女儿考虑得更稳妥,似亦在情理之中。

二 子谓子贱章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君子是《论语》中很高的论人标准,尤其是悬为理想时。但用于具体论人,则又有不同侧重。

此章誉子贱为君子,没讲原因。据《新序》、《说苑》,知子贱出仕后,孔子了解到这位小自己近半百的弟子,不仅善政,而且善学,很欣慰,故作嘉评。

后世读此章,又重后一句:鲁国如无君子,子贱的德行又从哪里习得的呢?这话一是强调自己学习,二是不忘他人之善。

君子有赖于学习,唯好学善学,始为君子。学习源于父兄师友教诲,君子当不忘所本。

三 子贡问赐也何如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虽然很肯定子贡,以瑚琏来形容他,那是夏商用于宗庙祭祀的贵重器皿,但终究仍处于器的层面,有所欠缺。

子贡是孔子的杰出弟子,通博明达,其德行也不止于一,而孔子仍以为不完备,可见孔子对学生的期待各有不同。

朱子门人曾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子贡的这种不完备,究竟是天资所限,还是修为不到?朱子以为二者都有原因,资禀疏通明达,工夫自然笼罩,资禀有所偏,工夫也往往会偏,但后天工夫又不完全受制于资禀,故修为仍是关键。

四 或曰雍也章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此处的“佞”,应是指口才,不是指谄媚。若是谄媚,想来不会老是引人憎恶。而巧言善辩,话很多,又不实,才会引人侧目。

冉雍是孔子的学生,品德好,口才差,故时人有仁而不佞的评价。但孔子不看重口才,并指出了佞的问题。而且,他也不接受冉雍是仁者的评价,委婉地表示不知其仁。

如君子是孔子标举的人的理想形象,仁便是最丰富完美的精神内涵。人对仁的体会、涵蕴与践行,或疏或密,有深有浅,很难充足圆满,故孔子极少以仁来赞赏人。

五 子使漆雕开仕章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开创私学的孔子,对学生实在是很好的,只要有机会,总是推荐学生。有时不免联想,孔子仆仆于途,虽然是为了实现理想,但也是在不断地为学生们找机会。办私学,不容易。

漆雕开也是难得的学生,孔子已推荐他出仕了,应该是有了不错的岗位吧,但他却以为对此还没有自信。这样的学生在传统时代也难得,当然孔子会很高兴。

细细体会师生间的谈话,孔子认可的是德才,而漆雕开讲的似是心理准备。古人讲工夫,可能这份从容最终需落在心上。

六 道不行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春秋时代动荡不宁,孔子周游列国,难免凶险。虽然孔子身高一米九,身手不凡,但学生帮扶很重要。

子路勇猛忠诚,孔子非常倚重,也很欣赏。孔子以为,如果真的理想难行,自己漂流出海,子路会随行。这既是对子路的肯定,也是对子路的期待。但孔子对子路的勇猛且喜且忧,因为子路常常失其分寸,陷身危局。明智是孔子对人最基础性的要求。

此章的重心虽讲子路,但孔子所假设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情景,却鲜活地彰显出孔子是很有性格的。

七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评学生很实在,如此章。子路可以统领千辆战车之国的军务,古时以田赋出兵,治赋就是治军务;冉求可以管理千户人家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大家;公西赤则可以担任朝廷外交礼宾官员。都是讲具体能力。

相反,不提最重要的仁。别人问及,仅答以不知。当然,不知,其实是委婉否定。仁是全体而不息的人生状态,既实又虚,但孔子不轻许于人。

不知何故,如今的评语,无论自评还是评人,高大上的虚夸都易获得,而具体能力的实评却含糊难见。

八 子谓子贡曰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与颜回相比如何,子贡自认远不及颜回。有意味的是,颜回的形象似愚,而子贡具体描述他闻一知十,可知颜回是真的大智。

更有意味的是,孔子讲,他也不如颜回。是谦虚还是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自然地呈现了师者的心量胸怀。

