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1500000008

第8章 北洋出了一只虎

小站练兵之初,袁世凯是请荫昌为他推荐军事骨干的,荫昌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中推荐了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四个人。梁在一次夜行军中溺水淹死了,袁世凯手下只剩下王、冯、段三个人。现在,王士珍为工兵学堂总办兼工兵统带,冯国璋为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段祺瑞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学堂都是随营设立的,基本上是边练兵边培养亲信。袁世凯的势力越扩越大,骨干人员也越来越多,后来又从武备学堂中招收了段芝贵、吴长纯、徐邦杰、何宗莲、赵国贤、马龙标、王英楷、杨荣泰、曹锟、王占元、陈光远、卢永祥、田中玉、张怀芝、陆建章、孟恩远、雷震春等。这些人,有的是封建文人,有的是科场中失意客,有的是乡村无赖。之外,还有清政府调送的淮军中部分带兵的人,如姜桂题、夏章酉、张勋、倪嗣冲、赵倜等。袁世凯从山东调任直隶总督之后,立即在保定成立了督练公所,成为他在直隶训练新兵的机构、北洋骨干中资格最老的三大员便另有重任: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务,王士珍为直隶全省操防营务处督理。由于袁世凯还兼着北洋大臣,他就索性把这支军队改为“北洋新军”。

袁世凯在山东的时候,曾请德国军官观操。那个德国人见王、段、冯三将指挥有方,便用马鞭子指着他们说:“你们不愧为杰出的将才!”洋大人发了话,他们便自封为“北洋三杰”了。后来军中一步一步地把三杰形象化了,他们以王士珍是“三杰”第一名,为龙首,他在政治舞台上,又是个时隐时现的人物,所以称为龙;段祺瑞性暴如虎,又在山东立了大功,有虎将之称,故称虎;而冯国璋体型有些狗头狗脑,故称他为狗。“北洋三杰”便形成了王龙、段虎、冯狗之称。

段祺瑞在北洋将领中,是极少数在德国镀过金的人,当时德国是世界上陆军最强的国家。因此,段祺瑞处处显示自己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可是,段祺瑞随袁世凯到了保定之后,却碰到一件十分不称心的事——一天,袁世凯把他叫到总督府,关起门来,二人秘密地磋商起大事。袁世凯说:“现在,国中的形势还算平稳,国际上也没有多大事变。和平岁月,正是咱们练兵扩军的时候。有个形势,不知你看到了没有?”

袁世凯常常是这样,把自己想的东西隐而不发,启发属下说出。而属下说不出时,他再引导启发。段祺瑞摸清了他这个人脾气,也养成了一种对策:能捉摸透的,便顺着竿儿爬,说得袁世凯连连点头,心花怒放;捉摸不透的,便说一点似是而非的见解,诱导袁世凯说明白。这一次,就是他没有捉摸透袁世凯“脉络”的时候,所以,他不无尴尬地笑笑,说:“对于国家大形势,祺瑞一直是孤陋寡闻,再加上祺瑞思绪不敏,自然是大人看得深远。祺瑞只能聆听大人高见,不敢在大人面前信口乱说。”

又是脱身之计,又是高帽。袁世凯自然喜在心头,乐在脸上,他轻轻地晃着脑袋,说:“为了打破分省练兵兵额有限的束缚,我想奏请朝廷恩准,成立中央练兵处,举一位最有权势的皇族大臣来主持练兵。这样还有一个好处,皇族大臣主持练兵了,皇上也会放心。”

段祺瑞豁然开朗:袁大人这样想,既可扩大兵权,又不引起朝廷怀疑。

一箭双雕,妙到极点!忙说:“皇族大臣主持练兵了,袁大人务必要争取从旁协助,成为会办大臣。”

袁世凯会心地点点头,还是说:“那就要看朝廷能否恩准了?”段祺瑞说:“朝廷一定会恩准。凭大人治军之影响,此会办之职非大人莫属!”

