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9400000004

第4章 文学观察(2)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整体的大文学格局中,类型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占据了文学的大部分份额,这些文学样式以消费娱乐的功能取代了文学的思考认识功能,文学不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或艺术事业,而只是一种消遣或消费,而只是以想象远离了现实,以模式化的写作取代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可以说在文学的整体格局上,现在又重新回到了“新文学”构建之前的文学生态;另一方面,仍延续了新文学传统的严肃文学或“纯文学”则趋于凝固保守,逐渐失去了与现代中国人经验与内心的有机联系,而且在新文学传统中形成的“文学共同体”——以文学为中心的作者、刊物、读者的密切联系——也趋于瓦解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新文学的终结”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过程。

从五四到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尽管有可以鲜明区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思想、政治、艺术派别的争论、批判甚至运动,但无论是“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的文学”,或者“工农兵文学”,在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与艺术事业上,却是一致的。而这样的文学理想或文学观念,在今天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新文学”的动力与运作机制

“新文学”在今天所遭遇的危机是全面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的基本观念,另一个是文学的运行机制。在今天,这两方面都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相对于文学基本观念,文学运行机制的变化更不易察觉,我们在这里重点考察一下。

在我们今天看来,“新文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即:(1)文学的运行方式主要以文艺思潮的方式推进;(2)文艺思潮的形成主要以不同思想艺术流派的斗争、争鸣、批判等方式体现出来;(3)在不断的文学思潮的变化中,不同时期的文学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一个个“断裂”。

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主要以文艺思潮的方式推进,“新文学”是在对“旧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此后1930年代左翼文学批判新月派、“第三种人”,也有“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建立在对左翼文学及其他流派的批评与超越之上,“十七年文学”充满了社会主义文学内部的批判与运动,“‘文革’文学”则以更加激进的批判方式推进,1980年代文学也充满了不同思想艺术流派的斗争。但是自199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发现,“文艺思潮”在文学界的影响渐渐趋于式微,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以文艺思潮的方式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我们很少看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思潮”,也很少看到不同思想艺术流派之间的斗争、争鸣与批判,而不同时期的文学——1980年代文学、19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之间也较少“断裂”,更多的则是思想与美学上的“传承”与“延续”。

那么,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主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运行呢?如果我们将讨论的范围限制在以文学期刊为核心的“纯文学”内部,便可以发现,即使在这一严肃文学领域之中,文艺思潮之间的争论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貌似更加自然的方式——以代际划分的“60后”“70后”"80后”,这样的年龄划分已经成为文学界最为重要的区分方式。虽然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以年龄相区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年龄的因素从未被强调成现在这样的程度。在198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等不同的文学思潮与流派,而在1990年代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再看到以不同的思想艺术追求命名的文学流派。这一状况的益处在于,整体文艺环境进一步宽松,具有独特追求的作家“个人”更加得到彰显,而其不足之处则在于:文艺界由于缺乏思想的交流、交融与交锋,整体上趋于保守与僵化;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文学秩序与美学观念,只有符合某些特定美学观念的创作才能为文学界所接纳,很难出现有创造性的“新人”;新进作家逐渐失去了一种开阔的历史与思想视野,也失去了发现新经验、创造新美学的动力,很难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艺术观。

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对不同文艺思想派别之间的论争,以及不同时期文学之间的“断裂”较多注意,但却较少分析产生这些论争与断裂的前提,而在新世纪以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更清醒地意识到那些论争与断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这主要包括:(1)文学与社会现实、思想界论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2)争论的双方都是严肃认真的,有的将文学作为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有的甚至将捍卫某个文学观点与个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3)文学的“断裂”与历史的“断裂”紧密相连,并构成了历史“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文学史上某些论争为什么会出现偏激的言论与严酷的事件,也可以理解文学问题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时代最为核心的思想问题乃至政治问题。或者说,正是对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问题的关切,才促成了“新文学”的诞生,以及以思想论争的方式发展与推进的运行机制。当我们在今天重新思考“新文学”传统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些前提,而不是以“后见之明”对文学史做出简单的臧否,如同现在不少研究者所做的那样,这在“十七年文学”研究领域尤为突出。

王晓明在《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但注意到五四那一代作家的创作,更注意到五四时期的报纸杂志和文学社团,注意到它们所共同构成的那个社会的文学机制,注意到这个机制所造就的一系列无形的文学规范,譬如那种轻视文学自身特点和价值的观念,那种文学应该有主流、有中心的观念,那种文学进程是可以设计和制造的观念,那种集体的文学目标高于个人的文学梦想的观念……如果把这一切都看成五四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大转变的内在原因,是不是就能有一些新的解释呢?”