西哲有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或以为中土更重师道尊严。其实,在师与道的关系上,东海西海,心同理同。韩愈讲得很清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之尊,在其道。孔子亲切地树立了这样的榜样。

九 宰予昼寝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宰予非疾而昼寝,不免很懒散懈怠。孔子以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也就是污秽的烂泥墙,没办法粉刷,对这位弟子严加批评,既形象而沉重,又无奈而亲切。

宰予也许是太能说话,却又很会偷懒,竟使孔子改变了对人的认识方法。以前听人讲话,便相信他的行动;以后光听讲话不行,还得看行动。

世事常因某个人的言行失范,导致整个情形改变,轻者如种种规则,重者如立法。人类文明似乎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复杂。

十 吾未见刚者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常用“吾未见”的方式表达,虽然他的倾向似乎是明确的,但所持的态度与语气却是谨慎的。这样的表达方式,人们固然可以认为孔子是一个世故的智者,但更应该体会到孔子是一个理性而自律的人。在认知上,孔子不仅自己是一个高度明智者,而且亦如此教育弟子。

由对弟子申枨的评点,则进一步呈现孔子对刚毅的理解。一个刚毅的人,应该是一个有志向、有持守的人,而志向与持守往往会因为人的欲望而放弃与失守,因此无欲是刚毅的前提。

十一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人人都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受到别人的强迫。但是,能否把同样的原则施之于别人,则是个大问题。不想被别人强加什么,当然好,但能够同样不强加别人,恐怕很难做到,也很少有人能做到,甚至很多人强加别人都意识不到,还常常冠以各种正当的理由,利益的、道德的、情感的。

子贡高明,他的识见已到此境地,所以他对孔子作了这样的表白。但孔子却以为子贡做不到。为什么?也许子贡识见虽到,但工夫未到。识见与工夫,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十二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章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创办私学,民间讲学几十年,门人三千,世传教之以六艺。六艺有二说:一出自《周官》,礼、乐、射、御、书、数;一出自《礼记》,《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六经实际教者前四,《易》与《春秋》并不教。可知孔子讲学,重在具体的技能与知识,而非玄远的理论。子贡所言是可信的。

性是事物性质,更多指人性;天道指自然规律。孔子传授生活技能与知识,背后须有性与天道支撑,只是讲的却只是具体的文章。这其实很难。

十三 子路有闻章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在《论语》中,子路给人的印象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性伉直却鲁莽,此章的记录则反映了子路笃实践履的品质。

孔子教人,有许多是技艺。技艺不操练,当然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子路的“唯恐有闻”,是否专指技艺,不得而知,但作为一般的学习方法,练习同样重要。

古人强调为己之学,学须贯彻到行,才算真学。耳闻与目见,只是学的起点,行才是学的终端,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起点到终端,正是工夫所在。只有工夫到,才能学到手。

十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古时有谥法,即人死后,根据生前事迹与品德,给予一个评价以示表彰。谥法自周朝始,起初自然,后渐成系统。同一谥号,往往有不同指义,比如谥“文”者,可指经天纬地,也可指勤学好问,或别的指义。

孔文子是位大夫,其生平有许多问题,但仍谥“文”。子贡有疑,请教于孔子。据孔子的回答,可知孔文子被谥“文”,是因他勤学好问。

不过,尤需体味的是孔子讲的“敏”与“下”。敏锐者多不耐花笨工夫,居高者常耻以下问。孔文子能做到,此亦难得。

十五 子谓子产章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价子产,既见子产的官品,也是孔子对做官的要求。

这个要求总体讲,就是修己成物。往细说,修己包括了对己与对人,成物则不外乎目的与手段。

孔子讲子产处己恭,恭是谦逊。做官谦逊,自然好学好问,不会放肆,不会唯我独尊。

又讲子产对上敬,敬是严谨、认真、守本分。如此做官,自然严于用权,严于律己。

做官当然要谋事成物,但目的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惠民。目的既在惠民,则使用民力就须有章法。唯做官的有章法,民才会循章守法。

