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200000010

第10章 农业科技(2)

【肥料】

《荀子·国富》说到:“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肥料的重要性和草肥、粪肥的使用。此外,古人在那时也已知道落叶腐烂可以肥田,并且开始利用泥粪。泥粪是一种含有较多腐殖质的土壤,包括淤泥、塘泥、河泥、湖泥,以及其他肥泥。稍晚至战国末期,人们认识到在高温多雨的夏季除草,可以利用像热汤一样的水,把杂草浸死,沤烂肥田。西汉时的《汜胜之书》记载有:用腐熟的人粪肥田,用蚕粪拌种,用兽骨汁作肥,以及种植稗和小豆喂猪,以猪粪肥田。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利用的肥料已有畜粪、厩肥、蚕粪、缫蛹汁、兽骨、草木灰、旧墙土、食盐等许多种。这时土地利用面积大量增加,畜牧业又不发达,所以人们不但利用野生绿肥,而且有意识地栽培绿肥。这时的绿肥有苕子、绿豆、小豆、胡芝麻等。

隋唐宋元的700年间,已用麻饼、豆饼作肥料,并开始施用石灰、石膏、硫黄等无机肥料。这时新用的肥料还有鼠粪、蝙蝠粪、鸡粪、驴粪、槽水、鸡鹅毛、鱼骨头汁、洗鱼水、米泔水等。据统计,这时的肥料共有60多种。

明清两代,肥料种类更多,至少已有上百种。这时已较多地施用骨粉和骨灰,光是骨灰,就有鸡骨灰、兽骨灰、鱼骨灰等动物骨灰。施用的饼肥也扩大到了菜子饼、乌桕饼和棉子饼,豆渣、糖渣和酒糟之类也已用作肥料。绿肥种类更加广泛,有大麦、蚕豆、绿豆、大豆、胡麻、三叶草、油菜苗、萝卜苗等10多种。作为无机肥料利用的已有砒霜、黑矾、硫黄、盐卤水等。杂肥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了3倍多,包括家畜、家禽毛、草木落叶、动物杂秽及各种脏水、死猫、死狗等。

我国解放以后,肥料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不但有含单一营养元素的氮、磷、钾肥,还有作物吸收量较少的微量元素肥料、含有多种肥分的复合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农药肥料等等。农家肥料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多。

【战国铁农具】

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最初是用石斧或砍伐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等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便于足踏,用来翻地,称为耒。后又对单齿木耒加以改进,变单齿为双齿。后又将耒齿改成板状刃,成为耜。冠最初是木质的,与柄是一体的,后来发展为石、骨或蚌质制成,其形状有长方形、桃形或舌形等,柄仍为木制,类似今天的锨。后来的锸、锨就是由此演变出来的。原始的收获工具石刀、蚌镰,起初是两侧打缺口,用绳子缠到手指间使用,后来发展成带孔的,进一步改装成柄。当时加工谷物的工具是石磨盘、石磨棒。

商、周时期仍以石、木、骨、蚌器为主要农具,青铜农具较少,但铜(左钅右矍)是当时重要农具之一,青铜农具的出现对促进农业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在耕作方法上,牛耕的发明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可能在商代就发明了牛耕。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到春秋时,铁农具逐步普遍起来,用牛耕田已经很普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牛耕大力推广。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从战国到西汉一直广为使用。这时出现的齿耙和板锄,已为后代所沿用。而春秋晚期到西汉初,则是云南地区青铜文化鼎盛时期,青铜制农具大量出现。

汉代,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更加普遍而有所改进。据汉代刘熙《释名·释器》记载,汉代农具至少已有镰、锥、犁、锄、枷、锸、耙、耨、锹等12种。新型农具不断出现,不仅有了全体铁制的犁铧,而且铧上装置了犁镜(又名犁壁),增强了犁的掀土和翻土能力。欧洲直到1000年之后才有犁镜的记载。汉武帝时推广了二牛三人的耦犁;出现了二牛一人犁和一牛双辕犁。汉代还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又叫耧车),将开沟、下种、覆土的任务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质量和效率。

