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3100000003

第3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家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心理学术语已经世人皆知。所有心理学流派都接受和使用这一术语。但是,他们是否对这个术语的含义完全理解或恰当使用,我对此并无把握。比如,有的医生告诉病人某些症状产生的缘由实际上是自卑情结在作怪,这样做实际上毫无益处。这只会强化病人的自卑感,却没有给出治愈良方。我们必须看出病人对什么缺乏自信,才能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树立信心。

所有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有一种自卑情结。他们的心灵受到困扰,常常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没有自信。一个病情诊断不会对他们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我们对患者说:“你有自卑情结。”这就正如我们对一个头疼病人说:“我来告诉你问题出在哪里,你的头疼了。”这根本起不到任何的鼓励作用。

很多患者在被问到是否感到自卑时,往往会对此加以否认。甚至有的还会说:“恰恰相反,我觉得别人都不如我。”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问此类的问题,只要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玩弄心思,想让自己感觉更好些。比如遇到一个傲慢的人时,他可能会这样想,“别人可能会看不起我,我必须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如果看到一个人讲话时指手画脚,他的想法可能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话听起来有分量。”

自卑感就这样被人别有用心地隐藏在一切看似自高自大的言行背后。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之所以踮着脚尖走路,其实是想让自己显得高大一些,就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有时候我们从比身高的孩子身上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个认为自己个子矮的孩子会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实际上就是想让自己显得更高一点。要是我们问一个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太矮了?”几乎没有人会承认这个事实。

因此,一个心存自卑感的人看上去不一定就表现得顺从、安静、矜持和温和。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许通过下面一个小故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当他们来到一个关着狮子的笼子前时,一个孩子赶紧躲到了妈妈身后,害怕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那里,脸色苍白,浑身颤抖着说:“我一点也不怕它。”第三个孩子却狠狠地看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朝它吐口水吗?”其实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这都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的。

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自卑感,总是希望自己的一切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充满信心,只要通过直接、现实而适当的手段,就能改善状况,消除存在着的自卑感。人类不堪长期忍受自卑感的折磨,自卑感会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行动。即便一个人灰心丧气,不想通过努力改善现状,也还是经受不起自卑感的折磨。他们会努力消除自卑感,只是采取的办法却不会让他们更好过些。他们的目标仍旧是“要比困难更强大”,所以他们不但没有尽力去克服困难,甚至反而是强迫自己“感到”强大。与此同时,面对没有任何好转的状况,他们的自卑感不减反增。由于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发生变化,他们越努力,在自我欺骗的道路上就走得越远,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他们造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就会认为他们缺少目标的指引。我们感受不到他们想改变现状的意愿。但是,当我们看到,同其他人一样,他们一边努力想变得自信,一边却对改变现状不抱任何希望,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感到了自己弱小,就会臆想出一个显示自己强大的状况。他们并未把自己锻炼得更自信,更强大,而是说服自己看上去更强大。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不会完全成功。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回到家里就变得很强势,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自己的重要。不管他们如何欺骗自己,自卑感自始至终都没有消除,遇到跟以前同样的状况,同样的自卑感就会再一次被唤起,自卑感最终将成为无法消除的心理暗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卑情结。

是时候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了。当一个人面对某个问题毫无准备或手足无措时,就会认定自己不能解决问题,这种被夸大的不自信就被称为自卑情结。由此可见,发火、流眼泪或找借口,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常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人们总是产生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上的落差,但是这种优越感产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实际生活没什么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却被它束之高阁。他们的行动变得谨小慎微,关注的不是如何努力获取成功,而是怎样竭力避免失败。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表现得犹豫不决,止步不前,甚至节节后退。

场所恐惧症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一观点。内心想法通过症状表现出来:“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身处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处处有危险,我得躲开它们。”如果这些念头一直无法消除,人就会一直待在一间屋子里,或者倒在床上不起来。

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自杀。

面对各种人生问题,有些人完全放弃了希望,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如果我们把自杀行为理解成一种责备或报复行为,那么就能看出这是自杀者为了获得优越感而采取的方式。自杀者总是会将自己的死归罪于他人,他们好像在说:“我是世界上最脆弱最敏感的人,而你却用最残忍的方式对待我。”

