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000000002

第2章

空荡荡的酒吧,也许根本没开门,有一张桌子,左右不过是张小圆桌,但要高一点,站着或是喝点东西的时候可以斜靠的那种——这里没有椅子。如果地板会说话,它们也许能讲上一两个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其实大同小异,总是一样老套的悲剧收场(几杯酒下肚,就以为我能任人摆布),不光是发生在这里,在全世界的酒吧里都一样。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在宇宙真理的王国中。酒保从后面走进来——他穿着白色的侍者短上衣——点了根烟,打开灯,那是两根日光灯管,其中一根还有点毛病,闪个不停。他盯着那根闪烁的灯管。看得出来,他在想“这灯得修修了”,这跟“今天我得修修它”可不一样,不过已经无限接近于“它永远都不会修好”。每天的生活就是充斥着这一类重复的小惊奇,小希望(也许它突然就自己好了),还有小小的放弃(它没变好,永远也不会)。一个高个男人——有客人了!——走进酒吧,把背包搁在桌下,就是那张喝酒的时候可以斜靠的小圆桌。他很高大,但并不年轻了,有点谢顶。很明显,他不是恐怖分子,所以他的背包里也不会藏着炸弹,但这个普通的举动——在酒吧里把背包放在桌下——现在却很难不被注意到,尤其是看过《阿尔及尔之战》(Battle of Algiers)[1]之后不久第一次看《潜行者》(Stalker)[2](1981年2月8日,星期日)。他向酒保点了什么。酒保的制服是白色的,实际上突出了它的邋遢。也许它也被当成毛巾用,也许是桌布,或者手帕什么的。整个地方看起来都应该很脏,但是太昏暗了,也看不清到底如何,黄色俄文字母的字幕——科幻斯拉夫字体——都无法确切说明情况。

这一类酒保如果之前接触过银行工作,那可真是可怕的错误,酒保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跟他无关的事越多越好,哪怕事情迟滞拖沓以致失败。他所关心的只是,他待在这里,穿着邋遢的侍者制服,例行公事,如果没人来,没人想点东西,没什么事要干(坏掉的灯管可以等等再说,其他大多数事情也一样)都对他没什么区别。他还是抽着烟,好不容易端着咖啡壶走过来(他是那种能对任何一件小小的活计倾注仇恨的酒保,好像他是拿着最低工资报酬的赫拉克勒斯[3]),给陌生人倒了杯咖啡,又走了,留下那人和他的咖啡,留下他喝着,等着。毫无疑问:这个陌生来客绝对是在等什么人,或是什么事。

字幕:某种陨石或是外星人在某地造就了一个神秘的事物——“区”。军队被派进去探察,但消失无踪。这里被电网环绕,警察警戒……

这段字幕是在工作室——摩斯电影[4]——的要求下加上的,他们想强调“区”的神奇属性(接下来的故事将会发生在那里)。他们也希望这样能保证让故事发生的这个“资产阶级”国家能与苏联区分开。因此在“区”发生的一切神秘事件——根据字幕显示——都是“在我们小小的国家”,这样可以让观众混淆,因为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俄罗斯也(仍然)很大。“俄罗斯……”我能听到劳伦斯·奥利弗[5](Lau-rence Olivier)在纪录片《二战全史》(The World at War)巴巴罗萨[6]一集中说,“无边无际的祖国俄罗斯。”面对1941年德国的进攻,俄罗斯依靠传统的战略,这个曾经让拿破仑落马的战略同样对希特勒奏效:“以空间换时间”。塔可夫斯基对此耿耿于怀。

