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静,并非使生活如一池死水,不起波澜,而是静心忍性,在磨难中提取智慧,达到自如的境界。
【身处荆棘,不动不伤】
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静者不伤”。
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只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智者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口中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那位智者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纾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纾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你需要领悟生存的智慧,在纷繁的人世,静,则不伤。
从前有位禅师,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他每天都会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这一天,知事僧打开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来,原来,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笔钱。和尚们都说昨夜并没有人进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禅师偷走了这笔钱。
面对众人的指责,禅师并不解释,也拿不出那笔钱,大家认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而禅师仍然心平气和,照常打坐,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出去办事的方丈回到寺院,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说:“那笔钱是我拿走的,你们冤枉了禅师。”众人连忙去向禅师道歉,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怀疑下竟然能做到不慌张,以一颗平常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修为和境界!”
当一个人被他人冤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拿出证据辩解。但是,如果刚好拿不出证据呢?这个时候争辩毫无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在别人不相信你的时候,任何解释都是徒劳。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问心无愧,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旁人的猜测就不能损害你的内心,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这就是“静者不伤”。
沉默,正是心静的外在体现,因为心中没有妄念,没有不合时宜的冲动,自然不会草率行动。沉默者最初让人觉得木讷无趣,可接触久了,就会发现此类人往往有大智慧,大底蕴,他们不说,只因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沉默的人能够容忍误解与困苦,他们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积蓄后劲,等待时机扭转局面。
有一首歌叫《沉默是金》,其中一句歌词说:“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安分守己的人知道沉默的可贵,特别是在喧哗的人群中,沉默的人自有一种气度,让人不敢小觑,不愿生疑。如果能够守住内心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沉默就会令人信服,令人尊敬。不必在乎外界环境的苛刻,用静与默当作保护自我的盾牌,足可抵御外界的真真假假,保持内心的平和。
【风浪中沉得住气,内心便无所畏惧】
沉默与宁静是一种力量,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
甲乙两位画师在一起品画。甲说:“画能够传达画师的心声,看一张画,就能够看出画画人的性格。”乙说:“那你说说,哪一位画师最有意境。这一张如何?”
那张画画了春日田野,春光无限,甲说:“此人心内被春光所染,乃世俗之人。”
“这一张呢?”乙又指向另一张画,那张画上深山一座,古刹一方,幽深宁静。甲说:“此画有出世的冷僻,但太过凄清,乃避世之人。”
“那么,哪一张画的画者有意境?”乙问。甲指向一张画,画上风雨交加,乌云翻滚,雷电轰轰,而山崖间有一鸟巢,里边的母鸟护着小鸟,径自入睡。
“您说得没错!”乙惊叹:“这是我国最有名的画家所画!”
艺术作品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格调。古人从一个人的墨迹中能够揣度出这个人的为人与秉性。画作同理,画家描绘的景致更能反映其心中所思所想。内心浪漫的人喜欢画明媚春光与花花草草,孤僻内敛之人喜欢画深山古寺,以标榜自己清幽雅致。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却会画暴风雨之中的闲庭信步,以表达内心的安泰。