一切神经官能症患者都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活动的范围以及和外界的联系。他们竭力想回避三大真实而亟待解决的人生问题,蜷缩在可以一切尽在掌控的环境中,于是,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狭小的牢房,闭门不出,躲着这些问题过活。他们究竟是会恃强凌弱还是光嘴上发发牢骚,是由其教养决定的,他们会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有时候,如果对某一个方法的效果不满意,他们就会尝试另外一个不同的方法。不管是哪种情况,目的始终只有一个——不努力改变现状,只想获取优越感。

比如,有些不自信的孩子一旦发现眼泪能让自己占上风,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爱哭的孩子。这种爱哭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变得忧郁。眼泪和抱怨——我称其为“水魔力”——能够非常有效地破坏合作,支配别人。爱哭、害羞、窘迫和内疚都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自卑情结的表现。他们倒是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但深藏不露的却是对至高地位的病态追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想表现自己是最强大的。乍一看,那些爱吹牛的孩子似乎有着优越感,但是,如果我们用心研究他的行为而不是听信他的话,很快就能发现,其实他们也不想承认自己存在着自卑感。

所谓的恋母情结实际上也是一个神经症患者被困在“狭小房间”的特殊表现。如果个体恐惧爱情,就无法克服自己的这种病症。如果他们整日足不出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只在这个圈子里解决自己的性欲问题。他们的生活圈子里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他们习惯了支配自己生活圈子中的人,唯恐失去其控制地位。那些有恋母情结的孩子通常都是受到了父母溺爱,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他们从来都没有认识到在家以外的地方,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同样会赢得外人的爱慕和深情。这些人即使长大成人也会守在母亲身边。恋爱时,他们要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仆人,而母亲则是他们眼中最可靠的仆人。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可能诱发出恋母情结,只要母亲对他娇生惯养,不允许他关注别人,除此之外,他可能还有一个相对冷漠的父亲。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一切症状都表现出了行为受限的特点。一个口吃的人做事总是会犹豫不决。口吃的人还有点社交兴趣,想要跟人打交道,但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害怕和他人沟通不好,因此语言中会表现出迟疑不决。不论是学校里的“后进生”、三十岁甚至三十岁以后还是无业游民的人、逃避婚姻的人、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的强迫症患者,还是对每天的任务感到焦头烂额的失眠症患者,都存在着自卑情结,无法解决他们的人生问题。那些自慰、早泄、阳痿或者性变态的人,由于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性欲得不到满足,导致了错误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总得不到满足呢?”由于虚荣心在作怪,他们会这样回答:“因为人都是爱异想天开!”

我们认为有自卑感是正常的。有了自卑感,人才有动力进一步改善周围的环境。比如,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时候,科学的进步才成为可能。科学进步可以让我们对宇宙有更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与之相处。科学进步是人类力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结果。实际上,我觉得自卑感是一切人类文化形成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外星人参观我们的星球,看到我们他会肯定地说:“这里的人设立这么多协会和机构,就是为了得到安全感,为了挡风遮雨建造房屋,为了不挨冻穿上衣服,为了行走方便铺设道路——显然他们感到了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生物。”确实,在某些方面,人类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生物。论力气大小,我们比不上狮子或大猩猩。我们在生活中单打独斗的能力还不如一些动物。有些动物会联合起来,靠集体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但是人类需要的不止这些,还要有更多样化的和基本层面上的合作。

婴儿的身体更为脆弱,他们需要多年的照顾和保护。既然人类都是从最稚嫩最弱小的时期过来的,既然离开了合作,人类就只能听凭环境的摆布,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合作能力的孩子长大会感到悲观,心理上一直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的麻烦不断,即使那些善于合作的人也会不断地碰到难题。从来没有人觉得自己完全获得了优越感,完全成为了环境的主宰。人生过于短暂,而人本身又是弱小的,面对人生中的三大问题,总是需要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总是不难找到临时的解决办法,但是决不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我们要继续努力下去。但是,只有善于合作的努力,才会让前景充满希望,我们的生存境况才能得以改善。