水滴的声音。我们的视线穿过门,看向室内。在电影剧本里,“Int”这个缩写代表内景,而“Ext”代表外景。这是一个“大内景”,或者“内景的内景”。摄影机慢慢向室内深处移动。好像塔可夫斯基接上安东尼奥尼[7]在《过客》(The Passenger)结尾处那个著名的由内及外淡出的镜头作为开头并进一步发展成:由内及内。一样的缓慢,但却没有色彩。正如名字所示,安东尼奥尼早期的《红色沙漠》(Red Desert)[8](1964年)如果没有了色彩,将难以想象。那些色彩——比如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9]的绿色外套——令电影出彩,但对于时年三十四岁的塔可夫斯基而言,他在1966年完成第二部影片《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i Rublev)[10]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继《呐喊》(The Cry)之后最烂的作品”。因为那些色彩,因为安东尼奥尼过度迷恋于“维蒂在薄雾中的红发”,因为“色彩扼杀了对真实的感受”。哦,这番话很值得咀嚼玩味。没有了色彩,你还有什么?有《奇遇》

(L' Avventura)[11],我猜(还有莫妮卡·维蒂),而你无比厌倦,只渴望能有点颜色,好消磨时间,或者让你不去考虑时间的缓滞。既然我们在谈论真实以及对真实的感受,我深感荣幸地承认,《奇遇》是我最接近纯粹观影痛苦的一部影片。我是在某年夏天,在巴黎第五区的一家小影院里看的,那里的银幕比一台大电视大不了多少。(那是一部黑白电影,对白是意大利语,法语字幕,在巴黎,八月,我二十大几的年纪:一个关于寂寞的个案。)我能坚持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告诉自己,我多一秒也受不了了。分钟成了当时最小的计时单位。每一秒都持续了一分钟,每一分钟都持续了一小时,每一小时像过了一年。当我终于没入巴黎的曙光时,我的三十岁开始了*。

*在塔可夫斯基记录他在意大利生活的纪录片《雕刻时光》(Tempo di Viaggio)中,有一个很棒的片段,他与编剧托尼诺·格拉(Tonino Guerra)[12]研究《乡愁》(Nostal-ghia)[13]的素材。两个人坐在那儿,聊着。电话响了,格拉接起来:“哦,米开朗琪罗……”是安东尼奥尼打电话过来聊天!那是20世纪,就像当年龚古尔兄弟的《日记》(Journals)写的那样,“门铃响了。是福楼拜”。

把《潜行者》的黑白形容为黑白就像在描述彩虹时给它染色。从技术上说,这种浓缩的深棕色是因为拍摄时用了彩色胶片而冲洗成黑白片。这也是一种黑白的效果,光谱被压缩了,成为能量的来源,就像石油一样,甚至颜色也跟石油一样黑暗,但有一种金色的光泽。除了水滴声,还有一种吱吱嘎嘎的声音和别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噪声,难以言述。现在我们在房间里,看着一张床。

一张桌子,是一张边桌,很明显比酒吧里的那张要矮得多。火车经过或是什么的震动让桌上的东西咔嗒作响。这震动足以让一杯水滑过半张桌面。记住这一点。在《潜行者》中,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同时,里面又充斥着偶然。桌子旁边,一个女人正在床上睡觉。她身边是一个戴头巾的小女孩,女孩旁边是一个男人,可能是她的父亲。火车的震动声越来越大。整个画面都在摇晃。有人居然能在这样剧烈的震动中保持熟睡,尤其是那火车还大声广播着《马赛曲》。镜头慢慢摇向床上的人们,接着又慢慢摇回来。安东尼奥尼喜欢使用长镜头,而塔可夫斯基则将此进一步发展。“如果是普通的长镜头,人们会觉得无趣,但如果长度继续增加,就会引起你的兴趣,如果再长,就达到了新的层次,会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塔可夫斯基的审美。起初,我们对时间的期待和塔可夫斯基的时间会有落差,而这种落差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距离塔可夫斯基的时间越来越远,没有什么能持续——没有人能集中精神关注什么事——超过两秒钟。很快,人们就没法欣赏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14]的《尤利西斯的凝视》(Ulysses' Gaze)那样的电影,或者阅读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因为他们都没有耐心从一个冗长的画面或句子过渡到另一个冗长。我或许能读得下亨利·詹姆斯晚期作品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由于我没有读过晚期的亨利·詹姆斯,所以我也不好说这对我的感知力有什么坏处。但我知道,如果我没有在二十来岁的年纪看过《潜行者》,我对世界的感知将会从根本上减弱。至于《尤利西斯的凝视》,尽管主演选择了难以置信的哈维·凯特尔(Harvey Keitel)[15],它仍然是欧洲艺术电影棺材上的另一枚钉子[16](愤世嫉俗者会说,棺材几乎完全是由钉子构成的),向非艺术的一切打开了闸门,因为任何东西在那样的电影里看起来都更好,何况,无论什么东西,都能浓缩成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7]拍摄的照片——驳船载着一尊列宁像驶过多瑙河,就像法老漂在尼罗河上。

