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胆的胆汁中含有的致毒物质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全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下,均可发生中毒。那么,哪些鱼的鱼胆会引起急性中毒呢?
青鱼、草鱼、鲩鱼、白鲢、鳊鱼、鲤鱼等的鱼胆均会引起中毒。其中,以青鱼、草鱼和鲩鱼引起的中毒最多见、最典型。
食鱼胆后,中毒者首先出现的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中毒者还可突出地表现为中毒性肝损害或中毒性肾病,出现肝区疼痛、压痛、叩痛,厌油食,肝脏肿大、肝功异常,血中尿素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等。此外,中毒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数量增高、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出血,甚至死亡。一旦发生鱼胆中毒,要及时送医院,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尽早治愈,降低死亡率。
(5)吃螃蟹的五忌。
螃蟹肉质鲜嫩,味美好吃。但是,吃螃蟹要讲究卫生。主要有五忌:
一忌吃生蟹。螃蟹有很多品种,如大石蟹、毛脚蟹、河蟹、海蟹、江蟹等,但它们都是淤泥中生长的,以动物尸体及腐殖质为食,其体表、肋和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种细菌。如果生食,极易被细菌感染,因此,生螃蟹不能吃,一定要洗净、蒸熟煮透后,才能放心食用。
二忌蟹与柿子同吃。螃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柿子含有较多的鞣质和果胶。螃蟹与柿子同吃时,蛋白质与鞣质相结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因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故还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质滞留在肠道内发酵使人出现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所以,吃螃蟹时忌吃柿子,吃柿子后也忌吃螃蟹。
三忌吃死蟹。螃蟹死后,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去。在弱酸的条件下,细菌会分解蟹体内的氨基酸,产生大量组胺和类组胺物质。螃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和类组胺物质就越多。人吃了死螃蟹后,组胺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类组胺会引发呕吐、腹痛、腹泻等,危害人体健康。
四忌吃蟹的四种器官。这四种器官是:蟹胃(在蟹壳内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蟹肠(由胃到脐的一条黑线)、蟹心(俗称六角板)、蟹肋(腹部为眉毛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在这四种器官中,细菌和有害物质最多,吃蟹的时候一定要摘除。
五忌吃蟹过多。蟹肉性寒,不可吃得过多,尤其是脾胃虚寒、伤风感冒者和心血管病人,以及过敏体质的人,吃螃蟹更要节制,最好不吃。
(6)鳝鱼爆炒不熟不能食用。
铁线虫的囊蚴经常会寄生在鳝鱼体内。如果爆炒时间不够,它不会死亡。吃入体内,外壳经过消化液溶化后,尾蚴会穿过肠壁,而引发疾病。一般食后半个月左右,患者会出现发烧、厌食、浑身困乏无力等症状。
当囊蚴发育为成虫后,就潜行于人的皮下组织,致使各部位皮下出现指节状疙瘩,医学上称为“匐行疹”。药物很难将其杀死,只有手术才能将寄生虫取出。因此,食用鳝鱼一定要烧熟煮透,切勿一味追求软嫩、味鲜而影响身体健康。
(7)鱼腹内黑膜不能食用。
鱼的腹腔内壁上都长有一层薄薄的黑膜。这是鱼腹中的保护层,它一方面保护腹腔内壁不受各种器官的摩擦,另一方面防止内脏器官分泌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汇集层,若被人们食用,会引起中毒。所以,各种鱼腹腔内壁上的黑膜都是不能食用的,必须清除干净。
(8)吃鱼也需“忌口”。
众所周知,吃鱼能健脑益智,益寿延年。但吃鱼也有“忌口”,不可掉以轻心。
带鱼:性温,味甘、咸,古称发物,多食动风发疥,过敏体质者应慎食。有麻疹、风疹及原因不明的皮肤瘙痒者,不宜食用。咳嗽气喘者也不可食之。同时,还不能用牛、羊油煎炸。
鲳鱼:亦称平鱼、银鲳等。性味甘、平、淡。由于鲳鱼含胆固醇较高,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忌食。再者其鱼子有毒,古称“令人泻痢”,不可食用。鲳鱼也不可用牛、羊油煎炸。
鳜鱼:性味甘、平。鳜鱼为虚劳食疗要品,寒湿者不宜食,若加入姜、葱无此弊。咯血、哮喘病人不宜食用。
黄花鱼: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统称。性味甘、平,古称“发物”,认为“多食发疮助热”,多食生痰,故胃呆痰多者、哮喘病人、过敏体质者、体胖内热者慎食。黄花鱼也不可用牛、羊油煎炸。
凤尾鱼:性味甘、温。多食发疥,助火动痰,有湿热、疮者忌食。
鲫鱼:性味甘、温,不能与麦冬、沙参同用,不能与芥菜同食。阳虚体质和素有内热者不能食用,易生热而生疮疡者也须忌食。
鲥鱼:性味甘、平。疳痼、疥癞、咯血、哮喘病人及部分体质过敏者的皮肤病患者慎食。
鲢鱼:性味甘、温。凡是感冒发烧、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者都不宜食用。
5.食用油
(1)为什么说“橄榄油”和“茶籽油”好?
