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100000002

第2章 古代礼制(1)

【什么是“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也曾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曾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究竟何者为“仁”,一直也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命题。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也罢,甚至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传统美德,都包含在这一字之中。这样一来,“仁”成了一种道德的极致,成“仁”、成“圣”成为了孔门的终极关怀。

在孔子之后,孟子在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指称王。孟子力倡当政者施仁政,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与法家的“霸政”相对。将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义”】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利之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伦理“五常”之一。

此后,“忠孝”、“仁义”、“侠义”等随之派生而出。举一些具体事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义”之典型,他对刘备忠心不二,擒获曹操后能念及旧恩网开一面;再如诸葛亮,刘备逝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幼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水浒传》中,梁山群雄,侠义之士比比皆是,不分帝王子孙还是富豪将吏。他们所具备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仗义疏财等义举,在国人看来就是对“义”的最好诠释。

【什么是“礼”】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什么是“智”】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

【什么是“信”】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你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

【什么是“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上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其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学生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

“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做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什么是“忠”】

忠是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在先秦时期,“忠”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如孔门弟子曾参每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忠”,就是“尽己之心”。到了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臣民对君王的绝对关系。最早把“忠”解释为对君主绝对服从的是法家人物韩非子,他说:“人臣不要称赞尧舜禅让的贤德,不要赞誉汤武弑君的功绩,尽力守法,专心事主,这才是忠臣。”天下一统之后,“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出现了“君为臣纲”,王权的至高无上,君主的受命于天开始深植人心,下对上的绝对关系逐步确立。具体来说,就是臣民要对君王尊敬、崇拜、服从、献身、忠贞不二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忠”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对君王诚惶诚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儒家倡导的“勇”】

常人多以为儒家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将儒家和“迂”、“呆”、“腐”、“酸”联了姻,认为儒家与“勇”相去甚远,其实不然。

我们通常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为三点来讨论,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先说勇力。古代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说“小学”学习内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驾车技能。射与御都是武略,用于战场。可见,早期的儒者本身并不是只知读书而文弱无力的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是一明证。

勇也绝不是单单凭借勇力,还要具有勇气。先秦诸子中墨家很是特别,“墨子之门多勇士”,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这只是勇的表现——有足够的勇力、勇气而已。这还不是最高境界的“勇”。

那么最主要的勇是指什么?勇应该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孔子不提倡匹夫之勇,相反,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勇应该“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

先说“发乎仁”。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中一定已包含了勇,而勇未必便能做到仁。

再说“适乎礼”。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徒有勇是不够的,唯有遵循礼,然后勇才成为勇德。

三说“止乎义”。子路曾问:“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由于孔子深知子路勇有余,便回答说君子以义为上,这是因材施教,而不能说尚义而不尚勇。孔子又告诉他应该用义来约束勇。并谈到勇如果没有义来约束,则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有害无益。

【克己复礼】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子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礼义廉耻】

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是治国的四大纲纪,又称“四维”。语出《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即“礼义廉耻”。又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欧阳修曾对管子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言倍加赞赏,还在《新五代史》中阐释说:“礼义是治人的大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廉就会无所不取,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若寡廉丧耻,贪得无厌,灾祸就会接踵而来。若国家大臣寡廉丧耻,恣意妄为,那么国家必定会灭亡。”可以说,管子对“礼义廉耻”的认识不输以德治著称的儒家,与孔孟之道并没有本质差别。

【如何“寡欲”】

“欲”是人一种本能的需求。由于人的欲求永无止境,由此催生了诸多邪恶与痛苦。因此从古至今,就不断有人围绕着“欲”做文章。很多宗教,都因此而提倡禁欲。佛教更视欲望为洪水猛兽,统归戒绝之列。由于欲望是人之本能,一味制约并不合常理。儒家对此即有着温和的看法,孔子主张“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最好。即承认人类原始的欲望,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但要用礼对之进行约束,反对放纵。这相比“去欲”、“禁欲”,已经颇合中庸之道。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先儒的主张十分赞同,他虽讲“存天理,灭人欲”,但反对的也是过分追求美味美色。他认为,饮食男女,天经地义,本无罪过,奢求食色乃“人欲”,才是万恶之始。因此力倡“清心寡欲”。从先秦孔孟到理学朱熹,限欲也好,少欲也罢,都是要求人不要有进一步的欲望,这毕竟不合常情。人在满足基本的温饱后,有更向上的追求是必然的。这也使得无论是“禁欲”还是“寡欲”,都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一厢情愿。

【何谓“知耻”】

这是个人对道德的反省,属儒家的修身范畴。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有羞耻感。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言人若能以无耻为可耻,终身就不会再有耻辱之累。后世儒家则以“知耻”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发展至明清时,“知耻”的范畴也不断扩充。思想家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耻”从最初的修身要则,转而与国家荣辱密切相连,内涵被进一步升华。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三言二拍精编(第四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四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热门推荐
  • 满目星辰不如你

