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9400000002

第2章 序(2)

2006年以来,我撰写了以“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为主题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所针对的问题主要是,五四以来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是在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很多中国文学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世界,文学当然可以表现人类共同的经验与情感——那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但我认为如果某种经验与情感要表达得深刻、细腻与微妙,必然是与脚下的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所不满的是这样一种状况,20世纪尤其是最近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经验是那么丰富复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表达,而来自西方文学的某些观念性的东西(如恐惧、暴力、性等),却吸引了不少作家的注意,成了他们写作的主题。在这样的状况下,要不要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便成了我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在贾平凹、王安忆、王祥夫、郭文斌、付秀莹等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尝试借鉴传统中国小说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他们在传统中国文学中发现了巨大的宝库,不再借鉴西方的文学资源,而开始借鉴中国的文学资源,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一次巨大转向。但是在我看来,文学资源的借鉴只是初步的工作,借鉴《红楼梦》与借鉴《百年孤独》并无本质的不同,我们需要的不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或“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表达出当代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著作,而这则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将借鉴转为创造,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以表达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人,也不同于现代西方人的经验与情感。

在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思考过程中,我逐渐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看法,也在与思想界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切磋中明确了个人的想法。一方面,相对于“文化保守主义”,我更注重当代文化的创造性,主张不归于“旧”而成于“新”,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文化资源,但不必以传统文化为旨归,我们应该在现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虽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我们需要警惕“中华帝国心态”与“扩张的民族主义”,需要反思民族主义内部隐藏的阶级压迫结构,我所主张的是与“底层”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关于70后作家的研究,也是我文学批评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同样作为一个70后,我与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70后作家处于文学格局的巨大转折之中,他们与50后、60后作家所处的“文学场”不同,也与80后作家所处的市场化环境不同,处于一种“夹缝”之中。在对70后作家的研究中,除了对张楚、阿乙、石一枫、吴君、乔叶、肖勤等具体作家的评论与访谈,我还从整体上分析了他们的处境与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70后”"80后”等概念的产生,便是一种具有症候性的文学事件,这既是“去政治化”的产物,也是“文学革命终结”的表征。我们可以看到,在1990年代初“70后作家”的概念产生之前,作家很少被以年龄为标志划分类别。在此之前,正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命名所显示的,作家更多地以题材及其所处的文艺思潮被命名,当然在这一命名方式中也会存在年龄因素,但相对于文艺思潮来说,年龄的因素并不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汪曾祺可以和莫言、韩少功等一起被称为“寻根作家”,为什么马原可以和苏童、余华等一起被称为“先锋作家”。所以,"70后作家”这一看似“自然”的命名,其实质在于以年龄的因素取代了文艺思潮的因素,随着这一命名方式的普泛化,一种“稳定”的文学秩序便取代了一种可以在思想艺术层面进行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学场域。

但是另一方面,“70后”的命名也有内在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作家与1950、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相比,无论生活经验还是审美经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的成长经验与背景,他们的美学趣味与偏好,都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之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发现这些生活与美学中的新经验、新因素,做出不同于前人的探索,从而创造出新的美学,是值得去努力的方向。我认为70后作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作品与个人体验关系,如何历史地理解“现实”,以及艺术赋型的能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他们创作所可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对于70后作家的关注,也是对我自身所处语境的关注,因为我们共同面临着文学的巨大转型。在我看来,最为重要是将我们的处境“对象化”与“问题化”,现在我们文学的处境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只有将之纳入历史的脉络中,纳入理论的观照中,才能发现“文学”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发现真正的生长点在哪里。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历史的视野与理论的眼光,仅仅依靠个人的“天才”与“灵感”,难以对当前复杂的文学状况做出整体把握与细致分析。

文学批评并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学批评还需要关注文学所置身的整个环境,文学在社会与文化领域中位置的变化,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文学体制与文学整体格局的变化,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学与社会学、思想史、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观察方式让我们不再从一个孤立的视角看待文学,而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把握“文学”及其内在变化。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文学自身的特殊性,文学具有特殊的内部规律,我们应该将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具综合性的视角来观察文学。在这方面,我也撰写了一些文章,试图勾勒出当代文学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在我看来,我们的文学正在经历的转折,不仅是新时期以来的最大转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转折,甚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最大转折,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去把握“文学”,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去把握当下的文学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文学工作,也是观察与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与世界都在发生最为深刻的变化:一个新的中国形象,一个新的世界图景,正在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中国是陌生的,这个世界也是陌生的,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陌生的。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重新认识自我与文学,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但无疑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上。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转变的精神症候,而且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最为优秀的艺术品中,隐藏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或“集体无意识”,它们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层面,直抵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将我们难以表述的经验与情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对这样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与世界。

