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200000009

第9章 农业科技(1)

【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为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流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农家著作有《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7篇,《尹都尉》17篇,《赵氏》17篇等等,均已逸。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五谷六畜】

五谷即粟、豆、麻、麦、稻,是中国先民较早培育出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古代关于五谷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后来,五谷成为谷物的统称,并不一定限于五种。

六畜指六种家畜,包括马、牛、羊、猪、狗、鸡,是古代先民较早驯养的几种家畜。《三字经》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后也用来泛指各种家畜。

【五谷】

“谷”是“穀”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像稻、稷(jì,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2400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过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得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失利弊。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种植变化】

我们现在还往往通称粮食为五谷,但是我国现在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及其相互间的比重,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了。

根据1979年的统计,我国稻谷、小麦、薯类、杂粮和大豆的产量,分别在这五类作物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为:稻谷占总产量的43.3%,小麦占18.9%,薯类占8.6%,杂粮占26.6%,大豆占2.2%。薯类主要是甘薯。杂粮以玉米的产量居首位,其次是高粱、谷子,再次是大麦、黍等等。

谷子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现在已退居很次要的地位。黍在古代也曾相当重要,现在更在谷子之下。就全国来说,谷子和黍现在都已不是主要粮食作物了。小麦的重要性,在上古远在谷子之下,现在倒远在谷子之上,仅次于稻谷,而高居第二位。变化最突出的是稻谷。稻在先秦的重要性远不及谷子。现在已高居第一位,它的总产量比小麦和薯类的总和还多60.4%。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变化。

上面稻谷、小麦、薯类、杂粮和大豆五类作物的比重,历年是有变动的,例如稻谷,1977年的比重,占五类总产量的45.2%,1952年最低,占41.8%;小麦1979年占18.9%,1952年最低,占11.1%。但五类作物的比重无论怎样变动,有的增高些,有的降低些,都没有改变稻谷第一、小麦基本上第二这个粮食作物构成的局面。稻谷和小麦实在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我国现在全国的人口和粮食总产量比古代多得多了,谷物的播种面积大大地扩大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因此,谷子在全国粮食中的比重虽然已退居下位,但是从总产量的绝对数字来讲,可能比它在古代占着首位时的总产量还要多些。

大豆现在除了作为副食品外,已不再用来做饭吃了。但是它作为食油和工业原料,却日益重要。不但国内有迫切需要,而且还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大麻在古代是供食用的,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现在早已不作食用,退居很次要的地位。前面说过,古代北方的布几乎完全是大麻织品。自从棉花在宋末从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元代又向北发展,到了明代,黄河流域也成为重要产棉区,这时,麻布基本上为棉布所代替,大麻作为织布原料也不很重要了。

【家畜与家禽】

人类开始驯养家畜与家禽,几乎是与原始农业同时产生的。

随着农作物栽培的发生和发展,人类建立了氏族村落,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农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农耕使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狩猎所得到的野兽野禽,有时出现剩余,就不会被立刻杀掉,人们渐渐把这些动物驯化成家畜与家禽。伴随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粮食作物的秸秆收割又给饲养家畜准备了充足的饲料。

畜禽饲养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在六七千年以前。这时的畜牧业正在逐步由狩猎业转化过来,人们对畜禽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缺乏更多的知识,养畜业处于原始状态。家养牲畜种类较少,从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狗、猪、水牛、鹿、龟、犀牛、象等动物骸骨,其中除了狗、猪、水牛是人工饲养的,其他都是野生动物。在养畜业产生之初,人类最早驯养了狗和猪,但养殖数量较少,规模不大,狩猎业在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地位,呈现出由狩猎业向畜牧业过渡的特征。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畜牧业迅速发展。在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中,人们发掘出了鸡胫骨和陶鸡以及牛的骨架;马骨和马骨架也在西北地区的遗址中发现。那时,氏族中有以猪的下颔骨作为随葬品的习俗,随葬的下颔骨越多,表明死者越富有,这说明那时养猪最为普遍,数量很多。根据各地发掘出的猪骨,可知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氏族中,都有大规模的养猪业。

这一时期的畜牧业,存在着地区差异。由于自然条件不同,人们发展家畜养殖的重点也不同。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人们饲养着成群的羊,而长江流域的先民们较多地饲养水牛。尽管各有特点,南北方都大量饲养猪狗。狗不仅可以食用,而且是原始居民狩猎、畜牧、守户的忠实助手,在当时的家畜饲养中十分重要。

这样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马、牛、羊、鸡、犬、豕都被人类所驯养,可谓“六畜”俱备。