橄榄油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主要食用油,由橄榄的果实精制而成。茶籽油取自油茶树、山茶树或茶树的果实,正式名称统称为茶籽油,是我国江西、湖南等省的主产植物油。它们共同特点是脂肪酸中“油酸”的含量特别高,可以达到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油酸的学名是十八碳—烯酸,也就是碳链中含有一个键链(是单不饱和脂肪酸)。
这两种油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这是因为医学家们发现以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民,心血管疾病患者少,而这里的人们动物脂肪摄入量也很大,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经过研究发现,是油酸在起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油酸有一个重要功能,它具有选择性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具有显著降低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功效,而对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有保留的功能。从目前人类追求的“健康理念”出发,它们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茶籽油在世界上被称作“东方橄榄油”,是我国的一个物产植物油,价格上比橄榄油便宜,由于政府的扶持,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品种面世。
(2)吃什么油好,什么叫1∶1∶1?
从物理性状上,我们将“常温”(15~20℃)下成液脂肪称作“油”。从来源上,又分为“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简称“植物油”和“动物油”。
植物油多数是液态的,少数也有固态的(如棕榈油、椰子油等),而动物油则反之,多数为固态,少数为液态(如鱼油类等)。
植物油中含有大多数的前面提到的必需脂肪酸,所以说食用植物油是最好的,因为动物油吃多了,会造成血液“胆固醇”含量过高,易诱发心血管病。人们最常选购的花生油、豆油、茶子油、红花油、葵花油、棉籽油、茶子油、芝麻油、玉米油乃至亚麻油等,只要品质有保证,都是理想的食用油。
玉米胚芽油:该油除有上述食用油作用外,还具有软化血管、调节血压等功能,适合高血压和高血脂者食用。同时,热量也较低,但价格较高。
花生油:不含胆固醇,锌元素含量高,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老人和儿童来说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其价格同玉米胚芽油相当。
调和油、色拉油:这两种油除用于炒、炸、煎、煮外,还可凉拌生食,口感清爽,不油腻。两种油都不含胆固醇,但热量相对较高。
目前,关于脂肪酸的摄入量,宣传得比较多的是1∶1∶1的提法。它的意思是将人们所需要的脂肪量假定为三份,那么,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分子中矿链上有一个“双链”)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两个以上双链)的比例应当是各占一份,也就是1∶1∶1。这个观点是20世纪70年代,美籍华裔学者张泗祥教授最早提出的。但是,应当指出,任何一种单一的植物油,都难以符合这个标准,即使脂肪酸含量较理想的花生油,也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3)常食精炼油有益吗?
据美国营养学家研究发现,未经精炼的植物油中所含的维生素E可以防止胡萝卜素、肾上腺素、性激素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的氧化破坏。由于其极易被氧化,在精炼中线生素E已荡然无存,所以选用新鲜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最好。
油脂精炼后被氧化,虽不易腐败,但只能供应能量,没有其他营养价值。这种油脂越来越普遍,如精炼油、人造奶油等。
(4)吃多少油合适?
