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登山】
陶渊明乘坐的小客船,穿过鄱阳湖,南进赣江,又向西转入修水,溯流两天,就进入了西安县境。
刚进入西安县境,迎面便见一隘雄关似的山峡,此峡名叫“三洪峡”。船一插进峡口,人们就知道什么叫“山川之险”了:两侧青峰入云,中间一水咆哮。这是西进西安县的唯一水陆通道。这山川之险,使这以西之域,稳坐“天下大乱,此地无忧”之佳誉,所谓“西安西安,西进则安”是也。
这个山峡,险峻至极,有个诗人揭傒斯(丰城人)描述这里的情状:
地偏疑隔世,峡紧欲藏关。
积水群山里,行舟乱石间。
独鸟啼深树,斜阳下急滩。
千忧逢一快,未觉此生孱。
如何行舟?有诗人从此一过,许多年后,余悸难消,写道:
鼋鼍蹑立鱼龙飞,
云奔雨骤万怪起。
篙师舵师不敢停,
扁舟转侧惊涛里。
陶渊明、雪梅和艄公与纤夫们一起齐心协力,乘风破浪,历经数番惊险,又好在干春无雨,山洪不发,老天照应,他们总算平平安安地穿过了山峡。
庆幸之余,伫立船头,众人回首而观,见山高水险,啧啧称奇。陶渊明竟高声赞叹:“山峡之险,犹似雄关;守备之固,近乎长城!”嘿,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同有灵犀两相通”,陶渊明和他后来的朋友檀道济(继王弘之后任过江州刺史)都把防御力量比作万里长城。
檀道济是南朝刘宋一员抗敌大将,是最早把军队比喻为长城的人。据《宋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檀道济一生征战,功勋显赫。这引起了宠臣刘湛和刘义康的妒忌。昏庸的宋文帝又偏信谗言,于元嘉十三年杀死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檀道济临刑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这是“破坏你自己的万里长城”。果然,北魏得知这几位名将被杀,即派兵10万毫无顾忌地进攻南朝之宋,刘宋无人能统兵抵挡,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他站在建康(今南京)城头悲伤感叹:“军队确如万里长城般重要!”
万里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还有着崇高的文化意义。它的文化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几经翻滚,却不断得到提升,从最初作为秦王暴虐的见证(如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伟大精神——中国精神的象征。
万里长城——中国精神的象征
万里长城,就如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腾跃在万山之巅,出没飞旋于苍茫云天之际,跨越无垠沙漠,穿过茫茫草原,奔向浩瀚大海,势不可当。
万里长城,它那龙形的体状,依从大地而又具备无比磅礴的气势,品质与中国精神十分相似,它是中国精神物化的呈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一九三五年十月,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后,挥笔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的上阕回顾了红军长征以来艰难困苦的战斗经历之后,表述了夺取胜利的坚定意志;下阕写经过长期斗争成长壮大起来的人民武装力量,必将消灭敌人,夺取胜利。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诗就是英雄们的雄壮誓言,表现了红军战士对于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一定要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强决心,表现了神龙之威。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句诗就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气贯长虹的革命气魄和中国精神的宏大气势。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其阵势就像一条长龙,从南方游向北方,势不可当;其征程和胜利,就像一篇雄伟的史诗,这是中国精神的辉煌篇章!如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英雄的史迹,也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文化——“长征文化”。长征文化,也成了中国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而光辉的组成部分。