“尽人事,听天命吧。”袁世凯说,“这就有许多随之而来的事情要办。

我考虑,首先把咱们的北洋新军先充实扩大一下,奠定了基础。以后,对外说话也有个依靠。”“大人打算怎么办?”段祺瑞问。

“我打算先成立三个协。”袁世凯说,“这样,北洋新军就正规化了。”

“好措举!”段祺瑞说,“事不宜迟,早早抓起。”袁世凯点点头,此事算定下来了。

袁世凯思索扩张军队的时候,国内形势看似平稳,其实,各省、各军队还是很不平静,大家都在争权争势,想扩充自己。袁世凯已经看到,同僚之中,心思各异,互存戒备,不知哪一天,便会出麻烦。因而在扩军、组织自己势力时,他便想努力做到“用人唯公”,显示自己大公无私。所以,他想用一种考试的办法来提拔、重用干部。这事,他并没有同段祺瑞说明,段祺瑞自然毫不知道。结果,事情便出在这上面:

袁世凯在成立第一协的时候,王士珍考取了,他当上了统领;袁世凯在成立第二协的时候,冯国璋考取了,他当上了统领;袁世凯在成立第三协的时候,他当然企望通过考试这一程序,段祺瑞能考取。那样,编制的三协军队统领既都是他的心腹,又是考试录用的,体现了“用人唯公”,谁也无话可说。可是,段祺瑞一连考了两次都没有考取。袁世凯心里焦急了,这怎么办呢?假若这个协的统领被别人夺去了,他袁世凯是不能放心的;再说,段祺瑞往哪里放呢?

段祺瑞更是焦急,军队归编了,编成协了,若是兵权失去了,以后靠什么呢?昔日投考武备学堂和毕业于武备学堂,他都能考出最好的成绩;去德国留学,他依然考出好成绩。现在,要争军权了,他竟两考而落孙山,这不等于明明把军权丢了吗,这可怎么办呢?段祺瑞不能丢军权,丢了军权岂不连人格也丢完了吗?平时,他总是以在德国镀金自足,目空一切。现在好了,镀的金全磨光了,自己只剩下一块烂铜,多丢人呀!现在,回头想想,段祺瑞才明白,正因为留洋镀了金,才放松了上进。今天可好,就给个样儿看看!他虽焦急,却也想不出解救的办法。

正在此时,人传“总督大人请”!

段祺瑞闻得袁世凯请,脑门又一热。是不是再来个面试?面试更难,再考不好,可就一切都完了!他不想去。可是,不去是不行的,丑媳妇不能怕见公婆,硬着头皮也得去。段祺瑞匆匆去了总督府。

袁世凯正在焦急地等着他,二人一照面,袁世凯就开门见山地说:“芝泉,考试是咋回事?”

段祺瑞脸膛发热,说:“祺瑞平时有失检点,粗心大意了。其实,大人出的题目,往日我都是挺熟的。”“我想再考你一次,怎么样?”

段祺瑞尽管脸膛又热,不得不假装镇静。他不情愿地说:“祺瑞沉下心去,好好准备”。

“来不及了。”袁世凯说,“这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我今夜通宵达旦……”段祺瑞下决心了。

袁世凯背过身去,不再说话,只把手背过来,说:“拿去吧,今夜好好准备,我明天亲自带人考你!”说罢,便把右手摇了摇。

段祺瑞明白了,匆忙一个上步,从袁世凯手中接过折叠工整的一张纸,一边后退,一边说:“谢大人教诲!”

段祺瑞想着袁世凯给他的,是提醒他要准备读什么书,找什么资料的提示呢。回家一看,原来就是一张考试的试卷。这一高兴,简直要发狂起来。于是,饭不吃、觉不睡,便伏在灯下,翻文找书,准备答案。

次日,果然是袁世凯领着几位京城来的大人面考。段祺瑞有准备了,无论笔试还是口试,都能对答如流。结果,总算渡过了这一关,他自然也考取了。于是,袁世凯堂而皇之地发委任,段祺瑞成了袁世凯新成立的第三协的统领。段祺瑞匆忙到袁世凯那里去表示谢忱,然后走马上任。