火车的震动声渐弱,空余滴水声,我们也再次回到几分钟前的位置,看着那张床。男人醒了,爬起来。奇怪的是,他睡觉时没有穿裤子,但却穿了毛衣。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为美国男人睡觉时总是穿着内衣。没想到这只是电影行业的约定俗成,这样男人们在银幕上一早起床时不至于裸体。睡觉时不穿裤子却穿毛衣让人无法联想到任何习俗。这很奇怪,而且也很不卫生。另一件奇怪的事是,尽管他努力不吵醒妻子,却仍然先穿上裤子和厚靴子,然后脚步沉重地走进厨房,我猜他是觉得,如果她能在火车经过时伴着《马赛曲》依然熟睡——更不用说周围的各种杂音——这点脚步声又有什么要紧。也有可能她只是在装睡。我们看到她的后脑勺。这个男人——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他是谁,为了简单一点,我在这里要小小地剧透一下,他不是别人,正是本片得名的潜行者——从门口看向卧室,就像几分钟前镜头的角度一样,那时他还睡在床上,而现在的区别只是他不在床上了。无论从任何标准来看,对一部电影而言,这都是一个节奏缓慢的开篇。苏联电影业最高政府机构——电影艺术委员会[18]的官员们,为此也抱怨过,希望电影能“多一点活力,尤其是在开头”。塔可夫斯基回敬:开头当然要慢一点,无聊一点,这样走错放映厅的人才有时间在剧情展开之前离开。被这番回应的蛮横惊吓到的一位官员解释说,他只是从观众的角度看问题……塔可夫斯基才不会在乎观众。他只在意两个人的看法,布列松和伯格曼。捣捣你的烟斗,抽两口!*

*塔可夫斯基不断重申他对这两位大师的敬佩与热爱,尤其是布列松,1983年,他曾与其在戛纳分享过电影创作特别奖[两人的作品分别是《乡愁》和《金钱》(L' Argent)],颁奖者是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布列松拒绝发表任何获奖感言,塔可夫斯基耸耸肩,说了一句“非常感谢”;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好感。也许他们俩对于要分享这一荣誉都有点不悦。

男人向右侧走开了,但摄像机仍留在原地,注视着他曾经看过去的方向——他的妻子正迷迷糊糊地起床。

他走进厨房。打开水龙头,烧上水,刷牙。一盏灯泡亮了。很好:你知道,这地方又亮了一点。塔可夫斯基一向反对对他的电影中的画面进行象征意义的解读,但对于这个灯泡的含意的猜想:这个男人刚刚有了个好点子?如果是这样,那恐怕不是什么特别好的点子:灯泡突然闪了一下,然后灭了,就像是把自己吹熄了一样。也许我们对于这是哪个国家还不甚明朗,但不管这是哪儿,看来要得到可靠的照明都是个问题。

在这个当口,还有别的特殊问题,就是这个妻子。她要么一直醒着,要么是被火车、《马赛曲》,以及她丈夫的脚步声吵醒的。她先把灯光调到刺眼,整个房间都被照亮了,一秒钟后,又回到再次接近黑暗的状态。显然,他们家需要换根电线。