在这里,王晓明敏锐地意识到了“文学机制”的重要性,但对五四文学传统的“文学机制”有着批判性的意见。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重新思考的:(1)正是这一机制生产出了“五四文学”,我们不能轻易否定;(2)这一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将文学与社会、思想乃至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3)当失去这一机制的时候,文学的发展也就陷入了停滞与保守,停滞是由于思想论争的缺失导致文学丧失了活力,保守是由于文学观念仅停留于停滞之时,而不能再与新时代的新经验发生碰撞与交流,在现实中发展出新的美学。王晓明对“五四文学传统”中负面因素(那种文学进程是可以设计和制造的观念,那种集体的文学目标高于个人的文学梦想的观念等)的批评十分犀利,也是我们反思新文学传统时应该汲取的教训,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谈论“文学自身”“个人的文学梦想”之时,仍是在“新文学”的内部——即“新文学”的基本观念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当我们的时代远离“新文学”,不再将文学作为一项重要的精神或艺术事业时,也就无所谓“文学的梦想”了。

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学”的运作机制中虽然存在种种尚待深入认识的弊端与教训,但以思想论争建立起文学与时代、思想、世界的密切联系,这一基本的运作方式却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珍视的。只有在这一运作方式中,文学才能够获得活力,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新文学终结”之后,会怎样?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新文学”逐渐瓦解的过程,但是新文学尚未真正终结,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新文学终结”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我想大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文学界来说,严肃文学越来越少受到人们关注,而通俗文学、类型文学则大行其道,文学界的生态将会重新返回“新文学”建构之前的状态,文学的功能将更多地转为消遣与娱乐,文学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2)相应地,文学研究机构及生产机构(如作协、出版社、大学中文系等)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位置也会越来越边缘,文学研究不再与社会、思想互动,而只成为一种专业研究领域;(3)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将失去文学这一思想空间与公共空间。

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中文版序言中,柄谷行人说,“我写作此书是在1970年代后期,后来才注意到那个时候日本的‘现代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换句话说,赋予文学以深刻意义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在目前的日本社会状况之下,我大概不会来写这样一本书的。如今,已经没有必要刻意批判这个‘现代文学’了,因为人们几乎不再对文学抱以特别的关切。这种情况并非日本所特有,我想中国也是一样吧:文学似乎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特权地位。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担忧,我觉得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文学的存在根据将受到质疑,同时文学也会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柄谷行人所否定的是僵化的“现代文学”,“这个现代文学已经丧失了其否定性的破坏力量,成了国家钦定教科书中选定的教材,这无疑已是文学的僵尸了。”可以说,在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与日本1970年代相似的状况,他试图将“现代文学”及其认识装置“问题化”,从而使文学“展示其固有的力量”。但在我看来,当我们意识到“新文学”正在瓦解之时,我们更有必要从整体上分析其基本观念、运行机制,以把握未来的变化。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学从来没有像20世纪“新文学”这么重要,在经史子集的知识秩序中,文人的诗文集被排在最后,小说、戏曲更被视为卑下的文体,“新文学”将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并赋予了其“新文化”的使命,在20世纪的启蒙、救亡以及精神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文学与作家被人尊重的原因。如果我们将“新文学”视为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与例外,而现在的文学状况是一种“常态”,那么也必须同时接受“卑下”的命运。

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文学不再被当作一种精神事业,不再与时代、思想、世界相联系的时候,很多优秀的文学从业者与文学读者,也转身离开了文学。而当这一状况更加恶化时,“新文学的终结”就真的到来了。当然“新文学终结”之后,也可能会出现零星的文学天才,但他们的处境无疑会更加艰难。而大多数的文学从业者将会在生产——消费的资本逻辑中疲于奔命,“不仅收入得不到保障,很多年轻网络作家甚至因为熬夜写作、劳累过度而猝死”,这样的新闻已不止一次出现在报端。在这里,文学与作家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之中,文学成了消费品,作家则成了文字劳工。