我想,人生的终极目标永远都不能实现。假定有这么一个人,或者说整个人类吧,已经克服了人生所有的困难。这样的人生必定索然无味,因为一切尽在预料中,一切尽在策划中,明天不会有预料之外的事发生,未来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人生的不确定性才能让我们感到人生的乐趣。如果一切尽在掌控,如果一切成为已知,根本就谈不到什么讨论和发现了,科学的发展也将终结,世界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重复的故事,艺术和宗教再也不能激发我们的奋斗理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把人生中无穷尽的挑战看作是一种福气。人类的奋斗永无止歇,我们总能找到或者制造出很多的问题,并且创造很多新的合作,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不幸的是,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发展在人生之初就遭遇了阻碍。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很肤浅,因此个人遇到的难题更大。正常人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越多,就越能直面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不甘人后,也不会沦为他人的累赘,他们不需要特殊关照,相反,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社会情感和个人需要,大胆而独立地解决个人的问题。

优越感的获得

获取优越感是一个很个性化的目标,是由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而决定的。人生意义不仅仅反映在言语中,而且还体现在人的生活态度上,并且一以贯之,是个体谱写出来的独特旋律,具有隐晦各异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蛛丝马迹进行揣测。试图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就像理解一首诗一样复杂。诗歌是一种语言,但是诗意却体现在字里行间,诗歌中最重要的意义需要凭研究和直觉方可获得,我们必须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个体的生命哲学也是同样的复杂深刻,心理学家也要学会读懂一个人语言里的潜台词,必须对语言背后的意义明察秋毫。

要不然又能怎样?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早在四五岁前就已形成。这可不是按照步骤在做一道数学题,而是凭借一些模糊的主观感觉,依靠蛛丝马迹寻找答案,在黑暗中求索的过程。同理,对于优越感的追求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它是人们毕生的追求,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一个绘制好的地理坐标。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楚所追求的优越感是什么。他们或许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但这仅算是他们奋斗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明确,目标的实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想成为医生,但是成为医生需要很多的职业素养。他们不仅能成为某一医学领域中的专家,而且还要在这一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关心,从中我们可以判断他对别人能提供多少帮助,也能判断出他要求自己能够为他人提供多少帮助。他们选择这一职业,为的是消除自己某种自卑感。从他们的职业行为和其他言行中,我们必须能够判断出他们要消除的究竟是哪种自卑感。

比如,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医生早在幼年时期就经历过生死。死亡这一体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没有安全感。或许是兄弟姐妹或父母的逝去让他后来渐渐想为自己和他人找到对抗死亡的办法。还有一些人宣称想成为教师,但是教师跟教师不同。如果他们社会情感低,他们凭借教师职业想要获得的优越感就是想成为一个小地方的大人物。只有跟那些比他还弱小,没他经验丰富的人在一起,他才能获得安全感。具有较高社会情感的教师,会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他们真心想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师跟教师的能力和兴趣有多么不同,他们实现个人追求的行为就有多大差异。一旦目标确立,跟这个目标相关的个体潜能会受到压制。但是就总体目标而言,虽说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但是无论怎样,人们都能够对人生意义做出理解,并为获得优越感而奋发图强。

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每一个人的表现妄下结论。每个人都可以像改换工作一样随意改变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把个性看作是一个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整体。表现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个性是保持不变的。就像我们把一个不等边三角形转换不同的角度放置,就会看到多个不同的三角形。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都是同一个三角形,只是摆放位置不同而已。性格也是如此。任何单个的行为都无法充分表达个性所包含的所有内容,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一切表现方式中对其个性做出判断。我们决不可以对一个人这样说:“你要是这么做或那么做了,就一定会完全获得优越感……”为了追求优越感而为之付出的努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一个人身体越健康,精神越正常,在一个办法行不通时,他就越能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死盯着这个目标说:“我必须用这个办法,别的根本行不通。”

在评估为获得优越感付出的行动时,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草率得出结论,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发现所有的目标具有的一个共性——想变得像神一般无所不能。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会这样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说:“我一定会像神一样无所不能。”很多的哲学家也曾有过相同的念头。也不乏有一些教师想把学生们教育成神一般的人物。古老的宗教信条也有这样的目标:宗教戒律应该要他们学会效仿上帝的作为。这种“如神般”的理念现如今有个更为现代的名词——超人。尼采疯了以后,在一封写给斯特林堡的信的最后签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一点无需我赘言。