段祺瑞过了考试关,王士珍、冯国璋两个统领专程赶来为他道贺,自然免不了说一片“学富五车”、“胸有兵书”、“聪明机智”等等溢美之言。段祺瑞觉得王、冯二位都是知己,昔日情厚,今后还得共事,又都是一个祖宗麾下的部将,不能瞒着他们。于是,便把袁总督“传卷”的事透给了王、冯二人,并且对袁世凯表示了个“受恩深重,终身不忘”的忠心!不料,王、冯二人听罢,都暗自发笑——原来这两位也是“彼此,彼此”!只不过所采取的方法略有不同罢了。

段祺瑞做了北洋新军第三协统领的第二年,即1903年,袁世凯提请中央成立练兵处的奏折获准了。当然,“由皇族重臣来主持练兵”的议奏,也被同时核准。袁世凯本想待奏折恩准后再奏请由荣禄来充当总理这件事,谁知荣禄“无福”,袁世凯的奏折尚未获准时,荣禄竟一病去了,袁世凯不得不匆忙再奏,推举庆亲王奕劻来主持其事,他自己自然还是协办。

朝廷恩准了,派奕劻为督练新军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抓到了督练新军的大权,他不待奕劻下手,便在练兵处设机构、派干将起来。袁世凯任命徐世昌为总提调,下边设三个司,王士珍为军正司正使,冯国璋为军学司正使,段祺瑞以直隶补用道充任军令司正使。

这一年,段祺瑞三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

人走顺路的时候,什么好机遇都会碰到。段祺瑞作了军令司正使之后,练兵处在袁世凯的操纵下,开始了全国性的大扩兵运动,他决定在全国范围训练新军三十六镇,先在北洋范围成立六个镇,作为示范。其实,就是以北洋为骨干,把全国军队进而化一,成为自己的亲兵。袁世凯雄心勃勃,但又觉得口张得太大,怕吞下去消化不了。他找到段祺瑞,要和他一起商量一个办法。

段祺瑞春风得意,又对袁世凯感恩戴德,梦里都想着为泰山效力。这几年,他能有这几步飞跃,他方才明白沈先生“护官符”提醒的作用,“即便你是好汉,也得结邦!”

段祺瑞坐在袁世凯面前,思索着袁世凯提出的问题,好一阵,才说:

“先在北洋建立六镇,是一步好棋。这样,可以把骨干军队抓紧。我想这还不够,得让所有的镇都有咱的骨干才好。”

“我也这么想,”袁世凯说,“只是用什么办法,尚未考虑出来。”“大人,我想这样,你看行不行?”段祺瑞想起了自己的出身,想起了自己发迹的途径,说,“咱们还办武备学堂。办短期的,一批批往下分。分配给各镇武备学堂学生,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看如何?”

袁世凯也曾想到这个问题。只是,小站练兵之后,武备学堂渐渐停办了。以后虽然有的省还办,不久还是停了。不做的事情重新再做,用什么名义呢?再说,朝廷会不会答应办全国性的武备学堂?袁世凯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对段祺瑞的话,没有立即表示可否,只闪了闪眼睛,皱了皱眉。

段祺瑞邀功心急,又说:“大人,别犹豫了,只有这一个办法最理想。

这个办法可以达到目的:军队是朝廷的,军官是咱们的。”

袁世凯终于下了决心,接受段祺瑞的意见。“好,恢复武备学堂。”想了想,他又说,“你来兼学堂总办。”段祺瑞点头答应。

段祺瑞要退出的时候,袁世凯又喊住了他。“你停一停。”

段祺瑞停步,转过身来。“大人,你……”

“我想保荐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由他选三千旗兵加以训练。”袁世凯说,“你看如何?”

段祺瑞点头说:“好,好!铁良是满族,又是兵部侍郎。把他请出来……”“可以安定皇室之心!”