因而,“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诗至今仍然被人们在表示某种决心和要达到某种目的时常常引用。可见,它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精神的大气概。
自万里长城筑成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以来,人们用之较多的一种,就是把长城作为军队的比喻或国防力量的象征。
如1500年前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檀道济,就是最早把军队比喻为万里长城的,到了近现代,由于有了热兵器,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作用越来越弱了,但它作为抵敌力量、国防力量和中国精神的象征意义却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烈了。
如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即今国歌),歌中唱道: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这歌中“新的长城”,就是指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敌的力量。这首歌表现的精神,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万里长城就成了中国精神的一个形象的喻体。
现在,中外游客到了北京,都想到八达岭去攀登长城,去看看这条建造于两千多年之前而今仍然飞腾在这万千群山之巅的万里长“龙”。到达长城,首先当然是要欣赏这了不起的奇迹、这无限的风光,然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寄托情怀,抒发感慨:“不到长城非好汉!”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信心;有志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青年们则说:“我要成为这万里长城的一分子!”——人们要借以游览长城而培植强大的中国精神。今天,我们要特别指出,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喻体、一种象征,不仅为中国人所认知、所共识,而且也为外国友人与政要们所认同、所追捧、所需要。
例如,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访问中国,忙完国事后,特意到八达岭游览。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还特意请记者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奥巴马神清气爽,面带微笑,极目远眺。他为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所陶醉,为这恢弘的气势所诚服,表现出他的内心被伟大的中国精神所倾倒。他在极力吸吮着中国精神的营养乳汁,以便回到美国,在政坛上一展雄风,再创辉煌。
由此可见,把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精神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人乃至全球人共同的自觉作为;这也证明了中国精神是中国和世界的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
摘自抱月山《“中国精神”文化发祥史话》
陶渊明复转回头来,向前举目一望,只见两岸万千群山,接踵牵手,不歇而来;座座青山,恰似绿浪滚滚,不平不息。看那争竞而出的峰峦,有的像壮士远眺,有的像美女起舞,有的像烈马奔驰,有的像雄鸡高唱,有的……难以尽述……
不该不该你真不该哟……
哟嗬哟嗬哟嗬嗨嘞……
一阵低昂宛转、悠然动人的山歌,把陶渊明的目光从高高的峰峦间,引向右岸山麓。
雪梅和艄公也一齐瞧向了那山下。
只见北边山脚下,一队负担挑夫,共二十几人,相续无间,蜿蜒如长蛇,上行疾走。其中一人领唱山歌,余众齐声伴和,曲调节奏,与脚步相合恰恰。
你不该洛阳城里写信来啰……哟嗬嗬,哟嗬嗬……
你不晓得奴家不识字呀……嘿啰嘿啰嗨哟嘞……
写封书信叫谁开哟……
哟嗬嗬,哟嗬嗬……
乖人做出蠢事来啰……
陶渊明和艄公听了,一齐笑了起来:“哈哈哈……”雪梅也笑了,只是没有出声。
看那挑夫歌队,其景也壮观,其声也和美。
哟嗬哟嗬哟嗬来嗨……
挑夫们轻快地把山歌担过小岭去了。
陶渊明高声赞道:“美,美兮真美!”
艄公也笑说:“不错!比我唱的渔歌还好听!”雪梅也情不自禁点头肯定。
陶渊明此刻的心情特舒畅,他心里说:“就凭经得这番风险、饱餐河山秀色、直见山乡风情,卖给王弘做一年主簿也值!”
次日上午,船到了修河十八滩中最令人头疼的“三硔滩”。
这里山峻水急,“高山突怒而骄蹇,滩水激宕而漂流”。滩上又嵌满乱石,“十二圆珠怪石头,前龙后马阻行舟”。而且它的水情,一天都要变三变:上午滩上洪水如万马奔腾,激波扬浪,过了午时,说不准石隙间的水,还不够一马喝的。