你知道“最后的话”[20]吗?我们天然地对人们最后的话感到好奇,但是收集齐第一句话——在电影里说的,不是声响,而是实实在在的话语——把这些话输入电脑,用某些处理方法或分析方法来划分结果,一定很有趣。在这部电影里,第一句话是妻子说的,“你为什么要拿我的表?”是的,电影几乎刚一开头,她刚刚醒来,从丈夫的角度来看,她就已经开始唠叨了。念叨他,说他是贼。难怪他想出去。当然,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宏大的主题:时间。塔可夫斯基正在对观众说:忘掉以往有关时间的观念吧。不要再看你的表,如果你把自己交到塔可夫斯基的时间中,那么,《谍影重重》(The Bourne Ultimatum)的混乱比《奇遇》更乏味。“我认为,人们通常去电影院的目的是时间,”塔可夫斯基曾说过,“为了浪费的时光,丢失的时光,或者将获得的时光。”这种观点如果加上几个词,那么最迟钝的影迷也会完全同意。加上的词就是“好”,“人们去电影院的目的是为了度过好时光,而不是仅仅坐在那儿等什么事发生”。[一些人不在此范围内。他们根本不去电影院。理查德·普莱斯(Richard Price)的小说《钟人》(Clockers)里有一个人物,“钟人”,对他来说,一部电影,任何电影,都不过是“在那儿坐上九十分钟”——这可以看作是塔可夫斯基言论的负面背书。]

同类推荐
  •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本书精选了畅销书作家陈昂200余首新诗,共分为“那年初见 如花美眷”“文艺腮红 不语不言”“往事如烟 浅笑而安”“余生很长 何必慌忙”等十一个专辑。这些诗歌既有清新唯美的“抒情哲理诗”,也有朦胧精湛的“截句诗”。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陈昂的写作笔法清新、精炼,简短的语言呈现多维的立体感。陈昂的创作是“青春期写作(春草派风格)”,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大方简单而内涵唯美的外衣,静静品味会发现诗的本质与内涵,领悟到诗歌底蕴里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歌里潜伏的“正能量”正是我们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刚需”,特别适合生活中迷茫的年轻人阅读。
  • 散文(2016年02期)

    散文(2016年02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本书收历史题材小说短篇六篇、中篇一部、长篇一部。讲述了吴汉槎、狄仁杰、秦桧、杜衍、欧阳修、米芾、龚自珍、军营歌伎严蕊、唐仲友、何腾蛟等的故事。作者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角,认为过度使用小说创作的虚构权,会削弱阅读的信任感。因此本书稿中的大小故事情节,均有出处,其史料来源包括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等等。作者认为野史笔记中的记载,往往更接近真实,合乎情理。书稿诸多故事中只有一个虚构人物,即何腾蛟的随身护卫何七。本书保持着一种慢速、朴拙的手工感,写人、叙事、状物,针脚绵密细致,回味悠长。文学家擅长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等,也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变得亲切感人,活生生立在纸上。
  • 带露的草芥

    带露的草芥

    每当诗意来临,我总被一种巨大的幸福和感动包围,我觉得这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我的最荣耀的恩典和眷顾;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这是生我养我的这块淳朴土地给予我的最大程度的偏爱和关照;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生命里最自由最浪漫的一件事。
  • 历代山水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山水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山水诗,作为诗歌领域中诸多品类的一种,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篇目繁富,内容广泛,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本书从中收集的诗歌多为精品。每篇作品都有【注释】和【鉴赏】,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曾参阅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多所受益,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水平所限,资料不足,疏漏缺失之处,在所难免,热切期望专家与读者不吝指教。
热门推荐
  • 妖蛾子

    妖蛾子

    王小柔在这本书中写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公鸡、母猪、猫猫狗狗,所以她自序的题目叫作《灵长类的伙伴》。她说:“这本书里写到的小家伙,只是我生活里接触到的很少一部分,它们平常而普通,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果说有些人家像动物园,我们家就是寄宿家庭,动物们病了痊愈后就会被接走,或者它们在这只是短期寄宿几日,等小主人旅游归来。我不是宠物医院的大夫,但是我相信爱和尊重对动物们更重要。我愿意做一个守护者,和动物对话,看见生命里最纯净的坦然,不需要宠溺依赖。”
  • 名门婚色,总裁一爱到底