人生也难免要经历暴风雨,这风雨也许是一次失败,也许是突来的打击,也许是一场意外,也许是长久以来求之不得的失落,也许只是内心突然对现状的不满和因此而来的不安稳心态。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定性如何。是惊慌失措,还是坦然面对?有一句诗写出了一种大无畏的气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闲庭信步”,指的是在大风大浪之前要沉得住气,就如画中那只在暴风雨中安睡的母鸟,因为心中没有畏惧,何时何地都能入睡。
宁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心态,就像最深的水潭表面上看起来是最静的,没有什么声音。它最不易因为外界的一点响动而翻腾不已,而且最有容量。倘若人的心胸能够像沉静的流水,自然能够容纳外界的一切声响,包括那随时都可能袭来的暴风雨。想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就是要扩大它的容量,让它如一泓深水,能够包容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中国古代的皇帝很重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在他们生前,不但会建好自己的豪华陵墓,还会关心自己的碑文。皇帝们都希望碑文写满自己的丰功伟绩,供后世永远怀念。
在众多帝王中,只有武则天独树一帜,她嘱咐在她死后,不要在墓碑上撰写任何碑文,就留下一块无字碑给后人,让后人任意评说。
历朝历代,不少人对这块无字碑向往不已,人们认为比起连篇累牍的赞颂文字,这块无字碑才真正体现了武则天的心胸与远见,她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人们却对她念念不忘,没有写一个字,字却印在了后人的心上,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音声希”。
做了一件任何女人都做不到的事,留了一块历代帝王都不敢留的碑。这就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历代帝王都在意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史册上有一个光辉形象。相信武则天也有这样的愿望,但比起那些拼命为自己歌功颂德的人,武则天更有智慧,她知道坏的就是坏的,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变好;好的就是好的,只要做得够多,黎民百姓自然记在心里,公允的史臣自有公正的评价。所以,她选择沉默,选择大智无言。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稳健的,沉重的,就像人来人往的石桥,人们站在桥上的时候,往往忘记桥的存在,但提起某条河,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河上的桥,而不是桥上的人。所以,变动不居的东西,远不如静止无言的东西来得长久。
沉默与宁静是一种力量,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个性的独立与心性的完整。古语说“大音声希”,“大音”就是大道,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声音,沉默的力量远胜于喧哗。最聪明的人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默默努力的人,与其高声呼叫,提醒众人自己的存在,不如默默流淌,将自己的生命流成一条静静的长河,供人敬仰和评说。
【内心没有杂念,流言自然无处生根】
没有人喜欢流言,但谁也避不开流言。
有个画师画艺极佳,是众所皆知的国手。可是他的人品却让人不大佩服,这位画师每次为人作画,必要求画的人先付酬金,否则便不肯动笔。每当他出现在城里,大家就会说:“那个吝啬的画师又来了。”
画师的朋友,城里的一位先生极力为画师澄清说:“他之所以索款,是因为他的师父生前曾许愿在山上造一座学堂,他是为了帮师父还愿。”不管这个先生如何解释,人们更愿意相信画师是个贪财之人。画师也不辩解,照旧为人画画,画前索要酬劳。
一日,画师为一位官员画了一幅游春图,画罢掷笔道:“吾师心愿已了!”没多久,山里开始兴建一学堂。从此后,画师画画只为自娱,再也不为钱财作画,人们这才相信先生的话。
不论现代还是古代,大众标准都是人们遵循的惯常标准,大众评价代表了主流看法。以我们的观点,一个人,倘若很多人都说他不错,他的品格应该很好;倘若多数人都说他不好,那么至少他在人品上存在一些问题——人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犯错,不可能所有人都犯错。
通常情况下,这种观点没有问题,也有些时候,大众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大众的眼光也有误区,会误解一些事、一些人。再加上有人喜欢搬弄是非,有人喜欢闲言闲语,一件不存在的事实可能会流传甚广,这就是流言的来源。
没有人喜欢流言,但谁也避不开流言。面对流言,有些人不断解释,结果是在流言的火焰上加了一勺油,让火越烧越旺;还有人无法解释,只能自己揪心,终日为流言苦恼,觉得十分委屈。民国时,女星阮玲玉就因为不堪流言困扰而选择自杀,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做遗言。流言有时会变成心灵的毒瘤,有智慧的人需要小心处理,才能不被它伤害。
有个书生向先生诉说烦恼,他为人聪明,很得先生欢心,于是师兄弟们经常议论他,说些闲话。先生说:“是你在说闲话。”
“他们居心不端,胡乱议论。”书生又说。
“现在是你居心不端,胡乱议论别人。”先生说。
“他们经常盯着我,多管闲事。”
“是你盯着他们,多管闲事。”
书生生气地说:“我这是在关心我自己,管我自己的事!”
