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000000006

第6章 史部(1)

【二十五史】

《史记》

司马迁著,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前91年,早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后人因“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是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第一,《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建立了通史体裁,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第二,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做法。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辞非常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

历代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刘宋时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注《史记索隐》、唐张守节注《史记正义》。

《汉书》

班固著。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后有刘向、刘歆、扬雄等人为它编写续篇。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着手编撰《汉书》,不久,班固因以“私改国史”被告发入狱,后授兰台令史而得续作。班固死后,他妹妹班昭学问精深,完成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

《汉书》一书出于班氏父子三人,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后汉书》

《后汉书》是记述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其接续《汉书》所述历史编撰,又称《续汉书》。《后汉书》共120卷,包括纪10卷、传80卷、志30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后汉志》。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曾做过宋文帝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至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因王妃去世时深夜饮酒、听挽歌为乐而触怒刘义康,贬职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以著述为事,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以谋反罪被杀。

《后汉书》的另一作者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少时笃学不倦,但喜好女色,行为不端,被其父斥责,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从此不事交往而专务习学,遂有成就,撰著了《后汉书》的志。

《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的《外戚传》。而传在《汉书》之外创立了7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这些类传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有的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

《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的史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全书共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利用当时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并采蜀国史料,撰成《三国志》,此外还著有《古国志》、《益都耆旧传》。关于陈寿,有人称其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也有人认为他以私废公、褒贬失当。这主要是说他的父亲曾受过诸葛亮的刑罚,所以在书中说“将略非其所长”。其实陈寿并未贬低诸葛亮,所写也符合历史,后人的评价反倒有些不公允。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睿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魏的年号。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孙吴为晋所灭,孙皓是晋的降臣。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不同于孙吴,反映出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这也是称其为不完全纪传体的原因),因此所记主要是人物。该书取材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此外,陈寿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尤其是对魏晋禅代时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多有掩饰。

《晋书》

《晋书》是记载两晋历史的断代史,全书130卷,帝纪10、志20、列传70、载记30。记事上起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下迄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共156年的史事。“载记”是《晋书》在体例上的创新,记载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是第一部官修的史书,前四史都为私人修史,自《晋书》之后,正史多为官修,这是我国修史性质的一个重大转变。《晋书》的署名作者是房玄龄,但实际是集体撰写,其中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为《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传》所写的“论赞”,旧本曾题为“唐太宗文皇帝御撰”,这在正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事,为沈约所撰。全书100卷,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作者根据前人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复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诸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13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73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的23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有些更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南齐书》现存59卷,其中帝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56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7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得可贵的。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前后33年间的史事,是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陈书》中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33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130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386年,拓跋鲜卑各部重建政权。其首领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2卷,列传缺22卷,此外又有3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他史书补足。

魏收,小字佛助,机警能文,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

    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我国古代的独具风格的一部奇书,有着极丰富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等方面,均有涉猎,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热门推荐
  • 灵兵战尊

    灵兵战尊

    玄兵大陆,以兵为尊。少年叶凡被贼人打落山崖,侥幸获得一枚方鼎融入体内,从此修为一跃千里,拳打恶狗,脚踢神佛,做那最强的无敌战尊!
  • 古墓疑云

    古墓疑云

    《古墓疑云》用不一样的笔触将中外考古中发生的趣闻逸事用一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带你穿越时空到达遥远的国度,让你零距离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 骷髅变

    骷髅变

    快刀,喜欢神秘和富有想象力的事物,喜欢看恐怖悬疑类的东西。写作是他最重要的消遣,崇尚没有压力的自由式写作。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最擅长写恐怖悬疑短篇,以快刀为笔名在多家杂志发表作品30余万字,并被多家杂志专题访问。
  • More Hunting Wasps

    More Hunting Wasp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笔法记

    笔法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从前有座仙灵山

    穿越之从前有座仙灵山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群仙。谁说神仙风度翩翩,傲然于世?那是你没有见过他们腹黑狗腿的一面。神仙一样爱八卦,一样拉拉小手谈恋爱,一样勾心斗角来阴的。人倒霉喝水都会被呛死,旅游散心也能穿越。穿就穿吧,居然是一枚炮灰。师父不爱,师叔不疼,不稀罕!仙灵派没了我迟早垮台,因为本小姐是天定的救世主。做仙高调,必挨飞刀。所以还是努力修行,提升法力,登上仙生峰,迎娶高富帅!吃饭修仙睡觉打怪,只是这怪怎么如此帅。一没忍住,非礼了人家。吶里,这男人是全世界最无人性最牛逼的魔王大人?魔王大人发话要把我抓起来,狠狠折磨。偶买噶,友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小命故,两者皆可抛。仙侠套路深,我要回人间。
  • 魔杖农场

    魔杖农场

    菲奥娜·坎特雷尔是一位神仙教母,她要到伦敦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因为她要去完成一项使命,但有几个尚未打开的箱子却成了障碍,她能跨越这个障碍去伦敦梦想成真吗,她的梦想究竟又是什么呢?请欣赏爱情喜剧《魔杖农场》,让你沉浸于温馨浪漫之中,而又忍俊不禁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 孔雀东南飞(中篇小说)

    孔雀东南飞(中篇小说)

    孔东南习惯午睡,每天午饭后活动半小时,然后,瞌睡虫像约定好一样,通过哈欠发出强烈信号,邀他准点休息,时髦说法叫睡“干部觉”。处在现在的位置,孔东南往往身不由己,生活规律时常被打乱,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的午睡都雷打不动,哪怕出差赶路,他也要把坐椅的椅背往后挪挪,仰倒一点,眯瞪一会儿;否则,一下午脑袋昏沉,迷糊不清,工作效率极差。办公室主任好情商,知道他这习惯,特地给孔东南办公室添置了一张折叠沙发,打开能当床用,折起来就可以坐人。可是这天中午,孔东南的午睡让门卫彻底给搅乱了。
  • 京城三怪

    京城三怪

    《京城三怪》讲述了火烧圆明园前夜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三位身怀绝技的怪侠被官府关入死牢,在京城危在旦夕之时,朝廷命他们守卫圆明园。他们各施本领,与洋人争斗,终因官员贪生怕死,投靠洋人,三怪侠负气而走,投奔义和团。《血影招魂刀》、《月下伏魔》、《沧海寻仇》、《铁胆少年》分别讲述了几段历史夹缝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侠义中人惩恶扬善,勇斗倭寇,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体现了武林中人的义胆。五个故事跌宕起伏,丝丝入扣,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武学的精妙。开卷必有益,望读者诸君细细品评。
  • 看谁是小人:五分钟内识破小人

    看谁是小人:五分钟内识破小人

    小人善于隐藏本性,戴着面具出入各种场合,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矫揉造作、弄虚作假、奸诈狡猾、不择手段、软硬兼施。然而戴面具是有意识的行为,久了自己也会觉得累,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任何人,包括那些最虚伪、最奸诈的人,他们只能骗人一时,不可能骗人一世;只能欺骗一部分人,不可能欺骗所有人。《看谁是小人:五分钟内识破小人》教你如何观察他人心理的外在流露,从而对其人其事做出正确的判断。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人心的钥匙,教会我们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轻而易举地识别他人的本质,洞察世事人心,让小人暗箭未发,便已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