【耧车】

桔槔、辘轳是春秋战国以来普遍应用的灌溉工具。《后汉书》记载,到东汉时,发明了翻车。三国时,马钧加以改进,成为有效的戽水机械。在收获工具方面,打场用“连枷”,扬场用“扬扇”。西汉时出现的“扬扇”(木扇车),是一种用手摇带有片叶的转轮,将粮食中的杂草、泥土吹净的粮食加工机械,这是很科学的。这种扇车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用于平整土地的耙、耱(又叫耢)和打场的工具连枷、杈把,最早的形象见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的画像砖上。说明我国在不晚于魏晋时,在农业生产上已有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方法。

谷物加工工具方面,汉代已有石磨。东汉时期,又发明了“水碓”和“水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了“连磨”和“水碾”等,利用畜力或水力带动轮轴与齿轮运转,进行各种谷物加工,碾米磨面。

隋唐时期,在农具方面有显著改进,突出的是发明了曲辕犁和水转筒车。曲辕犁的形制,在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构成。唐以前的犁是直辕的,犁架庞大、笨重,调节耕地深浅的设备不够完善。曲辕犁改直辕为曲辕,犁架变小,轻便灵活,能够调节深浅,从而改变了二牛抬杠的牵引方法,用一牛即可挽拉,这样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我国耕犁到唐代基本定型。所以,辕犁的出现,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又一次新的突破,在我国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转筒车是借水力发动的大型提水灌溉工具。还有一种高转筒车,利用水力推动,能提水到十丈多高的地方,灌溉农作物,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秧马】

北宋以前,我国已基本上具备深耕细作的农具。北宋还发明了用于水稻插秧的“秧马”,形状像只小木船,人坐在上面扯秧,可减少劳动强度,加快速度,这种工具现在在我国南方还在广泛地使用。当时在缺乏耕牛的地区,还创造了一种用人力拉的“踏犁”。

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上述主要农具,世代沿用,改进不大。

【地下水利用】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能利用地下水了。《周书》说“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的一口水井,就是明证。在河北邯郸地区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两口水井,其中一口可能是为制陶需要而挖掘。

据先秦文献《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在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中,发现8口水井,有的深达9米以上,形状有长方形和椭圆形。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开凿水井更为普遍。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陶井,井圈与井壁之间用土或碎陶片填实。施工方法与现代修建桥墩时采用的沉井法相似,这是施工技术的一个创造。此种水井除供饮用外,还供手工业用水。西汉以后,水井多为砖砌,井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成梯形,井口较小,加盖,注意了安全卫生。

由于井的深度增加,提水用具也不断有所改进和发展。开始是用绳索或杆等绑上汲水器,从井中提水,后来发明了简单的器械桔槔,进而有了较先进的辘轳和滑车提水工具。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器械。这种器械在春秋时期由我国劳动人民发明。

在这一时期发明的提水工具还有辘轳和滑车,它们是利用轮轴制成的,比桔槔更为先进和省力。为了提高辘轳提水的效率,后来又发明了一个辘轳上装两个或三个汲水器。用辘轳提取井水,至今我国部分农村仍在沿用。用滑车汲水在汉代已很普遍。汉代的许多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滑车汲井水的图像。

至迟在唐代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提水工具“立井式”水车。唐代侯白《启颜录》中载有:“邓玄挺……诣园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是关于立井式水车的最早记载。这种水车利用木轮、齿轮转动来带动一串水斗,连续把井水提上来倒进井口的簸箕里,流出井外。水车可用牲畜牵引,也可用人推拉。这种通过机械连续提取井水的装置,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重要创造。

有的地方还发明了一种“坎儿井”,使井和渠相结合,灌溉农田。因此又称其为“井渠”。“坎儿井”适合于干旱多沙、开渠容易坍塌的地区。

我国古代人民在寻找地下水和凿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要找到较好的井水,“凿井之法有五”:“第一择地”;“第二量深浅”;“第三避震气”;“第四察泉脉”;“第五澄水”。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利用温泉水是利用地下水的一个方面。温泉是指水温超过摄氏20度的泉水。我国温泉很多,《水经注》里就记载有十几处。后来各地方志记载的温泉更是不可胜数。温泉水多半来自地壳深处,含有多种矿物质,可以洗澡、治病和灌田等。温泉还能治病,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温汤”医疗作用作了介绍。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湖南郴县人民用温泉灌田,“十二月种,明年三月可熟”,一年可三熟。