十六 晏平仲善与人交章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就是齐国的著名政治家晏婴。孔子说他善于交往,日久还能使人尊敬他。这很难吗?很难!许多政治家,起初民意都很高,但上台后民意便一路走低,让人失敬。

人与人交往,初见都很有礼,彼此尊敬。交往久了,这份尊敬心便会渐淡,彼此的尊敬也渐衰竭,甚至于还会认为老朋友相互尊敬反而是见外了。

又有困顿时彼此相惜相敬,发达了反而或疏或隔。有时虽维持着形式上的礼貌,却全无发自内心的互敬。至于反目成仇者,古今亦多有之。

十七 臧文仲居蔡章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是鲁国大夫,时人多以为他有知有识,孔子不以为然,因为文仲在家里养一大龟,即蔡,并为此起一间很讲究的房子,柱头的斗拱节上刻着山,梁上的短柱棁上画了藻草,不务民事,谄渎鬼神。

古时有泛神崇拜,孔子时代遗风仍在。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既尊重旧传统,更致力于在旧传统中注入新的人文精神,即保留祭神仪式,在仪式中感受与培植人的敬诚,剔除谄媚之心,确立人的主体性。文仲所为正相反,于精神上谄媚,于仪式上轻渎。

十八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文担任楚国令尹,三上三下,不喜不愠,每次还认真移交。

齐国大夫陈文子见权臣崔杼弑君篡位,虽有十乘马车,还是弃而去国。至别国,见有权臣如崔子,又离开;再至别国,又见此,又离开。

子张问孔子的评价,孔子说子文忠、文子清。子张追问是否仁,孔子否认。

令尹是最高执政,子文如此淡然;十乘马车身家不菲,文子如此轻弃。谈何容易!但孔子不以仁许之,且认为还没有达到知。可见仁不只是自处,更在及物;而且知是仁的前提。

十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位居鲁国上卿执政的高位,凡事谨慎,三思而行。孔子听说后,以为能作第二次思考就够了。

孔子这话当然是针对着特定的季文子而言的,三思或再思,宜作大概看。朱子讲得很好,若求明理,不在乎次数;若计较利害,天下事哪里算得尽,虽百思也没用。

朱熹也接受程颐的说法。程子以为,人如能遇事而思,就已是好;如能再斟酌,就够了;如三思,则不免起私心,反而遮蔽了事理。因此朱子最终讲,凡事要明义理,贵果断,不一定非要多思。

二十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章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人的行为受价值观引导,而人的价值观又往往呈现出单向性,比如更快、更高、更强、更大、更多、更聪明、更善良……尤其这样单向性的价值观被某种僵化了的标准形式化以后,人的行为很容易陷入陈式。知与愚就是一个例子。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政治清明、国家安宁时,他显出才智,许多人也能做到。但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他显得愚笨,大部分人就难以做到了。不是没有能力,恐是价值观中厌弃愚。

当然,怎样才是愚?这需要视境遇而论。

二十一 子在陈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史记》载这年孔子六十。周游列国,理想难以实现,步入晚年,孔子希望培养弟子,传道于后世,故兴归乡之叹。

孔子念及留在家乡的弟子,多志意高远而行事粗略,却又都已自成一番事业,不知回去后又将如何教育他们。

狂简者,容易半儿不接,有头无尾,最后愤世行怪或虚无遁世。孔门弟子虽狂简,却不坐此病,能够斐然成章,自成事业,很不容易。但这样的人又容易自以为是,加之进取心强,很难作裁剪。孔子的话,很让事业略成的人自省。

二十二 伯夷叔齐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此章的怨恨,有己怨与人怨二解。己怨,指伯夷与叔齐兄弟之间不念旧恶,彼此很少怨恨;人怨,指他俩对别人不念旧恶,故别人很少怨恨他俩。

圣贤也不免有过,常人更不在话下。人有过错,令人厌恶,所恶在过错,而不在人;过错改了,即应不念旧恶。平常大家都说,对事不对人,其实做到很难。如能真的做到不念旧恶,当初被批评的人就不太会怨恨,即便有,也可能少数。