进入奴隶制时代后,伴随农业的巨大进步,养畜业也发达起来。最明显的特点是养畜方式多样化。畜牧业产生之初,游牧和定牧占有重要位置,后来圈养得到加强,放牧与圈养结合起来。随着圈养的发展,与防寒、保健、肥育等相关联的畜圈建造、畜舍管理等技术随之发展。圈养成为主要饲养方式,家畜家禽养殖逐渐成为从属于农业的经济部门。

商代牲畜数量也有很大增加,贵族们用牛、羊、猪、狗、马等殉葬。甲骨卜辞中有贵族用三百多匹马殉葬或用三百头牛和一百只羊殉葬的记载。若没有发达的畜牧业,以这么多牲畜殉葬是不可能的。大量出土的骨刀、骨锥、骨镞也反映当时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因为这些骨器需要畜骨作原料,只有数量丰富的家畜,才能提供这些原料。商代时,除六畜以外,人们还驯养着鹿。甲骨文中就有鹿字与麋字的区别,殷墟中还出土了四不像和鹿骨。

商代王室设置了管理养畜业的牧官,叫做牧正或牧师,不仅要负责畜禽饲养,还要负责向王室提供所需的牲畜。

西周时期,养畜业继续发展。畜禽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不仅最早驯养的猪、狗等养殖继续扩大,马、牛、羊、鹿的饲养也在增加。大型牲畜马、牛等,很少用于屠宰肉食,主要用于军事和生产方面。《诗经》中就有拉车战马的生动描写。为食用目的而饲养的大多是小型畜禽,如猪、羊、鸡、犬等。祭祀时,也较多用羊做牺牲,而不像商代那样大量宰杀牛马。一般家庭中,大多饲养小的禽畜,作为家庭副业来经营。在继承商代以农为主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中侧重养殖业的特色。

周代家畜家禽饲养业的发展,使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育畜养畜经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畜术。相畜术是通过观察牲畜的外形,如毛色、体型、精神状态等来辨别牲畜的优劣和类别。以相马为例,周代时人们已经根据马的颜色和形状差异,区别出不同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名称,如青黑色的马叫骐,苍白杂色的叫骓,纯黑色的叫骊等等。

西周时兽医学也萌芽了。人们掌握了阉割术,通过手术,使动物变得性情温顺,便于饲养,而且达到育肥的目的。兽医知识的不断积累,为中医兽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瓜名】

黄瓜果蔬兼用,颇受欢迎。据史料记载,汉时(公元前2世纪)由张骞从西域带回瓜种,所以原名“胡瓜”。后来,在西晋后期,有个叫石勒的羯族人(时称胡人),翦灭群雄,占据中国北方,建立后赵,自称皇帝,为了避讳,将胡瓜改名为黄瓜。另有一说,认为避讳改名之事发生在隋大业四年。其实,黄瓜成熟后呈黄色,确是“名副其色”的。

西瓜味美解渴,消暑益身。一般认为西瓜原产非洲,经中亚细亚等地传入中国。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五代合阳县令胡峤征回纥而带回瓜种。由于此瓜是从我国西部边陲传入内地,故名“西瓜”。

冬瓜是瓜中巨头,消暑佳肴。冬瓜并不采于冬天。冬瓜名称的来源可能有二:其一,冬瓜皮厚耐贮,冬日常食;其二,冬瓜皮表面白如粉敷,有寒冬霜雪之象。

丝瓜嫩时入馔,细嫩鲜滑;老后入药,通引经络。丝瓜成熟后,仅剩坚韧的维管束网,江浙沪一带称之为“丝瓜筋”。由于此瓜筋丝罗织,故名“丝瓜”。

金瓜又名金丝瓜、面条瓜。作蔬菜。这种瓜成熟后呈金黄色。将它蒸熟后用筷子刮扒,可出现粗细一致的金银丝,又像面条,故名。

苦瓜清脆味苦,别有风味。由于此瓜果肉中含有奎宁等苦味物质,苦字当头,因味定名。

喷瓜瓜熟后种子能从果实中喷出五六米远,所以称喷瓜。

南瓜因原产亚洲南部而得名。明李时珍说南瓜产南方,转入闽浙,又移植于北方,也叫中国南瓜,俗称番瓜、倭瓜、饭瓜。

同类推荐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六韬

    六韬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是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兵书。《《六韬》是一部卓有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在战国和秦汉时即已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
热门推荐
  • 那年的爱情输给了谁