先生说:“他们说闲话,就让他们说去,你好好念你的书,做你的事,为什么要管他们在做什么?这岂不是成了和他们一样?”书生听了,再也不理会师兄弟们的议论。后来,他成了书院里成就最高的人。
当一个人开始关心他人的闲话时,他很容易变成一个说闲话的人,想要不受流言困扰,只有远离流言。不要去理会传播流言的人,不要去计较别人有没有议论你,议论了什么。更不要为几句流言动气。内心有杂念,就会像故事中的书生,烦着别人,搅着自己,不得安宁;内心没有杂念,流言自然无处生根。
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心内没有杂念?心静。一杯水如果不停地搅拌,即使是清水,也会变得浑浊不堪。而一杯浑浊的水只要放在那里不去动弹,慢慢地,杂质就会沉淀,水又变得透明澄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是如此,不停接触是非,只会越来越乱,不得清净。相反,那些愿意沉淀自我的人,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能够做到不听不看。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能够让他人分辨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优劣,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方向。心不静的时候,先让自己沉默,把一切交给时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流言总有一天会平复,那时候,人们看到的只剩下你的形象、你的成就,以及你面对闲言闲语时泰然自若的态度。
【临危不惊慌,脚下有生路】
时时刻刻磨炼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沉住气。
成公贾是古时楚国的一位贤人,很关心国政。他看到楚国朝政混乱,登基已三年的楚王却不闻不问,不禁为国家担忧。这一天,成公贾决定当面劝谏楚王。
楚王客气地接待了成公贾,成公贾说:“我是街里闲人,近日听说这样一件事,想来问问大王明不明白。有人说看到一只身披五色花纹的大鸟在楚地已有三年,可是从来没有叫过一声,不知是什么原因。”成公贾用了一个比喻,五色花纹的大鸟,是指楚王,不叫一声,是说他对内政外交毫不关心。
楚王说:“看来,这一定不是一只凡鸟,它一动不动,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等有一天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你何不拭目以待?”成公贾当即明白了楚王的意思。没多久,楚王羽翼丰满,对内任用贤良,铲除贪官污吏;对外征伐,打败楚国的敌人,果然“一鸣惊人”。
关心国政的贤臣向不理朝政的君王进谏,成公贾认为面对混乱的朝政,一个国君应该有所作为,正如面对困境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有所作为,“有所为”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和担当。一番谈话后,成公贾发现君王并非无所为,他选择用一种有策略的方式来达到最佳效果。为了一鸣惊人,先要养精蓄锐,积累足够的实力,创造出充分的条件。
人生难免有困境出现,困境让人束手无策,寝食难安。有时也会消磨人的斗志,让人变得庸碌无为。每个人最初都是心怀梦想的跋涉者,有些人能成功,有些人以失败告终,并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差别,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突破困境。一旦开始跋涉,就要有面对困境的心理准备,路途越长,困境越多,就越需要有冷静的头脑。
想要解决一个大问题,需要长远的考虑,周密的布局。应对大事最好的办法是厚积薄发,在平日就要默默积累自己的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所以,雄厚的资本至关重要,不论这资本是学识、资金……还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时时刻刻磨炼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沉住气,应对重大事件。
哈里和皮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共同出海经商,赚来一箱金银珠宝,他们准备带着这箱珠宝回到家乡,过富足美满的生活。这一天夜里,哈里和皮特突然听到水手们在低声说话,原来这些水手心怀歹意,他们想要杀掉哈里和皮特,吞掉那箱珠宝。
哈里和皮特惊恐地看着对方,他们到底是老道的商人,立刻打定主意,哈里站起身对皮特大叫:“你这个魔鬼!你这个贪心的人!我过去真是瞎了眼睛,竟然把你当成我的朋友!”皮特不甘示弱地说:“你才是个魔鬼!你竟然想独吞珠宝!我就算把它们扔掉也不给你!”说着他抱起珠宝箱,将箱子从窗户扔进了大海。