当然,“新文学”还有另外一种终结的方式,也是一种理想的方式,那就是在维持“新文学”基本前提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型的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在变化了的中国与世界之中,发展出一种新世纪的“新文学”:一种新的世界与中国的想象,一种新的美学,一种新的文学运行机制。虽然在现实中,对这种可能性我们没有理由乐观,但无疑这是“新文学”最好的道路,或结局。

六、小结

本文从新世纪以来文学遭遇的危机出发,研究了“新文学的终结”对当前文学创作与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可以明确以下看法:

(1)当前文学所遭遇的危机,并非某个具体问题的危机,也并非短时期的危机,而是一种总体性危机,这一危机可以命名为“新文学的终结”。

(2)在这一视野下,我们可以将1919-1989年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新文学”),将20世纪中国文学视为“新文学”建构、发展以及瓦解的过程。

(3)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新文学”的基本观念及其前提:“新文学”将文学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新文学”与现代中国人的经验及内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文学”不仅在新文化中占据中心位置,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我们也分析了“新文学”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以思想论争与文学革命建立起文学与时代、思想、世界的密切联系,并以其先锋性开拓新的精神空间。

(5)最后我们探讨了“新文学终结”所可能带来的两种可能:新文学终结之后,文学的生态彻底返回到五四之前;发展出一种新世纪的“新文学”。

同类推荐
  • 去日苦多

    去日苦多

    一本译余随笔,手持杯中物,看闲云飘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得;如世外高人般的的仙风道骨全部跃然纸上。唯有大师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享受。
  • 尘土

    尘土

    李静、宋石男、东东枪等盛赞推荐!张立宪在《读库》1604中首篇推荐的作者,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许久未见的文字高手,来者不善,如“单刀入阵,寸铁杀人”,轻盈迅捷、利落优雅,又新鲜如洗、细致如丝。隐于市井的冷眼热肠,为盛世灯火里黑掉了的一小块、萎于尘土的一切招魂。一颗老灵魂,执着于记录凡常人事的风神与根系,笔下是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们没有写到的东北故乡和故乡的人。这是贾行家(博客名“阿莱夫”)的第一本散文集,三十余篇,化作“人”“世”“游”。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为背景,描画其祖辈、父母、亲友、邻居等各种人的运命,和这人世的污浊、美好、哀伤,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为那些被剥夺被轻贱被凌辱被无视的人们、生活、城市招魂。无论尊卑贵贱,我们皆走在一段尘土中的路程,直到归于尘土。
  • 打工记者

    打工记者

    几年前,老徐是省城记者行当耳熟能详,十分叫得响的“老记”;为何称其老呢?一是因为其年龄大,四十多岁的老徐平时背个大挎包,里面装满所有采访所需的行头:采访本、微型录音机、一款小巧实用的奥林巴斯全自动相机等等;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只要遇到有价值的新闻,老徐一头扎进去,有时骑一辆扔在路边都没人捡的破自行车,有时搭班车;去乡村采访时,甚至连拖拉机、摩的都是经常搭乘的,其采访新闻的劲头丝毫不亚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这在本是吃“青春饭”的记者行当的年轻人中十分罕见;
  • 俞平伯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俞平伯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著有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内蕴深厚,非常值得一读。
  • 傅山故里文丛·诗歌卷(上)

    傅山故里文丛·诗歌卷(上)

    《傅山故里文丛》是由太原市尖草坪区文联和尖草坪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共同主编的一部大型丛书。共分诗歌、散文、小说三卷,约100万字,有诗歌200首,散文180篇,小说80篇,入选作者80人。作品反映了尖草坪区近三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风貌。本书为诗歌卷。
热门推荐
  • 重生八零小悍妻

