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没有智慧,如行路没有双目,纵然路走得再多,事做得再好,也会偏离目标,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想要选对做事的方法,先要有做对事的眼光,这便需要智慧。
【路不通时,借道而行】
智慧来自人们的思考。
这一天,禅寺的弟子们被召到堂前,方丈对他们说:“我身患重病,就要离世,我要从你们中间选一位掌管这个寺院。”他顿了一顿说:“你们现在就去对面的山上砍柴,谁砍的柴最好,我就选谁做这个寺院下一任的方丈。”
弟子们听完后,立刻去后院拿起柴刀,准备上山砍柴。谁知近日下了暴雨,山前河水暴涨,木桥被冲断,附近找不到渡船,弟子们想了不少办法,还是没办法过河,只好无功而返。方丈躺在床上一言不发,这时,最后一个弟子回来了,对方丈说:“师父,最近下了暴雨,我没法渡河上山,不能砍柴。不过,我看到岸边果树经过一场秋雨,倒结了不少果子,我摘了几个顶好的给您尝尝,您一定要宽心养病。”
方丈微笑着说:“万事万物讲究随缘而化,难得你如此机变,今天起,你就是这里的方丈。”
灵机一动,在为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办法,就像在烦恼的时候,突然开悟,那种畅快和喜悦无以言表。故事里的小和尚看到断了的桥,起初一定也和其他弟子一样眉头紧锁,但他知道万事讲究随缘,柴砍不了,就做点别的事让病重的师父开心。小和尚有慧根,年纪轻轻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者。
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本书,一句话,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为人解决实际问题。智慧来自书本,来自师长的教育,来自为人处世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来自我们的思考。万事万物都蕴含着智慧,能够认真观察的人,自然会对这智慧心有所感,加以提炼。智慧的关键在于灵活机变,因为要面对的事情总有各种面貌,必须有一颗机变的心随时加以应对。
机变的人不去钻牛角尖,他们不会把一个问题想死,也不会轻易对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他们崇尚变通,就像宽广的河流,可以笔直地流动,也可以绕过高山,九曲十八弯,最后到达大海,也难怪人们说智者乐水,智慧像水,即使兜兜转转,最后都会流入大海。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墨宝都是无价的宝贝,在当时,就有人为得到他写的一个字而绞尽脑汁。不少达官贵人都不能让王羲之动笔,可是,有个人却让王羲之抄了整整一部《道德经》,也算是当时的奇闻。
这个人是个道士,他知道王羲之名满天下,不肯赐字于人,攀交情,他没有;用钱财,王羲之不稀罕。于是道士想出了一个偏招,他知道王羲之平日最爱白鹅,就养了一群好鹅,待白鹅长大,故意让王羲之看见。王羲之看到那群白鹅个个精神,比自己家里的鹅好上不知多少倍,就生了羡慕之心,提出要买这群鹅,道士说:“这鹅不卖,不过如果你愿意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就将这群白鹅送与你。”
一部《道德经》并不费多少时间,王羲之立刻答应,就这样,王羲之兴高采烈地赶着白鹅回家,不知道自己上了道士的当。
“书成换白鹅”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几只白鹅和王羲之的墨宝,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道士靠着他的机变,哄得王羲之乐呵呵地答应了这笔不平等交易,这就是智慧的高境界: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有人放弃走这条路,有人却采取迂回的方法,绕到另一条路上,或者干脆自己铺上一条路,向别人借一条道,最后到达目的地。
当人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但有的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机智。没有条件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创造条件;没有突破口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用迂回的方法寻找突破口。机智的人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弱点,没有攻不破的堡垒,知己知彼,总会想到好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世界不像从前看到的那样简单,人心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单纯,不必为这种情况感叹,因为你本身也在变复杂。但我们会因为自己变得复杂而不会做事吗?不会,因为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分寸。同理,别人做事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底线、分寸。
对事情,对他人,对自己要有一种“拆得开”的心态,知道他人的目标,就能分辨敌友,甚至化敌为友、求得共存;了解他人的底线,就不会得寸进尺,能掌握与这个人交往、共事的“度”,明白他人的分寸,就能够不去冒犯他人,尽量尊重他人。不必感叹事情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只要你多多思考,就能把事情拆得简单,拆得开,就能玩得转。
【缜密一些,苦难也能迎刃而解】
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考周全,妥善筹划。
一只小狗正在河里洗澡,它问自己的妈妈:“我常听人说到‘聪明’这个词,怎样才算‘聪明’?”妈妈说:“聪明很简单,我给你出一个问题,你猜一猜:两只小狗在烂泥塘里打滚玩耍,回到家后,是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澡?还是不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澡?”