精神错乱的患者通常都公开声称自己想要成为神,他们会大言不惭地说:“我是拿破仑”或者“我是中国皇帝”。他们希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过无线电和整个世界互动,主宰整个世界。他们希望能够预言未来并拥有超自然的力量。

或许这种想成为神的梦想,用比较温和理性方式表达来说就是希望自己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抑或妄想长生不老。希望长生不老,幻想自己在轮回中一次次重生,能够预见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永生,都是人们的期盼,而这些期盼都是想成为神的种种表现。在宗教宣传中,上帝才能不朽,他劫后重生得到永生。我并不想在此争论这种思想的对错:它们都是对人生的认识,都是对人生意义做出的解读,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被这种解读所困扰——成为上帝或神,甚至无神论者也希望征服上帝,想要比上帝强。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当成所追求的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

一旦个体优越感的目标确立,他的人生态度就要准确无误地发挥作用,一切行动都必须跟这一目标相适应。个体的习惯和举止必须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这样才不会受到批评。无论是问题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还是罪犯或者性变态,他们的人生态度都反映出其行为都是为了占据优越的地位。指责这些行为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如果他们正在追求这样一种目标,必然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行动。

在一个学校里,老师对一位被公认为班里最懒的男孩发问:“你的学习成绩怎么这么差?”“如果你觉得我是最懒的男生,就总会注意我。你从来都不关注好男生,因为他们功课好,也从来不破坏课堂纪律。”如果他的目标就是吸引老师的注意,控制老师,这是他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想要他改掉懒惰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懒惰才是他实现目标的手段。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的行为完全正确,他要是改变行为方式才是傻瓜呢。

另外一个男孩在家非常听话,但是总显得有点笨。他在学校功课落后,在家反应慢。他的哥哥比他大两岁,跟他截然不同。他的哥哥聪明活泼,但是总是因为莽撞而不停地制造麻烦。有一天,有人无意间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愿自己继续笨下去,也不愿意像你那样的莽撞。”一旦我们认识到这就是他实现目标的方式,就能清楚地明白原来他把愚笨当成了智慧的表现:笨一点可以避免陷入麻烦。正是因为他比较笨,所以没人给他提太高的要求,即使他犯了错误,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为了目标的实现,他要是不笨才是犯傻呢。

直到今天,处理问题采取的方法始终治标不治本。个体心理学完全反对医学界和教育界的这种做法。如果孩子们算术学得不好,或者在学校表现差,只通过关注这些具体方面就想让他们取得进步,都是徒劳无益的。他们或许是想为难老师,甚至是想通过逃课的方式被学校开除。如果我们纠正他们的一个错误,他们必定还会犯别的错误。

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成年人也是如此。比如,假设他们患有偏头痛,这些头痛症状可能对他们有好处,在需要的时候,头痛症状就会如约而至。借助头痛症状,他们可以避开生活中的难题。无论他们硬着头皮迎接新人,还是做决定,都可能会感到头痛。与此同时,头痛症状还有助于他们支配办公室职员、同伴或者家人。那为什么还要他们放弃这一有效的办法呢?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头痛症是一个聪明的创造,能够为他们带来一切想要的回报。怪不得当我们告诉说头疼也能要人命的时候,他的头就不会疼了。同理,那些患有炮弹休克症的士兵可以通过电击或假手术消除其症状。或许医疗手段的干预能使他们的症状消除,但是,只要目的没有改变,即使消除了一个症状,另一个新的症状又会出现。头痛“治好”了,可能失眠或者其他新症状接踵而至。只要他们的目标没变,其他的病症必定还会出现。

一些症状能够在神经官能症患者身上迅速消失,但是与此同时,新病症也会立马显现。他们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老手,能不断地制造新的病症。如果他们看了精神治疗方面的书,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没有机会尝试的病症。我们必须找到他选择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这个目的跟获取优越感的总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比如,我在教室里派人取回一个梯子,我爬上去,坐在黑板顶部,看到我的人准会说:“阿德勒医生疯了。”他们不知道这个梯子是做什么用的,我为什么要爬上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那么让人难受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就会说:“他因为个子矮小而感到自卑,所以想坐到黑板最高的地方,这样显得比别人高。只有俯视全班,他才能有安全感。”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不会认为我疯了,而是觉得我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他们眼里,我拿来梯子爬上去的行为并不出格。