【农田排灌系统】

辽宁省考古工作队1992年在辽西对一处墓葬群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个比较完整的青铜器时期农田排灌系统。

这个远古的农田排灌系统,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勿欢池镇的一片12万平方米的古人类遗址中,目前已挖掘出250平方米。沟渠纵横,并有闸门迹象。经国内以及世界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考察鉴定,这个排灌系统形成于距今3600年前的青铜器时期,是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农田排灌系统。

据国内著名考古专家郭大顺介绍,这个排灌系统与古代稻作有关,反映了北方殷商时期农业的发达。

【“一亩三分地”】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着想!”用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三分地”?原来在我国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宫中划出了一块地,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将它的含义推而广之,称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铁器牛耕】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在长达550余年的时间里,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史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方面,实现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所以这一时期是传统农业的形成时期。

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各国为了增强实力,推行农战政策,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更加广泛。大型水利工程兴修,灌溉面积增加;施肥和土壤改良技术持续发展;植保技术、园艺技术、育种技术都有所提高;耕作制度由轮荒制过渡到轮种制;耕作技术更趋于细致合理,从而为我国封建社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行,是传统农业阶段开始的标志,意味着农业生产力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但这一飞跃是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的结果。我们的祖先对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数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他们已经用红色的铁粉涂抹装饰品。在商代遗址中,人们发现的铁质器具,经考古学家证明,是由陨铁加工而成的。用冶炼铁制作生产工具,始于春秋时期,但这时铁农具数量有限,同时还有木质、石质、青铜等农具并存,铁农具质量也不高,因为春秋前中期的冶铁叫块炼铁,是由铁矿石在1000℃以下用木炭还原得到的,铁块中含有大量杂质。到了春秋末期,发展了生铁冶铸技术,把炉温提高到1100℃至1200℃以上,使铁块质量大为提高。这时,还出现了民间炼铁作坊,因而春秋末期铁制农具的数量也有很大增加。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遍及每户农家,并且已经代替木石农具和青铜农具而取得主导地位。当时战国七雄所控制的各个地区,近年来都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东起山东,西至陕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都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制铁作坊遍布各地,铸造适于各种农业劳动的农具:用于垦耕的犁、钁;用于中耕的锄和铲;用于收获的镰与铚,此外还有斧、凿、夷、铫等。这些农具经过锻化退火,刃口锋利,坚硬耐磨。铁农具广泛使用,为开发山林、垦辟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提供了高效率的工具,对扩大垦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力起了巨大作用。特别是铁犁铧的出现,更具深远的意义。犁由耒耜演变而来,最初的犁铧是石制的,后来出现了铜铧,战功时期出现了铁犁铧。这时的犁尽管没有犁壁,形制原始,但由于铧刃锋利而耐磨,且利用耕牛的畜力来牵引,具有其他耕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耒耜发展为铁犁,耕垦方式也由人力耦耕发展成为铁犁牛耕,并迅速推广普及。使用畜力,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畜力代替人力,使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在农业发展史上,这是一次重大飞跃。当然,由于当时战国纷立,战乱频仍,在不同的地域,铁犁牛耕的推广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耦耕等人力垦耕方式并没有被完全排除,但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使铁器牛耕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成为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同类推荐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韩非子

    韩非子

    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秉持“以霸王之业教君”的宗旨,归纳整合出一套“凭势、用术、行法”的治国理念,中国第一个极权皇帝,欣赏他,自然也疑忌他;第一个全国的权相,畏忌他,害死他,但更贯彻、执行他的计策。汉以后历朝政治莫不阳儒阴法,于是韩非死了,而又还没有死。
  • 先秦学术概论