“这个太简单了,当然是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小狗说。
妈妈只是笑了一下说:“可是爱干净的小狗也不是天天要洗澡。”,小狗以为自己答错了,连忙说:“是不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因为它身上太脏了!”妈妈仍然摇摇头说:“不爱干净的小狗也许习惯脏着身子,不去洗。”
“那就是两只小狗都去洗澡!”小狗说,看了看妈妈的脸色,知道自己又错了,连忙说:“是两只小狗都没去洗。”妈妈说:“都不对,但都有可能,如果你能一次说出四个答案,就说明你考虑问题最周全,这就是聪明。”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藏着思维陷阱,小狗的四个答案都是错的,但加在一起却是正确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都需要多重判断,想到每一种可能,才是周全的回答。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去摸一头大象,他们的手触摸到什么,就以为那是大象的样子,于是得出了很多荒谬的结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根据现象的一角,做出错误的推论,却不知现实比我们的想象大得多,复杂得多,不能多看看,多想想,就不能触摸事物的全貌,更不能找到最准确的应对办法。
同理,在我们的心里,也经常存在这种“一叶障目”的死角,我们常常固执己见,被某个观念蒙蔽,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看不到更多的状况,这就造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偏颇,更严重的时候,我们变成了一个心灵上的盲人,以致常做错事,常常后悔。
乌龟对它的好朋友老鹰说起自己的愿望:“一直以来,我都羡慕你,希望能像你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看一看广袤的大地,可我知道直到死,我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老鹰仗义地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这个愿望我一定帮你实现!明天我带来一根棍子,我抓着一头,你咬着另一头,我就能带你飞上去!”
乌龟欣喜若狂,第二天,老鹰用爪子抓紧一根棍子,乌龟咬住棍子的另一头,只见老鹰展开翅膀,乌龟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转眼间,它到了半空中!乌龟高兴极了,老鹰也很得意,它实现了朋友的愿望,以后,它可以经常带朋友来天上玩。
没想到不到一个钟头,不幸的事发生了,乌龟一头栽了下去,幸好摔在湖里,没有死掉。老鹰说:“你怎么不牢牢咬紧棍子!多危险啊!”乌龟委屈地说:“我一直咬着棍子,但咬的时间太长,我太累了。”
“那你可以告诉我,我就带你飞下来啊!”
“可是我刚松开嘴,就掉了下来!我们下次还是想一个周详的办法吧!”
老鹰想帮助朋友实现在天空飞行的愿望,结果却是好心办错事,差点要了乌龟的命。由此可见助人为乐也要讲究方法,结果不好,费再大的力也不讨好。也许我们早就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和自己有关的事,过程比结果重要;和他人有关的事,结果比过程重要。
世界上多数事情也是如此,过程虽然重要,但结果却是人们最看重的,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考周全,妥善筹划。成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就能办到,或者说,方法不对,需要排除万难,方法对了,也许只有“百难”,那么我们为何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多想想,省下那些“难”?
想办法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来要有丰富经验,二来我们的思维常有误区,生活中也常出现我们注意不到的死角。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必那么急迫。不论何时,尽量让自己的思考周全一些,缜密一些,你会发现一旦看得全面,事情就不再复杂,苦难也能够迎刃而解,好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你的囊中之物。
【在问题变复杂之前,谨慎行事】
认真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两只青蛙去旅行,它们游山玩水,最后走到了一个寸草不生的村落,更糟糕的是,它们玩得太开心,走得太远,早就忘了回家的路。此时烈日当空,它们干渴难耐,只希望找个地方喝口水,再找个阴凉的地方睡上一觉。
一只青蛙突然欣喜地大叫:“前面有一口井!一口井!”说着跳上前去,只见一口水井里,有一汪看上去清凉透亮的井水。青蛙说:“这可真是绝处逢生,我们只要跳下去就能解渴。”它的同伴却说:“你别着急往下跳,你先想想,跳下去以后,你还能不能跳上来?”
青蛙仔细观察井的深度,果然超过了自己的跳跃能力,如果方才它直接跳下去,很可能一辈子都跳不出这口古井。
记得有部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口头禅:“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句“后果很严重”揶揄自己,调侃他人。不过,“后果很严重”并不是一句笑话,就像故事中的青蛙,如果它没思考就跳进一口水井,恐怕要流着泪说:“后果很严重”。
做什么事都需要想后果,因为事情是你做的,你需要承担这个后果,如果只是小错误,后果不严重,大概只是心中不舒服一下,郁闷一阵子;如果造成严重后果,长时间地影响自己的心情,造成心理阴影,显然这错误的代价就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前程、人际关系,这个时候,恐怕就要追悔莫及了。更多的情况下,后果并非由你一个人承担,如果你承担不了这个后果,就意味着你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还会给他人带去麻烦,这会极大地影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让他人对你的信任度降低。更严重的例子也有,有人没有熄灭一根烟头,造成整栋大楼的火灾——没有人想故意纵火,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一时行事疏忽,多么得不偿失。
一个孩子做事总是粗心大意,他的父亲教育他说:“不要这么粗心,你没听说过‘千里堤溃于蚁穴’?一点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大的漏洞。”
“可是,蚂蚁自己要爬过来的话,大堤有什么办法?”孩子反驳。
“古代人在修建大堤的时候,就会预防白蚁,而且人们经常检查大堤,发现白蚁,就要及时消灭,这样才不会有安全隐患。你呢,平时写作业不是丢个小数点,就是少了一个零,这怎么得了?想想你上次的名次,和第一名差了三分,如果你没有忘记那个小数点,你就是班上的第一名!”