“我看,还可以奏请设立一个贵胄学堂。”段祺瑞说,“专门培训满族子弟。”

“好,就这样办。”

段祺瑞四十岁任陆军第三镇统制官,编练第三镇军队,从而固定了他自己的军事业基,进而发展成大混战中的一方大军——皖军;他自己,也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军队首脑,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段祺瑞的陆军第三镇,堪称是袁世凯军中的嫡系军,驻扎在袁的总督府保定,但把触角伸到奉天、锦州一带;后来又延伸到长春、昌图地区。京畿紧张之后,调回北京。

陆军三镇没有招募新军,全是袁世凯和他一道从小站领到山东、又从山东领到保定的旧有军队。三镇下辖两个协和一个马标,协统和标统当然全是由段祺瑞挑选的自己亲信。他们先后有:雷震春、徐占凤、卢永祥、张永成、徐万鑫、陈文运和张国泰等。次年,段祺瑞又改任第四镇统制。

这得算是一个微妙的调任——第四镇是由留京各营改编组成的,驻扎在京郊南苑一带,兼防天津马厂、小站。这一切都是袁世凯安排的,唯有这个镇的统制吴长纯,袁世凯有点不放心。吴虽然也是北洋中人,但在袁氏的“亲信”册上,吴长纯还没有段祺瑞那样的位置,这个镇又放在京郊,袁当然不放心,他又想到了段祺瑞。着人把段祺瑞找到跟前,对他说:“芝泉,我想让你暂到四镇去。”

“到四镇?!”段祺瑞没有想过这事。觉得他不能离开三镇。“是这样……”袁世凯想的,当然不会隐瞒他的干女婿。他把想法说了一遍,又说:“我也不想让你长在四镇,只要你把那里的事调理好了,将来能够经得住风雨,然后么,当然还回你的三镇。”

段祺瑞是唯袁命是听的。话说白了,他不是为朝廷效劳,他是为袁世凯效劳。他的一切都是袁世凯给的,朝廷赏的花翎,朝廷给的“奋勇巴图鲁”荣誉称号,也是袁世凯为他请来的。他自然得听袁世凯的。他答应了袁的新任命,但他却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四镇多是由各地调营编建组成,我只身一人去,只怕……”

“你可以在三镇拣一个厚实的管带。”袁世凯说,“到任之后,还可以把协统的统领调换一下么。”

袁世凯把话说明白了,段祺瑞心上的犹豫也打消了。四十一岁刚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那年正月他便带着自己的马队一营来到陆军四镇上任统制,马队营也随即改成了马标,由他的亲信孟恩远任标统。

段祺瑞在陆军第四镇只干了八个月,到这年八月,他又被调任陆军第六镇统制。袁世凯告诉他:“有一项特殊的任务,非你去不能完成!”

同类推荐
  • 孙传芳(北洋风云人物)

    孙传芳(北洋风云人物)

    孙传芳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幼年寄人篱下,历尽世间艰苦;中年投军,鼎盛时威震东南;晚年看破红尘,一心向佛。他,聪颖过人,文韬武略;他,好战成性,视战争为消遣。孙传芳的一生,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呐喊:大屠杀回忆录

    呐喊:大屠杀回忆录

    本书是一位前后经历辗转四个纳粹集中营,侥幸活下的少年直白而感人的记录。不得不受遭受折磨被驱逐的同时,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深深刺痛着他:“为什么是犹太人”以及“世界怎么会放任不管”?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仍然很难回答。Manny讲述了集中营里供应人肉,他还被迫给女尸剃头发还得把她们的牙齿拔下来。他在自己的木鞋里藏了一张深爱的妈妈的照片。他和哥哥、父亲在经历了波兰的恐怖和德国集中营之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写作这本自传完成了Manny在重获自由第一天时对自己的承诺。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千古智圣

    千古智圣

    故事突出了他们斗智斗勇,把当时豪强割裂、混战分裂的中国,走向三国鼎立,最后走向天下一统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气魄。书中十个谋臣各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各有一段震撼千古的智谋,作者传奇般地描写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情怀,让人赞叹不已,尤其书中对人性的呼唤,更让人铭刻难忘。全书故事精彩,扣人心弦,人物内心刻画极为深刻,有相当高的艺术魅力;诗词歌赋更是堪称一绝,既给人以历史的感悟又让人得到文学美的享受。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3)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3)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三)》是《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系列之一,包括: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等。
热门推荐
  •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闻一多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演讲、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散文、杂论、书信等作品遴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闻一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闻一多大全集》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诗歌作品。如诗集《死水》《红烛》《真我集》等,无一不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主张。
  • 1931·寻牛记

