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年轻时,谢安很有名气,但他拒绝做官,而是隐居东山。征西大将军桓温掌握了军事大权之后,多次派人去请他做官,谢安这才出山担任了桓温军府的司马(后来人们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这件事称为“东山再起”)。桓温死后,东晋王朝把谢安升为宰相。谢安上任以后,全力安定东晋王朝内部的统治,他一面尊重早已在长江上游形成势力的桓氏家族,一面又命侄儿谢玄在长江下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招募士兵,加强下游的军事力量,以牵制上游。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企图统一全国。面对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东晋朝野上下一片惊慌。许多百姓准备外逃避难,大臣们也议论纷纷,不知所措。谢安的侄子谢玄从外地急速还朝,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我已经有打算了。”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问,就让部将张玄前去,重新请求指令。谢安仍然不回答,反而令家人备好车马,带领亲戚朋友出去赏景,并与谢玄在山间别墅下围棋取乐。
谢安的棋术不如谢玄,可是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在有利的形势下却不能获胜,谢安望着谢玄说:“大将身在阵中,要面对变乱而不惊,这样才能打败敌人。”
说罢,谢安又带领众人游山玩水,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府。这时候,谢安才把自己早已想好的作战计划,一步一步交代清楚。大家听了非常高兴,也就增强了打败秦军的信心。
战争期间,谢安一直坐镇建康指挥,镇定自若。战争胜利后,谢玄派人送捷报时,他正在家中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后,便随意地把它放在床上,继续低头与客人下棋。客人想了解一下前方战况,谢安却轻松地说敌人被打败了。客人听了非常高兴,急忙出去报告这一好消息,谢安终究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等送客人走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脚上穿的木屐的齿被折断了都没有发觉。淝水之战的胜利,为陈郡谢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谢氏家族的声名大震,使其与王氏家族并驾齐驱。这以后“王、谢”两族在长江一带一直居于显赫的地位。
房玄龄
(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于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唐兵入关中时,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被封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蒙古国大臣。耶律楚材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31年,任掌汉文字的必赤长(即“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曾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农奴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请用儒术举士。窝阔台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渐被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权知开封府,此后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他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任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终年64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但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被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死后谥为文,故也称为“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19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年),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后死于贬所。谥号忠愍。寇准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诗多清新之作,著有《寇忠愍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北宋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宋仁宗宝元进士,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龙图阁直学士。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受英宗重视,受命置局续修。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进行的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四年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居洛阳15年,专意编《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进尚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数月间尽罢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音律、天文、书数,无所不通。著作甚丰,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岳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军事家,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佃农出身。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1130年,金军在江南人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率军攻击金军后队,收复了许多失地。1140年,他在郾城大败金军兀术部的主力,乘胜直抵开封附近的朱仙镇。金军被迫准备从开封撤走。南宋统治阶级一心求和,在这关键的时候,却迫岳飞班师。后来,秦桧诬陷岳飞,将他逮捕入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死后20年,高宗禅位,孝宗为他平反,追谥武穆,后宁宗改谥忠武,追封为鄂王。故后人也称“岳武穆”或“岳王”。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武术家。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平倭,任参将。他组织了一支以农民、矿工为骨干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的军队在浙江台州一带接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后来奉调进入福建、广东,配合俞大猷的军队,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对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贡献。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中国清朝后期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十六年中进士。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国人敬仰。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为了解西方情况,他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北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双峰)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