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群里,有位男士空投进一个新闻:写诗才女三段恋情都告吹,男友说:“对不起,你太有才了。”
他还调侃道:“在座各位有才的美女,可要小心啦。”
乍一看标题,很容易让人想起多位古今中外众人熟知的、有名的女作家不如意的情感历程,未细看内容的人,会感叹有才的女人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伴侣,甚至自嘲一句“文章憎命达”,说自己文章写得不好,不过是因为人生过于顺利。
但打开文章细读之后,我发现女主角并非因为有才而屡屡被感情放鸽子,反而是因为才情获得了这几段的感情。但因为写作的素材过度曝光家人的隐私,且不顾家人的反对我行我素,从而失去了两段婚姻;又因为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分寸,使本来应该成为男友的人,发来了冰冷的拒绝辞,让她颜面尽失。
这位才女感情屡屡败北,真能归咎于所谓的“有才”吗?她把生活中的一切拿去当了素材,全然忘记了人际交往中需要留出一个让人感觉安全舒适的范围。而圈出这个范围的栅栏,名字就叫界限感,有时候我们也称为原则,属于情商的一种体现。
2
社会心理学里,人与人交往,关系都存在一个舒适的距离,我们把这个距离叫人际距离(personal space),界限感的概念由此得到扩展延伸。
界限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度量上的把握,缺乏界限感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的事情托付于他人,对界限并不敏感,正因为如此,对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或者侵入他人的底线也毫不在意。
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物理上的空间划定,有的人把自己的房间大门洞开,不在意他人的进出,那么他通常也会认为,随意进出他人的房间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对于精神和心理上的界限,通常都不会太明显,然而造成的侵犯感觉是相同的,因为每个都是独立的情感体系,并不支持完全的洞开,大部分人是有选择和保留地开放。所以模糊的界限感觉,经常会引发各种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痛苦和无奈。
而这个最原始的症结,却经常被掩埋在种种表象之下。
比如一个强势的女性,工作出色,收入很高,家庭关系却很紧张。很多人经常会认为是男尊女卑的遗留思想让女性职场得意而情场失意,却忽略了很多时候,女强人的凌厉职场作风经常会带到家里,侵犯了本来应该温和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最后导致家庭的分崩离析。
又比如一个喜欢在朋友圈频频晒生活的人,会让生性谨慎的伴侣心存不满,争吵之下又外带到自由与爱不爱的问题上,实际上还是没有统一的生活界限共识。
在交往试探的初期就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正式对象,经常使得对方无所适从、早早离开,也是同样问题。
3
人生来就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还记得孩子学步期不愿意大人抱、吃饭的时候非要自己吃吗?这就是独立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然而没有和孩子产生分离意识的父母,总是觉得还是多抱抱多喂饭更好。
等到青春期的时候被偷看的笔记、被查探的隐私、被横加干涉的志愿,毕业后被安排的工作、相亲,都一次次地突破了正常的界限范围,但抗议的时候都会被父母一句“我是为你好”挡了回来。
同样的情况,在伴侣、情人之间也经常会出现:“爱人之间应该坦诚”“我做什么还不是为了你好”“看一下手机怎么了”。
这种被入侵的感觉极其糟糕,原本亲密的关系都会因为这种排斥感觉逐渐生疏,许多的家庭纷争,就是这种被入侵的不适感引发的。
没有界限感的人,即使一开始在双方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后也会丢失主导权,当对方无法忍受你一再挑战底线的时候,会忍无可忍地把你关到门外。下一段关系,又会开始这种轮回,屡战屡败。
同样是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能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体现了相互独立平等,不依附,不入侵,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这种两性关系,是绝大部分人的向往。
4
王梓恒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文中这样说道:“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做的事情。”
当我们在一段两性关系里面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就应该适时检视是否与界限感存在着关系。
很多人害怕关系之间划线,却不知道界限感让我们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让对方感觉自由,也感觉安全,才能让信任的基石牢固。
通常,侵犯他人界限而不自知的人,是因为自己也没有界限感,当遭遇对方抵触的时候,应该明白这就是一个人的清晰界限了。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种相互试探中建立起关系栅栏,就像需要取暖的两只刺猬一样,在经过来回试探后,找到了最合适的距离——太近或者太远,都不是正常的关系模式。
在确定对方的边界后,就不要轻易试图挑战他人底线。一段关系能够存续,不是以牺牲其中一个人的舒适作为代价。失去平衡的关系模式,很难培育出一段高质量而稳定的关系。
须知每一段幸福美满的关系,都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可不要轻易被表象带走,陷入自己的轮回而不自觉呀。
文章来源:【初心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