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1200000006

第6章 杨黎在北京:答马策问(2)

【好好的三月】

马:你算是琢磨透了啊。谈点儿别的。去年冬天的某一天,你送你的诗集《小杨与马丽》给我,在去什刹海酒吧的出租车上,你朗诵了你自己最喜欢的《非非一号》里面的《三月或预言》那段。很不好意思,我是第一次读或听到这首诗,我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美。我说,这是杨黎创造的民谣,是人间的杰作。而你说,吴晨骏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杨:是吴晨骏说的吗?那我说错了,应该是闲梦说的,他也在南京。

马:这首诗也属于我们刚才谈的抒情诗。这是你最好的诗歌吗?

杨:不是。是这样的,实际上《小杨与马丽》是我对自己做的一个总结,也是我1996年之前的作品结集,但我只选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丢了,还有三分之一我没有要。比如我认为早期我写得好的是1983年写的《看水的男人》,我就一直没有找到。找到了,我肯定要把它放在里面。最近我也重新反复地读了这个集子,就我自己到现在能够真正还觉得问心无愧的诗,也有几首,我也在家里选了一下,我选了11首,我比较喜欢11这个数字。这11首诗歌,才是我最喜欢的。

马:这个《三月》算一首?

杨:这个不算,《非非一号》不算。

马:那你当时说是你最喜欢的。

杨:我喜欢的是它里面的部分。实际上,我是不喜欢这首诗的。

马:呵呵,你在出租车上念的时候,说这是你最好的诗。

杨:它是这样的,因为那是一首长诗歌,它有点杂,里面也提到了三月,那是很好的,但也有一些很不好的东西,有杂念和写作意图太明确的东西。

马:我带来了。像这样的句子多美啊。你看:在三月/我点一支烟/不再用火柴/不吃饭/也不知道饿……

杨:但是你再看,除了你说的这些东西,《非非一号》里面同样也有《十九个名词》这样的东西,这是我最遗憾的,感到很不应该的,这种东西今后不会再出现在我的诗歌中,后来也的确没出现过,这首诗它当然太弱(乱)了,不像其他诗那么单纯,比如说《西西弗神话》。那么是不是长的东西都不单纯?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一块讨论一下。

马:我觉得长的东西是很难单纯的,它趋向复杂,会想去整合某种结构力,比如爱伦·坡就认为诗歌在100行以内为好,而我曾经极端地认为,不超过30行更好。但我确实很喜欢这个《三月》,我再念一念吧——三月/我约了几个朋友/去喝酒/那是晚上/他们说/好吧!好吧!好吧!还有——三月/三月/树上开红花/地上长绿草。还有——三月/好好的三月/坐在茶园喝茶/坐在饭店吃饭/坐在床上/睡觉/三月/三月/旗帜飘在天空……

杨:别把它搞成诗歌朗诵会啊,我们还是谈其他问题吧。

马:当时你用四川话跟我念的嘛。

杨: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说一遍,就是我从来都用四川话念诗,因为我普通话说得不好,一些声母分不清,念的时候不仅不好听,自己的情绪还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我用成都话,这是其一。第二点,我最反对朗诵,很多人都在做戏嘛。要么就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像孙道临,像赵丹;要么就像摇滚,在朗诵中加入很多插科打诨的东西,搞成行为艺术。朗诵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朗诵得好与不好,和诗歌好与不好根本没有关系。像赵丹,他能把菜单都朗诵得像一首诗。而我们诗人开个诗歌朗诵会,只是对朗诵原意的借用,它的含义应该叫读诗会,我们一块读吧,我把我的诗读给你听,你把你的诗读给我听,我读你的诗也是这样读,这样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把它念出来:天,天空的天;地,大地的地。就是这样,而不需要任何嘴巴上的加工、用气上的加工以及神态上的加工,更不需要做动作。

马:不过我倒没想这么多,我只是那次听你读觉得特别有意思,让我一下子很喜欢四川话,当然主要是很喜欢那首诗,你有时间了能不能录一盒读诗的带子给我?我把它收藏起来。

杨:可以啊,这个随时可以满足你的愿望。我以前是见到人就要读诗给他听的,以前没有网络嘛,手稿又乱七八糟不愿拿给人看,我最大的满足就是别人到我这儿玩,听我读诗。

马:是作为传播还是?

杨:它有点另外的,但主要是传播。那时在成都嘛,很舒服。

马:回到前面去,你刚才提到诗集《小杨与马丽》中有11首自己满意的作品,它们具有经典的意义吗?