    满目星辰不如你

    【原名《倒追36计:老公,要抱抱》,全文免费,好结局放心入坑~】她来到S城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母亲报仇,不料却钟情上了仇家的儿子。她抛下各种包袱,不管三七二十一,分分钟开启倒追模式。谁知只是见色起意,某人却强势地吻住她,霸道告白:“我喜欢你,就这样,懂了么?”这是什么鬼操作?!她莫名其妙就被某人占为己有,亲亲抱抱举高高一样不少。“你以后不许再打架了。”某人满脸委屈:“可我是为了你啊……”
  • 夏夜飘零

    夏夜飘零

    六岁时,美丽善良的夏之夜与比她大两岁的鳕霖天约定:“鳕霖天,你一定要回榄溪村哦!”富家公子鳕霖天却一去不回。多年以后,两人再度重缝却认不出对方,误会不断,夏之夜更是变成了鳕霖天(后改名为花下)的一枚棋子,当两人相认时,这场计谋和爱情会有如何的收场?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绝宠霸妻:这个将帅有点坑

    绝宠霸妻:这个将帅有点坑

    本书讲的就是一位女将帅重生后,如何挖坑,一步一步坑死那些上世玩死她亲人的人!
  • 梵天太玄经

    梵天太玄经

    元朝末期,中原大地人心浮动,各门各派为求自身利益逐步走向对立,文星魂,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孙子,带领九天绝伦宫与那些野心勃勃的所谓正派人士展开殊死较量,花费数年时间揭开了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同时自己也从人们眼中的魔头变成轰动武林的邪气大侠,阻止一场空前的武林浩劫,收获自己真挚爱情的同时看尽世间冷暖,最终带着挚爱之人归隐山林。
  • 温故(十五)

    温故(十五)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妃卿莫属:错惹蛇王大人

    妃卿莫属:错惹蛇王大人

    养蛇为生而已,却错惹上邪魅蛇王。为了保命,她扮小丑,扮奇葩,扮怀孕。“怀孕了?”男人似笑非笑的俯视她。她点点头,结果却马上被吃干抹净渣也不剩。三年后,一粉雕玉琢的女娃娃,十根小玉指正在噼啪噼啪的苹果ipad上飞舞,一张张俊美帅哥的玉照哗啦啦的出现在屏幕上。“你在做什么?”一个俊美邪魅男子好奇问道。“选美男。”女娃娃一脸不耐的应道。选美男?男子一脸的乌黑,“你小小年纪就……,选来干什么?”邪魅的俊颜上风雨欲来。“你再欺负我妈咪,我就给妈咪挑十个八个美男伺候她。”
  • 老公,我们离婚吧

    老公,我们离婚吧

    张小易觉得,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是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易修远;当然,这是张小易一年前的想法,天真的想法;一年后,如果有人再问张小易最幸福的事情,张小易的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然后,摇头;一年后,她还有最幸福的事情吗?不,只有最伤心,最难过,最绝望,最不幸的事情。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嫁给易修远。于是,在伤心绝望后,张小易终于将一张离婚协议书,送了出去......
  • 非诚勿爱:总裁哥哥有点坏

    非诚勿爱:总裁哥哥有点坏

    他,汐见浚,帅到冒泡的中日混血,身边美女不计其数,却都不屑一顾。她,汐见滢,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被汐见家收养,一跃成为了汐见家的掌上明珠。十八岁生日那天,他夺走了她的清白,“滢儿,从今天起,你是我汐见浚的女人,只能属于我。”那时的她无力反抗。当汐见滢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汐见浚,我恨你,我恨你一辈子,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也不会再傻傻地成为你报复别人的棋子。”“你以为我真的是利用你吗?我是爱你!真正想利用你的人是他!”即使再大声地喊,她也听不见了。她消失了,在他的视线里消失地无影无踪。再次相见,她依然如此美丽,让他心动,他的心也从来都只为她一个人跳动而已。“汐见滢,你听好了!这一次,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的视线!”紧紧地将她搂在怀里。“对不起,先生,你认错人了!”说完,挣开他,转身离开。装失忆,很好!看你能装多久?**********小妖QQ:286123482小妖书友群:121808931,注明书友即可推荐好友文文:http://m.wkkk.net/a/253648/娘子,为夫陪你爬墙以年:http://m.wkkk.net/a/245683/总裁,孩子是你的
  • 愿陪愿等愿爱

    愿陪愿等愿爱

    讲述金乔在高中经历的人情冷暖,在冷漠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真心。金乔,女,爱好体育运动,担任小组长,体育委员,英语课代表,班长唐安,男,班主任兼生物老师罗王云莉,女,金乔视为亲人的好朋友,金乔对她的特称“罗王”黄加冰,男,金乔的异性好友王明雀(小),金乔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