    先秦学术概论

    本书为吕思勉先生之代表作,亦为我国论先秦学术之名著。全书既详叙各家学术之要旨,细探其发展之源流,亦深究诸派相互之错综关系,力辨其主要著作之真伪。尤为可贵之处在于,本书诸多探索性论述,均为后来之考古发现所确证。本书论证精当可靠,稳健之中又每有新见,是欲了解先秦学术者之必读且易读之书。
热门推荐
  •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选编了中外民间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经典,按照人物故事、节日故事、饮食故事、名胜古迹、动物故事分为五部分。人物故事:领略智者的智慧,学习仁者的豁达。哂笑愚者的蠢笨,品味百态人生。从而达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目的。节日故事:感受缤纷节日,了解民风民俗;学习传统节日知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饮食故事:汇聚经典食物,畅饮醇酒与香茶,享受饕餮盛宴,增加人们对饮食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添生活的乐趣。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领略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欣赏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让我们身心愉悦、心旷神怡,增强我们热爱大自然的信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物故事:了解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培养我们对动物的爱心,增强我们保护动物、珍惜动物的责任心,让我们明白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促进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 阴河鬼畔

    阴河鬼畔

    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林淼是一个平凡的掉渣的大学生,本以为这一生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但是因为一件意外,却在他面前开启了一扇异世界的大门,从此入道与鬼神打交道。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一发不可收拾。他从没想过为了一个所谓的使命,竟失去了自己一生最爱。为了一个承诺,兄弟好友一夜反目。为了一个虚无的希望,毁掉了自己半生的努力。这便是所谓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便要主宰人心。英雄总是注定要孤独的…………“我宁可当初自己没有选择修道这条路………”曾经的上仙沦为现在的魔头,究竟是不幸还是造化?今后他又该何去何从…………
  • Female Suffrage

    Female Suffr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叫术士

    我叫术士

    这是一个游戏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方石再次失业,在玩游戏的时候出了点意外,然后发现自己成了现实中的游戏角色,一个术士,于是方石开始用这个有趣而新奇的身份展开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旅程。从一个个的邂逅和相遇中,在与一个个不同个性人物的交流当中,在一次次的碰壁和欣喜当中,在一次次的失去与获得当中,方石不知不觉的成长着、蜕变着。让我们随着他的都市冒险历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思索一下生活的真相吧。
  • 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从小,被大人教导的我们都深信:“乖巧”就有理,“听从”便无罪。长大以后恍然发现,童年时期关于被表扬的经历,居然都只与满足了大人的期待有关——而不是你本来就很好。一直在压抑真实的自己,灵魂深处的不安感要如何摆脱?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在本书中深层剖析了“乖孩子”在长大以后自我认同度低、迷茫、委曲求全、不敢走出舒适区等种种负面心理背后的深层心理成因,追溯到童年成长过程中抽丝剥茧,分析了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对成年后的你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找回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的处世智慧,鼓励读者摆脱父母和他人的期待,接受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喜欢上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 宿主天天换马甲

    宿主天天换马甲

    活了几万年的老妖精被天道坑了一把,美名其曰恋爱系统的小正太要帮她谈恋爱。将听埋头乖乖吃东西。小正太拍桌义愤填膺,“宿主,男神!男神!冲鸭!”将听面无表情吃东西,“哦。” 清冷总裁微勾唇角,轻揉头,“乖。” 温柔小可爱微弯星眸,轻轻环抱她,温软呢喃,“姐姐可爱。” 电竞大神精致眉眼软化,眼中温柔,“爱你。” …… 将听面无表情仰天,“谈恋爱果然烦心。”
  • 五经算术

    五经算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王独宠:朕的皇后要逆天

    帝王独宠:朕的皇后要逆天

    (包月免费,已完结)写博士论文也穿越,穿越异世惨遭灭门之灾。她看着地上滚动的头颅,她惊恐,她挣扎,挟持监斩官,威逼皇上,要翻案。面对他,她的一个小动作,让情住入他的心,“朕很欣赏你。”“可惜了,臣女不欣赏皇上。”转身离开背对着他拜拜手。她嚣张他放纵,她惹祸他收摊,她要男人,他赐她美男。任她胡作非为,宠她宠上天。
  • 我不当明星

    我不当明星

    他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他从不参加商业演出,他履历很不好看,坐过牢,打过人,骂人更是家常便饭,他说他不懂娱乐圈,所以不当明星,只想安静的当个美男子,偏偏他是二十一世纪最璀璨的巨星。他叫江夏,自认神经质,生活习惯良好,不抽烟不喝酒,唯独……PS:新书《巨星洪泽》已上传,欢迎大家移步观看
  • 初岁

    初岁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