杨:不具有,因为我不喜欢经典这个词。经典总是拿来吓别人的,是对真正的诗歌或者说写作的反动。8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说我的《怪客》已经是经典了。我先还高兴,后来一想就觉得不是滋味。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把血和肉抽干,然后挂在树上面的躯体。有经典,就有人要为经典写作。你想,这是多么可怕的写作?

马:那你怎么说?

杨:我说喜欢。

马:那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那11首诗歌帮我勾一下……

杨:也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嘛,当时是这样想的,可能过些日子又要变。比如说《红灯亮了》《西西弗神话》《英语学习》《大声》《木头》《高处》《深秋致爱》……差不多了吧。

马:是这样的,最近有一家诗歌刊物,他们搞了个“经典存盘”的栏目,让我推荐作品,你这下可帮我省点懒了。

杨:还是经典,这些媒体啊。

【100首诗和100万字作品】

马:你这次(过完年后)是什么时候回北京的?

杨:2月25号。

马:写东西了吗?

杨:这次没写,乱七八糟的,主要是为那个长篇小说出版作准备。

马:《向毛主席保证》?

杨:对。

马:那次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就是决定来北京生活的那次。

杨:2001年8月10号左右吧,反正是我过完生日,满了39岁以后。

马:到北京以后,诗歌方面除了刚才谈到的那11首充满回忆的抒情诗,就开始转入《早课》系列的写作吗?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风格上的变化?

杨:诗歌这一年多来写得比较多嘛,刚来的时候写的那11首,何小竹不是说废话也抒情吗?后来又写了很多其他的诗。《早课》仅仅是去年5月底开始写的。最近我不是有一本新诗集《打炮》吗?其中的三分之二就是在北京写的。

马:《早课》是每天醒来时写的吗?

杨:是每天睡觉前或起来后写的:如果我是在深夜两三点钟睡觉,就睡前写,写了再睡;如果睡得早,就第二天起来时写。北京阳光很好,我每天起床后心情也很好。所以,我觉得《早课》写得非常愉快。反正每天一首,都是上网在线写的,应该说是和网络与时俱进了一把,呵呵。

马:《早课》系列你自己满意吗?

杨:应该说除了这个名字之外,我非常喜欢这组诗。在我新编的《打炮》中没有这组诗,那是因为我想为它单独出一本,另外还要写一些,现在主要是还没想到好的名字。“早课”这个名字过于比喻了,过于强调它的写作意图、目的什么的,这不好,实际上我写诗是没有动机的。但这个名字无形中构成了某种动机,特别是冠以“早课”这个名字后,总显得有点像和尚做功课、念经那种感觉。

马:我理解你是把《早课》当作自我修习、自我教育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好像也引来了一些跟随者,什么《晚课》啊,《日课》啊,《午间操》啊,一时间橡皮论坛上像在搞诗歌竞赛,但又让人觉得是在互相攀比炮制水平似的。

杨:呵呵,每天写一首,诗歌是写不完的,也没有这种写得完写不完的感觉,一个人应该认为,生命常在,诗歌写作就常在。诗歌没有一种过去时,诗歌是必须永远写的。你说你杨黎曾经写过诗,那完全跟我没什么关系,那么它仅仅因为是我写的,只有当我重读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跟我发生关系,这是外在关系,而内在关系是要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为什么要经常写诗呢?它跟一个人天天要吃饭是一个道理,如果哪个人想一顿吃完所有的饭,那是不可能的。

马:那组诗在网上,一些人认为特别好,一些人则认为过于简单,不太饱满。

杨:对,我知道。那些说三道四的东西,我心里很明确,我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我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或者某些人、哪些人会该有什么反应。喜欢我诗歌的人,我知道他喜欢我什么,为什么喜欢。刚才我也隐约听到你谈到变化,我认为在我的诗歌写作道路上,到现在没有变化可言,我完全是随我的心情,孤独的时候就抒发一点感情,活得平静的时候也影响到诗歌的平静,这也跟吃饭喝酒一样,今天胃口好饭菜可口,我就多吃点,一起喝酒的人舒服我就多喝几杯。这不涉及我对诗歌最根本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恰好是最不教条的。

马:除了诗歌,在北京还写了些什么?