伯夷与叔齐是洁身自好、见不得过错的人,但却能不念旧恶,此为难得。

二十三 孰谓微生高直章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此章所记,可谓日常生活中非常琐碎的事情。有人向微生高讨醋,微生高没有,便向邻居讨来给人。醋在古时也只是寻常物,自己没有,就直说没有好了,何必要去讨来给人?或者知道邻居有,可直接告知,让人自己去讨。

孔子非常看重“直”,《论语》中多处谈到。直,就是真诚。做人的基础在真诚,真诚稍失,虚妄即起;虚妄的意念一旦产生,就如蚁穴溃堤,人的各种各样毛病就会接踵而至,一发不可收拾。

借醋虽是极小的事,却可见直的缺失。

二十四 巧言令色足恭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此章似为上一章作注脚,将直的反面充分呈现了出来。

在《学而》篇,已读到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也读到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此,对于此章所列举的“巧言”、“令色”、“足恭”,就不陌生了。唯一要申述的是“足恭”。对人恭,有个尺度,即近于礼。足,则有凑足的意思,这中间就有不诚。

至于心怀怨恨,表面上与人相好,当然更不诚实,不足于议了。

此章提到的左丘明,与《春秋左氏传》作者不是同一人。孔子以他自比,或是当时的一位名人。

二十五 颜渊季路侍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两位高足陪伴着恩师,畅谈各自的志向。很有画面感。

子路就是季路,他的志向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车马与衣裘,虽坏无憾。颜回的志向更精神面一些,不夸耀自己的善德,不吹嘘自己的劳苦。孔子的志向似乎很平淡,但其实很高远:给前辈安宁,给同辈信任,给晚辈关怀。

《易传·文言传》解《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称“天下文明”。表示龙虽不在上位,见龙在田,却以言行感化世界,令天下文明。正可以用来体会孔子老安少怀的精神气象。

二十六 已矣乎章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吾未见”不等于“没有”,而且也属于一种婉转的表达,但即便如此,孔子仍是透露出相当沉重的无奈。也许这是特殊情景中的感慨吧。

能够真的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人,的确不多;看到自己过错而又能真的内省的人,那就更少了。这里的关键是“真的”,因为形式上的自讼并不少。从小到大,每年都要写总结,优点若干,缺点若干。年年写,年年照旧。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其实无不因循所至。孔子之叹,读懂易,践行难。难在不愿,而非不能。

二十七 十室之邑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户人家的村落虽很小,但忠厚守信的人还是有的,好学的人却真的有数。事实上,更大的组织,更多的人群,真正好学的,也恐怕屈指可数;而能与孔子比肩的,真的恐怕是没有的。

人的资质相近,差别主要是后天习染造成,而学习与否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学习当然取决于很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总还在于个人。好学与否,既决定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也决定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儒家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好学对于中国文化性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同类推荐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人类神秘现象未解之谜

    人类神秘现象未解之谜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世界,各种神秘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作为人类本身的神秘现象更是不可枚举。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历经沧桑巨变,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类驻足过的痕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历史,从人类自身到超自然现象,都留下了人类的神秘现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
  •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含两部土家族民间叙事诗。前者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阿娌葩是一位寨主的女儿,她诚实、聪明,向往真挚的爱情,爱上了撑船的阿贝,却遭到父亲的阻拦。姑娘在歌会上被王子选为妃,被迫出逃,被土司的卫队虏入宫中,阿贝殉情,变成圣洁的水花树,阿娌葩变成鸳鸯花。后者的内容是书生依麟追求尼香的故事。依麟为能见到意中人,不惜到宫里当佣人。寨王发现了依麟的才华,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他才得到与尼香接近的机会;尼香被逼婚而私奔,寨王采纳了依麟“找替身”的巧计,把丫鬟冒充尼香嫁给了花花公子,依麟和尼香也巧结良缘。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六角街灯