    1931·寻牛记

    其实,我二十一岁那年,是个不明事理的混蛋。不客气地讲,这样说也说轻了,不妨直接些——就是个流氓。比如那一年正月,我敲开了一家的大门,把一筐粪便扔了进去。原因很简单,那家的男主人不许他的女儿和我谈恋爱。这种行为和1931年的山本一郎颇有些相似,略有不同的是,我是中国人,扔的只是一筐粪便,脏了人家的宅院而已。而他则是日本人,扔的是一支火把,要了人家老少的性命。1931年的山本一郎也是二十一岁,和我同在一个城市,这座城市叫辽阳,位于辽宁东部的一个小城。城虽小,历史却长,史学家考证它已经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 盛世妖娆:邪帝宠狂妻

    盛世妖娆:邪帝宠狂妻

    她是王牌杀手,世称“妖娆活阎王”,一朝穿越,却成了一个废材嫡小姐。废材?呵呵呵,你们见过修灵,空间,御兽,炼药,炼器一手抓,把顶级魔兽拎起来当小鸡玩儿的废材么?有人挑衅?不好意思,她什么都不会,只会杀人。有人追求?开玩笑!看看身后杵着的某尊腹黑邪魅大神,他什么都不会,也只会杀人。某大神看着某女身后的追求大军,一脸风轻云淡,咬牙切齿,“初儿啊,最近为夫有些无聊,想要砍几亩桃花树玩玩儿。”某初:“唔,砍树有什么好玩儿,来奴家给你个儿子乐乐。”
  • 六字大陀罗尼咒经

    六字大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权谋天下之乱世之争

    权谋天下之乱世之争

    百宸大陆历306年,天下共主西冷衰败,西冷皇统治渐弱群雄崛起,纷纷自立为王,群雄角逐。紫灵慕容七,西冷林锦之,雪烊雪漠然,东陵陵昭雪。到底谁才是这天下之主。片段:“你能不能,不要再跟着我了阿。”“不能,嘻嘻。”慕容七无奈看着眼前笑嘻嘻的傻子,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说好的高冷呢,说好的不与人亲近呢都他妈是放屁,比她还能装。眼见着慕容七的脸越来越黑,林锦之忍不住委屈,“小阿七,这里廖无人烟,荒无人际,你忍心将我一个人丢在这吗?”“……”慕容七白眼,变成这样到底是谁搞的阿。罢了罢了,谁让自己的人设是善良大方的呢,姑且带着他吧。……咳咳,嗯……这是一本很正经权谋文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决策的艺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决策的艺术

    在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是决策者,每天都需要做出决策。然而,我们常常患有“决策恐惧症”,明明是“聪明的”决策者,却往往做出了“傻瓜”的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决策的艺术》结合了无数卓越决策者的成功案例,系统地分析了他们的决策经验,结合最新的管理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决策指南。书中包含了大量实战性的决策技巧,对各种不同的决策情形进行分析,帮助你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做出卓越高效的决策。
  • 传媒殖民政治

    传媒殖民政治

    我们正在成为政治上发生的哥白尼式转折的证人政党民主为媒体民主所取代。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政治。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媒体民主是否会沦为事件管理和表现效果之表层逻辑的独裁者?或者,是否有可能发展出对于政治交流的更可靠的认识?
  • 寻灵神话

    寻灵神话

    孤儿、流浪、广结好友、寻灵问道、纵横七国、叱咤人界、冥界、妖界、魔界、神界、异界等领域,屌丝逆袭。史诗巨著,尽在寻灵神话。
  • 群魔

    群魔

    一周为限一起制作过一部微电影后,杜力顺理成章地成了郭炜的搭档,二人开始以工作室的面貌示人。而说起上次那一波三折的合作,杜力称之为“共患难”,郭炜却会不以为然地说,“你只是帮了点小忙”。这种时候,沈析往往会凑过来嘀咕一句:“要没我,那事儿你们成不了。”沈析一开口便天下大同,郭炜和杜力一定会乖乖附和。他们如今寄人篱下,住在沈妈妈的闲置公寓里,对沈析礼让三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哪怕房租从未少过一分半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