杨:哦,那太多了,我给你掰手指算吧。说正规写作,非正规的我完全不算。

马:也一起算算吧。

杨:谋生计的那些就免了吧,那东西没意义嘛。首先诗歌,写了有一百来首吧,肯定不低于100这个数。这个也可以不谈了,诗歌近乎另外一种生存,必须写的。那就说小说吧。写了三个短篇,短篇写得少,包括《一根皮筋》《一路狂奔》《两三个东西》。中篇写了一个,就是《双抠》。另外就是两个长篇,《关于我的小说〈睡觉〉》和《向毛主席保证》。还写了一个话剧,最主要还写了一本叫《灿烂》的书,是关于第三代诗歌运动代表人物追踪访谈的。

话剧本来是帮别人写的,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自己的东西,别人不是很满意,等这个关系理顺了,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的。

马:是改编自张小波的小说《法院》吗?一开始不是准备上演吗?

杨:是的。那么就是这么多吧。你看,《灿烂》有50万字,《睡觉》和《向毛主席保证》各20万字,再加上那些个中短篇,百来万字吧,是写得多了点,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马:据说还写了几个电影剧本,那是纯粹为了谋生?

杨:这些我们就不谈了嘛,还写了多着呢,每天没事嘛,就坐在那儿写。为书商写书啊,编东西啊,这样那样,都是为了挣钱吃饭。主要是,来北京这一年多时间,除诗歌外,我那100万字写得是多了点,所以准备再慢些。

【写作:把字写得没有意义】

马:我可没说多,我说灿烂,确实够灿烂的,你是天才嘛。在这样的时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说,我们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也是最痛苦的时代,我们很快就要上天堂了,也要下地狱了。诗歌会让你上天堂吗?或者让我换一种说法,在这么复杂的时代,诗歌怎么套现?诗歌可以套利吗?

杨: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如果说能,我认为这句话是空话,是错的;如果说不能,这句话就不是空话了吗?怎样套现它跟诗歌没有关系,只跟操作者有关。假如说我现在很有钱,我可以包装一些人,比如竖、乌青,还有长得漂亮的那几个,像蝈蝈他们,我就可以把他们包装成新时代另类明星,这样他们也可以赚钱,但这跟诗歌没有关系,诗歌跟世界、时代永远没有关系。

马:诗歌是(或者假定是)一种文化稀缺资源,按照经济学原理,稀缺资源必然带来高额利润甚至暴利,可这个逻辑在诗歌市场行不通。为什么?

杨:我知道你喜欢用经济学解释文学,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谈论文化,你这个说得很对。但是诗歌不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更不是文化的稀缺资源,所以你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马:当然,我是从智慧的角度或者说大文化概念、范畴来谈论的。

杨:大的文化概念……从你这个观点反证了另外一点,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它也不是,因为人类不需要诗歌,你不管稀缺的还是看得着的、普遍的,它的前提是人们的需求,在这点上……

马:人们不需要诗歌?

杨:不需要,人们要诗歌干什么呢?人类从来就没需要过真正的诗歌。

马:你说得好。唐代可能是个例外,唐代以诗取士,也刺激了诗歌……所以这也是你转向小说的一个原因?

同类推荐
  • 青岛往事

    青岛往事

    本书通过一个个传奇人物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牵引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百余年的沧桑蜕变,有城市精神的坚守,异国文明的侵袭;百余位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搅动时局的政客,风雪闲情的文人;百余座城市记忆地标,有胶州湾的海浪,栈桥的黄昏,八大关的红瓦绿树……透过记忆的网,旧照片捕捉历史曾经的表情,是平静,是喜悦,抑或是沉重……
  • 燕台随笔

    燕台随笔

    这是一本别具一格又不同凡响的随笔。它只有八章、六十篇短文,但它的题材是多样的,有政治随笔、思想随笔、研究随笔,也有传统的游记和亲情文章。它的写法是多变的,有的是一泻千里的滔滔政论,有的是心思缜密的论说,有的又是潺潺流淌的美文。而不论是何种题材和笔法都是照亮人心的一束阳光。
  • 28天

    28天

    1912年1月16日,上午1月的北京已进入隆冬季节。元旦过后,接连落了几场雪,天气更加寒冷。但与寒冷的天气相比,动乱的政局和持续的战争让紫禁城内的气氛显得更加寒气逼人。那些日子里,上至隆裕太后,下至皇亲国戚,无不惶恐不安。这天上午,内阁总理袁世凯上了一道密奏,顿时引起极大的震动。时在冲龄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许多年后回忆起那天的情形时说,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地上的红毡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这两个大人为什么哭。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本书精选了王安忆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文革轶事》、《隐居的时代》;短篇小说《招工》、《酒徒》、《天仙配》、《黑弄堂》;散文《剑桥的星空》、《华丽家族》等篇章,全面反映了王安忆的创作成就。
热门推荐
  •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徐州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安妮丝公主