    重生八零小悍妻

    【求月票~求推荐~求收藏~】前世她是糯米团子~继母虐打,她忍!继姐陷害,她忍!婆婆嫌弃,她忍!五岁女儿意外溺水身亡,闺蜜和丈夫珠胎暗结,闺蜜又害得她流产。在这样的三重打击之下,她却懦弱地选择了解脱,在死亡那一刻,她醒悟了。若有来生,她定要护住她所在意的人!......重生之后,忍什么忍!她要护住母亲!护住父亲!恶邻上门,扫帚招呼! 大伯娘恶语相对,洗脚水招呼!却不小心惹上了令人闻风丧胆地江军官。肖青:听说你曾经是大院里的孩子王?没人打架能打过你?江军官:他们现在也打不过我~肖青:......
  • 重生敖烈

    重生敖烈

    我只负者编故事,不负者求证真实,故事的真假就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 总裁蜜宠契约妻

    总裁蜜宠契约妻

    传闻说华城霸主雷霆喜好男色,公司因此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三天后雷霆却在这样重要的时候极尽风光的迎娶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雷霆用十里红妆迎娶了这个女人,可是第二天的头版日报的照片竟然是他与其他女人的不雅床照。苑锦在收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关心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新婚的那天夜里,就被罩上了一片青青草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路遥之后的农村,经过了百年的喧哗,最终沉寂下来。这种变化很让人伤感,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思索的空间。这时候,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批人在思念楼层下覆盖的麦田和田野上刮过的爽风。韩慧就是其中之一。迅速逝去的东西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沉睡已久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非常熟悉,比方承担、责任、修平治齐这些非常非常传统的意识,同时又是如此陌生。爆炸式汹涌而来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俗世风景,在内心形成的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唤醒的东西无疑是急迫的,那就是表达的欲望。
  • 错妃诱情

    错妃诱情

    她是御医之女,兰心蕙质,妙手仁心。他是天朝贵胄,惊才绝世,冷酷无情。七年前一场邂逅,她用自己的救命药草,救了他一命。七年后一场错缘,她做了他的王妃。当她失了心动了情,他却找到了最初倾心挚爱的佳人。她饮下他亲手端来的毒茶,为他的意中人试药,汹涌的疼痛涌来,这一刻,折磨她的不仅是那杯毒,还有情殇的狂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绣色无双

    绣色无双

    什么!你让我当三公子的贴身丫鬟?好的,你是管家你说了算。什么!你让我代替初绦姐姐去死?好的,你是管家你说了算。苏丝语,为什么不管我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你从不拒绝?因为,你是管家,你说了算。那好,苏丝语,那你嫁给我吧!什么?!!!!你。。。你是管家。。。。你说了算!本文原名《你是管家,你说了算》,现改名《绣色无双》。
  • 上方钧天演范真经

    上方钧天演范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是瓦尔迪

    我是瓦尔迪

    系统:我的目的不是培养星球上最出色球星,而是培养最逗比的球星瓦尔迪:我可以骂人么?系统:不可以瓦尔迪:%¥#@#¥%@逗逼日常:请在和皇马的比赛中完成两次“思考人生”瓦尔迪:我是超级巨星,我为绿茵逗比代言!VIP全订群:629072568读者QQ群:912454135有兴趣交流的读者可以加一下!新书已发布,《主帅直播攻略》,欢迎大家收藏!
  • 春光灿烂

    春光灿烂

    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是一步登天,家乡最漂亮的姑娘变得唾手可得,他也终于如愿以偿。最初的爱慕纯净热烈,得到后已是伤痕累累。边地青年的赤子之心被摧毁,那青春的挽歌即将唱起,妥协和卑微的人生已然开始。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这一年全国有许多人都考上了。光是下野地镇就有二十多个人考上了。再说了,我考上的又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只是省城的一所师范学院,确实不值得说。
  • 檀香引之木兰

    檀香引之木兰

    一缕奇香,引两世情缘,倘若三生河畔,四处难寻卿笑颜,五度回眸灯火阑珊,愿折六枝木兰花,永困于七层塔,长醉八梅香,不见九天!那年红梅映雪,貌似桃花,只一眼,便定终生是她!刹那芳华,兜兜转转,难解痴乱,你,究竟是缘是孽!信我,无论相距多远,相隔多少年,我都一定能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