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渐渐迷上同一类文章,带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它们讲婚姻中的鸡毛,讲人性中的脆弱,讲我这个年纪经历的绝大多数困惑。不似平白叙说的浅白,带点犀利,带点深刻,时常把心理学知识暗暗夹带其中,往往还来不及察觉,就带你从沟壑踏入了广袤的草原。
我的手指习惯转着圈寻找一个姓名,作者栏总是被“蔡尖尖”占据着。
我后来有幸认识她,比文字更加喜欢她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诚恳,和我臆想的文章背后的形象妥帖地吻合——这女人活得骄傲,不允许自己糊涂。
这多么难得。往往,文字是一回事,人又是另一回事。
我对文字一直热爱,近几年把它当作营生,却眼见其令人担忧的走向——
文学的成分越来越少,浮躁成了文字的主题:没有恋爱经验的人写下长篇大论的恋爱技巧;浸身金钱的人鼓励人们去追求诗和远方;抓着一地鸡毛在婚姻中做困兽斗的人,分享着所谓的女人应寻求自由大胆做自己……
什么时候文字也成了便利店买的速食汉堡,剥开层层包装,又小又硬,缺失营养,并不是图片上松软热腾、肉汁丰盛的样子。
长叹一口气,还好有蔡尖尖这样的作家,一杯茶搁在手边,踏踏实实地写着走心的文字。
尖尖写作的范围很广,从十八岁的困惑青春直到三十多岁的矛盾人生。学业,工作,婚姻,家庭,育儿一长串的问题……皆是她经过,征战过,才赢过的战场。
尖尖的文字真实,清醒,绝不用故事含糊了事,绝不做速食文字输出者。理性思维中又带着文学的信仰,给之以接近完美的打磨,直到一个个落在饥渴已久的心灵上。
我喜欢“写自己心路”的文字,更加真实,且有参照价值。读蔡尖尖的书,有一种当年读武志红老师的感受。为什么武志红老师的书那么具有感染力?理智分析竟带给人热泪盈眶的感动,因为在剖析解答的背后,是武志红老师对抑郁曾有过的自我救赎,而抑郁深处的自省,则是重生,写下来,对别人,则是救赎。
这样的文字才具有价值。
我曾向尖尖诉说过诸多情绪上的苦闷,她从灵魂里筛选出来的有用经历,全部送给了我。真实,慷慨,从人性到文字中一并如此清澈,怎会读不畅快?
想想已是半年有余,我与尖尖讨论过写作的问题,我们有着共识,文字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用尽功夫,才能直到内心。
我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要写?”
她说:“众生苦,而生活无常。如果我写出来的几十万字里,能够让一个人绕开自己人生路上的坑,又或者看穿纷乱表象下的真实面目,不为生活暂时困苦而失去信念,那么它就是值得的。”
忽然之间,感动莫名。
是日作序,愿每个在生活泥泞里跋涉的人,能够在她温暖细致的字里行间,犹如我一般,获得最为原始的力量。
杨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