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假日的第一天,上午赋闲在家,便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很快,中央电视台一档叫做《朗读者》的节目吸引了我。节目中有一位朗读者名叫郭小平,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获得者,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专事艾滋病儿童教育的学校——红丝带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节目访谈中,主持人问他十三年前义无反顾的放弃一所医院院长的职务去创办红丝带学校的历程苦不苦,他淡淡地应了一句:“苦得多了就不苦了”。就这么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话,让我产生了一连串的遐想。
苦得多了就不苦了,这是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啊。说它朴素,是因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我有切身的体会。因为对养生知识略知一二,所以有一阵我在用早餐时有意用苦瓜做菜肴,开始时尚觉得苦瓜之苦实在难以下咽,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居然慢慢适应了那种苦味,不觉得如开始时那般苦了。我想这不正是这句“苦得多了就不苦了”最朴素的注释吗。其道理就是敏感程度随频度增加而下降,用文雅一点的话还可以套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它深刻,则是因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远比它字面的意思深邃而丰富得多,可以作为人生哲理中的一条至理名言。“苦得多了就不苦了”这句话告诉人们,任何处在苦难逆境中的人,都不要轻易地被苦难击倒,如果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苦难后,仍能够不惧苦难的承受生活中的磨难,逐步的看淡和适应苦难带来的不适,就可能获得苦中有乐、以苦为甜的收获,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巨大升华。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有承受苦难的愿意,而不能带着满腹的怨恨。如果你能够主动地追求以苦为乐的境界,那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
从“苦得多了就不苦了”这句话中,我又反过来想——甜得多了是否也会不甜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能正确的体会甜的滋味,那么甜得多了一定就会感觉不那么甜了。有句老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要你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有些人即使生活条件足够的舒适(至少与社会上普通人群相比),还是会产生许多的不满足,这是因为他(她)不知道在长期的甜味中,如何适时适度的调整甜味的滋腻。所以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你没有那么强健的内在素质可以适应甜度很高的生活,那么你就应当在享受甜蜜生活的同时适度的接受一些咸味甚至苦味来平衡。即使内在素质较为强健,也不能一味的任性而无限的增加甜味,那样的话,迟早也会出事。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生活的辩证法,不要盲目而无节制的去追求“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