关于三硔滩,当地更有山歌唱道:
三硔滩,鬼门关,
山洪一来船船翻。
水落又怕船搁浅,
十次过滩九次难。
《今古贤文》里说得好,“易涨易退山涧水”。这年春雨少,偏巧这几天天又晴得很,大山里千沟万溪,水都退得快、退得多。俗话说“小沟无水大河干”,三硔滩上则水薄如绢,乱石裸露,正是“三硔滩上石齿齿”之时,上上下下的船只,无论大小,到了这儿,滩上的下不得,滩下的上不了,雇纤夫,纤夫有力也叫空。可陶渊明到了这儿,除了替别的船家着急,他自己并不觉得烦难,倒不是因为西安县令干庆派来的大船就停在滩上等他,不需着急,而是他正要下船,上北岸的辽东山去,那里曾经出了一个神仙,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他要去寻访寻访。
陶渊明和江州刺史雇给他的“全程双保(保镖、保姆)”雪梅一同傍北岸下了船,由雪梅付了船资(王弘将旅途资费,全部交给了雪梅管理)。他们辞过艄公,又到事先约好的干庆雇的船上,与干庆派来接他们的领头张县丞见个面,打个招呼,作个交代,并打听了一下路径,然后就逶迤向辽东山走去。
才走了二三十步,陶渊明禁不住秀山的诱惑,要驻足观光了。
站在群山跟前看山姿,竖峰是亭亭玉立的秀女,横岭是玉体侧卧的美人,山色是娥眉,花光是红颊,林披是缕缕青丝,温风是她的体香,才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经雪梅再三催促,陶渊明才如梦初醒,开步续程。
走近离河岸不远的山脚下,经过一处由十几二十来栋土巴屋或板房组成的村落。像有这样多房屋集中的村子,在山乡里头,可算是比较大的村庄了。这个村头还有一间油榨坊。随着榨油时撞击粗长木楔发出的“嘭!嘭!”声,飘出一阵阵新鲜而浓烈的山茶油香。陶渊明深深地吸了几口香气,赞道:“好香!”如果不是急着要赶路去辽东山,又有雪梅挡着,他真要跑进这山里的油榨坊,好好看看,看与他家乡柴桑只打菜籽油的作坊,有啥好新奇的地方——他就像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这个村庄里,户户门前壁后,或挂或堆有用篾丝、棕丝或麻丝编扎的纤绳,可见家家都有纤夫——听说还有一两个女纤夫。陶渊明听到这,鼻子一酸,眼睛一红,就要掉眼泪了,因看到雪梅姑娘在,便不好意思让它掉下来,只用衣袖悄悄地抹去。
穿过村子,钻进了一条大山笼。
陶渊明与雪梅就这样“醉”醺醺地扑进大山里了。山外人一下子扑进大山,又是初次,便犹如从喧闹、飞旋的世界,忽然跌入了昏曚寂息的远古时代。四周不见人烟,只有无穷无尽的山,无止无休的路,胆怯的,难免会有些害怕,只有怀着企盼的人,才会无所畏惧。陶渊明就是带着企盼而来的。
走在这崎岖不平、坡岭陡峭的山道上,陶渊明做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又加上脚有小疾,他顿觉数倍的艰辛。然而,他却走得很有劲,很高兴,因为前面有他所想要的,有他的希望在。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山、这么高的山,在他的家乡柴桑县,在他的“五柳堂”小坪前,他只能看见一座孤零零的南山(即今九江庐山)。当然,“南山是很秀美的”,他常常喜欢“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他现在脚下所攀登的、眼前所仰视的山,重重叠叠,层层递递,直上云天;连连绵绵,无穷无尽,远去千万里。“这里是雄美!”他赞道。现在又正是春浓,山里百花,次第开放,红黄紫白,叫人目不暇给——又显出“繁华壮丽”。陶渊明兴奋起来,也不畏山高路陡,跟在雪梅身后,乐颠颠甚至有些手舞足蹈地往前走、往高登攀。
山路弯弯,随弯弯山路转上一处宽广的山坡,陶渊明和雪梅,眼睛突然一亮,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向阳岭上,满坡杜鹃,抢时开放,万紫千红。他们就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小孩子撞入了玩具大超市,不知看什么好。只见满坡杜鹃花,遍岭映山红(映山红,与“山石榴”、“应春花”同是杜鹃花的别名,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五光十色,如一床巨大无边的锦被,铺盖满这一片广阔的山坡。多么奇异的景象啊。它们知道将名扬千古的陶渊明来了么?它们是要朝拜将点亮理想社会明灯的陶公吗?
呕出口中血,染红枝上花
相传,蜀地先祖有王名“杜宇”,号“望帝”。其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泛滥,一片汪洋,民不堪其苦。先帝杜宇目睹此景,心急如焚。
他访贤纳才,得“鳖令”,遂封鳖令为相。鳖令率众凿山泄流,拯救苍生。之后,蜀地不患。望帝念其百姓得享安乐,便禅位于鳖令,号“开明”。望帝杜宇遂自死去,化作一鸟,即名“杜鹃鸟”。这杜鹃鸟围绕着含苞欲放的花枝飞呀飞,翩跹起舞,并昼夜不停地歌唱,直叫得口滴猩红的鲜血,染得满山枝头姹紫嫣红,消除了洪灾遗留的凄凉,人民眉开眼笑。此花便名“杜鹃花”,俗称“映山红”。
引自操明权《怎样观赏花卉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