我想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大体可以了解我最终通过文学批评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发现并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美学,二是探究人类灵魂的秘密,三是追寻正义的事业。需要说明的是,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可以说,正义的事业是建立在对人类灵魂探究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灵魂,也就不能更坚定地追寻正义的事业,而“美学”则是我们在探究与追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形式。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在孤立地探究人类灵魂的秘密,也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中追寻正义的事业,我们是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是在时代的发展之中去探究与追寻,我们探究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灵秘密,但是优秀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与国别的限制,从狭窄走向开阔,从“自我”走向世界,从具体的时空走向永恒。“美学”如此,正义也是如此。以上当然只是我的一些设想,自己也远未达到,但是作为一个远景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去逐渐接近。

李云雷

2016年5月

同类推荐
  • 诗无邪

    诗无邪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诗经>鉴赏、评析与考证》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理念和观点,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
  •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我们的西藏岁月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我们的西藏岁月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我们的西藏岁月》由涂世英、顾梦舟、李佳俊等编著。《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我们的西藏岁月》为援藏文学工作者集体创作,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广大援藏干部、藏族同胞为改变西藏面貌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感人画面,体现出援藏干部对第二故乡——西藏的热爱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真挚情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怀。
  •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本书稿是李希凡先生八十余年多彩人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一系列的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身不由己,真实地展现了那个荒诞岁月中的人生沉浮,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某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潮流的发展印迹,实为当代红学史甚至党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堪为那段特定历史之存照。
  • 北平

    北平

    郑振铎一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对中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所选作品,其内容几乎覆盖了郑振铎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旅行、交游、考古、收藏,写来都生动自然,回味长久。从中可以看出一颗热情的心灵。
热门推荐
  • 蓬折箴

    蓬折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猫咪初为人

    猫咪初为人

    黄子立闷哼一声,撞到前面的椅子靠背上。“额……你……”“你平时都是这么欺负女孩子的么?”本猫冷笑道。“呵,你果然不记得了。”黄子立捂着胸口说。“记得什么?”本猫问。黄子立顿时笑了,嬉皮笑脸的那种笑。然后他说:“我是你的男朋友呀!”额……哈哈……他是我男朋友,当红明星是本猫的男朋友,哈哈哈,这玩笑可开大了!“你笑什么?”黄子立说。“哈哈,难道不好笑么?”本猫反问,“那你又笑什么?”“你不信?”黄子立问。“信什么?”本猫猛然想起自己对主人的记忆感知有漏洞,万一他说的是真的,那本猫也说了真话,岂不是穿帮了本猫的人儿身的身份嘛。“我信不信,有区别吗?”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下花开莫相忘

    月下花开莫相忘

    道法陌路,世间无神,墨海之妖,神之奴仆。寻神之路,难于上青天。而所谓的神,有人为情所寻,有人为义所寻,有人为利所寻。其中又会发生什么事?
  • 独孤问道

    独孤问道

    ‘‘这一世,我只为我所爱之人而活。’’笙平夜静,风度人生之路。眺望极路寻觅远方归途。立鸿志,穷天意,飞朋天泄。人道是,烬天地,何曾夭折?我曾寻觅归途,踏过了四方。我曾一展抱负,爱过了远方。我曾孤独成影,悟透了人生。我曾贱如蝼蚁,看透了人心。不怕,多年间几经风雨。不急,只不过厚积薄发。等我翱翔碧霄间,且让神佛堕九天。谁怕?风雨兼程淡往矣。谁急?忘却人问恩怨耳。(QQ)书友群:966015862,放心,我一直都在有意见可以在群里说
  • 浮生千语

    浮生千语

    失忆?重生?哪个是自己?自己是谁?走在舜铭大陆的土地上,体味着这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六界之争,一触即发;强者之争,她亦争锋。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强,挖掘隐藏在最为黑暗之处的秘密,阴谋?宿命?她要凤凰涅磐,站在众生之巅,睥睨着当日践踏过她的人,她要成为改变空间的主宰。却……仍不懂,何为情……何为爱?
  •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暖情异世

    暖情异世

    冷凌曦在经历了家人和未婚夫的背叛后,心灰意冷,不小心穿越到异世界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呵护与温暖。
  • 华清宫

    华清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君不可:我的魔妃不好惹

    妃君不可:我的魔妃不好惹

    作为一个看了无数穿越小说的小叨叨,穿越这个事洛七七认命了,但是,为什么不是穿到什么皇宫大院穿成个郡主公主啥的?虽然她这个性也是各种宫斗宅斗的炮灰,但起码衣食无忧,身边还能有个关键人物贴身丫鬟告诉她人物关系ABC,再不济也穿到一个人群密集处,那现在算是怎么个情况?穿到一个鸟不生蛋的原始森林,然后遇到一个满脸血污,动不动就要杀了她的杀人狂魔?慢着!这杀人狂凑过来干什么,别以为长得帅就可以为所欲为啊,再过来她就给他来一脚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