但是,如果事情真是如此,我还是疯了,疯在对优越感的理解上。如果有人能说服我,让我感到这一目标是错误的,我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我痴心不改,而梯子也被搬走,我会找把椅子试试。如果椅子再被搬走,我就跳起来看看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是一样,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方式无可厚非,不应受到诟病,我们需要纠正的只是他们的目标。目标一旦发生变化,思维习惯和人生随之改变,旧思维和旧态度必将很快遭到淘汰,取代它们的,是与新目标相适应的新思维和新态度。

咱们来看看一个三十岁女人的故事。她患有焦虑症,无法交上朋友。这个女人还不能养活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她曾做过秘书,时不时也干点琐碎的工作。但是倒霉的是,她总是受到老板的挑逗,这让她很害怕,因此选择离开了公司。然而,有一次,当她找到了一个工作,老板对她并不感兴趣,没有对她动手动脚,她反倒因此而觉得受辱,于是最终选择离开。她接受了长达八年的心理治疗,但是治疗并未提高她的社交能力,也未把她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要了解她,就必须追溯到她四五岁时的人生态度。要了解一个成年人,必须最先了解他的孩提时代。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爱漂亮,受到过度的宠爱,任性骄纵。那时她的家很富有,她要是要星星,家人就不会给她摘月亮。“嗯。”当我听到这里时对她说,“你就像个公主啊。”她却接着回答道:“真奇怪,所有的人都愿意叫我公主……”我询问她早年的记忆是什么。她说:“记得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走出房间,看到一群小孩儿在玩游戏。他们不停地蹦起来喊道,‘巫师来了。’我那时很害怕。回家后,我就问家里的一个老婆婆,是否真的有巫师这回事。她说,‘是的,不光有巫师,也有小偷和劫匪,他们都有可能在你身后出现。’”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她害怕孤单。她的整个人生态度都反映出了她的这种担心。她的内心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离开家,因此家人不得不照顾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个早期记忆是这样的:“我有一个男钢琴老师,有一天,他试图吻我。我停下了弹琴,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妈妈。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弹琴了。”从这段话我们也能看出,她要自己跟男人保持距离,她的性发育状况跟自我保护,排斥爱情的目标达成一致。她认为恋爱是软弱的表现。

这里我必须这么说,很多人在恋爱时感到了自己的软弱,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之常情。沐浴在爱河中的人往往都柔情似水,在爱人面前,我们会变得脆弱。只有那些认为是强者的人才不甘示弱,才不会跟爱人产生彼此间的依赖。这种人害怕爱情,没有做好迎接爱情的准备。如果他们感到自己要坠入爱河,就会亲手毁了它。他们会取笑捉弄爱上他的人,为的就是摆脱软弱。

上面所提到的那个女孩也是在恋爱与婚姻中感到了软弱,因此当男人挑逗她时,她往往会反应过度。除了逃跑,她无计可施。正当她面临这些问题的困扰时,父母又双双去世,这就意味着“公主”的待遇就此结束。虽然,她还是找来了亲戚照顾她,但是境况却不遂人意。一段时间后,亲戚对她感到厌烦,不再像她需要的那样去关注她。她对他们大加斥责,责备他们不知道不理她的后果有多严重,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竭力摆脱孤身一人的惨状。

我相信,只要她的家人不再为她费心,她肯定会疯的。她要迫使家人养活她,并将她置于完全的保护下。她在心里一直这么幻想:“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是另一个星球上的公主。可怜的地球人不理解我,也没有认识到我的重要。”如果她的幻想症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精神错乱,所幸她还是有些资本的,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些许关爱,所以她的心理状况还不至于会恶化到那个地步。

