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省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米里金送来我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掳获。昆阳是马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在昆阳不姓郑,姓马,叫马和,马和来到镇南郑姓养父家生活之后,“遂袭其姓”,改姓为郑;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
1382年3月,蓝玉、沐英率军经楚雄进攻大理,在镇南掳走了郑和。1383年(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京(沐英镇守云南),将郑和等一批元朝统治者的继位人带到了南京加以管控,后来被皇帝重用。当年从云南被沐英送往南京的这些人中,至今有史料可查的有镇南的郑和、大理的洪保、姚安的杨庆等人。
过去,人们只知道杨庆是明朝前期一位位高权重,官至四品的大太监,大航海家,并不知道杨庆到底是哪里人。
2005年10月13日,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德学院校区盖教职工宿舍时,挖掘出一座明代古墓,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墓主尸骨无存,陪葬品只有烛台、长明缸、水罐等寥寥数件。但最重要的是在墓穴中出土了一合墓志,两块志版保存完好,解读后得知墓主人为云南楚雄州姚安人杨庆。巧的是,此杨庆是随郑和一起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现在可以确定,1383年,与郑和一起被沐英掳往南京的,除大理州的洪保外,还有邻县姚安的杨庆。他们后来都成了服务燕王朱棣的太监,并受到皇帝朱棣的重用,加官晋爵,建功立业,在史册中留下芳名。
杨庆的墓志铭曰:杨氏之先,爪出南淇。历世显贵,簪绂蝉联。父曰寿奴,万户姚安。母曰赵氏,德容克完。是生我公,际会云龙。发始垂髻,入侍皇宫。出入内庭,谨密志诚。圣情欣悦,赐以“庆”名。抵奉天戈,克平内难。厥功居多,恩升太监。扈驾北征,再镇永平。胡人远遁,赫有声名,上念其劳,复怜其旧。重惟南京,命公镇守……
郑和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还有四个妹妹,明军对他们都没怎么样,而唯独抓走了躲藏在镇南养父家的郑和。这是因为郑和父亲米里金是元朝统治滇池一带的地方官(滇阳侯),郑和世袭父亲官位,也是一位小滇阳侯。杨庆、洪保也是“历世显贵”的地方官后代,沐英为了彻底铲除元朝残余势力,把这些年幼的官位继承人掳往南京,加以控制甚至阉割,就不足为奇了。据夏燮《明通鉴》卷七记载,蓝玉、傅友德班师回京,押解了包括郑和、杨庆、洪保在内的318名儿童到南京(高岱《鸿猷录》记载为3118人),他们全是元梁王统治下的酋长子女。
从杨庆的墓志铭来看,郑和、洪保及杨庆的经历如出一辙:三人都是元朝统治者的继位人,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云南时,被沐英在镇南、大理、姚州俘获。年幼的他们一同被押往南京阉成为太监,又都同为北方的燕王朱棣服务,又因战功卓著而被提携,委以重任,并被皇帝赐名。杨庆墓志铭记载,杨庆的“庆”名是朱棣皇帝赐予。而史学界也有人说郑和的郑姓是皇帝朱棣赐予,但一个是赐姓一个是赐名,能否有人来论证一下皇帝的这种赐名赐姓的史实性?我们镇南(今南华县)有数十篇考证文章驳诉了这种说法,最近发表的一篇力作是著名文史学家黄懿陆先生写的《郑和姓氏源自南华考》,整版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2015年7月17日“三迤瞭望”上,认为郑和的郑姓是随镇南养父郑姓更符合逻辑,读者不妨找来读读。
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时年62岁。杨庆是宣德五年(1430年)病逝,寿年64岁。杨庆大郑和3岁,洪保大郑和1岁。杨庆墓葬于南京牛首山郑和墓的南方山岗上,与郑和墓距离并不遥远。从杨庆墓葬中并无尸骨这点来看,他可能与郑和一样,也是在下西洋的航海途中过世的。
南华与姚安两县相邻,竟然在同一时期出现郑和、杨庆两个大太监、大航海家。关于郑和与镇南,我们已写过3万多字的文章,在此我不再赘述。杨庆官至正四品,即南京守备内卫都知监(相当于今天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朱棣皇帝的内卫安全保卫工作,曾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巩珍所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西洋番国志》两处记录了杨庆等宦官前往忽鲁姆斯等国公干的经过:其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合用各色纻丝纱棉等物,并给赐各番王人等纻丝等件。敕至,即令各该衙门照依原定数目支给。仍令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毋得纤毫透漏”。其二,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初四日,“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大使袁诚,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敕至,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
杨庆,在姚安地方史志上没有留下丁点文字记载,这一点不奇怪。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历史上官方并无太多表彰,在史料中似乎有所隐讳,以至给研究郑和带来不少困难。我读到过一些相对负面的信息: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相关档案,是被官方下令秘密销毁的。说郑和七下西洋,花了那么多银子,还死了那么多人,若让后人知道,会引来责骂;甚至说那些外国使节来访,也是郑和为讨明成祖的欢心而被挟持来访的……二是郑和、杨庆都是太监,太监这一角色在人们眼中是负面的,文字多不愿提及;三是南华第一部志书《镇南州志》是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浙江进士陈元修的,姚安的志书也是在这一时期编纂的,离郑和、杨庆等人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已过去300多年,时代远久,史料断代,许多事无从考证,故没有在志书里明确记载这很正常。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镇南州城的建筑年代。因为镇南文献之祖陈元进士编的镇南州第一部志书《镇南州志》中十余处说到“州城如船”(镇南州城像一艘大船),还有什么桅啊棹啊的描述,言之凿凿,这是我们至今从古籍中找到,并似乎镇南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证据,但又没有明确说明“州城如船”是为了纪念郑和。
镇南州城由知州尹为宪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也就是说这个“州城如船”是在郑和下西洋200多年后才修的。2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事已无从考证,但把一座州城修建成船形,并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一代一代流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似乎又可以理解。
假如郑和4岁时被父亲马哈只送到镇南避难成立,时间是1375年,那么郑和生活的地方应该是在镇南州城东二里的和子城,即今天的土城,而非后来的镇南州城。我看一些人误认为郑和是居住在镇南州城西街上。
200多年前的事,没有文字记载,又无从考证,《镇南州志》的编纂者陈元,断然不会写明“州城如船”是怎么一回事,但已做了客观记述,为我们后人研究郑和提供了宝贵线索。
参考文献:
[1]巩珍.西洋番国志[M].上海:中华书局,1959.
[2]李天永,普显宏.云南南华为航海家郑和故里考[J].郑和研究,2013(1).
[3]戴国斌.明代航海家杨庆初识[J].楚州今古,2014(1).
原载《郑和研究》2015年第4期
(作者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