    那年的爱情输给了谁

    走出大学校门的韩奕,怀着对爱情的执着,寻找她的初恋情人苏小然。而小然却在韩奕到来之后,郁郁冷淡。韩奕一度陷入了情感的迷茫漩涡中。然而曾经的刻骨铭心与不甘,使他想要走进小然的内心。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小然却从他的视线里消失了。孤独的韩奕遇到了貌似小然的女子小允,直觉告诉韩奕,这个女子,可能与小然有关。而当小然真正出现的时候,一切已无法挽回,握着她的手,韩奕心如刀绞……这是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有爱情,友情,还有梦想。执着的韩奕,孤独的小然,刚烈的小九,腼腆的余可,纯真的小指……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历经快乐,疼痛,迷茫,忧伤,蜕变。然而,当青春落幕,曲终人散,才发现曾经的所有也不过是一片沧海。
  • 慕茗而来

    慕茗而来

    花开,一个是天之骄子,留恋花间,游戏人生,竟能因她“取次花丛懒回顾一个如人中龙凤,嶙峋傲骨,目空一切,却宁为她“零落成泥碾作尘”,牧茗身处幻世,又该何去何从?即使身隔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只因慕茗而来。
  • 天文:从望星空到登天

    天文:从望星空到登天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学科学魅力大探索天文:从望星空到登天》详细介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思想成就,以及测量日影仪器表、候风地动仪等天文学科知识。
  • 密林中

    密林中

    21世纪初的上海,二十岁的阳阳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学论坛、里弄咖啡馆与边缘音乐会里寻找着同类。十年过去,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被无益的幻觉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闷,也有少部分人获得了命运的垂青,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于阳阳而言更像是漫游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见另一位伙伴。她曾深刻地爱过一个浑然天成的天才,也在最迷惘失落时陷入与一个已成名中年作家的关系。然而她并不想成为谁的女友,她想成为的是艺术家本人——单独地,直接地,以正面强攻的姿态,面对整个外部世界……在这部小说中,周嘉宁以冷峻穿透的笔触,勾画出一幅21世纪初文学青年的精神流浪简史,独具一种忧郁气质。
  • 天涯月明

    天涯月明

    风云叱咤、饮马江湖,一个铁血和爱情的武侠世界。中原武林合当倾覆,青冥教与正教众人的恩怨情仇。
  • 梦蝶之祈求原谅

    梦蝶之祈求原谅

    成绩第一且佩戴王者徽章的人将会获得全校的无脑爱戴;因为这个buff,每三年学校都会安排一个人来到学校,为她注射一种液体,让她的脑细胞超越人类水平,拿到全校第一,以免出现危害全校的事件。而今年,学校安排的是冷依然。冷依然是一个孤寂的女孩,她有一个很珍视的朋友--莫小小。在高三那一年,莫小小喜欢上了一个转校生,但是他并不单纯,他发现了学校的Buff,并且利用莫小小和冷依然的关系,得到了这个特权,那接下来,他会怎么办呢?
  • 盗梦世界:地下泣声,最后的怪物楼(新惊魂六计)

    盗梦世界:地下泣声,最后的怪物楼(新惊魂六计)

    身临其境的感觉、凄婉的情感、恐怖的气氛、悬念重重的故事,藏匿在我们身边,藏匿在高校的阴暗角落、医学院的停尸房、看似干干净净的白领办公大楼,还有深夜的剧院、荒野、公寓。有人说,抗拒恐怖的唯一方法,就是阅读恐怖故事。
  • 恋爱大设计(人间职场浮世绘)

    恋爱大设计(人间职场浮世绘)

    一本以现实职场案例为蓝本,描写创意人工作、生活与爱情的小说,集商战、言情、人性描写为一体,以令人拍案叫绝的广告创意诠释了一份无比真挚纯粹的爱情……HEF公司创意部小职员焚书在失恋之后,心情失落,此时,公司新来了大美女总监作为焚书的上司,这个美女超强的工作能力以及时尚的生活态度让焚书大感兴趣,他的创意细胞与荷尔蒙一起热烈生长。而此时,竞争对手BBT公司的强势进入导致了顶尖创意公司之间的商战,而HEF公司的内部同事之间也面临了下岗裁员危机下的竞争,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 幽幽香草 昭昭美人:《楚辞》赏析

    幽幽香草 昭昭美人:《楚辞》赏析

    《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带有浓烈楚地风情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情的一种文体,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屈原对楚国浓浓的爱国之情。本书通过浅显的语言,将《楚辞》这一楚地特有的诗歌形式展现给读者,带读者去感悟屈原灵魂深处那一抹浓重的爱国情怀。
  • 台湾郑氏纪事

    台湾郑氏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