从下面的一个病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事人的自卑情结和自尊情结。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被家人送到我这里来。她从六七岁时开始行窃,十二岁时就跟男孩子在外过夜。父母经历了长期而痛苦心理斗争,最后离了婚,那年她才两岁。她跟着母亲住在外祖母家里。人人都说“隔代亲”,她的外祖母也不例外,对这个孩子百依百顺,听之任之。她是在父母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出生的,她的母亲并不待见她,从来没喜欢过这个女儿,母女关系自然相当紧张。

女孩向我求助时,我很友好地跟她交流。她对我说:“实际上,我一点也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男孩鬼混,但是我得叫我妈知道,她是管不了我的。”

“你这是在报复吗?”我问她。“我想是吧”,她这样回答。她一直想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大。她之所有这种目标,只是因为事实上她比母亲更弱小。她感到母亲不喜欢她,因此产生了自卑感。她所能想到的能够表现自己优越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制造麻烦。孩子的盗窃行为或者其他不端行为,通常都是出于报复的心态。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失踪了八天,被人找到后,就被送进了法庭。她编了一个故事,说有个男人绑架了他,把她捆着锁在一间屋子里,锁了八天。没人信她的话。医生单独找她谈心,要她讲出实情。她对医生的怀疑怒不可遏,甚至扇了医生一个耳光。我见到她时,我问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告诉她说我很关心她,而且想做些什么来帮助她。当我问到她做过什么梦,她立刻笑了出来,告诉我:“我梦见自己在一个酒吧里。当我从里面出来的时候,正巧遇到了妈妈。一会儿,我的爸爸也来了,我请求妈妈把我藏起来,好让爸爸看不到我。”

原来她害怕她的父亲,一直跟他作对。他过去经常惩罚她,为了逃避惩罚,她不得不撒谎。如果遇到这样说谎的病例,撒谎者身后必定有个严厉的家长。如果说真话不会有什么危险,说谎就失去了意义。从另一方面说,这个女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跟母亲合作。后来她向我们道出了实情,原来是一个男人把她哄进了酒吧,在那里过了八天。她因为害怕父亲,未把实情讲出来,但是与此同时,为了打败父亲,她故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面对父亲,她感到很压抑,只有通过伤害他才能感到自尊。

怎样才能帮助那些在追求优越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的人呢?如果我们认识到努力获得优越感是人之常情,问题就没有那么难以解决。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他们错就错在想得到的东西毫无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着人们奋斗,是文化的源泉。人类都是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路线前进——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从失败到成功。只有那些能够直面人生问题,把握住人生方向的人,在个人取得进步的同时才能惠及他人。

只要方式正确,说服他们并不是件难事。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定最终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们对行为、观念、目标、行动以及性格特点的要求只有一条,即能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就连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罪犯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煞费苦心地为自己寻找正当理由,推卸责任。他们没有勇气过有意义的人生。自卑告诉他们:“你不懂跟别人合作。”他们避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终日生活在虚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

各行各业的目标迥然不同。如我们所见,每个目标都不是完全正确,总能找到可以诟病的地方。但是,合作需要各种人才。某些孩子数学学得好,另一些孩子画画水平高,还有一些孩子的优点是力气大。消化功能弱的孩子会认为他们的问题是缺乏营养造成的,因此会将兴趣转向食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可能就成为了一个烹调能手或营养专家。我们从这些具体的目标中可以看出,在弥补自己某方面的缺陷时,把一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得到了自我发展和突破。比如,我们可以理解哲学家们必须不时地远离社会喧嚣,安静思考,方能写出作品。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人们一心追求的优越感包含了对社会利益的高度关注,那么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