“我不在乎是不是第一名。”孩子嘴硬。父亲说:“小数点在卷子上,你可以不在乎,等你长大了,当了设计师,你点错一个小数点,一座楼就塌了,你也能不在乎吗?”孩子终于低下了头。
不论是长堤上的白蚁,还是设计图上的小数点,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却可以导致重大事故。天灾和人祸常常因为微小的疏忽,一些事情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很简单,一旦它变得过于复杂,就不是我们的意愿能够控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的习惯。
认真是一项可贵的品质,也有很多实际好处,好处之一就是它让我们既有专心致志的品格,又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那么安全,即使过马路看着路灯,踩着斑马线,还可能有意外车祸,在生活中更要多多留神,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给自己给他人以安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防微杜渐”。
危机意识并不是神经质,时刻小心翼翼以为天要塌了,地要震了,每天搞得自己紧张兮兮。防微杜渐也不意味着步步皆兵,每走一步都要左瞧瞧右看看,生怕有什么危险,有什么漏洞。过分小心的人常常因为太过注意脚下,而忽略了大目标。
认真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落实在行动上,只需要做事多想一点,多看一眼,多动几下。在心灵上,需要多多思考,多多筹划,多多想想可能的后果,然后做到谨慎即可。谨慎的人往往不会把事情搞复杂,因为在复杂之前,他早已将其拆成简单的一个一个部分,处理得妥妥当当。
【不人云亦云,才能看破假象】
保持心灵的警觉,不要被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迷惑。
有位老人每天都要去山上打柴,附近几个顽童发现了这件事,想要吓一吓这个老人,就埋伏在老人回来的路上,他们用树枝掩盖自己的身形,等待老人走来。
老人走了过来,几个孩子探下身,用手抚摸老人的头和脖颈,然后迅速藏回树上。他们原以为老人会吓得魂飞魄散,没想到老人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一声不响地走了。
第二天,孩子们装出没事人的样子去找老人,一个孩子说:“老爷爷,你知道吗,这附近有奇怪的妖怪,每当有人经过树林,它们就会用爪子抓那人的头颈!”
老人和蔼地说:“那并不是妖怪,是一些爱玩的孩子。”
“你怎么知道不是妖怪?”
“因为妖怪的手没有那么温暖,也没有那么柔软。”
孩子们装妖怪吓唬老人,老人知道妖怪没有体温,那放在自己脖颈上的手肯定不属于妖怪。孩子们本来想弄出一个复杂的陷阱让老人害怕,老人是个聪明人,稍微动动脑筋就拆穿了这个谎言,一旦抓住事情的关键点,就能很轻易地明白事情的真相。
我们都看过侦探片或者侦探小说,那些大侦探总能根据蛛丝马迹做出详细的推理,然后在众人的惊讶之下揪出那个根本不像凶手的凶手。侦探就是拆解事件的高手,他们头脑清晰,观察仔细,思考周密,所以才能看到别人漏掉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产生一些跳跃联想,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案件。
我们羡慕侦探的头脑,事实上,现实中的聪明人,智商不会比侦探差。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复杂事态,虽然性质与案件不同,但麻烦程度却差不多少,我们也必须像侦探一样将事情拆解,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样的经验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解决事情有时就需要抓住某个关键点,能够突破这个关键点,整个事件便会迎刃而解。
一只兔子正在森林里睡觉,一颗熟透的木瓜掉了下来,落在湖水里发出“咕咚”一声巨响,兔子胆小,以为天要塌了,慌忙逃跑。
途中,兔子遇到乌龟,乌龟问:“你为什么慌里慌张的?发生了什么事?”
“不得了了!咕咚一声!天马上要塌下来了!赶快逃命!”兔子说,乌龟听了连忙跟着兔子逃命,一路上,鹿、猴子、羊、牛、马等动物都听说了这个大消息,逃命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最后,百兽之王狮子说:“你们停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谁说天要塌了?”
兔子站出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咕咚”的可怕,狮子带着大家回到湖边,这时,又一棵木瓜掉了下来。
“咕咚!”