    六角街灯

    本书是一部极具哈尔滨情味的史诗性作品。十九世纪末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崛起于东北亚的心脏地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爆发国内战争,哥萨克士兵谢苗退居哈尔滨。他解救了正处于饥饿濒死困境中的俄罗斯贵族之女薇拉,与之结为夫妇,在哈尔滨菅草岭开办牧场,饲养奶牛。他(她)们作为第一代哈尔滨俄侨,开创了哈尔滨乳业的先河。二人生活虽贫苦,但自由豪爽、优雅高贵的气质不改,为保存俄罗斯国宝受尽艰辛。六十年代初,二人再次漂泊,远赴澳大利亚,不幸感染登革出血热,双双身亡。
热门推荐
  • 王者大陆那些事儿

    王者大陆那些事儿

    采用王者荣耀世界观和人物背景故事,以鲁班的儿子公输零为主线串联整个王者大陆的历史与未来,稷下风云,楚汉之争,三国演义,大唐盛世以及继孙悟空之后的第二次魔种起义,风起云涌,英雄齐聚,带你走进真正的王者大陆!
  • 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中华民族自古讲求修身之道。汉代哲学家王修说:“志向高远的人,能够不断地磨炼自己,以成就大业,没有节操的人,懈怠轻忽,只能成为平庸之辈。”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重点讲的是哲学观念,但也讲了许多道德修身的问题,他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又说:“重修身,则无不克。”再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指明了个人的修养不仅是处世的条件,而且是成就事业的根本。由此可见,人生就是一个通过不断“修道”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为人者必先正其身”这一传统美德,一直被几千年来的有志之士遵循着,也教会无数世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
  • 女王重生:神秘七美男

    女王重生:神秘七美男

    贱男欺骗我?送他下地狱!闺蜜背叛我,镇你三百年!连亲生妹妹都有份害我?清理门户,重振家门。这一世,蠢货小透明变身美女学霸,跌破所有人的眼镜。蛮横少女变身家族荣耀,冷血家人追悔莫及。爱我的人,给他荣华,害我的人,踩他三生!金钱与欲望,权力与美男,玩弄鼓掌之间。名门公子,极道少爷……一路桃花开,谁能引女王倾心?玩转校园,变身最强女王!(超级苏的女强文)
  • 陌上花开,谁念缓归眷春深

    陌上花开,谁念缓归眷春深

    这是一套民国才女经典作品系列,本册选录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的部分代表性经典作品。
  • 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图经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BI谈判博弈学

    FBI谈判博弈学

    本书是根据美国最新大学的研究成果和FBI谈判博弈的窍门向人们介绍FBI探案法则。
  • 载水伊芳

    载水伊芳

    是意外,亦或是阴谋?她遇到了他们,她喜欢的各具特色的王子们,他们渐渐走近她的生活,直至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只想要简简单单生活,可是老天却不如她所愿,总是有人故意使坏。原来美男堆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的,倒霉事一个接着一个,她不过是花痴、爱美色而已,至于让她成为女人公敌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怪屋女孩

    怪屋女孩

    一桩离奇的谋杀,一段诡异的遗言,一沓匪夷所思的照片,一个深陷迷局的男孩,一次孤岛追寻之旅,遗雾重重,惊悚又充满真情。佛罗里达州男孩雅各布的爷爷离奇死去,留下支离破碎的怪异遗言。雅各布虽亲眼看见凶手,但同行的朋友却坚称没有看到。加之爷爷生前所讲的离奇故事以及所留下的照片,雅各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担忧。但当他讲述所见事实,没有人相信,甚至将他送去进行精神治疗。为了找出真相,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为了证明自己对至亲的爷爷的信任没有错,他远赴威尔士,由此展开惊心动魄的时光穿越之旅并发现自己的异能人身份。
  • 乙卯入国奏请

    乙卯入国奏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顾景满楼

    一顾景满楼

    一纸离婚协议结束了我们的关系。她以为他们就这样,从此各安天命,各自天涯。谁知道,命运的羁绊已经把这两个人紧紧的栓在了一起,她不论做什么,总是能碰到他。也许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她始终是他的风景,一顾景满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