同类推荐
  •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本书2005年初次出版,2013年再版,先后重印15次,又告售罄。第三版中,作者再做修订、补充,使内容更充实、逻辑更明晰、文字更流畅。版式亦做更新,更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全书从回顾催眠术从迷信到科学的历程切入,探索催眠术的生理基础与心理机制,介绍16种简便有效的催眠方法,进而对催眠术在治疗生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改善诸方面的应用一一道来。
  •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度去分析了二十四位文学大师们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特征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与多样,对心理咨询工作将起到不可估量非常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将会指导你完善自我性格,促进人际和谐,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呵护身心健康的同时,逐渐把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直至实现幸福理想的人生。
  • 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本书用轻松明快的语言来讲解心理学各种定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观察生活的视角,并通过这个全新的视角让读者更加明白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心理对策。本书涵盖了日常心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也包括对工作态度的心理策略,同时还讲解了在生活中关于人际交往及恋爱等方面的心理技巧。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全方面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工作以及交往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心理指导用书。
  •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是智慧的载体,它以假托、拟人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本书辑录了古今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每一篇寓言都蕴涵了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对寓言哲理般的阐释,加以心理学诡计的点拨,使这本书成为智慧的盛宴。它可以帮助你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晰地洞悉对手,也可以帮你避开心理误区,掌握心理操控术,游刃有余地面对复杂的竞争,让你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精辟的生存智慧。一个小小的智慧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生活中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发现,用心参悟,你也能成为智者。细细品读你手中的这本书吧,会为你点亮智慧的火把,照亮你仍在摸索的前进之路,它将是你成功路匕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晚宴

    晚宴

    《晚宴》一场晚宴,半生荣华;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再现上海滩权贵家族的沉浮史。
  •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考保卫战

    高考保卫战

    开学第一天,新高三老师们例行要开高考动员会。黄校长往主席台中间一坐,大手左一挥右一挥,讲得激情澎湃,风生水起,台下掌声不断。每到这个时候,会议就到了高潮。高一歌是多年送高三的老教师了,这样的场面也经历了多回,每到这个时候,高一歌内心总是悲欣交集。大老板黄校长口才好,是个很有煽动性的演讲家,他一通激情演讲,仿佛给枯竭的河流注入了新水,像高一歌这样的老教师也难免热血沸腾;说到底,并不是全因为大老板的口才,口才只不过是热身,那激情中许诺的奖金才是标的。大老板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大老板说,就是把我的坐骑卖了,明年的此时,我也一定让老师们的腰包鼓起来。
  • 鬼瞳神女

    鬼瞳神女

    她有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当她的手握上刻刀,世界便成了她手下的缩影。只要是存在于世间的东西,无论你想要什么,她都能帮你雕刻出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William the Conqueror

    William the Conquer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缘来是你:杠上傲娇少爷

    缘来是你:杠上傲娇少爷

    “哇塞,是校草君北辰!”当学校的女生们芳心暗许时,宁夏不屑嘟囔:不过是每晚压榨她写作业的流氓!“哇塞,是君氏集团继承人君北辰!”当上流社会的名媛们捧心时,宁夏翻白眼:不过是住在她隔壁蹭饭的无赖!“哇塞,是国民男神君北辰!”当狂热的粉丝们舔屏时,宁夏暗暗瘪嘴:不过是无证驾驶和超速将她撞飞的法盲!“哇塞,是全国女性心目中最想睡的男人。”当君北辰被选上最想睡男人1时,宁夏瞥了一眼身侧男人:嗯,她已经睡到了!
  • 地狱有多远

    地狱有多远

    曹大路没想到会以这种不光彩的方式结束他的这次副局长竞选,他除了为自己感到悲哀外,同时对局领导的操作方式感到震惊。尽管他十几年里一直奋战在缉毒一线,对行政管理并不熟悉,但他还是可以肯定,如果是群众选举制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如果知道这次选举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绝对不会去报名参与?……下午下班后,曹大路骑在他的那辆破自行车上一路都在想这个问题,他越想越气愤,自行车越蹬越快,以至于在十字路口连红灯亮了都没看见。所有的车辆和自行车都齐刷刷地停在停车线上,由于是下班高峰时期,南北两边都黑压压停了一片,只有他的坐骑孤零零地、肆无忌惮地向前冲去。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心动从和他相遇开始

    心动从和他相遇开始

    【1V1+双洁+伪兄妹宠文+重生逆袭】她,第一神偷,遭人陷害,一朝身死,重生在花痴跋扈华夏第一千金身上。斗极品,追查身死之谜,解救师傅,重活一世她混的风生水起。他,华夏帝国第一掌权者,一手遮天,他表示已经偷了他的心,就必须一宠到底,从此开启宠妻模式。“哥哥,我是你妹妹,我们不可以在一起!”“不是亲的,菲儿你偷了我的心,必须和我在一起!”当最终答案揭晓,到底谁偷了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