当水手们冲进来时,看到哈里和皮特正在咒骂对方,水手们看到珠宝已被他们扔掉,只好悻悻离去。哈里和皮特平安到达港口,他们立即通知警察,将恶毒的水手抓了起来。
重大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困难摆在眼前,你缺少克服它的能力,只能默默积攒精力,寻找破绽,努力寻找突破口;还有一种是困难突然来到眼前,迅雷不及掩耳,你没有机会慢慢积攒力量,只能立刻拿出应对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急关头保护自己。
在危急关头,人们最需要的仍然是“静”,心态平静,头脑冷静,才能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最快的速度想到解决方法。就像故事中的哈里和皮特,他们知道惊慌没有用,果断地选择了舍财保命,断了匪徒的后路,留下自己的生路。
在任何时候,冷静都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冷静,既能让自己在复杂的形势中占据一个清醒的视角,不致被蒙蔽;又能让脑筋不被突来事件打乱,无法做出思考。就像地震时候,恐慌的人在大叫,冷静的人立刻寻找安全地点。多一分冷静,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临危不乱的人有大将之风,因为习惯筹谋,即使在短时间内,也会习惯性条分缕析,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制定最恰当的计划,这得益于平日的深思熟虑。把深思作为一种习惯,凡事多想想,多看看,你收获的并不只是宁静的内心,还有生存的智慧。
【杜绝“一步登天”的幻想】
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不切实际的渴望只能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
古时候,有个青年拜后羿为师学习射箭,青年很刻苦,想要成为超越后羿的神射手,但年轻人难免急躁,他总是问后羿:“师父,我射得如何?有没有进步?”后羿是位温和的长者,每次都鼓励他:“有进步,但是还要努力。”
青年心急,有一天抓着后羿说:“师父,你告诉我,要成为你这样的神射手,需要多少年?”后羿说:“十年!”
青年说:“十年太久了,如果我每天加倍苦练,需要多久?”“八年。”
青年更急:“师父,如果我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拿来练箭,是不是五年就行了?”
“不,”后羿说,“那样的话你成不了神射手,因为没几天你就累死了。”
故事里的青年想成为与后羿一样名满天下的神射手,因为迫切地想要实现愿望,他开始急躁。但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不切实际的渴望只能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轻微的不切实际也许没什么害处,还能成为一种激励;严重的不切实际就成了空想,甚至会危害自身,换来得不偿失的结局。
自古以来,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有些人只做梦不行动,希望天上掉馅饼,他们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还有人愿意为梦想付出时间、精力、汗水,只要能够达到目标,他们可以一直付出。也许就是因为付出太多,用心太深,才会迫切想要知道“如何以最快的方法达到目标”,因此,人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念头。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男人吃了五张饼不觉得饱,吃完第六张肚子饱了,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吃前五张饼。急功近利的人与这个男人相似,他们太过注意第六张饼的实效,从而忽视了前五张的重要,实际情况是:没有第六张,男人最多有点遗憾;只有第六张,男人的饥饿感只会越来越强。在现实生活中,第六张饼代表的往往是虚名,解决不了多少实际困难。
从前,一位君王向人学习驾车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君王要求与自己的老师比赛,结果惨败。君王说:“寡人敬重你的技能,拜你为师,你怎么能不好好教授?”老师说:“微臣已经将全部技术传给大王,大王之所以落败,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心态不好。”
“你说说,寡人的心态怎么了?”君王问。
“我与人比赛的时候,一心观察马的状态,马累的时候,我会让它稍慢一点,然后再催促它飞奔,我一直注意的是比赛本身;大王您驾车的时候,一心只想超过我,在我后面时,您不顾马的状况,一味追赶;超过我后,不时回头看我有没有赶上来,您只注意能不能得胜,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如何与马配合,这才是您落败的原因!”