    安妮丝公主

    有一种说法:每个女孩都是公主转世,有的是深山中的灵狐公主,有的是前朝的格格,有的是花园里最高贵的那株百合……所以,每个女孩,与生俱来的都有一些公主情结啰,多少都有一点点的娇气和任性,特别渴望得到众人的关注和呵护。本书中的女一号叶熙就是这样的啦,她出生于亿万富豪家庭,自然同公主一样娇贵!但正是这位被别人尊称为“安妮丝公主”的女孩,内心却无比寂寞,为引起生意场上忙忙碌碌的父母的关注,竟假扮成小乞丐去大街上讨钱,还结识了一位酷似韩星姜东元的大帅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风云庄

    风云庄

    坊间传闻,得风云庄相助,可得天下。然而无人知其底细,更无人知其门主。他苟活于乱世之下,以经天纬地纬地之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为报家国父祖之仇。然而,沉浸在仇恨中的他,最终意识到,何谓天下,何谓成全。
  • 逃路拐妻进行时:超级吃货

    逃路拐妻进行时:超级吃货

    她是表面高冷内心逗比的吃货神子,他是身份另有乾坤的智障大少爷。然,本应毫无关系的两人,因为一不小心,被死死拴在一起。初遇,“墨璃潇!隔壁小胖欺负我!你帮我揍回去好不好?”“不好。”“秋老爷子的叫花鸡你吃不吃?”“好。”第二天,隔壁小胖变成了一坨不明物体,只有一口气吊着。熟识,“璃潇!我同学家出现了一只妖怪!弄死它好不好?”“……不好。”“庄大小姐的甜品翻新了,你吃不?”“好。”第二天,某妖怪死的不能再死,化灰飞了。解除血契后,“潇潇!嫁给我好不好?”“……好。”“你要吃什么我就……诶,你说啥?”“好!”鼓掌撒花祝贺白大少勾搭墨神子成功!
  • 混在人类世界的狐狸

    混在人类世界的狐狸

    这就是一头狐狸下山附身于人的故事。以及,多写一点凑齐二十个字,好像超过了……
  • 希腊神话和传说

    希腊神话和传说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然而,若论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以及流传范围的广泛,那就要数希腊神话了。希腊神话是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的总汇。几千年来,希腊神话已经渗透到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乃至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明进程,就有必要读一读这本《希腊神话和传说》了。
  • 仰望天空流下的泪

    仰望天空流下的泪

    她,在众人面前是个古灵精怪的丫头,可有谁知道她背后的故事?父母的抛弃,妹妹的诬陷已是让她的心伤痕累累。本以为从此和他们画上句号,他们现在站在她的面前哭又是怎么回事?十多年的不管不问,就想让她放弃恩怨?不可能!不过他们又是谁?她的亲生父母?这是什么意思?原来她是被抱来的孩子,所以才活该被他们抛弃,谩骂,和毒打是么?看她怎么把这一切都讨回来!好在这一切都有他陪在自己身边,有他在身边,每天都是幸福快乐的。
  • 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女主角如眉已近大龄还没有男朋友,在家人的催促下,在网上登陆征婚,一时之间应征者云集。但如眉惟对所见的第一个男子君兴情有独钟,两人很快地以闪电的速度结了婚。婚后两人很多意见不能统一,矛盾时有发生。不堪君兴冷落,如眉欲割腕自杀,被及时赶回的君兴撞见,误以为如眉要砍他,遂坚决要求离婚。两人从冷战步步升级,在所有相关的人都对离婚的事情感到疲累的时候……
  • 等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最美林徽因

    等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最美林徽因

    男人都想有她这样素淡如莲的知音,女人希望像她那样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为什么要读林徽因?她是让三大才子魂牵梦绕的奇女子,民国学者眼中学识渊博的林先生,文学与建筑的双料才女,事业与婚姻美满无暇的女神。最真实的林徽因,温雅如玉,民国气质,美到极致,纵然岁月流转,未曾输给时光。
  • 拐个贝勒爷回现代

    拐个贝勒爷回现代

    不小心穿越了。我不要嫁给太子。也不要被当成两国交好的礼物。让我和别的女人分享一个丈夫。我才不要。我要逃婚。我干吗要顺从。顺从那不是我雪儿的个性。逃婚成功。咦。怎么多了一个人。哈哈!带了个贝勒爷回来。甩也甩不掉。喂。要死啊。告诉你不许在跟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