动物们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
“咕咚”一声,兔子带着整个森林的动物一起逃命,当动物们知道令它们胆战心惊的不过一颗掉进湖里的木瓜,它们笑兔子,也笑自己。笑兔子没经过调查就大惊小怪,笑自己没问清楚就随波逐流。但是,兔子长得小,巨大的声音可能真的让它认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了,真正要怪的还应该是那个没能问清事情的自己,要记住别人害怕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害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对不会爬树的动物而言,一棵树不论笔直还是弯曲,都是复杂的,难以克服的。人与动物不同,人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找出那个让捆绑自己手脚与心志的弱点,就能想办法克服。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警觉,不要被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迷惑,轻易地对事物下了定论,认为困难不可克服,自己一定束手无策。倘若如此,不是事情复杂,是别人把事情说的太复杂,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做手术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动手术前每天都在紧张,听别人说动手术如何疼,如何危险,如何麻烦,听多了就会想动手术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但多数上过手术台的人却知道,动手术并没有听说的可怕,疼上一阵子,养上一阵子,病好了,身体也好了。很多复杂的认识就像手术,都是经过旁人夸大才产生的,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没经历的可以自己亲自看看,没有条件亲自看,至少要保持怀疑,不要轻易胆怯,更不能人云亦云,唯有如此,才能做一个看破假象,直击事物本质的聪明人。
【懂得放弃,才会得到更多】
舍不得的东西越多,人心就越浮躁。
有一得道高人经过森林,遇到一只机灵的猴子,猴子向高人作了个揖,恭敬地说:“我听说您有神通法力,特在这里等候。我早就想变成一个人,你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吗?”高人说:“这个简单,猴本就有人性,只要拔了你身上的毛,你就能当一个人。”
猴子很高兴,当即就让高人为自己拔毛,高人用力拔下一根猴毛,猴子蹿到半空,痛得龇牙咧嘴,大叫道:“不拔了!不拔了!疼死我了!”
高人苦笑道:“有得必有失,想要得到就要先受苦,猴子要变成人,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你竟然想要一毛不拔就达到这个效果?”
“一毛不拔”是个有趣的成语,生动地说明了何谓吝啬。其实它更适合人们用来自我检讨,人们对待自己很宽容,很慷慨,对待他人却吝啬,甚至一毛不拔。付出的时候,都要再三掂量,这就造成了我们手中或者心中塞满了东西,试想一个背包塞满了东西,容量终究有限,只有舍弃掉无用的,才能将有用的放进去。
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在商场上,我们都知道以钱易物,其实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单方面无条件的付出很少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换,以勤奋换取成就,以劳作换取成果,这种交换并没有多少功利性,只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生活的道理。
人们常常在取舍之间游移,想要得到,又舍不得放弃手里握着的,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烦恼。但生活不能三心二意,否则恐怕连一个都得不到。选择复杂吗?拆开来看,选择一点也不复杂。在选择面前,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这个“最重要”,不论是心灵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只要是你最需要的,或者最喜欢的,都值得你放弃一些东西去得到,如果放不下,就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失之交臂。
徐磊在大学时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老师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徐磊不但成绩优秀,更难得的是“少年老成、会做人”,大学刚毕业,他就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
徐磊进入公司后勤勤恳恳,经常主动加班,很得领导器重,不到一年,他就得到了独自做企划的机会。为了这个企划案,徐磊更是勤奋调研,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完善周详。几个月后,这个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总公司的批准,将在国际市场上试用。
徐磊的上司首先来祝贺徐磊,并代表总公司给予徐磊奖励,徐磊却谦虚的给上级写了一封邮件,说这个机会是上司给的,在研发过程中经常受到上司的指点,这笔奖励首先应该给自己的上司。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同事的帮助,剩下的奖励也应该与同事们均分。
这件事之后,不但上司对徐磊的印象越来越好,一有重要的工作就想到他;就连一向不服气的同事们也都对徐磊竖起了大拇指,徐磊在公司的威望越来越高。
想做事先做人,说的就是徐磊这样的人。徐磊会做人,表现在他懂得拿捏取舍之间的关系。他看似吃亏,损失了一些奖金,包括上司的赏识,同事的信任,总公司的器重。这样的“舍”换来的“得”,足以看出这个人的聪慧。如果能够明辨得失,把握取舍的“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顺畅。
取舍是一种处世艺术,能够让人通过“舍”,来达到更多的“取”。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年幼的时候,父亲曾教导他说:“你如果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你首先要帮助别人做到他想做的事。”这是父亲在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要只想索取,要学会付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只求付出不问索取的圣人,先索取后付出,稍显功利;先付出后索取,才是真诚。
人生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因为舍不得,世事才变得复杂,舍不得的东西越多,人心就越浮躁。所有复杂不过是一取一舍,想明白自己坚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自然不会在取舍之间徘徊不定。想要活得坦荡、轻松,就在付出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得到;在舍弃的时候,看看自己的收获。