    名门婚色,总裁一爱到底

    林苏的航天梦破碎后,就只想和冷逸辰相爱成婚,然后白头到老,可人生如戏,林苏因怀上其父不详的孽障被父亲逐出家门;冷逸辰也抱着她的闺蜜走了。……她昏倒在雨夜,醒来后,她在陌生男人家养胎。男人拿出一张卡递给她,“我可以资助你,但不能留你。”他给了她来之不易的温暖,但萍水相逢也只能是擦肩而过,因为他是个有秘密的男人。四年后,她除了有一个小大人的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落魄。这次他留下她,对她温柔呵护;但从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们的关系。而她也只是知道他是一个做事心狠手辣,性格阴晴不定,五年前一举打败兄长竟得了继承权,还有别的秘密的男人。当jian情曝光,她就成了所有人都羡慕嫉妒恨的女人。满城流言飞向她的时候,他却要保住他高高在上的君子形象。他说:“对不起,我还是不能留你。”一不做二不休!她拔了他未婚妻的氧气管,还开车撞了她的情敌……最终,她背着所有的骂名落败离去……当器宇轩昂的暖男来到她的身边时,那男人却又说:“我要娶你!”“我生过别人的孩子。”“我知道。”“我不做qing人。”她要的实实在在的婚姻,而不是见不得光的关系。“我会给你一个盛大的婚礼。”他抱着她,态度异常坚定“可我还是不能嫁给你。”“我会唱歌,跑步快,关键拳头有力量。”男子标榜自己。“那有什么用?”“有用。”男人抱住她:“你洗澡时我给你唱情歌,贱男来了我能追能打,与‘歹徒’搏斗,从不吃亏。”就在她觉得这样的婚姻生活也不错时,她竟发现……当惊天的秘密浮出水面,他们是否还能拥紧彼此,幸福前行?——萌宝篇:“麻麻,我是哪来的?”“超市购物送的。”“可是,爸爸说我是他吃干没抹净遗留下来的产物。”——夫妻篇:“你这个骗子!不过了!离婚!”“好,房子车子票子都给你,我也给你。”“为什么每次吵架你都先低头?”“你一米六多,我一米八多,哪回说话不低头?”推荐衣衣完结文:独家婚权,总裁你还真不客气http://wkkk.net/a/1093901/
  • 九嫁弃妇借夫上位

    九嫁弃妇借夫上位

    【1v1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弃妇算什么?!她这一生嫁了九次。男人算什么?!不过就是她上位的垫脚石。没有修炼根基,没有修炼资源,一个废柴无盐女,且看她如何踏着众男的肩膀,一步一步登上巅峰。到了第九嫁……男人不羁、张狂、野性的脸在她的面前放大。低沉暗哑的声音萦绕在她的耳畔:“女人,还打算再嫁吗?”她回:“已经九次了,九九归一,人生圆满。”男人挑眉,紫色的眸子缱绻着拨乱人心的魅惑,霎那天地万物为之失色。“不打算凑个十全十美?”呃……她心中狂吐槽,话说,几乎都是他怂恿她嫁人的好不好?“你不说话是默认了?”男人不依不饶。“我在想——”“想什么?”“如何堵住你的嘴……”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 龙花寺主家小尼

    龙花寺主家小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葬——鬼之篇

    神葬——鬼之篇

    弗仑帝国皇家骑士团中有一位享誉全大陆的,年轻的团长。可他却于数十年前的一次王子遇袭事件中,保下王子的他却与整个皇家骑士卫队一同消失,再未归来。时过境迁,在他失踪的第三十年,一位怪物从世界上最后一座吸血鬼的城堡内走出……他必须活着,他想至少活到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为止。可是,会有任何一个人类希望这个杀人机器活在世间么?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逍遥邪主

    逍遥邪主

    平静江湖骤起风波,满门血案触目惊心,人人自危。为了换回江湖的平静安乐,更是为了惩恶锄奸,花影楼重出江湖!只是没想到,传说中的花影楼掌门竟然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到底他的出现能否改变邪魔当道的世事,还是,这又是一个惊天的阴谋?
  •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