古代的驾车比赛,既要掌控车子的方向,又要配合马的动作做出调整,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取得好成绩,而一心想着成败得失的人,无法顾全大局,常常顾此失彼,自然落了下风。故事中的君王脑子里只有胜利,也就看不到脚下的路,他忘记胜利只是结果的一种,如果不能好好完成过程,迎接他的是另一种结果:败北。
急功近利之人之所以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是因为他们太过重视结果,忘记了胜利需要一点一点积累。捷径也许存在,但不会时时存在,事事存在,偏偏有人做任何事都图方便,这种思想放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投机取巧。现实生活中,不乏靠投机取得成就的人,他们用比别人更少的努力和时间,也能得到地位和成就。
不过,投机取巧的人始终比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少了一些东西,那些人的脚步是实的,他们却是虚飘飘的,有一天遇到狂风,就再也站不稳,露出原形。而那些扎实的人,从来不惧怕风雨。每个人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踏实的人不会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更不会在条件不成熟时贪功冒进,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真味要慢慢品,过程比结果更值得投入。
【把事情做透,转机就会出现】
把事情做好固然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把事情做透却也是另一种收获。
师父正在读书,他的徒弟在旁侍奉,冬日天寒,师父下令:“徒儿,你拨一拨炉子,看看还有没有火。”徒弟于是在炉中拨了一拨,说:“没有火。”
师父站起身,亲自拿起火钳,探入炉中深深一拨,结果拨出点点火星,他问徒弟:“徒儿,你说没有火,那这个是什么?”
徒弟说:“是徒儿未曾深拨。”师父说:“万事有始必有终,只知始,未知终,非悟者。”
“只知始,未知终,非悟者”,这句话与我国《诗经》上的一句诗异曲同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能够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见。故事中的师父认为做事要深入,不要停在表面,这同样是一种坚持。不论什么事,做得深入一点,就能了解的透彻一点,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准确,这就是将事情做“透”。
一个人的能力、阅历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将一件事做好,但是,有心的人却会把一件事做透。把事情做好固然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把事情做透却也是另一种收获:收获的是做事的学问,动脑的方法。只有把事情做透,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物,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智慧与启迪。深耕细作的粮食与播种机大面积种下的粮食虽然都能获得丰收,但前者无疑比后者更有营养和口感,这就是“透”与“不透”的区别。
把事情做透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想要全面了解一件事,就要从各方面尝试,就能以更多的角度看到事物的全貌。多数人在实践中能够触类旁通,通过一件事思考到更多的事。因为要解决一件事,可能要学习很多东西,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做透,他会发现自己会做很多件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
一位漫画家在杂志上连载一部少年漫画,刚开始的时候,读者很喜欢这部作品,认为构思新奇,男女主角有个性,作品可谓一炮打响,引来追捧。连载两年后,漫画家感到后继无力,读者们也对这部作品渐渐没了耐心。那本杂志对这样的作品一向的做法是“腰斩”,即在一个月之内草草结束作品,给其他作品让出地方。
接二连三的打击,漫画家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有些厌烦,但他做事认真,决定给这部作品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于是,他依然精心构思,认真作画,并把不满意的部分反复修改。
没想到最后一个月,形势突然出现转折,漫画家的诚意让这部漫画更加精彩,读者们表示这部作品还有很多潜力,希望杂志继续刊登。在读者们的要求下,杂志社决定继续这个连载。漫画家没想到,一次坚持,竟然会有如此收获,此后他越画越好,这部漫画成了大热作品,经久不衰。
漫画家的作品即将面临腰斩,他对自我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将事情做透,做到即使结果不让人满意,也要竭尽全力,让自己不留遗憾。当人下定决心后,就能心无旁骛,这个时候往往能够注意到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激发出从未有过的灵感,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可见,把事情做透才能把事情真的做好。
如何才能把一件事做透?关键要沉住气、专心、持久、不服输。沉住气,就是我们说的心静,在任何时候不要忙乱慌张;专心,就是说不要吃着盆里惦着锅里,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持久,是指要有计划、有策略,不能急于求成;不服输,是说在暂时的挫折面前懂得迂回,以退为进,冷静地寻找解决办法,相信苦心人天不负,转机总会出现。这些因素加起来,再加上一颗愿意思考的头脑,就能将一件事做透。
想要达到“透”,就要静思,审慎地思考一件事物的方方面面,它产生的原因、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以及相应的结果。只要仔细观察过几件事,就会发现事事相通,什么事的起伏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时候,智慧就会产生。因为通透,即使不能知晓一切,也能知道事情的大概,遇事就不会失去方寸,静者因透生静,因静而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