油脂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越多吃越好。因为过多地摄入“甘油三酸酯”,热量过高人体肥胖是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那么吃油的“度”怎么把握呢?
营养学家为我们提供一个参数——每天油脂摄入量每千克体重维持1克~2克就可以了。比如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需要油脂60克~120克。少了营养不够,多了容易肥胖(长期食用过多的结果)。这个幅度与人们的运动量有关,活动量大,需要量自然也高,所以运动量大的人群的需要可以接近上限。
(5)植物油可用于煎炸吗?
当植物性食油经过长时间的加热时,其不饱和脂肪会变成饱和脂肪,譬如用来炸油条、炸鸡、煎葱油饼所用的植物油,由于重复的加热作用,最终变成对血管不利的饱和脂肪。因此在煎炸食品时不宜使用反复使用的植物油。
(6)油锅冒烟才下菜吗?
有不少人在烧菜时习惯视锅中油冒烟时才下入原料,认为这样炒出来的菜才会香,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食用油烧至冒烟,温度达200℃,在这种温度下,不仅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遭到破坏,而且当食品与高温油接触时,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也将大量损失。油在高温中会产生一种“丙烯醛”的气体,它对鼻、眼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流泪甚至造成头晕、恶心、厌食等不良反应。因此,炒菜时,在烹调油烧热后即可放入食品,莫待油温过高。
(7)吃植物油有哪些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选用植物油做菜。不过,关于植物油,有一些认识误区须注意:
误区一:精炼才是植物油质量的保证。
提炼(包括精炼和脱臭)过程可以去掉植物难闻的气味,还能去掉由于保存不当而进入种子中的有毒物质。但是在去除这些杂质的同时,许多如维生素等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随之失去了。
误区二:永远告别动物油。
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样的观点很片面。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营养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正确的吃法是植物油、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动植物油混吃还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
误区三:橄榄油最贵,所以营养价值也最高。
橄榄油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预防癌症和老年失忆症等。但也不能光吃橄榄油,因为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子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四:标有“不含胆固醇”字样的油才是好油。
在精炼植物油的过程中,胆固醇不可能从油脂中被去掉。但是,在植物油中,胆固醇的含量与猪油和黄油相比,其数值还是很低的,要知道动物油的胆固醇含量大概是植物油的10~25倍左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植物油中根本就“不含胆固醇”。
6.大豆及豆制品
(1)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吗?
我国每年都会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大豆食品出现在了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转基因大豆食品是否安全呢?
对于转基因植物作为食品时的安全性问题,国际经济互助开发组织(OECD)制定了关于各国进行转基因技术利用指南。该指南认为,如果导入基因产生的蛋白质经确认是安全的,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和原作物在成分、形态、生态上没有特殊的变化的话,就可以认为转基因作物在安全性上和原作物是同等的,即“实质等同性(SE)”原则。
再次,标志基因的扩散问题。一般说来,D.A的摄取量很低,在胃和肠内能很快被消化。因此,转基因操作标志用的抗卡那霉素基因也不可能进入人体细胞。另外,抗卡那霉素基因向肠内细菌转移的几率也是极其低的,约10%~17%。再者,我们每天摄入体内的抗卡那霉素微生物约有1.2×106个。此外,人们还担心人类从前没有食用过转基因食物而引起蛋白质过敏反应。但用动物进行的急性、亚急性实验表明,即使摄取量相当于人日常摄取量的1500倍到50万倍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2)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能是什么?
一般认为,黄豆中的巨量黄酮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自由基对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中沉积而演变为动脉硬化的情况。
在每100克大豆样品中,含异黄酮128毫克,传统方法生产的分离蛋白含异黄酮102毫克,而豆乳中含9.65毫克,因为豆乳含水93.27%,相当于干物质中每100克也含异黄酮100毫克以上。豆腐中含异黄酮27.74毫克,其干物质含异黄酮200毫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